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科
辐鳍鱼纲鲇形目下的一科
鲇科(Siluridae)是辐鳍鱼纲鲇形目下的一科。截至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鲇科分为14属、107种。鲇科鱼类身体延长,前段较为粗壮,后段渐细而侧扁,体表光滑无鳞。不同物种体型差异较大,如鲇属的欧洲六须鲶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家鱼之一,最大体长可达5米,体重达330千克;而近鲇属的血色近鲇最大体长约为4.1厘米。鲇科物种的体色有深色、透明、银灰色等。
鲇科鱼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淡水水域,其中在南亚和东南亚水域分布的物种最多。鲇科鱼类均为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腐屑、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等为食,白天多栖息在水草丛生的底层,夜间开始活动觅食。鲇科鱼类的繁殖方式为卵生
鲇科鲇属的鲇鱼、南方大口鲇、欧洲六须鲶鱼等鱼类生长速度较快,易驯化而且肉质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同时欧洲六须鲶鱼为大型鱼类,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白化病欧洲六须鲶鱼、缺鳍鲇属的双须缺鳍鲇等物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罗马尼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全球多地发行过以鲇科为主题的邮票,中国湖北荆州地区流传“五虾闹鲇”的民间彩灯舞蹈,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有万物共荣迎新春,普天同庆闹新年之义。但同时鲇科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欧洲六须鲶鱼在多地作为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风险,而且大型成鱼也威胁人类安全,鲇等物种的卵有毒,不可食用。
截至2024年,鲇科中9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极危(CR)物种有4种,濒危(EN)有9种,易危(VU)有7种,近危(NT)有13种。在2021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鲇属的昆明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命名
鲇科的学名Siluridae是由法国著名古生物学者乔治·居维叶(Cuvier)在1816年命名的,词源来自鲇属,是希腊语silouros的罗马化形式,意思是一种大型河鱼。因为该科鱼类栖息于淡水水域,且像猫一样口周围有丝状须,因此其英文名字为“freshwater catfishes”,“catfishes”意为“猫鱼类”。由于该科物种是一种体表黏液丰富的鱼类,因此中原地区祖先根据这个特点,为其取名“鲇”,即“黏”,通常也被写作“鲶”。
分类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形态特征
鲇科鱼类身体延长,前段较为粗壮,后段渐细而侧扁,体表光滑无鳞。不同物种体型差异较大,其中常见的大型物种有欧洲六须鲶鱼,是鲇形目中最大的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鱼之一,最大体长可达5米,体重达330千克;叉尾鲇属的利氏叉尾鲇(Wallago leerii)最大体长约为1.5米,最大体重为86千克。小型物种有缺鳍鲇属的小缺鳍鲇(Kryptopterus minor)最大体长约为6.8厘米,血色近鲇(Silurichthys sanguineus)最大体长约为4.1厘米。
鲇科鱼类头大且圆,吻平扁。口大。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细齿,形成齿带。眼小,侧上位,通常被以皮膜。有上颌须1对,下颏须0~2对。前、后鼻孔相隔较远。背鳍缺失,如有则短小且无骨质硬刺,分枝鳍条常少于7根。无脂鳍。臀鳍基长,后缘与尾鳍相连或不连,鳍条可达90根。胸鳍硬刺存在或缺失,硬刺前缘具锯齿或光滑。腹鳍小或缺失。侧线完全。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膜条骨9~20。尾鳍后缘圆形、凹入或深分叉。
