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一切价值
哲学家尼采提出的哲学命题
重估一切价值(德语:die Umwertung aller Werte)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的哲学命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对现代文明、尤其是对科学及其理性和对传统道德进行彻底的、极富创造性的批判,是尼采哲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实践主题。
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尼采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文化和道德已经完全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据。19世纪30年代,德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同时也造成人们精神空虚,尼采认为必须对原有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实起来。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要以权力意志为标准,对以往的一切价值,尤其是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化进行重新评估,破除它们的权威,以重建新的价值。主要内容包含道德、宗教和科学三个方面。重估一切价值,一方面要破坏,对迄今为止的价值进行颠覆,打破旧的偶像和真理;另一方面,树立生命新的方向,即生命应当超越自身,以超人为目标。永恒轮回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最终保证,“重估一切价值”正是他的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口号。
尼采哲学对20世纪哲学的人学转向具有极大影响,其中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实用主义等,都是从尼采哲学的人学取向中吸取精神资源,把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作为自己哲学的主题。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关于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影响最直接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里德里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学说,对中原地区产生的积极作用,一是掀起了“五四”前后时期中国的反封建传统热潮;二是在80年代激励了青年人的自我奋斗精神。《尼采人生哲学价值散论》一文称,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反映了他坚决地否定西方文明的勇气。他不遗余力毫不留情地否定那些不利于生命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把旧道德原则下反价值的积弊公之于众,执着地为实现人的价值绘制出一幅艺术化的生命本体世界蓝图。
词源定义
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看来价值是与生命有关的一个概念,价值的状况就是生命的状况。重估一切价值就是重估人们的生命条件。时间上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然后是中世纪基督教信仰,一直到近代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都是在重估的范围内。内容上,重估一切价值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主要内容有道德、宗教和科学。
提出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的两大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公国的莱肯小镇,其父亲、祖父和外公都是牧师,其祖上曾是波兰贵族。弗里德里希·尼采未满5岁时父亲病故,在母亲和姑母的抚育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的神学和古典语文学之后,断然放弃了神学,专攻古典语文学。25岁时,尼采经老师推荐担任巴塞尔市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长达10年之久。此间,给尼采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唯意志论者阿图尔·叔本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奥托·瓦格纳-尼采后来发现瓦格纳并没脱去市民阶层的庸俗,与他绝交;叔本华则影响了尼采的一生,尼采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为是为自己而写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写出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起源》该书得罪了德国正统的语文学界,尼采在该领域的学术前程由此断送。由于遭到语文学界的反对,和好友阿道夫·瓦格纳的分裂公开以及个人健康的恶化,尼采于1876年起陷入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危机。1879年,他辞去巴塞尔市大学教授的职位,隐居在瑞土恩加丁山谷。从此成为一个无妻室、无朋友、无职业的孤独者,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彻底的漫游者。在这种自愿而又被迫的孤独中,尼采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丰产的1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几乎全部的论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从1889年起,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脑神经病加重,神智始终处于麻痹状态。1900年,尼采结束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尼采在自传中称,“从病人的视角去看较健全的概念和价值,反过来,又从丰富的生命的充实和自信俯视颓废本能的隐秘的活动——在这里有我经历的长时间的训练,有我最真实的经验;在任何事情上,我都有此专长。现在,我知道如何并有此本事颠倒视角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唯有我才能‘重估一切价值’的首要原因。”
