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丹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申丹,女,195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汉族爱丁堡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被美国、英国欧洲多本叙事研究和文体研究期刊(如Narrative和Style等)聘为顾问和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书和论文集中共发表文章约180篇,其中有约40篇在期刊上发表的被国际索引A\u0026HCI检索,在国内发表的有80多篇载于CSSCI源刊。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士(1978.2—1982.1)
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出国预备研究生(1982.2—1982.7)
爱丁堡大学英语系硕士(M.Sc.)、高级硕士(M.Lit)转硕博连读,直接获博士学位(1982.10—1987.11)
工作经历
1987.12—1989.8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
1989.8—1992.8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1992.8—北京大学教授(破格晋升)。
1993.11—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资格)。
1996—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2016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
2000-2017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类首批)。
2015-2017北京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2016—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2016年4月14日,北京大学召开学部主任座谈会和人文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理学部换届会。
2018.1—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14日上午,林建华校长与各学部现任及往届主任、副主任进行座谈,听取关于学部建设发展的意见。座谈会后,人文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理学部换届会分别召开,校领导、各学部新老班子成员、相关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林建华向上一届主任班子颁发感谢函,并向新一届主任班子颁发聘书,聘任申丹为人文学部主任,阎步克、张旭东、李四龙为人文学部副主任;聘任高文为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张远航任秋实为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副主任;聘任饶毅为理学部主任,方精云、吴凯、沈波为理学部副主任。上一届主任班子成员对学部建设调整表示大力支持,对各学部发展提出殷切希望。新一届主任班子成员表达了将不负众望做好学部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看望邓小南王缉思、林毅夫、钱乘旦、申丹、杜维明安乐哲等资深老教授,并同他们亲切交谈。
获得荣誉
学术荣誉
2014、2015、2016、2017、2018年连续上榜爱思维尔(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3获“中国英语教育特殊贡献荣誉证书”(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会颁发)
1997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
1997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9首批入选教育部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外国文学
1992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获奖记录
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一获奖人)
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专著优秀奖(最高奖)
20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著作(第一作者)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类奖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首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北京市高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第七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1990年北京大学光华青年科研成果奖
个人作品
学术专著
1.StyleandRhetoricofShortNarrativeFiction:CovertProgressionsBehindOvertPlots,纽约和伦敦Routledge出版社2014精装版和电子版,2016平装版。
2.《叙事学理论探》,台湾秀威资讯出版,2014。
3.《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2011,2018再版。
4.《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13第4次印刷,2018再版。
5.《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7年第三版第3次印刷;2019年第四版。
6.《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LiteraryStylisticsandFictionalTransla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7年第5次印刷,2017再版。
7.《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申丹、王丽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017年第5次印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8.《短篇小说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9.《跨越学科边界——申丹学术论文自选集》,北京:高教社,2021。
学术译著
1.《解读叙事》(J.希利斯·米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4年第3次印刷。
2.《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六位译者合译,69.6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主编和总主编
1.《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申丹、王邦维总主编,共六卷七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主编,三万字导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011。
3.《欧美文学论丛:欧美文论研究》(申丹、秦海英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新叙事理论译丛”(丛书主编,共七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11。
5.“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6.“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文库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文体学、翻译学
学术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书和论文集中共发表文章约180篇(包括导读、书评等),其中有约四十篇在期刊上发表的被国际索引A\u0026HCI检索,在国内发表的有80多篇载于CSSCI源刊。
新发表和待发表: 
DanShen,“HowDualNarrativeProgressionCanMetamorphoseorExtendNarratology.”In NarrativeandNarratology:MetamorphosingtheStructures.Ed.OndřejSládekandBohumilFořt.Belin:deGruyter,forthcoming. 
DanShen. “‘CovertProgression’andDualNarrative动力学”Style55.1(2021).
DanShen.“DebatingandExtendingCovertProgressionandDualNarrativeDynamics.” Style55.1(2021).
DanShen.“FictionalityasaRhetoricalResourceforDualNarrativeProgression.”Style53.4(2019):495-502.