鲇科鱼类不同物种体色也有较大差异,如欧洲六须鲶鱼背侧通常为深色,侧面和腹部颜色较浅,鳍呈褐色,身体有斑驳的外观,有时伴有棕色斑点;利氏叉尾鲇身体呈深色,带有不显眼的银色条纹;双须缺鳍鲇(又名玻璃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身体透明,两鳃呈粉红色,鳍色较深;绚鲇属的帕达绚鲇(Ompok pabda)身体颜色一般为银灰色,背部颜色最深,腹部颜色逐渐变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国际
鲇科鱼类在全球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淡水水域。如欧洲六须鲶鱼原产于东欧和西亚的河流湖泊中,已扩散到其原产地的西部和南部至少七个国家,经由里海黑海咸海,扩散到包括多瑙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在内的欧洲河流;绚鲇属的锡兰绚鲇(Ompok ceylonensis)是斯里兰卡特有的家鱼,分布在马哈韦利河流域;叉尾鲇分布广泛,遍布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收录了93个鲇科物种,其中在南亚和东南亚水域分布的物种最多,有84种,鲇科鱼类分布情况如下: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中国
截至2024年,在中国分布的鲇科鱼类有6属17种,常见的有鲇属的鲇(Silurus asotus)、鲇属的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等,各水系几乎均产,大部分分布于华南地区。如鲇分布于黑龙江省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和台湾各水系;怀头鲇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水域;大口鲇分布于长江、珠江和闽江等流域;叉尾鲇分布于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隐鳍鲇属的越南隐鳍鲇(Pterocryptis cochinchinensis)在中国珠江流域广泛分布于红水河柳江桂江左江右江喀斯特地区洞穴内,广西大瑶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明山等都有分布。
栖息环境
鲇科鱼类均为底栖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塘、沼泽、水田、沟渠、山溪、急流以及地下水中均有它们的踪迹。不同物种栖息环境略有不同,如怖矛齿鲇常栖息于大型浑浊的河流中,这些河流通常具有泥泞的基质和至少中等强度的水流;湄公河半鲇栖息于大河的主要河道中,河水浑浊,底质为沙或泥,雨季开始时,它们会向上游的孔恩瀑布迁徙;印度羽鳍鲇栖息在小型湖泊中;叉尾鲇属的小须叉尾鲇(Wallago micropogon)生活在河流和小溪中,当洪水泛滥时进入被洪水淹没的森林,洪水退去时则停留在森林边缘附近;越南隐鳍鲇在洞穴内和地表河流、山溪都有踪迹。哈氏近鲇主要栖息在水质为酸性的沼泽森林和森林溪流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鲇科鱼类为肉食性鱼类,其嘴上的触须有助于寻觅食物,食物有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以及鱼类。
哈氏近鲇以陆生和水生昆虫、较小的鱼类为食,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叉尾鲇是凶猛型的代表,善在水域上层追猎,追得小鱼四处逃窜,常随追猎对象而跃出水面,发出击水响声,因为叉尾鲇的个体较大,口裂广、游动快,又具一副排列稀疏而锐利的牙齿,几乎所有被追猎的鱼类都难以幸免。
欧洲六须鲶鱼仔鱼以摄食轮虫和其他浮游生物为主,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摄食大型浮游生物、水蚯蚓、螺、蚌以及腐殖质残屑、水生植物等,当长到成鱼时,其食物可包括太阳斑鱼、银鲂、红沼泽小龙虾等,该物种行动迟缓,觅食时常进行突然袭击捕获猎物,上下颌向内倾斜的软齿,用于咬住猎物,然后通过用力闭合下颌和鳃,使猎物逐渐窒息,同时能够将猎物在口中旋转方向,避免猎物尖锐的刺划伤食道。
节律行为
鲇科鱼类白天多栖息在水草丛生的底层,夜间开始活动觅食。如欧洲六须鲶鱼喜欢在弱光的环境下生活,白天常群集栖息于蔽光处或在光线较暗的池底游动,夜间活动达到高峰,饥饿刺激促使其夜间觅食,当在强光环境下时,则沿池壁成纵列游动,发现有外界侵扰时,则迅速躲入隐蔽处;大口鲇白天多集群潜伏在池底弱光处隐蔽,夜晚分散到整个水域中活动觅食;哈氏近鲇白天躲在水下的原木和落叶下,晚上出来游到水面附近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
