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大蟋
直翅目蟋蟀科昆虫
花生大蟋学名为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属鳞翅目蟋蟀科。
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地区华东地区,以及青海省、北京等地。是重要地下害虫,其若虫、成虫危害多种林果树、农作物。在林业上主要危害实生苗及新造林定植苗,自茎基部切断苗木甚至导致苗木枯死,并把咬断的苗木拖入洞内取食。体长40-50mm,体深黄褐色或棕褐色。复眼小而圆,单眼3个排成横列。头较前胸略宽,触角丝状,较体稍长。前胸背板发达,有中纵沟,两侧有桃形纹。雄虫前翅发达有明显皱折,互相摩擦能发音;雌虫前翅多纵脉,无横脉,不能发音,产卵管为体长的3/4。后足腿节强大,胫节粗,有两排刺,各排有刺4-5枚。长约4.6mm,圆筒形,稍弯曲,初期乳白色,后期土黄色。有7个龄期,初期体乳白色,后期黄褐色,腹面颜色较浅,末龄时两前翅芽相遇。
每年发生1代,多数以3-5龄若虫在洞穴内越冬。翌年2月后若虫开始活动,若虫期长达约290天。5-8月为成虫活动、交配、产卵盛期。成虫趋光性较强,凶猛好斗,故一洞一虫,只有在交尾时雌雄才同居一穴。昼伏夜出,洞口有松土覆盖。交尾期雄虫昼夜常鸣,引诱雌虫。雌成虫喜在田埂等处洞穴底部产卵,每雌产卵约200粒,常20-30粒聚堆;产卵后成虫必拖草堆于卵旁,以作初孵若虫食料。一般该虫5、6天出洞1次,但7月、8月交尾期出洞频繁。晴日无风或久雨初晴温暖的晚上出洞最多。主要发生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或低洼、撂荒的沙壤旱地、苗圃地、沿海台地、河滩地等。
名称来历
由于它体形较大,又常危害花生等农作物,因而被称为花生大蟋  。
简介
又名“大蟋蟀”、“巨悉”、梆子头”、“大土狗”  。花生大蟋是目前已知台湾体形最大的蟋蟀,属杂食性,多半在晚上觅食,观察饲养时以两尺高的水族箱为佳,因为它会挖很深的洞,沙土的铺设至少需高20厘米。花生大蟋一放到水族箱内,会马上往下挖,若不受到干扰,它会长期居住在里面,只有到了晚上,雄虫才会爬至洞口,发出巨大的声音。当雄虫及雌虫在洞穴内死亡后,容器中的沙土依然要保持水分,三至五个月后会有许多小蟋蟀从土中钻出,而这些花生大蟋的宝宝也和父母一样,天生有挖洞的好本领。
外形特征
此昆虫体大而且强壮,体长35~45毫米,宽12~14毫米,触须长40~50毫米。呈丝状。通体红色或黄色,背板上颜色最深,近于黑色,腹部色浅,呈浅黄褐色。头很大,呈半圆形,有3个并列的单眼,中眼横生,半圆形。前胸背板特别宽阔,呈鼓形,表面有明显刻点。其前、后翅均较发达,长度超过腹端,后翅端折叠成须状,端不超过尾须。大蟋蟀科的发音镜不大,呈长方形。后肢特别强壮发达,善于跳跃,胫节上有两排刺,每排4~5枚。雌虫产卵管呈管状,长5~6毫米。
标准是身长体壮,头大,背宽,大腿粗壮有力,大腿胫节上的刺要长而尖,无残缺,前翅要长而大。大蟋蟀的头部,要求有光泽,金光发亮者即为佳品。其后翅也应挑选长大的,因其后翅越长,即表明身体越强健。另外,大蟋蟀的体色以深暗的为好,也体现其体质的结实。
栖息环境
大蟋蟀常栖息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沙质旱地或花生、豆类等多种农作物的田、果园、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达80~100厘米。此虫危害植物的根、茎和嫩叶,咬食松、杉、樟、橡等树木及麦、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和蔬菜,是一种著名的害虫。雌虫、雄虫大多分穴而居,雌虫将卵产在洞穴内。大蟋蟀科昼伏夜出,夜间雄虫在洞穴口处以鸣声引诱雌虫出洞而进行交配。其洞为如手指粗的圆洞,洞口用松土堆盖,不易寻得。其鸣声浑厚而洪亮,为“句句句句”,节奏较快,连续不断,常可持续20~30分钟,粗听象似蝉鸣。
生活习性
此昆虫性情凶猛,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除了刚孵出的若虫外,其成虫、若虫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时才雌雄同居。它们常在洞口觅食,常将嫩枝切断拖回洞内啃食和贮备。大蟋蟀约几天出洞1次,喜欢闷热的晴天和温暖的气候,在天黑后出洞,刮风下雨深居洞内不出。
大蟋蟀常常栖息在很深的土洞穴中,掘土捕捉是捕不到的,它的洞口一般都有土挡盖着不易寻找到,即使找到,也不能知道它向哪个方向伸展,其弯曲度如何。
捕捉时机
捕捉大蟋蟀科只能在它出洞觅食或鸣叫时进行。最好的捕捉时机是在雨后初晴的时候,特别是在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后开始放晴、天气又比较暖和的情况下最易捕抓,因为此虫最喜欢在这样的条件下出洞活动。捕捉的方法是直接用聚酰胺罩进行罩捕,网罩的罩口应该做的大些,否则不易罩住,或容易罩伤虫体。若发现大蟋蟀在洞口附近鸣叫时,应先用树干等物堵塞住其洞口,不让它退回洞去,而逼它进入到尼龙网中。当它发现周围有动静就蹦跳着想逃走,发现洞口被堵后就只能向前方跳跃,网罩正放在它的前面,一跳就会进到网罩内而被捕捉。
晚上捕捉,应选在久雨初晴而且比较闷热无风的晚上进行,如捕获的数量多,必须各个分开放进暂时关放的容器内,不能放在一起,否则它们会互相咬打、自相残杀。鉴别大蟋蟀科是否优秀,不论从听其鸣声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打斗的凶狠度出发,挑选的标准都是一致的。
种群分布
大蟋蟀在我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及台湾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饲养
大蟋蟀宜饲养在较大的瓦盆或透明的塑料质、有机玻璃质的长方形盒箱内,总之要以宽敞些为原则,必须使它在饲养器内有较多的活动空间。但此虫有白天不大鸣叫的习性,若想是用它白天鸣叫,则可用黑布盖在透明的饲养箱上,它就会鸣叫了。
食性
此虫食性较杂,不太挑剔,但食量较大,豆类、米饭、蔬菜、水果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此虫需经常供给水分,可用一个小盆盛点水放在盆或箱内,供其饮用。
此虫还有一种口味上的爱好,对酸味、甜味、芳香的食物很感兴趣,可能的话,可适当投喂些有这类味道的食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名称来历
简介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捕捉时机
种群分布
饲养
食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