DansShen,“Auteurimplicite/ImpliedAuthor”, GlossaireduRéNaF,URL: https://wp.unil.ch/narratologie/2019/12/auteur-implicite-implied-author/
DanShen,“Progressioncachée/CovertProgression”, GlossaireduRéNaF,URL: https://wp.unil.ch/narratologie/2019/12/progression-cachee-covert-progression/
在北美和欧洲发表的包括:
1.DanShen.“CovertProgression,LanguageandContext.”InRethinkingLanguage,TextandContext.Ed.RuthPage,BeatrixBusseandNinaNørgaard.London:Routledge,2019.17-28.
2.DanShenandKairuiFang.“Stylistics.”TheRoutledgeHandbookofLiteraryTranslation.Ed.KellyWashbourneandBenVanWyke.London\u0026纽约:Routledge,2019.325-337.
3.DanShen.“TwoConceptionsofExperientialityandNarrativity:Function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PartialAnswers:JournalofLiteratureandtheHistoryofIdeas16.2(2018):263-270.
4.DanShen.“DualNarrativeProgressionasDualAuthorialCommunication:ExtendingtheRhetoricalModel.”Style52.1-2(2018):61-66.
5.DanShen.“DualNarrativeMovementandDualEthics.”Symplokē25.1-2(2018):511-515.
6.DanShen.“’ContextualizedPoetics’andContextualizedRhetoric:ConsolidationorSubversion?”InEmergingVectorsofNarratology.Ed.PerKroghHansen,et.al.BerlinandBoston:DeGruyter,2017.3-24.
7.DanShen.“JointFunctioningofTwoParallelTrajectoriesofSignification:Ambrose Bierce’s“AHorsemanintheSky.”Style51.2(2017):125-145.
8.DanShen.“Historicalness,Comprehensiveness,andInnovativeness.”Style51.1(2017):88-100.
9.DanShen.“WhatareUnnaturalNarratives?WhatareUnnaturalElements?”Style50.4(2016):483-489.
10.DanShen.“DualTextualDynamicsandDualReaderly动力学”Style49.4(2015):411-438.
11.DanShen.“Review:TheRoutledgeHandbookofStylistics.”Style49.4(2015):161-165.
12.DanShen.“Review:TheCambridgeHandbookofStylistics.”Style49.4(2015):165-169.
13.DanShen.“Unreliability.”InHandbookofNarratology,2ndedition.Ed.PeterHuhnet.al.,Berlin:DeGruyter,2014.896-909.
14.DanShen.“DefendingtheValidityofStylisticsandTryingtoMakeitMoreHelpfultoLiteraryInterpretation.”InLinguisticsandLiteraryStudies.Ed.MonikaFludernikandDanieljacobBelinandBoston:DeGruyter,2014.237-259.
15.DanShen.“StylisticsandNarratology.”InTheRoutledgeHandbookofStylistics.Ed.MichaelBurke.Londonand纽约:Routledge,2014.191-205.
16.DanShen.“ConsolidationoutofDiversificationinNarratology.”ENTHYMEMA:InternationalJournalofLiteraryTheory,CriticismandPhilosophyNo.9(2013):140-144.
17.DanShen.“ImpliedAuthor,AuthorialAudience,andContext:FormandHistoryinNeo-AristotelianRhetoricalTheory.”Narrative21.2(2013):140-158.
18.DanShen.“CovertProgressionbehindPlotDevelopment:KatherineMansfield’s‘TheFly.’”PoeticsToday34.1-2(2013):147-175.
19.DanShen.“StylisticsinChinaintheNewCentury.”LanguageandLiterature21.1(2012,创刊20周年纪念刊):93-105.
20.DanShen.“LanguagePeculiaritiesandChallengestoUniversalNarrativePoetics.”InAnalyzingWorldFiction:NewHorizonsinNarrativeTheory.Ed.FrederickLuisAldama.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2011.17-32.
21.DanShen.“Neo-AristotelianRhetoricalNarrativeStudy:NeedforIntegratingStyle,ContextandIntertext.”Style45.4(2011):576-597.
22.DanShen.“WhatistheImpliedAuthor?”Style45.1(2011):80-98.
23.DanShen.“ImpliedAuthor,OverallConsideration,andSubtextof‘Desiree’sBaby.’”PoeticsToday31.2(2010):285-312.
