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妃是
李世民的内官“四妃”之一,生卒年不详。她是唐太宗的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
李愔的生母。根据《隋书》的记载,杨淑妃的父亲是
隋炀帝,但她的出生地史书中没有记载。杨淑妃的徽号未载,安葬地也不明。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杨淑妃生了唐太宗的第十三子赵王李福,因此被称为“
杨妃”。在永徽元年,她被封为赵国太妃,并陪葬于昭陵。根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赵王李福是杨淑妃所生,因此杨淑妃的封号最终是贵妃。
人物生平
太宗嫔御
隋炀帝之女,唐太宗嫔妃,生皇三子
李恪、皇六子蜀王
李愔。
主要成就
皇子之母
唐太宗四妃之一,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生母。
人物争议
天之骄女
杨妃的生母,尚无定论。有一部分人认为是
隋炀帝的高级嫔妃所生,有些人则认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萧后所生,争论颇多。考虑《隋书》有遗漏记载其他公主的可能性,可以判断除
南阳公主之外,
杨妃如有其他的同父姐妹,亦不会太多应为可信。但无论生母外家的出身、地位如何,对
杨妃“帝女身份”没有任何影响。
现有史书未记载其生辰,但是通过其子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推测,杨妃在至少应出生于大业初甚至更早,但最晚应不晚于大业三年。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
巢王妃在童年时代应当是衣食无忧,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但其是否册封、公主
封号为何现已不存,或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至于其在与
李世民结合之前,是否已有婚配、甚至是否生育其他子女,现有史料依然空白,也无确凿结论。
隋炀帝一生热衷于游历,足迹从西北踏至
江东。期间,其家眷儿女皆与之随行,故
杨妃早年随父多有游历,亦属可能且为寻常。
隋湮唐兴
随着隋炀帝登基以后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
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加之
杨坚、隋炀帝政治改革触动了
门阀的利益,最终在
隋朝末年引发大规模的叛乱。中原、
渭河平原动荡之际,一意孤行在外巡视的隋炀帝继
雁门之围后再也无法回返
首都大兴,而是带领十万骁果南下
扬州市,企图割据
江南苟且偷生,其家眷大多随行,不能排除杨妃亦在其中、随父南下江都的可能。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
太原市留守、唐国公
李渊在
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
长安,拥立留守长安、
隋炀帝之孙杨为帝,改元
义宁,即
杨侑,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任
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即
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
宇文化及缢死,随行的齐王
杨暕、赵王
杨杲皆遇害,杨妃的亲属、尤其以男性亲属死者不计其数。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
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国公,闲居
长安,次年五月崩。
隋朝复国希望彻底覆灭,宣告灭亡,立国共三十八年。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短数年杨妃从天之骄女沦落为亡国公主;参考
杨恭仁随行被宇文化及俘虏后又重归长安的经历,以及其长子
李恪册封长沙郡王的时间,可知
杨妃最迟在武德二年春三月进入秦王府。
武德初,曾作为帝女的
杨妃成为
李渊第二子、当时已封秦王的
李世民诸多女眷中的一员,或有观点推测两人属于政治联姻,或有观点认为两人曾是旧识,现有史料已无从确认。
隋唐典型的门阀政治使得世家大族之间频繁通过婚姻缔结政治同盟,彼此之间互为姻亲盘根错节,杨妃与秦王李世民从血缘关系上实为表亲,杨妃的祖母
独孤伽罗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追封)分别为
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两女又分别是
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因此杨妃可以称为李世民的表姊妹,两人的结合不仅从血缘上更从政治上充实了李渊家族的根基。
杨妃是以何种身份进入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现有史料不得而知。根据现存史料的制度记载推断,杨妃以大长公主身份嫁入秦王府可能性较小,而是在武德元年(617年)五月后以国公亲戚的身份礼聘入秦王府,其品阶不详。以