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德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高速发展,很快超过欧洲其他国家。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德国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它也造成人们精神空虚,并且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人们精神上更加空虚。在金钱诱惑下,人们被迫遵守规章制度,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精神压力极大。在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利益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所以,必须对原有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实起来。
思想背景
尼采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文化和道德已经完全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口号,把知识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直觉和本能遭到轻视。这样,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以及作为这种理性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新,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前景和价值。
迄今为止,一切生活价值的判断都是不合逻辑的发展的。社会发展到19世纪,流行的是一套软化麻醉人的道德价值。平等、自由、博爱以及基督教宣扬的怜悯、虔诚就是弱化人类的道德规范。这些所谓文明的果实是有毒的,它毒化了人类,使人类不断蜕化。弗里德里希·尼采称19世纪是人类堕落的时代。他重估价值的目的,是要推翻流行的道德,以恶爱新觉罗·代善,使人类变得强大,变得有生气,以免使人类沿着阿图尔·叔本华指出的道路达到涅的境地。
主要内容
重估一切价值,本质就是彻底反思西方文化。尼采提出要以权力意志为标准,对以往的一切价值,尤其是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化进行重新评估,破除它们的权威,以重建新的价值。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道德、宗教和科学。
重估科学价值
批判科学
弗里德里希·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的批判。在尼采这里,科学指人类全部知识的综合,他批判人类的一切知识。在西方的传统知识学说体系中知识是理性活动,人追求知识是非功利的,是纯粹出于知识目的,为知识而知识。尼采严厉批判这种理性主义知识观。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所体现的那种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求知欲,不但使近代科学疯狂地失去理性地奔向他自身的极限,使科学在乐观主义的波涛汹涌中触礁而陷入危机,同时使希腊的悲剧和艺术陷入绝望,走向崩溃和衰落的边缘”。
弗里德里希·尼采还认为身体是美德、知识和真理的起源。传统西方思想中,灵魂是高于身体的,灵魂是根本,身体是附庸。而尼采认为,身体是本能与冲动的集合,是力的合集。人们追求知识是因为人们有征服欲,知识是权利的工具。
尼采之所以对科学进行重估,是因为科学并非万能的,它有局限性。首先,科学是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对存在的认识。其次,重要的是探索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再次,科学上的明确性并不是真正的可靠性。第四,科学无法为生活设立目标。第五,科学无法回答其自身的意义问题 。
对科学重新认识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批判旧的科学教条的同时,阐述自己对科学,对知识的认识。尼采的科学观包括:第一,科学史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对存在的认识。第二,重要的是探索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第三,科学上的明确性并不是真正的可靠性,而不是占有真理。第四,科学无法为生活设立目标。第五,科学无法回答其自身的意义问题。
对于尼采科学哲学问题,他通过透视主义认识论值说明认识本质。他强调认识的相对性,表现在范围上认识是有界限的,性质上认识是错觉,而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直接反映。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哲学的一般基础上”,以哲学的思想来考察科学,需要对科学的前提和价值基础进行探索。
重估哲学价值
反对哲学
在与科学的对比中,尼采反思哲学脱离现实生活的虚浮,反对哲学用“最高科学”“科学体系”的名义祸害权利意志。
尼采反对一切哲学体系,认为体系意志是正直的一种匮乏。尼采表示,一切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迄今成了一种疾病。他也不赞成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感觉的真实性,但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物质”的概念。尼采用归谬法批判唯物论的感觉论,还反对原子论,认为原子只是为了计算世界而虚构出来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弗里德里希·尼采反对哲学的理由是哲学与道德和宗教的结合,哲学家建造的体系实际上是“道德的宫殿”。尼采以“四大谬误”为例,说明哲学如何利用理性为颓废的道德服务。第一是混淆原因和结果的谬误,第二是内在原因的谬误,第三是把原因等同为幻想的谬误,第四是自由意志的谬误。
重估哲学
哲学是“整体的一般性大学问”,是以“气体力学”的方式上升到一个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世界,“把那些‘最高概念’,就是那些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现实那蒸发着的最后的雾气,作为开端”加以崇拜。形而上学规定,“高级的东西不允许从低级的东西里长出,根本不允许长成”,其中低级的东西被当做虚假世界,而所有最高的价值均隶属第一等级,所有最高概论,存在者,绝对者,善,真实,完美都是“自因”。弗里德里希·尼采把“自因”斥为“迄今构想出来的自相矛盾的最佳例子,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是“暴虐的冲动本身”。