24.DanShen.“TheStylisticsofNarrativeFiction.”InLanguageandStyle.Ed.DanMcIntyreandBeatrixBusse.Hampshireand纽约:PalgraveMacMillian,2010,225-249.
25.DanShen.“‘Overall-ExtendedCloseReading’andSubtextsofShortStories.”EnglishStudies:AJournalof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91.2(2010):150-169.
26.DanShen.“Non-ironicTurningIronicContextually:MultipleContext-DeterminedIronyin‘TheStoryofanHour.’”JLS:JournalofLiterarySemantics38.2(2009):115-130.
27.DanShen.“EdgarAllanPoe’sAestheticTheory,theInsanityDebate,andtheEthicallyOrientedDynamicsof‘TheTell-TaleHeart.’”Nineteenth-CenturyLiterature63.3(2008):321-345.
28.DanShen.“Review:TextWorldTheory:AnIntroduction.”JournalofLiterarySemantics37.1(2008):91-95.
29.DanShenandDejinXu,“Intratextuality,Intertextuality,andExtratextuality:UnreliabilityinAutobiographyversusFiction.”PoeticsToday28.1(2007):43-87.
30.DanShen.“InternalContrastandDoubleDecoding:TransitivityinHughes’s‘OntheRoad.’”JLS:JournalofLiterarySemantics36.1(2007):53-70.
31.DanShen.“Booth’sTheRhetoricofFictionandChina’sCriticalContext.”Narrative15.2(2007):167-186.
32.DanShen.“SubvertingSurfaceandDoublingIrony:SubtextsofMansfield’s‘Revelations’andOthers.”EnglishStudies:AJournalof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87.2(2006):191-209.
33.DanShenandXiaoyiZhou.“WesternLiteraryTheoriesinChina:Reception,InfluenceandResistance.”ComparativeCriticalStudies3.1-2(2006):139-155.
34.DanShen.“HowStylisticiansDrawonNarratology:Approache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Style39.4(2005):381-395.
35.DanShen.“Review:Stylistics.”Style39.4(2005):494-495.
36.DanShen.“Diegesis.”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Ed.DavidHermanet.al.London\u0026纽约,Routledge,2005.107-108.
37.DanShen.“Mind-Style.”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Ed.DavidHermanet.al.London\u0026NewYork,Routledge,2005.311-312.
38.DanShen.“Narrating.”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Ed.DavidHermanet.al.London\u0026纽约,Routledge,2005.328-329.
39.DanShen.“Story-DiscourseDistinction.”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Ed.DavidHermanet.al.London\u0026NewYork,Routledge,2005.566-567.
40.DanShen.“WhyContextualandFormalNarratologiesNeedEachOther.”JNT:JournalofNarrativeTheory35.2(2005):141-171.
41.DanShen.“WhatNarratologyandStylisticsCanDoforEachOther.”InACompaniontoNarrativeTheory.Ed.JamesPhelanandPeterJ.Rabinowitz.Oxford:Blackwell,2005.136–149.
42.DanShen.“BroadeningtheHorizon:OnJ.HillisMiller’sAnanarratology.”ProvocationstoReading.Ed.BarbaraCohenandDraganKujundzic.NewYork:FordhamUniversityPress,2005.14-29.
43.YinglinJi\u0026DanShen.“Transitivity,IndirectionandRedemptioninSheliaWatson’sTheDoubleHook.”Style39.3(2005):348-362.
44.YinglinJiandDanShen.“TransitivityandMentalTransformation:SheilaWatson’sTheDoubleHook.”LanguageandLiterature13.4(2004):335-348.
45.DanShen.“WhatDoTemporalAntinomiesDototheStory-DiscourseDistinction?AReplytoBrianRichardson’sResponse.”Narrative11.2(2003):237-241.
46.DanShen.“DifferenceBehindSimilarity:FocalizationinThird-PersonCenterofConsciousnessandFirst-PersonRetrospectiveNarration.”InActsofNarrative.Ed.CarolJacobsandHenrySussman.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3.81-92.
47.DanShen.“TheFutureofLiteraryTheories:Exclusion,Complementarity,Pluralism.”ARIEL:AReviewofInternationalEnglishLiterature33.3-4(2002):159-182.
48.ZongxinFengandDanShen.“ThePlayofftheStage:TheWriter-ReaderRelationshipin戏剧”LanguageandLiterature10.1(2001):79-93.