燕德妃礼聘入府后墓志称其为贵人,应与之相当。依照惯例,在禅让前提下,
新朝君主会授予前朝公主
爵位,譬如
宇文邕女
李下玉开皇元年改封义阳郡夫人。
亦有观点认为,杨妃或与南陈诸公主在
隋朝的遭遇一样,被俘之后被皇帝赏赐于有功之臣而因此进入秦王府;武德元年
李渊称帝时,即定“
北周”与“隋”共为二王后,奉隋为
正朔,车旗服色,皆遵循隋制,由此可见,杨妃正是李渊亲口承认的“正朔”之嫡系后裔。故以“俘虏”之名将“正朔之后”的杨妃“论功行赏”给秦王的行为,与当时“尊隋”的旗帜相矛盾,恐难为以唐代隋之际行为谨慎的唐高祖李渊所取。
封号争议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
李世民登基为帝。根据两唐书太宗诸子
列传中的措辞可知,“
杨妃”这一称谓实非简单妃嫔的泛指,而是杨氏应当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得了正式的“妃”的封号,属于四夫人(四妃)之一。根据周礼四星制度与唐制,四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分别是“贵妃”、“淑妃”、“
燕德妃”、“
武贤妃”。但是很遗憾的是,她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今已失考。
复杂的晋封结果和史料的模棱两可产生了诸多关于杨妃封号的争议。
观点之一认为杨妃是四夫人中的
淑妃,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占相当一部分,因为这样四夫人的
封号似乎没有矛盾了,分别是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贤妃。但实际上这个看法也无确定,结合考古与史书记载,其实存在六人做“四妃”的排列组合,即除去韦、杨、阴、燕之外,尚有两唐书中记载的李福之母杨贵妃、《
唐会要》中记载的
贤妃郑氏;而亦不能排除阴氏为淑妃、杨氏为
德妃的可能性。
观点之二认为杨妃早丧,因此封号为追封,所以可能是任何一个,这样与晋封的实际情况不存在任何矛盾。杨贵妃此后递进改封为贵妃也顺理成章,但是史料只字未写
李恪等人的孝悌是硬伤之一。比如《隋书》中大刘良娣早丧就提到其子燕王每至母亲忌日便哭泣等孝悌举动,在
举孝廉制度还有余威的
隋唐,孝悌是个人品格的集中表现,以孝闻名之人甚至可以直接被举荐做官,而在李恪与
李愔列传或墓志均未提到其孝悌则令人疑惑。
观点之三认为杨妃可能因故出内,情同
李旦时崔贵妃和豆卢贵妃例,豆卢贵妃因出内未住宫内,崔氏可能是追封。故在此前提下,杨妃亦可能为任何一种
封号,也不会与现有史书中记载的情况相矛盾。
观点之四认为杨妃和杨贵妃是一人,此观点极为少数。鉴于同时期修史和宫中称谓的惯例,《隋书》中的大刘良娣(早丧)和小刘良娣,两唐书中高祖后宫的大杨嫔和小杨嫔、玄宗时的武惠妃与武贤仪(时称小武妃)等,太宗后妃中两位“杨妃”却只以“杨妃”统称之不加区分,未免粗糙而突兀。五代时,金石学兴起,墓碑墓志的拓本保留,为后世修史提供了补充资料,太宗后宫出现两个“
杨妃”或因国史有缺而金石弥补不全所致,但此说法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李世民后宫“
杨妃”之多,尤其是在赵王
李福的墓志出土之后,现有的史料记载直接导致“双
贵妃并存”的现象,与已知的后宫制度资料存在冲突;而如果是死后追封,则需要证明杨贵妃去世早于儿子李福,这样在儿子的墓志上才会写上其母最后的
封号。但李福的墓志上没有明确写孝悌,故无法断言杨贵妃早亡,且赵王福墓志上明言“王,杨贵妃所生”,而非“赠贵妃杨氏”,且从《
唐会要》之言可知,杨贵妃至少活到永徽六年(655年),且封赵国太妃并获得
李治李治的礼遇,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杨贵妃是死在李福之后。
晚年成迷
杨妃的卒年,现不可知。《唐会要》
昭陵陪葬名单中并未出现“
杨妃”,而《唐会要》名单本身亦非完整,故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数。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
李恪被卷入政治斗争,蒙冤而死;其弟
李愔亦受牵连。现从两唐书中,未见此案对杨妃生平的影响,难以判断是其史料遗失还是其已亡于冤案之前而未被牵连。
轶事典故
亡国公主
杨妃虽然名义上为
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也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
洛阳市,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
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史籍记载
《新唐书。列传第五》
《大唐新语。酷忍第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宋)
欧阳修 :“……其母
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宋)佚人:“……若
李恪之在当时,内不闻其母有
戚夫人爱之私,外不闻恪有
魏王夺嫡之计。……”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