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是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一个亚文化系统。
形成与发展
媒介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适应整个
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古代社会,媒介文化一开始只有宗教室
社会主义专制的属性。欧洲中世纪的印刷媒介在文化价值功能上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排斥
异教;
中原地区的因报文化多为皇帝的言行和大臣奏章的内容,几乎全是限定性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新闻媒介逐渐从宗教政治的价值规范中独立出来。
威尼斯的手抄新闻只传播经贸消息,一开始就只提供选择性的价值内容,
英法海底隧道等主要
欧洲国家的大众媒介逐渐与受众文化趋于一致,与国王、教会规范性的文化价值相抗争。受众文化又不断超越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促使媒介文化增加价值选择性,为人类文化价值形态的丰富多样化起到了示范作用。这当中,党派分立的政治格局是媒介文化从价值限定性向非限定性拓展的内在机制。现代社会媒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价值限定性小于非限定性,价值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在不同制度的国家呈现;不同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与该国家的法律政治:文化以及受众的文化特征呈正相关效应。比如某些阿拉伯地区,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功能明显大于其价值非限定功能,就与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中国近代从维新派办报开始,媒介文化趋向非限定性,历经民国初年党派政治、五四新文化运动、30年代文化大争鸣等。尽管各时期的专制统治者总是力图增加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但由于
中原地区的
政治经济学和地域条件,法律和行政效力不足,加上媒介从业人员与受众联合抗争,使得媒介文化的价值非限定性功能得以保持和扩大。中国大陆50年代后一段时间,曾由于政治价值泛化,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功能与僵化体制及受众的狂热互激互馈、互为因果,每经历一次政治运动,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功能就增强一次,政治口号规范一切,排斥一切,使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几乎降为零。1978年以后,中国文化的价值禁区一个接一个地被冲破。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媒介和受众从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前提上获得了文化解放;与城乡经济改革相适应,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经济行为、人际关系等价值选择性内容在媒介文化中大为增强;从
交谊舞到
迪斯科、婚姻爱情观念的演变、竞争意识、商品观念、法制精神、欣赏趣味、知识技能、职业选择等许多大文化和小文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媒介文化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现。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受众文化的自我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又形成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功能,扩大了流传面,加速了流传速度。可以预言,随着
中原地区加快现代化步伐,媒介文化在高技术物质尹段的支持下,将越来越多地为受众提供文化价值选择。
构成要素
共同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是指一个组织所有成员分享着的同一个带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共同价值观被普遍认为是构成组织文化的重要基础。美国学者
巴纳德(Q.Barnard)是最早提出共同价值观的人。1938年,他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论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组织中一般性目的的确定问题,指出了这些目的渗透到组织各个层次中的重要性。后来,有的学者在阐述组织特性时指出,当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中时,组织就会存在独特的同一性。
美国管理学家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下列价值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当
广东省《
新周刊》被问及竞争对手是谁时,他们杂志的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回答:“《新周刊》没有竞争对手。”这并非意味着他们骄傲自大,不重视其他杂志的发展,而是他们坚信《新周刊》的时事生活结合路线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认识到高质量与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战略实施中每个细节的重要性。认识到组织中大部分成员应该是革新者。认识到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明确认识到经济增长与利润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念应该被所有媒介员工接受和遵守。
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指媒介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常见的行为规范由媒介明确制定,但实际上,行为规范还包括非正式形成的模式和标准。媒介为了使自己在市场和发展中别具一格,通常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这显然会影响媒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的学者在定义文化时,就是从行为规范的角度进行的。如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非正式规则的体系。指示人们大部分时间内应如何支配”;还有人认为“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与期望的模式,从而有力地形成了组织中个人与群体行为的规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是指媒介在传播信息和新闻的同时,承担的文化塑造者和文化标志的角色。媒介伦理是构成媒介文化的独特要素,与企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是天经地义,但媒介成为文化的塑造者和文化的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
形象性活动