其次,哲学家把在特定时间、特定社会习俗中人的形象凝固为永恒不变的人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人”“道德人”等等。尼采并不反对人性,他认为科学对人自身矛盾、变动和无序的体验及人所感受的外在变化是对人性的活生生的透视,而哲学家所说的人性则是“太人性”的抽象和拔高。
重估道德价值
反对旧道德
关于道德的根源,尼采认为,应该从人自身寻找,而不是从先验的领域去寻找,因为道德至于生命有关。弗里德里希·尼采对西方的道德体系进行系统而完善的谱系学研究,研究后发现,西方道德违背了自然,毁灭了生活。尼采是非理性主义者,他讲到“在对道德的所有阐述中没有一点真理,所有概念的因素都是虚伪的,所有心理因素都是虚假的。我们的道德同我们的恶毒与自私一样,是建立在谎言与想象的基础上的。”
尼采公开声称自己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他写道我的基本学说是:“不存在道德的现象,唯一存在的只是对现象的道德的解释,这种解释本身的起源超离了道德的范围。”所以,他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使命是从肯定生命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道德问题和观念作出前所未有的批判和破坏。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来源于权力意志。在他看来,道德迫使人们为了社会利益而做出牺牲,但这种逼迫逐渐被认可,成了我们称之为良心的东西。 道德有主人道德、奴隶道德两种。 主人道德是较高层次的人的道德,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属于强者道德。其特征是努力向上,追求新事物。奴隶道德是软弱无力的人的道德,他们想把自己的道德强加给较高层次的人,是弱者道德。
尼采排斥一成不变的道德体系,因为它代表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扼杀生命活力。他认为西方道德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人类生活,使人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提出“消灭道德,以便解放生命”。
重估道德
在对道德视角批判方面,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了自己的使命,一方面要破坏,对迄今为止的价值进行颠覆,打破旧的偶像和真理;另一方面,树立生命新的方向,即生命应当超越自身,以超人为目标。超人是对历史的、现有的人的超越,因为这些迄今为止的价值不是从最高程度上肯定生命,而只是保存了弱小的生命。其道德估价不能代表人类的方向,反而是生命衰败的征兆。
其实,尼采真正反对的并不是道德本身,是重估道德,是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高层次道德水平的要求,并非放弃道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否认道德具有绝对普遍性,但他同时也肯定个别道德具有历史普遍性。尼采对道德的批判是对扼杀生命的道德的批判。
尼采的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和生命的哲学,他的道德哲学的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尼采对传统道德价值的重估前提是认为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价值是完全压制人的本能的。他明确指出:“道德理想的胜利就像任何胜利一样,乃是通过非道德的手段取得的:诸如暴力、谎言、诽谤和非正义性等等”。
构建新道德
尼采对于新道德的构建有自己的原则。首先是生命原则。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命道德价值是以自然的道德价值为基础。充分尊重生命,把生命作为新道德的第一原则。其次是强力原则。尼采的强力原则是以权力意志为道德价值标准,是从根本上扭转基督教价值所宣扬的虚无主义到现实生命。最后是个人原则。尼采相当重视个人,成为自己是其道德价值的理想。尼采强调每个人肯定自我,肯定生命本身。
重估宗教价值
反对宗教
从西方中古世纪时期开始,宗教和神长期以来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尼采认为,宗教对于西方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神学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母体,它环绕着人从生到死整个一生。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在1882年出版的著作《快乐科学》的第三卷中首次表达出“上帝死了”这句话,将人们思想从宗教奴役下解放出来。尼采认为杀死雅威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些上帝的崇拜者。上帝原本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他的存在是以个体意识的压抑为前提的;而个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这种高高在上的力量的崩溃,人们原来心中的上帝形象必将解体。
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式的世界图景催眠效应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腐蚀”效果,并最终导致了末人的幻象。根据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看法,苏格拉底的感受中致命的要素被基督教在发展一个尘世的、科学的、技术的和民主的世界中有效地调动起来。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谬误不在于一般地谈论理性和知识,而在于他提倡了一种知识至上的信仰,从而把理性与生命直接对立起来。而苏格拉底最先把知识和理性作为美德来扼杀生命和本能,因而尼采把他认作使希腊没落的原因,认作颓废型的人。
在基督教神学中,人们把雅威作为最高的善的最高存在者,规定为至高的价值。在尼采生活的时代,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而基督教对奴隶道德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基督教是一种颓废的宗教,把一切价值变得毫无价值,基督教不但不能改善人类生活, 反而加快社会倒退的步伐,使人类失去自我,麻痹了人们的神经,对人类社会起到腐蚀作用。
进行重估
基督教在宗教、哲学、伦理方面的作用,导致了人们产生方向迷失,取向错误,使得虚无主义滋生。对由于基督教价值观导致的虚无主义,尼采是措辞强硬的批判。