49.DanShen.“TravelingTheory:ATwistingMovement.”InInSearchofaNewAlphabet.Ed.HaraldHendrixet.al.Amsterdam\u0026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6.213-218.
50.DanShen.“DefenseandChallenge:ReflectionsontheRelationBetweenStoryandDiscourse.”Narrative10.3(2002):222-243.
51.DanShen.“Narrative,Reality,andNarratorasConstruct:ReflectionsonGenette’sNarration.”Narrative9.2(2001):123-129.
52.DanShen.“BreakingConventionalBarriers:TransgressionsofModesofFocalization.”InNewPerspectivesonNarrative透视Ed.WillievanPeerandSeymourChatman.NewYork:SUNYPress,2001.159-172.
53.DanShen.“TheDevelopmentofStylisticsinChina.”LanguageandLiterature9.2(2000):182-184.
54.DanShen.“Review: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Babel45.2(1999):185-188.
55.DongfengWong\u0026DanShen.“FactorsInfluencingtheProcessofTranslating.”Meta:Translators’Journal44.1(1999):78-100.
56.DanShen.“MisreadingandTranslation.”InCulturalDialogueandMisreading.Ed.MabelLee\u0026MengHua.Sydney:WildPeony,1997.183-192.
57.DanShen.“InterculturalityandtheHistoricalStudyofLiteraryTranslations.”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42.4(1995):245-248.
58.DanShen.“Review:SemioticsandtheProblemofTranslation.”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42.1(1996):53-57.
59.DanShen.“SyntaxandLiterarySignificanceintheTranslationofRealisticFiction.”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38.3(1992):149-167.
60.DanShen.“OntheTransferenceofModesofSpeechfromChineseNarrativeFictionintoEnglish.”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28.4(1991):395-415.
61.DanShen.“TheDistortingMedium:DiscourseintheRealisticNovel.”JournalofNarrativeTechnique21.3(1991):231-249.
62.DanShen.“UnreliabilityandCharacterization.”Style23.2(1989):300-311.
63.DanShen.“Literalism:NON‘formal-equivalence’.”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35.4(1989):219-235.
64.DanShen.“Stylistics,Objectivity,andConvention.”Poetics17.3(1988):221-238.
65.DanShen.“OntheAestheticFunctionofIntentionalIllogicalityin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ofFiction.”Style22.4(1988):628-645.
66.DanShen.“ObjectivityintheTranslationofNarrativeFiction.”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34.3(1988):131-140.
67.DanShen.“FidelityVersusPragmatism.”Babel:InternationalJournalofTranslation31.3(1985):134-137.
68.DanShen.“NarratorialUnreliability:Types,Approaches,andExtensions.”俄罗斯电子期刊Narratorium2013年5月(1.1万英文单词,翻译成俄文)。
另:在AnEncyclopaediaofTranslation.Ed.Sin-waiChan,DavidE.Polla(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1995)中发表5千英文单词的辞条“Literalism”。
在国内期刊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在CSSCI源刊发表的包括(除另有说明,均为独著,未收入简短书评):
1.《明暗相映的双重叙事进程——〈莳萝泡菜〉单轨反讽背后的双轨反讽》,《外国文学研究》2019(1)。
2.《西方文论关键词:“隐性进程”》,《外国文学》2019(1),81-96。
3.《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2)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特刊,79-93。
4.《情节冲突背后隐藏的冲突》,《外国文学评论》2016(1),第97-122页。
5.《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15(1),71-86。
6.《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外国文学评论》2012(2),119-137。
7.《也谈“叙事”还是“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9(3),219-229。
8.《何为不可靠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4),133-143。
9.《深层对表层的颠覆和反讽对象的置换》,《外国文学评论》2005(3),5-25。
10.《〈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外国文学评论》2004(2),51-59。
11.《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外国文学评论》2004(1),102-113。
12.《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外国文学评论》2003(2),93-103。
13.《“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外国文学评论》2002(2),42-52。
14.《解构主义在美国》,《外国文学评论》2001(2),5-13。
15.《美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小规模复兴》,《外国文学评论》2000(4),144-148。
16.《“寻找叙述者”一文读后》,《外国文学评论》1997(1),40-43。
17.《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外国文学评论》1996(2),17-23。
18.《叙事作品研究中的断裂》,《外国文学评论》1992(2),28-34。
19.《论西方叙事理论中故事话语的区分》,《外国文学评论》1991(4),17-25。
20.《论西方叙事理论中的情节观》,《外国文学评论》1990(4),10-18。
21.《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第721-731页。
22.《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303-308。
23.《转喻与语境》(陈香兰、申丹),《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104-108。
24.《再谈西方当代文体学流派的区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93-299。
25.《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4-11。
26.《礼貌策略、人物塑造理论与戏剧文体学》(高剑妩、申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28-438。
27.《小说艺术形式的两个不同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109-115。
28.《功能文体学再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88-193。
29.《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22-28。
30.《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34-39。