形象性活动是指媒介用于塑造和传达其使命、哲学、信念、价值和理想的活动。对媒介来说,常被采用的形象和形象性活动有:最初的媒介使命。媒介领导(尤其是媒介的创立者)的风格和经历可以形成极好的象征。媒介的使命不仅对内而且对外都形成了——股共识的理念。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角色。媒介在公众的心目中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信息库”,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应该是一个智能化的“集成块”,当然,它们还必须是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人。公益、公关等形象性活动。媒介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某种可以影响文化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公关活动,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在公众心目中建立形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或部分组织结构。为了改变或加强媒介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媒介可以根据形象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改变组织结构的方法有可能会形成更复杂的组织结构,结果造成媒介组织的行为僵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没什么效果。利用这种方式建立媒介文化,媒介管理者要考虑把处理结构的能力与建立媒介目标结合起来,尽量减少盲目性。
社会功能
媒介文化并非是一种偶发性的特征,它是媒介得以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事实上,任何——个希望与他人共同工作的人,首先需要能与他人沟通,而全体成员对某种媒介文化越是一致认同、分享和适应,这一媒介文化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媒介从一开始就应该对文化给予重视。总的说来,媒介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媒介文化能够引导人们统一行动。因为媒介文化为媒介的员工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大致相同的期望以及经常相同的奋斗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媒介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式的控制规则”,可以部分地代替命令和对员工的严密控制,有利于媒介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一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一旦被成功地内化了,就会使员工产生“理应如此”的感觉,本能地按这种文化
范式行事。如果违反这种价值观念、即使他人不知或不加指责,本人也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心理上失去平衡。其次,媒介文化是将全体员工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和激合剂,有助于减少内耗,增强凝聚力。媒介所有成员拥有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讲究媒介伦理,这样就会推动媒介内部的相互合作,并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良好的媒介文化增强了员工的信息传播这一职业的荣誉感,使他们能以自己成为媒介一员而深感自豪,从而自觉维护媒介的荣誉和利益。最后,媒介文化使媒介的发展具有了持续性。持续性是媒介的主要资产之一,因为只有通过媒介文化的力量,媒介在经常发生人员更替、结构变动、角色转变、经营方式革新等的情况下,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像国际上著名的
华纳媒体、
美国广播公司、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默多克新闻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等等,无一不是通过文化的力量始终站在国际传播媒介公司的前列。它们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雨沧桑,但由于其文化同时在发展和延续,因而它们仍然具有以前类似的特色和信誉。当然,媒介文化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独立存在。
中原地区特有的仁义中庸文化,使得成员都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岗位,讲究忠诚,有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感。这些对媒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影响力。
文化与战略的关系
媒介文化与战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为战略提供成功的动力。当一个媒介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时,会通过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表现出一种媒介的特殊性。这有利于媒介形成独特的战略,为战略的成功奠定基础、提供原始动力;第二、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媒介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统一全体成员的意志,从而使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第三,文化与战略的适庇和协调。在媒介发展过程中,媒介组建集团、媒介购并、媒介上市、媒介投资、媒介
多角化经营等经济行为都会导致文化的一定变化。另外,一个新战略的实施要求原有的媒介文化与其配合和协调。媒介战略和媒介文化可能会“面临四种情况”。
趋势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媒介文化呈现出从无到有、从限定性到非限定的复杂发展图景。在古代社会,媒介文化一开始只有宗教室
社会主义专制的属性。欧洲中世纪的印刷媒介在文化价值功能上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排斥
异教;
中原地区的因报文化多为皇帝的言行和大臣奏章的内容,几乎全另限定性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新闻媒介逐渐从宗教政治的价值规范中独立出来。
威尼斯的手抄新闻只传播经贸消息,一开始就只提供选择性的价值内容,
英法海底隧道等主要
欧洲国家的大众媒介逐渐与受众文化趋于一致,与国王、教会规范性的文化价值相抗争。受众文化又不断超越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促使媒介文化增加价值选择性,为人类文化价值形态的丰富多样化起到了示范作用。这当中,党派分立的政治格局是媒介文化从价值限定性向非限定性拓展的内在机制。现代社会媒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价值限定性小于非限定性,价值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在不同制度的国家呈现;不同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与该国家的法律政治:文化以及受众的文化特征呈正相关效应。比如某些阿拉伯地区,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功能明显大于其价值非限定功能,就与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中国近代从维新派办报开始,媒介文化趋向非限定性,历经民国初年党派政治、五四新文化运动、30年代文化大争鸣等。尽管各时期的专制统治者总是力图增加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但由于