尼采的积极的虚无主义打倒了苏格拉底以后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偶像,从而也打倒了这种理性主义的最大果实——基督教道德的偶像。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此基础上创立新的价值。这种新的价值观撇开一切虚饰的东西,它崇扬的是生命、热情、健康、快乐、创造和进取。这种新的价值观让人热爱生命,以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体魄去战胜人生的痛苦,并以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激励人生。
新的价值观
因为雅威无能导致的救赎之无效与信仰危机导致的人类之绝望,所以“上帝死了”。尼采要以权力意志反抗生活的痛苦,创造出生命新的欢乐和价值。生命价值生成以个人第一为具体原则,以审美化生命创造为本性,对一切价值重新评定。因此,弗里德里希·尼采实际上是在欲求世界中求解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并以权力意志的满足逻辑作为探寻安心立命之本的路标。与阿图尔·叔本华一样,尼采也把意志作为一切思想的、精神的和现实的东西的本体性根据。
尼采的权力意志倡导发挥自我力量、施展自我能力、提升生命等级和不断自我超越,从而使自己成为“超人”。这种权力意志在尼采哲学中不是附属性因素,而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内容: “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以权力意志为准则,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一生哲学活动的主线索。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看来,一种东西价值的大小就看它对人类的生命是否有所促进,是否使权力意志得到发挥”。
权力意志
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个本体论范畴。他接受了阿图尔·叔本华把意志作为本体的思想,他用权力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由于权力意志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尼采对人和世界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他认为,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他把人看成是未定型的、未完成的,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一种存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他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这样一种创造物,当他有错误的时候,能将自己删改,就像删掉一句错误的句子。在对世界的理解上,他把世界看作是不断生成的世界。他说,世界是生成着的世界,世界是永远在自我创造、自我毁灭中的。
权力意志概念在尼采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它不仅获得了本体的意义,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而且,它也获得了最高价值尺度的意义,被看作是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标准。弗里德里希·尼采正是以权力意志为标准,“重估一切价值”。
虚无主义
尼采称他是“欧洲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但是,同时又已经在自己身上将虚无主义推进了坟墓”。尼采开始揭露他所处时代的腐朽与矛盾,剖析这个时代是如何陷入空洞虚无之中的。他称自己的任务是“为人类最深刻的自我反省作准备”。他认为这就是“自由精神”的任务,在人们被束缚得最牢固的时候,粉碎心灵对传统的崇拜。精神获得自由与独立,批判所有受到崇拜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虚无主义首先意味着,真理已经破灭。第一,应该打碎对真理的信仰。这个时代认为自己占有了真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感到自豪。但是弗里德里希·尼采却发现,时代的这种意识已经丧失了基础。现在的人已没有能力掌握一个所谓绝对的真理。
第二,虚无主义意味着,道德说教同样是不可靠的。尼采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传统价值观念是值得怀疑的。这些说教宣扬所渭的基本道德准则,但行动却从不以它们为依据。虚无主义怀疑所有道德准则,“相信价值观念绝对无用”,“相信道德毫无意义”。
第三,虚无主义意味着,宗教亦不可信。尼采的虚无主义态度,必然导致他无条件地否定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现在,谁要是在对待基督教这个问题上态度还不明朗,那我不会伸出半根指头去帮助他。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种态度是诚实的,无条件地否定。”基督教的毁灭完全是自身造成的,是它所培养的对真理的直觉引起的,是一种自我毁灭。
最后,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了人们是否将永远停留在虚无主义之中这个问题。他发现,虚无主义并不是最后一幕,它的积极方面正在于它的过渡性。经过虚无主义,“精神之弦在欧洲被如此辉煌地绷紧了。依赖这张满弓之箭,可以射中最遥远的目标。”这是精神走向第三阶段的转折点。尼采认为,在这一阶段上,最关键的问题是“置虚无主义的继续影响于不顾,顽强地肯定生活”。尼采在虚无主义中窥见了“所有戏剧中最有希望的一折”,第三步,伟大的决定,能否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坚决的肯定。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依赖对某个超越了现实的外在存在的信仰,而必然纯粹地依赖人。
超人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只有人才是价值的构建者和评价者,是价值重构的主体。一切价值的创造主体者是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创造了万物的价值,使得万物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人类又对万物的价值予以评估,这也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既然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与评价者,是价值的给予者,因此,人要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为万物创造新的价值,因为只有你为万物创造了价值,才能显示你自己的价值。