31.《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7-13。
32.《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11-16。
33.《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13-18。
34.《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外国文学》2015(1),27-39。
35.《自我禁与突围:美国修辞性叙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外国文学》2011(6),84-94。
36.《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外国文学》2006(1),92-99。
37.《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文本》,《外国文学》2005(6),56-62。
38.《西方文论关键词:视角》,《外国文学》2004(3),52-61。
39.《西方文论关键词:叙事学》,《外国文学》2003(3),60-65。
40.《西方文论关键词:叙述》,《外国文学》2003(3),66-71。
41.《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外国文学》2002(2),40-46。
42.《美国当代修辞性叙事理论中被遮蔽的历史化》,《国外文学》2012(4),3-12。
43.《坡的短篇小说的道德观、不可靠叙述与〈泄密的心〉》,《国外文学》2008(1),48-62。
44.《平淡无味后面的多重象征意义》,《国外文学》2005(2),88-94。
45.《“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国外文学》2004(2),3-12。
46.《多维,进程,互动》,《国外文学》2002(2),3-11。
47.《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国外文学》2000(3),7-13。
48.《从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看如何避免批评理论中的片面性》,《国外文学》1998(2),3-8。
49.《全知叙述模式面面观》,《国外文学》1995(2),3-11。
50.《对叙述视角分类的再认识》,《国外文学》1994(2),65-74。
51.《从安德森的〈鸡蛋〉看聚焦越界的问题》,《国外文学》1993(4),1-8。
52.《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外国文学研究》2013(5),47-53。
53.《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性语境》,《外国文学研究》2010(5),122-128。
54.《“整体细读”与深层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7(2),31-42。
55.《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外国文学研究》2005(4),110-113。
56.《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翻译》2002(1),11-15。
57.《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翻译》2000(5),62-65。
58.《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外国语》2005(3),1-9。
59.《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外国语》1997(5),1-7。
60.《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当代外国文学》2005(1),47-54。
61.《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3,创刊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65-173。
62.《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136-145。
63.《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00-110。
64.《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36-146。
65.《试论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排他性和互补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期纪念特刊)2000(3),196-203。
66.《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76-79。
67.《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中国外语》,2013(6),1,12.
68.《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外语》,2009(5),60-65。
69.《外语跨学科研究与自主创新》,《中国外语》,2007(1),13-18。
70.《西方叙事学与文体学:互补与借鉴》,《江汉论坛》,2006(3),64-67。
71.《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8。
72.《语境、规约、话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10。
73.《试论外语科研创新的四条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3-6。
74.《叙述学与文体学的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22-25。
75.《有关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几点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33-37。
76.《两个最年轻的当代文体学派别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32-37。
77.《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贺赛波、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70-73。
78.《转喻与语篇》(陈香兰、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1-4。
79.《另一种认知图式冲突造成的沟通障碍》(高剑妩、申丹),《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91-95。
80.《苦难煎熬背后的男女角色转换》,《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2),312-333。
81.《从叙述话语的功能看叙事作品的深层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11(11),24-30
82.《再论隐含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2),25-34。
83.《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2),26-32。
84.《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申丹、杨莉),《江西社会科学》2006(10),39-54。
85.《叙事“隐性进程”对翻译提出了何种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外语研究》2015(1),57-63。
86.《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周小仪、申丹),《中国比较文学》2006(1),100-104。
87.《不同表意轨道与文体学研究模式的重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3),461-463。
88.《西方文论关键词:“修辞性叙事学”》,《外国文学》2020(1),80-95。
89.《“双重认知轨道”:认知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英语研究》2020年第11辑,31-40。
90.《“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国外文学》2019(3),18-29。
个人访谈录
1.《理论的表象与实质—申丹教授访谈录》(宁一中、申丹),《英语研究》2018(8),1-10。
2.《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乔国强),《外国文学研究》2005(3),5-11。
另:中国知网收录的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以及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除另有说明,均为独著):
1.《“隐性进程”与界面研究:挑战和机遇》,《外国语文》2013(5),1-6.
