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
云南省中南部,
玉溪市元江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1′24″~102°21′12″,北纬23°19′12″~23°46′12″,保护区由两个片区组成,即元江东岸片区(以下简称江东片区)和章巴望乡台片区(以下简称章巴片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378.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干热河谷最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较完整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2012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质
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来看,保护区正处在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即大体以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断裂为界,西部为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普洱市褶皱系的中间部分,东部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第三纪中新世以后的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影响巨大,
哀牢山与
滇中高原的抬升,随着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不断加深的切割,造成山川相间高差巨大的地貌格局。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对
元江继续深切,两侧山体不等量上升,对元江地区地形有极大影响。
地貌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格局,受两深大断裂带的控制非常明显。自然保护区 所属各片,为元江河谷的局部断陷宽谷段并兼有哀牢山和滇中高原边缘山地的特征。保护区主要为山地地貌,属哀牢山东坡与滇中高原西侧的构造侵蚀山地,平均在海拔1800~2000m之间,最高峰为元章巴部的阿波列峰,海拔2580m。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无大型坝子,保护区内只有断陷侵蚀宽谷地貌。为与元江走向一致的狭形盆地和两边的阶地。保护区内除少数河流发育有宽谷外,河道两侧均为“V”形峡谷,其中以小河底河、清水河峡谷最典型。值得提到的是
元江宽谷海拔较低,与四周山地相对形成低洼环境(最低点为元江与小河底河交汇处海拔328m),对形成干热河谷气候创造了条件,直接影响了植被类型的复杂与特殊性。
气候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东南暖湿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的背风雨影区,气候越过
山脊后下沉产生
焚风效应,形成元江的气候特殊性。以元江气象站(海拔396.4m)的长年记录,其气候特征如下:
气温:长夏无冬
元江坝区年平均气温23.7℃,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16.7℃,≥10℃活动积温8708.9℃。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2.3℃。元江县的中山峡谷地貌,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以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6℃左右推算,保护区由山地的气温垂直情况是:海拔1000m以下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热月平均为22~25℃,最冷月平均在10°以上,是干热河谷典型的植被和残存的热性森林的集中分布区域。海拔800~2100m之间的山地,年平均气温是15℃左右,最热月平均在20℃以下,最冷月平均在8℃以上,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海拔2200m以上,则属温凉性气候,是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
湿度:干湿季分明
保护区所在地是
云南省的少雨地区之一,年降水量800mm左右,而年蒸发量达27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8%。元江气象站记录多年平均值是雨季(5~10月)降雨量649.0mm,占全年降雨量的81%;干季(11~4月)降雨量152.2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
保护区所在地的年日照时数在2200~2400小时,每年
平均数为2261.7小时。日照时数的一年中月变化情况是1~5月份均超过200小时,6~12月份均低于200小时,平均最大值出现在3月份达大250小时,最小值在6月份,为162.4小时。与日照情况相一致,
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也出现在春季,约占全年总辐量5000~5500兆
焦耳/m的30%以上。
水文
河流
元江河谷呈干热状态,山地地表水较丰富。保护区皆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水系,由元江干流及发育于两侧山地上的众多河流组成保护区水系网。
元江,源于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元江县以上分段称礼庄江、石羊江、戛洒江、漠沙江,元江段以下称红河,南流在
河口瑶族自治县出境入
越南,于海防汇入此部湾。元江在县境内流程79.52km,流域面积2299km,洪水期流量4300 m/s,枯水期4.1 m/s,平均流量177m/s,洪枯变化极大。元江在保护区及附近的一级支流有清水河(源于县内的章巴老林一带,年平均流量7 m/s,洪水期流量可达390m/s),
南溪河(源于县内的老溪老林一带),以及发源于
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小河底河(上游称清香河、化念河,经元江称小河底河,在元江、石屏、红河三县交界处汇入元江,是在元江三个支流较大的一支洪水期流量可达1400
摩托船)。
地下水
元江谷地虽属干热河谷,但山体上部
降水仍较丰富,加之山上部分植被覆盖度较好,易于水源涵养。
变质岩和
沉积岩为主的山地,有利于储水和集水出露,裂隙泉水较多。
土壤
土壤类型。根据中国土类分类,自然保护区内的天然土壤,可划分为4个土纲,5个土类和5个亚类。即铁铝土土纲的赤红壤与红壤土类,淋溶土土纲的黄棕壤土类,半淋溶土土纲的燥红土类,初育土土纲的石灰土类。
植被
(1)热带雨林。保护区热带雨林中,有山地雨林1个亚型,含粗穗石栎林、千果榄仁林两个群系,2个群丛为:粗穗石栎林和千果榄仁林、茶条木林。元江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雨林的海拔高度大致为1600~1700m,显然高于
云南省山地雨林普遍分布的海拔高度。并且,保护区内的山地雨林群落大都在群落中出现大量季风常绿阔叶林成分、群落中有一些次生物种等。
(2)季
雨林植被型有
半常绿季雨林1个亚型、4个群系、7个植被群丛。分布在曼旦、西拉河等600~1000m的范围。