弗里德里希·尼采清晰地认识到价值的主体是人,重构价值的根基是人的现实的生命之后,针对病态的传统西方文明,为人类重构出一种全新的理想目标——超人。“超人”是充满了创造欲望,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生命力,敢于破坏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强者。
为了达到超人的目标,人就要自我超越,要实现自我超越,就要必须勇于创造。唯有创造,才能使生命力充分扩展,才能使人的生命在撞击中闪烁出灿烂的光辉。“超人”是个人生命的“自我超越”。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超越自身”。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本身就有价值,因为他体现了有唯一终极价值的存在状态。但它很可能不是一种现实状态,而是理想状态。超人是对人自身的要求,人要克服自己。尼采的超人概念不是一个个体性概念,而是一个类概念。人要克服自己,固然是要转变气质,控制激情,但也更要能为自己重新立法,为自己铸造新的价值。但在这么做之前,他必须重估一切价值,因为他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现存的价值有关。
在尼采的心目中,凯撒、拿破仑·波拿巴都是超人的典范。与此相反,弗里德里希·尼采则蔑视希腊神话中的阿基里斯,因为他宁作土地上的劳动者,而不当鬼魅世界的掌权人。超人是尼采树立起来的新的雅威,是他的新的道德观念的化身,也是他的积极的虚无主义的最后归宿。
永恒轮回
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思想,是受赫拉克利特等早期希腊哲学家的影响,是指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无限重复出现。尼采还为永恒轮回作了“科学”的论证:时间是无限的,因为如果有限的话,就会它的起因的问题;而组成世界的权力意志的力量单位是有限的,因而它们的搭配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构成的种种状态在无限的时间里会重复出现或回归。
弗里德里希·尼采过分强调他的思想的科学根据,造成人们对他的并不肤浅的思想的肤浅理解,即以为永恒轮回无非说的是一切事物和状态都会无数次重复。但这种理解不仅误解了尼采永恒轮回的深刻内容,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首先,它不是物理学上可证明的宇宙论,而是尼采的形而上学,尼采想通过它来拯救存在。
永恒轮回除了综合生成和存在外,还有积极的生命意义。而尼采的相应原理是:“如此地生活,以致你不得不希望,再次获得生活。”也就是说,应该使你的行为可以在未来重复无数次,即成为某种典范。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这条绝对命令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他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抓住每一个瞬间,以至于我们总想再度体验这个瞬间。
永恒轮回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最终保证,哪怕是瞬间的辉煌也足以战胜普遍的平庸。生命的意义在质不在量,零的相加还是零;而人类历史可能在每一刻达到顶点,每一刻都能成为永恒。对尼采来说,永恒轮回的思想具有解放人、救赎人的特点。
后世影响
对西方的影响
尼采是西方人文思潮的先驱。尼采哲学对20世纪哲学的人学转向具有极大影响,其中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实用主义等,都是从尼采哲学的人学取向中吸取精神资源,把对人生价值的探讨作为自己哲学的主题。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人不仅受理性支配,同时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绝大部分的行为是受非理性的情感所缠绕。
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关于非理性主义的先河,影响最直接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尼采学说的进一步深化。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出发点是人,而这里的人既不是指人的社会性,也不是指人的理性,而是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和本能是人的各种行为和动机的根源,这一点与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一致的。尼采也认为 ‘‘一个有机体,内部产生的现象无穷无尽,我们意识到的那一部分纯系手段。因为,其余的总会以一种过激的方式证明某些‘道德’ ‘无私’和类似的虚构乃是欺骗。”
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尼采生命哲学的直接继承。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股无限的流,生命之流的绵延性创造了一切。柏格森所说的生命、生命流、生命欲,与尼采的生命意志无疑是同一思想基点上的不同表述,其实是相通的。
存在主义哲学是弗里德里希·尼采生命哲学的展开。考夫曼曾说 “在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尼采占着中心的席位;如果没有尼采,那么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是不可思议的。并且,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的结论,听来也像是尼采遥远的回音。加缪也曾经详细地写过尼采。
萨特曾直接沿袭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指出“如果上帝存在,那人便是乌有”。海德格尔曾出版了《与魔鬼做斗争》一书,并在弗莱堡大学开设了尼采哲学课程,称尼采为“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他受尼采哲学影响,认定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人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权利,领悟和把握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是哲学家的神圣责任。
对中国的影响