2.《翻译副文本、译文与社会语境》(贺赛波、申丹),《外国语文》2013(1),109-113.
3.《文学与日常中的规约性认知与个体认知》,《外国语文》,2012(1),1-6.
4.《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惠海峰、申丹),《外国语文》2011(4),14-19.
5.《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外国语文》2009(1),1-5.
6.《“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7.
7.《〈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1-8.
8.《结构与解构:评J.希利斯·米勒的“反叙事学”》,《欧美文学论丛》2004(1),241-271.
9.《作者、文本与读者:评韦恩·C.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1),16-25.
10.《“歧义”与“晦涩难解”》,《英语研究》2002,第1卷第1期,21-27.
11.《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功能》,《山东外语教学》1996(3),1-6.
12.《从劳治和米勒的重复模式看西方小说文体学的局限性》,《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2),91-97.
13.《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体学”》,《山东外语教学》1988(3-4),25-28.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短篇小说双重叙事运动研究”(2015立项,独立承担)。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2010.1立项,首席专家,已结项,鉴定不分等级)。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叙事、文体与潜文本”(2006立项,独立完成,结项匿名鉴定为“优秀”)。
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2000.3立项,项目负责人,结项匿名鉴定为“优秀”)。
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外国小说理论”(1990立项,独立完成,未鉴定,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一项)。
教学成就
讲授课程
小说理论和批评方法(研究生)
文学文体学(研究生)
英语文学文体学(本科生)
英语语体学(本科生)
英语文学文体赏析(本科生)
英语精读(本科生)
英语听力(本科生)
开设过多门博士生独立研究指导课
指导学生
2.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指导博士研究生26名,已有22名获博士学位,指导的博士论文中一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毕业当年评选,不分等级)、两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一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
指导硕士研究生42名(其中11名为翻译硕士),已有41名获硕士学位。
指导博士后4名。
指导访问学者20多名。
社会任职
美国Narrative(叙事研究顶级期刊)顾问和美国Style(文体研究顶级期刊)顾问,英国LanguageandLiterature(文体研究并列顶级期刊)编委,欧洲JournalofLiterarySemantics(文学语义学研究顶级期刊)编委,英国TheTranslator:Studi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期刊顾问(2001--2014),欧美RoutledgeEncyclopediaofNarrativeTheory顾问编委。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等十余种CSSCI来源期刊或集刊编委或顾问。
现任或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科联常委,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国内十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终身兼职教授、校外学术委员或客座研究员。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九三学社中央妇委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和第九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常委兼教育科技委员会委员;首届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欧美同学会理事、留英分会副会长;第一届、第二届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社会活动
国际会议特邀大会主旨报告
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大会主旨发言,其中四次(均为唯一非西方的主旨发言):
1.2017年欧洲叙事学协会(ENN)第五届双年会,主旨报告题目“HowDualNarrativeMovementCanMetamorphoseorExtendNarratology”
2.2013年欧洲叙事学协会(ENN)第三届双年会,主旨报告题目“ContextualizedPoeticsandContextualizedRhetoric:ConsolidationorSubversion?”
3.2011年国际文体学协会(PALA)年会,主旨报告题目“HowtoUncoverNarrativeSubtextinStylisticAnalysis”。
4.2009年德国弗莱堡大学“LinguisticsandLiteraryStudies”国际研讨会,主旨报告题目“HowtoMakeLinguisticsMoreHelpfultotheInterpretationofNarrativeFiction”。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获得荣誉
学术荣誉
获奖记录
个人作品
学术专著
学术译著
主编和总主编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学术论文
个人访谈录
科研项目
教学成就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