中原地区的
政治经济学和地域条件,法律和行政效力不足,加上媒介从业人员与受众联合抗争,使得媒介文化的价值非限定性功能得以保持和扩大。中国大陆50年代后一段时间,曾由于政治价值泛化,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功能与僵化体制及受众的狂热互激互馈、互为因果,每经历一次政治运动,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功能就增强一次,政治口号规范一切,排斥一切,使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几乎降为零。1978年以后,中国文化的价值禁区一个接一个地被冲破。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媒介和受众从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前提上获得了文化解放;与城乡经济改革相适应,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经济行为、人际关系等价值选择性内容在媒介文化中大为增强;从
交谊舞到
迪斯科、婚姻爱情观念的演变、竞争意识、商品观念、法制精神、欣赏趣味、知识技能、职业选择等许多大文化和小文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在媒介文化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现。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受众文化的自我价值创造,另一方面又形成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功能,扩大了流传面,加速了流传速度。可以预言,随着
中原地区加快现代化步伐,媒介文化在高技术物质尹段的支持下,将越来越多地为受众提供文化价值选择。
功能制约
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其文化价值功能所需具备的相关因素。这些相关因素涉及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个方面,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功能的充分实现,起码要满足两个极重要的相关条件:(1)由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共同推行。因为媒介是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的传播媒介,便要求媒介文化的价值限定性内容与法律和政台的精神无相悖之处,并且要与它们的实施途径一致。(2)要有足够数量受众的价值认同自觉性。因为媒介是价值观念的表达中介,便要求媒介文化的价值规范与价值排斥与受众整体的文化特征不相悖。倘若只满足第一个条件,受众群体无有效的认同,会引起对媒体文化的逆反效应;倘若只满足第二个条件,受众的认同又受制于权力,无法转化为行为;倘若两个相关条件形不能满足,那么这时的媒介文化内容只具有价值选学性,甚至引起权力的干预,进入“零功能”状态。第二个方面,媒介文化的价值规范和价值选择功能并不是对受众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其负面效应就是促日社会文化趋从。其严重后果有四:(1)错误的决策在媒介文化和受众文化中畅行无阻;(2)把正常的社会生活方式等价值内容推向极端,造成失控;(3)趋从的人数达到足够的量,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乱;(4)扼杀人的文化价值创造才能,促成社会
变态心理。第三个方面,媒介文化所提供的价值选择性内容,在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不成熟的时候,会形成某种程度的价值规范效应,促成受众的文化趋从。这就是受众文化中的“赶时髦”和“社会流行”。这是许多封闭国家在开放后一段时期中所共有的情形。如前些年,歌星、舞星、影星通过媒介所展示的姿态、发型、服饰等曾让无数的青年受众倾倒、崇拜、追随、效仿。但随着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内容不断增多,受众的时髦体验过滥,规范效应便逐渐减弱,大致要经过从崇拜到欣赏再到参与这样一个价值弱化过程。只有当着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性与受众文化的价值选择差异并存时,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功能才能充分实现,否则这种选择功能会向规范功能转化,强化某种价值内容,再度导致文化趋从。
价值功能
媒介文化的价值功能特指媒介文化的两种限定性功能:(1)价值规范功能,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符号流传方式起着确立和强化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作用。有以下几种途径:公布国家法令政令,推行社会少活的观念原则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建立社会评价一致性依据;相对集中版面和节目时间,强化传播某些类别的题材,以推崇的方式为社会树立某种道德典范或行为方式的样板;以电论说性为文体,为法律、政策、决策行为、宗教思想和某些道德、经济行为构造逻辑合理性条件;颂扬某些社会变动结果或人为活动所体现的精神特征,确认社会舆论的正统口径,并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等等。任何一个正命题都蕴含着其反命题,并以反命题为其逻辑前提,因此,规范本身也就意味着排斥,(2)价值排斥功能,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符号流传方式起着否定、批判、遏止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相悖的价值表现形态的作用,即从否定的方面推行价值规范,主要途径是:对某种事件进行谴责或抨击,强烈呼吁、干预或制止;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进行斥责或批评,劝导受众不要仿效;揭露某些不良现象所造成的后果,唤起受众注意并设法避免;批判或驳斥某些有代表性的观念或敌对的外宋宣传。构造它们逻辑不合理性的条件;用各种报刊方式,提供真象材料,控制流言传播,等等。媒介文化研究者注意到,大众媒介对某些文化内容是不予表现的,常采取隐瞒、笼统、含糊其词的手法对待之。从内容上说,这是媒介文化的卸环,而从功能上看,这仍是媒介文化的价值排斥性:一是排斥受众的信息占有,如列为国家机密的某些决策过程;二是排斥受众的方法参照,如违法、犯罪的某些细节。媒介用隐瞒的方式实施文化价值排斥,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避免观念和行为的混乱,但也常有负面效应,如“新闻出口转内销”的现象和政治流百常盛不衰的现象。一般来说,这两种限定性功能并行不悖,其主要内容依据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体系、宗教信仰、民族习惯、道德标准、媒介控制者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方式、执政党的群体信念、一定的比例受众对媒介文化的价值须期、宪法和法规、一定时期待殊的新闻和文化政策等等。但是,媒介文化是——种观念文化,其价值规范性和排斥性都是软约束,只提供抽象准则,并能对社会行为构成直接干预,就是说,媒介文化的功能要通过法律、决策以及受众的文化认同来实现。在得到足够数量的受众文化认同之前,上述两种功能都只是潜在的,因此,不能过高地估计媒介文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