仁和镇
四川省攀枝花市辖镇
仁和镇,隶属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地处金沙江南岸,攀枝花市西南近郊。东与金江镇交界,南与总发乡接壤,西与中坝乡交界,北与前进镇毗邻。辖区总面积37.89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镇下辖6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田坝村土城社区。截至2018年末,仁和镇户籍人口47785人。
截至2018年末,仁和镇有工业企业55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镇常住人口94311人。
历史沿革
1965年7月,划归渡口市大河区。
1966年7月,仁和区、土城2公社合并为大河公社。
1980年4月,析置仁和镇。
2019年12月13日,撤销总发乡,将原总发乡和大河中路街道大河南路社区炳仁路中心线以南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仁和镇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仁和镇辖老街、仁和街、土城街、沙沟、大河、弯庄6个居民委员会,沙沟、莲花、田坝、干坝塘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42个居民小组、2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镇下辖6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田坝村土城社区。
地理环境
境内以山区河谷坝地为主,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日照强、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等特点。
全镇幅员面积38.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40亩,其中田2010亩,地930亩,人均占有耕地0.27亩。林地总面积3819公顷,林地2174公顷,有林地418公顷,森林覆盖率38.38%。
境内的岩神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各方游客,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胜利水库支斗渠的建成并投入使用,10000亩林果地水源得以保证;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由4.2平方公里调整为15平方公里,现正加紧对小区城镇建设的开发和投资力度;仁和镇四面青山环绕,污染小、空气清新,具有攀枝花市后花园的美称,是居家住宅的最佳选择。
地形地貌
仁和镇境内最高点位于莲花村岩神山山顶,海拔1899.9米;最低点位于老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大河边,海拔1069米。
气候特征
仁和镇属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夏季长,四季不分明,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9度,无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小时。
水文
仁和镇位于金沙江上游,境内河流属于金沙江水系,穿境而过的河流有大河、小河2条,境内长7.5千米。
自然灾害
仁和镇主要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主要为洪灾、旱灾、冰雹、霜冻2008年中国雪灾;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地震。洪灾百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9年9月1日,涉及5个村,受灾面积826亩,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自然资源
仁和镇境内矿藏资源贫乏,只有较少的黏土、石英砂页岩花岗石;境内有耕地面积2597亩,其中水田1536亩,旱地1061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仁和镇辖区总人口6.8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896人。另有流动人口21555人。总人口中,男性35813人,女性32949人;14岁以下10027人,15至64岁54436人,65岁以上4299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79万人;有彝族藏族蒙古族纳西族傈僳族等15个少数民族,共82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率6.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801人。
截至2017年末,仁和镇常住人口59229人。
截至2018年末,仁和镇户籍人口47785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镇常住人口9431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仁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632元。
2011年,仁和镇财政总收入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0.23亿元,增值税0.27亿元,企业所得税0.17亿元,个人所得税57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54.86%、75.15%、7.55%。人均财政收入1250元,比上年增长27.13%。
截至2018年末,仁和镇有工业企业55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
第一产业
2011年,仁和镇农业总产值7791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仁和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1411吨,其中水稻799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芒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655亩,产量19286吨;芒果种植面积4100亩,产量4130吨。仁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18827头,年末存栏17160头;羊出栏14170年末存栏4340只;家禽出栏218680羽,年末存栏41400羽2011年,仁和镇水产品总产量420吨。
乡镇产品
一、芒果
仁和镇芒果基地分布于大河社区、田坝镇、莲花、沙沟镇干坝塘村辖区内的各村(居)组。种植总面积约2000亩;主要以红象牙、吉禄、凯特等几大品种为主。红象牙和吉禄属早熟品种,商品价中等。红象牙果大,果长圆柱形,肉滑汁多味甜,核小,可食率高,品质良好,丰产,一般上市时间在7—8月;凯特属晚熟品种,产量高、价格好,其果肉厚,肉质腻滑,纤维少,味甜芳香。优质较稳产,耐贮运,一般在9—10成熟。
二、龙眼
仁和镇桂圆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沟村的下龙潭、弯庄居委会的下弯庄组和田坝村的那招等地,种植面积约为400余亩,品种主要以青梅为主,该品种具有味甜、肉厚、核小等特点,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8月。
三、荔枝
仁和镇荔枝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沟村先锋组,老街社区五组,种植面积约100余亩,品种主要以大红袍花椒为主。荔枝已培植五年,现已全部挂果,商品价中等,在本地上市时间一般为6月中旬至6月底。
四、葡萄
仁和镇葡萄基地位于沙沟村下龙潭组,种植面积约20亩;主要以青提、红富士等品种为主。该基地葡萄已培植三至四年,现已经全部挂果,上市时间一般在5—6月。
第二产业
仁和镇工业以制造业为主。2011年,工业企业43家,职工872人;工业总产值928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63万元,比上年减少53%,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8%。
第三产业
2011年末,仁和镇有商业网点4344个,职工4559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5880.6万元,城乡集贸市场3个。
交通
2011年,仁和镇有214省道过境,境内长4.6千米;渡仁西线(棉沙湾至路歇桥)公路境内长3.8千米。2011年末,仁和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6千米;桥梁3座,总长度744米。镇区开通5条公交客运线路。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仁和镇有群众文化活动团体22个,成员1560人;综合文化站1个,村(居)文化活动室10个;农家书屋4个,藏书6760册;社区职工书屋2个,藏书6770册。
2011年末,仁和镇有体育运动场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3.4%。
2011年末,仁和镇有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
教育
2011年末,仁和镇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916人,专任教师144人;小学3所,在校生4344人,专任教师21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2所,在校生8059人,专任教师49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科技
2011年末,仁和镇有蔬菜合作社2个,会员13人;水果种植合作社2个,会员35人;花卉合作社1个,会员6人;养殖合作社1个,会员7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仁和镇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诊部)4个;病床24张,专业卫生人员4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5.9%。、13.2%。、7.9%。。
社会保障
2011年,仁和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528户,支出5299.7万元,比上年增长24.2%,月人均174.7元,比上年增长24.1%;城市医疗救助118人次,支出38.5万元,比上年减少4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户,人数34人,支出2.8万元,比上年减少239%,月人均68.6元,比上年减少11.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人,支出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66人次,支出2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农村临时救济388人次,支出6.2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15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1亩,直接经济损失156万元,救灾支出6138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福利费9.9万元,比上年增长49.4%。新增就业人员760人,有52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2人,全年共帮助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200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基础设施
境内有大型集贸市场2个,小型市场2个,市场规模达37943平方米;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东南西北干道形成网络。随着炳仁线、雅攀、攀永高速公路的开通,仁和镇将成为南达昆明市,北达成都市的交通要道。
境内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5所,学生教育率、升学率均达100%;有市级医院2所,区级医院1所,村甲级卫生站6个,敬老院1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电视普及率96%,电话普及率60%以上。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仁和镇有邮政储蓄所1家,乡村通邮率100%。电信、移动信号覆盖全境,电话用户普及率60%以上。
2011年末,仁和镇镇区自来水公司1个,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9%。
供电
2011年末,仁和镇镇区电力装机总容量8.5万千瓦时,变压器252台。
文化
名称由来
仁和镇地名因“仁义友爱,和睦相处”得名。
获得荣誉
仁和镇是省级科普示范镇,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称号。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乡镇产品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
社会
文化事业
教育
科技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文化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