(3)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3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16个群丛。保护区河谷地带气候干热,发育干热河谷植被;海拔1000m以上,气候逐渐湿润,由于热量丰富,形成了多种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章巴望乡台片,海拔约2000m左右。
(4)硬叶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中,有干热河谷硬叶常绿栎林1个植被亚型,两个群系。
保护区是中国硬叶林分布的最南区域,其硬叶林的分布海拔为中国硬叶林分布的最低海拔。保护区内的硬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拉河、普漂片区、曼旦片区等河谷及其支流上方,海拔范围为700~1000m。
(5)落叶阔叶林植被型中有两个植被群系分别为栓皮栎林和水青树林。
栓皮栎群落主要分布于清水河,海拔1200m左右,多为过去当地人放牧和砍柴的地方,后来由于被纳入保护区,就没有人为破坏,所以植被恢复得比较好。元江自然保护区内的
水青树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元江章巴片区及章巴片区。一般不形成大片群落,而是成点状零散分布,并且只出现在海拔2100m以上的区域。
(6)暖性针叶林植被型中有暖热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两个植被亚型,3个群系:即思茅松林、云南松林和云南油杉林。
卡西亚松在自然保护区西拉河附近海拔1053~1100m的范围有分布;云南松林分布在海拔约1900m以上的局部区域;而保护区内
云南油杉分布在海拔约1300~1400m左右的局部区域。
(7)稀树灌木草丛植被型中有1个植被亚型,即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4个植被群系。
元江自然保护区的稀树灌丛属于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亚型,分布在普漂、曼旦、施底新村、农场六大队片区,一般不形成大片群落,而是成片状断续小片状。群落结构主要是以
草本为主,其盖度常达80%以上,草本的主要成分为黄茅。灌木稀少,或不成层次,夹生在草丛之中。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海拔350~890 m之间。干季群落呈现一片枯黄景色,雨季前后又重新返青而茵绿。
(8)灌丛植被型中有干热河谷灌丛1个植被亚型、
霸王鞭和黄花两个群系。
区域范围
截至2012年,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两个片区组成,即元江东岸片区(以下简称江东片区)和章巴望乡台片区(以下简称章巴片区),保护区总面积22378.9公顷。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干热河谷最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较完整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
维管植物206科931属2303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96属223种;裸子植物3科4属8种;
被子植物门163科831属2072种。
其中蕨类植物区系属于
热带亚热带性质,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4.6%和28.3%;植物种的地理成分以东亚分布和热带
亚洲分布最多,分别占45.6%和31.1%。
种子植物有明显的热带性质,植物属和地理成分热带性质分布的占67.7%;植物种的地理成分热带性质分布的占65.5%。虽然保护区内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区系的
温带成分逐渐增多,但热带成分仍然很高。
动物资源
保护区记录到兽类动物97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
菲氏叶猴、
蜂猴、
倭蜂猴、
熊猴、金钱豹、
云豹、
林麝和
中华穿山甲等8种,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
亚洲黑熊、
水獭亚科、
金猫、
中华鬣羚、
中华斑羚、
斑灵猫、
水鹿、
猕猴属、
短尾猴、豺、
黄喉貂、小爪水、
江獭、
大灵猫、
小灵猫、
丛林猫等16种。
鸟类
保护区已记录到的
鸟纲58种。其中
留鸟179种(
亚种)、
夏候鸟24种(亚种)、冬候鸟51种(亚种)、旅鸟4种(亚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动物为
绿孔雀,列入Ⅱ类重点保护的有
白鹇、
红原鸡等24种。
保护区已记录到的
两栖纲的动物53种,爬行类动物71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
巨蜥、
蟒蛇和等3种,列入Ⅱ级重点保护的有
虎纹蛙、
红瘰疣螈、
山瑞鳖、
大壁虎等4种。
鱼类
保护区共有鱼类34种,其中
鲤科20种,
花鳅科2种,
平鳍鳅科2种,鱼兆科3种,鱼尝科2种;
鲇科和胡子科各1种,
刺鳅科1种。暗色唇鱼表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稀有种类。并于1989年还被列入云南省级保护动物。
昆虫
(以上数据统计于2013年)
保护价值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与科研价值
保护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色,保存着多种生物气候带的典型植被类型。特别是截头石栎、红木荷等为优势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不仅有
云南省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共同特点,而且因其分布海拔偏高,一定程度上带有云南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体现了过渡性,有着科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并因已残存面积较为分散,多处于沟谷地带,更具保护价值。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科研价值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物种的多样性。按《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薛达元、蒋明康著)一书中的生态评价标准,当
维管植物在2000种以上或高等动物在300种以上,则可认为是
生物多样性极丰富的保护区。元江自然保护区的高等植物的种类、数量均已超过这一指标。
生态功能的保护价值
森林植被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优化生态环境的功能。组成原保护区的七个片区均分布在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两侧大小支流的上游,当初划定自然保护区时就是以重点地区水源林为目的而建立的。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维护元江经济发展中工农业用水和能源建设,元江县委县政府曾提出“保水保电先保林”的口号。随着科学考察和生态建设等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认识的深化,1989年8月元江县十届人大第16次常委会通过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保护区暂行条例》,充分体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 功能上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