在所有鲇科鱼类中,鲇形目、大口鲇、欧洲六须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研究最多。鲇科鱼类不同物种的性成熟及繁殖期略有不同,如欧洲六须鲶鱼在欧洲性成熟是3~4龄,在中国新疆是雌鱼5龄,雄鱼4龄,繁殖期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日照长度等)控制,在每年5月~7月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产卵季节高峰;大口鲇、怀头鲇的性成熟年龄约为4龄;鲇性成熟一般在3~4龄,繁殖期在5~7月间,水温达到20℃时开始产卵繁殖;鲇属的兰州鲇雌、雄个体都在3冬龄可达性成熟,但繁殖力不高,5~9龄为繁殖期,进入繁殖期的亲体每年可多次产卵。
交配繁殖
鲇科鱼类在产卵时成群活动,雄鱼激烈地追逐雌鱼,以吻在雌鱼腹部及肛门处摩擦,有时甚至雌、雄鱼尾部扭曲在一起。雄鱼可通过用身体缠绕雌鱼,挤压雌鱼腹部使卵粒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排出精液使卵子瞬间受精卵。鲇科鱼类卵具有沉粘性,如鲇、大口鲇六须鲶鱼等物种鱼类的受精卵能够黏附在水草、石块、鱼巢上进行孵化。雄鱼负责保护后代,一直到小鱼苗能游出为止。不同物种受精卵孵化的时间各有不同,通常鲇的受精卵在水温27.5~31℃时,需29小时可孵出仔鱼;大口鲇受精卵在水温22~25℃时,需70小时孵出鱼苗,2~3天后就能自由游泳并开口觅食。
生长发育
鲇科鱼类刚孵化出仔鱼是以卵黄为营养,随后仔鱼逐渐长大,卵黄囊由大变小,此时仔鱼一面吸收卵黄,一面摄食外界食物,当卵黄囊完全消失时,就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鲇科鱼类生长迅速,如大口鲇初卵仔鱼全长约0.5~0.8厘米,个体可长至约1.1米,体重可达10.8千克;鲇刚孵化出来的仔鱼体长约为0.6厘米,4龄体长约为0.4米,体重约为0.7千克;欧洲六须鲶鱼刚孵化出来的仔鱼体长约为0.9厘米,生长5年后体长可达1~1.3米,体重7~10千克,其寿命通常为15~30岁,最高记录年龄为80岁。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从全球市场来看,鲇科鱼类需求量越来越多,仅靠天然的水产品根本就不能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必须要通过人工养殖来实现,其中鲇鱼、南方大口鲇、欧洲六须鲶鱼等是重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分布广,生长速度较快,易驯化而且肉质好。在俄罗斯及其它欧洲国家,特别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欧洲六须鲶鱼养殖业,许多国家已采用工厂化养殖。中国鲇科鱼类的人工养殖业基本上转入精养,池塘养殖为主体、其他模式为辅,常见人工养殖物种有大口鲇、土鲇等。
繁育养殖
常见疾病
鲇科重要经济鱼类如鲇形目、南方大口鲇、欧洲六须鲶鱼等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腐皮病、白点病、车轮病等,其中细菌性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柱状嗜纤维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鱼的鳃组织发炎、腐烂的疾病,疾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腐皮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能够引起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坏死部位的周缘充血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直径逐渐扩大,肌肉向深层腐烂,甚至露出骨骼,病鱼最终衰弱而死。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鲇科中93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28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约占鲇科收录物种的30.1%;有24个物种数量较为平稳,约占25.8%;有41个物种数量不明,约占44.1%。如角鲇已经在泰国邦巴功河(Bang Pakong)下游流域非常稀少,自2005年以来由于角鲇生存环境发生了严重污染,估计在过去10年中,该物种下降了80%以上;隐鳍鲇属的怀纳德隐鳍鲇(Pterocryptis wynaadensis)在过去10年中种群数量下降了50%以上;帕达绚鲇在四十年的时间里(1960-2000年),西南孟加拉邦的该物种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35.3%;昆明鲇鲇属 mento)仅产于云南省滇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再无记录,其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估计仅有0~50条。