尼采哲学自20世纪初传人中国,作为外来思想,尼采哲学随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被不同的思想家发挥利用,对中国社会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归结起来,弗里德里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学说,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一是掀起了“五四”前后时期中国的反封建传统热潮;二是在80年代激励了青年人的自我奋斗精神。
“五四”前后时期
梁启超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第一次提及尼采的名字。之后,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与尼采》,较系统地介绍了尼采的学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认为尼采是“张大个人之人格”“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最杰出代表;并且鲁迅非常欣赏尼采的“超人”学说,是毕生都在追求一个强者形象,呼唤“超人”的诞生。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辞《敬告青年》第一条中,就把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武器。还有李大钊介绍尼采时,也侧重于尼采的反传统道德学说。傅斯年深受尼采学说启发,在《新潮》杂志上形象地写道“我们须提着灯笼沿街寻超人,拿着棍子沿街打魔鬼。”他称尼采是一个“极端破坏偶像家”。
“五四”运动之后,尼采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茅盾、李石岑、郭沫若等思想名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尼采的思想,不约而同地推崇尼采“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的反对旧传统的精神;欣赏尼采提倡勇敢、坚强、创造的强者道德,反对懦弱、顺从的奴隶道德。
80年代改革
弗里德里希·尼采重估价值以设定的“超人”理想,曾激励了80年代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自我奋斗精神。80年代初,由于“文革”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压抑的时代已经结束,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开始寻找精神的寄托,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980年,署名潘晓的《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来越窄》一文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以后,引起了青年学生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出现了“尼采热”。周国平认为是遭遇“精神危机”的青年学生和青年艺术家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上帝死了”的宣告中所找到的精神共鸣。在信仰上他们经受着与尼采相似的危机感、空虚感,更重要的是尼采为解决这种危机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各项改革制度的逐渐趋于平稳,对各种学说的吸收、利用都日趋理性。尼采思想在中国褒贬不一,但其”重估一切价值“,破除一切偶像和张扬个人主义的思想精华,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相关评价
德国哲学家、精神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评说:“弗里德里希·尼采带给西方哲学以颤栗,而此项颤栗的最后意义现在还未估定出来。”
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评说:“在尼采首先写出重估一切价值这句话以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纪的精神运动才最后找了了自己的公式。”
美国哲学家、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评说:“尼采的思想穿过当代人的头脑,犹如闪电劈开阴云、恰似劲风撕破蛛网。”
学者赵东海在《尼采人生哲学价值散论》一文称,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反映了他坚决地否定西方文明的勇气。他不遗余力毫不留情地否定那些不利于生命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把旧道德原则下反价值的积弊公之于众,执着地为实现人的价值绘制出一幅艺术化的生命本体世界蓝图。
学者赵建交《尼采》一书中称,“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人的生命本体地位。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可以说是人生哲学,他反对传统的宗教、道德、哲学,推翻一切偶像,原因在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压抑人的生命本能,泯灭人的创造冲动,贬低人生的价值。
弗伦策尔说道:“如果人们根据一位哲学家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来评判他的重要性,那么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可以同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卡尔·马克思索伦·克尔凯郭尔阿图尔·叔本华匹敌的。他是19世纪少数几个大思想家之一。他们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没有他们,20世纪就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尼采著作发生影响的历史是很晚才开始的。这个精神错乱者没有享受到他的著作终于获得的、日益增长的荣誉。他的思想的种子在他死后才在好与坏两个方面结出惊人的果实。”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词源定义
提出者
背景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主要内容
重估科学价值
批判科学
对科学重新认识
重估哲学价值
反对哲学
重估哲学
重估道德价值
反对旧道德
重估道德
构建新道德
重估宗教价值
反对宗教
进行重估
新的价值观
权力意志
虚无主义
超人
永恒轮回
后世影响
对西方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前后时期
80年代改革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