致危因素
鲇科鱼类种群数量受到过度捕捞、重点清除、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而且有的物种受到至少一种以上致危因素的威胁。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鲇科中93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4个物种被评为极危(CR),占总物种的4.3%;9个物种被评为濒危(EN),占总物种的9.7%;7个物种被评为易危(VU),占总物种的7.5%;13个物种被评为近危(NT),占总物种的14%;38个物种被评为无危(LC),占总物种的40.9%;22个物种数据缺乏(DD),占总物种的23.7%。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在2021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鲇科鲇属的昆明鲇保护级别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鲇科鱼类是淡水鱼类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意义和较高经济价值,保护这一资源将会对鱼类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产生积极影响,其保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法律保护、建立保护区等。
价值
食用价值
鲇科鱼类肉质营养性的总评价是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不饱和必需脂肪酸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高。如大口鲇的鱼肉干物质中,含蛋白质73.1%~80.6%、脂肪9.47%~16.44%、灰分5.06%~5.43%、五氧化二磷2.04%~2.09%、钙0.153%~0.186%;欧洲六须鲶鱼的鱼肉含蛋白质17%,脂肪5%,鱼鳔可制成上等鱼胶。鲇鱼宜炖、煮做汤、可配茄子、豆腐、大蒜、鸡蛋、火腿、香菇同烹。但鲇、欧洲六须鲶鱼等物种的卵有毒,不可食用,卵毒素虽能为热所破坏,但若烧煮时间短,食后仍会中毒。
经济价值
鲇科鱼类是鲇形目中种类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一个类型,是亚洲和欧洲淡水鱼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六须鲶鱼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养殖产量从1984年的14吨增长到2018年的2026吨。在2019年,南方大口鲇的产量为5000吨,约90%为人工养殖,鲇鱼(俗称土鲇)产量为6200吨,约95%为人工养殖。根据《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鲇鱼的年产量为34.685万吨,其中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四川省辽宁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生态价值
鲇科鱼类中的欧洲六须鲶鱼为大型鱼类,大型顶端捕食者在群落动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它们对不同营养级别和不同栖息地的猎物采取通用的觅食策略。例如通过对比湖泊中是否有欧洲六须鲶鱼,发现其对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可对红眼鱼(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和中型捕食者的种群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鲤鱼养殖场中,欧洲六须鲶鱼被当作有用的伴生鱼来饲养,它可以减少𩾌𩷕白鱼(鲤鱼食物的竞争对手)的数量,捕食患病的鲤鱼,从而降低传染性鱼类疾病爆发的机会。
药用价值
鲇药用部位是除去内脏的净肉、黏液、眼、尾、鳔,其中肉可用于治疗虚损不足、水肿、产后缺乳小便不利等,粘液用于消渴,眼可用于治疗刺伤、中毒等,尾可用于治疗眼口歪斜等,鳔用于治疗呕血,阴疮,瘘疮等;大口鲇药用部位是肉,可用于治疗腰膝酸痛、久疟体虚、小儿疳积、衄血、黄疸。
观赏价值
鲇科鱼类中有些物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如欧洲六须鲶鱼尤其是白化型欧洲六须鲶鱼身体白色,眼睛红色,可作为观赏鱼类饲养在公共水族馆或池塘中,非常引人注目;双须缺鳍鲇(又名玻璃鲇、玻璃猫)是一种观赏性很高的小型热带鱼,体色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体内的骨骼,内脏集中于身体前端,嘴部有两条细长触须,在不同方向光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危害
物种入侵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其物种间的数量相对稳定。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衰退,难以恢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欧洲六须鲶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食土著鱼虾,在一些西欧国家是一种入侵物种,引进后对生态造成了不利的冲击,加剧与当地鱼类栖息地的竞争,对当地物种甚至是濒危物种的数量构成更大的威胁。同时欧洲六须鲇形目也是病毒病原体(鲤鱼春季病毒血症、欧洲鲇形目病毒等)及寄生昆虫的携带者,这可能对包括三文鱼两栖动物在内的当地其他物种产生不利影响。
威胁人类
鲇科鱼类中毒主要是捕鱼用手抓取时发生机械性创伤所引起中毒,但也有部分物种有主动袭击的习性。如鲇其胸鳍棘和外包皮膜中有毒腺组织,被刺后即感剧痛,创口出血,在捕捉和食用鲇鱼时应慎为注意;关于欧洲六须鲶鱼吃人的可怕传说可以追溯到15世纪,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捕获了一条欧洲六须鲶鱼,其胃中发现了一名儿童的尸体,而且英国生物学家、极限钓鱼者杰里米·维德(Jeremy Wade)曾捕获了三条欧洲六须鲶鱼,这三条欧洲六须鲶鱼中有两条在被杰里米·维德放生后试图攻击他。2009年4月,一名奥地利渔民在匈牙利杰尔附近的佩尔钓鱼湖中遭到欧洲六须鲶鱼袭击,最终该男子幸运逃脱。
相关文化
文学绘画
中原地区古代有“鲇鱼翻身地震动”的传说。大约在公元7~8世纪的唐朝,这一传说传入日本,逐步成为日本民间传说。1687年,日本民间出现该传说的文字记载:日本列岛由一条巨大的鲇支撑,只要它任性翻身,尾巴甩动,就能引发地震。传说日本茨城县鹿岛的神明,在鹿岛放置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即“要石”,用来镇压引发地震的大鲇。鹿岛神宫至今还藏有这块“要石”,实物大部分埋在地底下。1855年,安政大地震后,鲇引发地震的故事被强化并逐渐形成神话,甚至出现了鲇与地震的浮世绘风格——鲇绘。鲇绘表现的内容为巨型鲇在地下巢穴中来回扫动尾巴,导致地震,人们在人格化的要石的帮助下,镇压躁动的鲇,消除地震。
邮票文化
罗马尼亚(1960年)、匈牙利(1967年)、保加利亚(198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0年)等全球多地在不同时间都发行过以欧洲六须鲶鱼为主题的邮票;泰国(1978年)发行过以亮背鲇属的湄公河亮背鲇(Phalacronotus apogon)为主题的邮票;巴基斯坦(1973年)发行过以叉尾鲇为主题的邮票。
五虾闹鲇
五虾闹鲇俗称“虾子灯”“玩虾子”,是在中国湖北荆州市流传多年的一种民间彩灯舞蹈,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清代便盛行于荆州,在洪湖市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市等地也极为盛行,“五虾”代表金木水火土万物和东南西北中五方,“闹鲇”与“闹年”谐音,“五虾闹鲇”故有万物共荣迎新春,普天同庆闹新年之义,其表演动作丰富多彩、诙谐热闹,在节庆期间,尤其是春节元宵节时表演于街头巷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
Siluridae Cuvier, 1816.Catalogue of Life.2024-06-03
Siluridae - Family.IUCN.2024-06-06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5-06
Wildlife of RER: The Wallago Catfish.Restorasi Ekosistem Riau.2024-06-06
Kryptopterus apogon.stamp data.2024-06-12
Wallago attu.stamp data.2024-06-12
Family Siluridae - Sheatfishes.fish base.2024-06-12
silurus.Merriam-Webster.2024-05-21
Siluridae Cuvier, 1816.ITIS.2024-06-03
Pinniwallago kanpurensis.IUCN.2024-06-04
Wallago leerii Bleeker, 1851.fish base.2024-06-05
Silurus glan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5-15
Ompok ceylonensis.IUCN.2024-06-07
Wallago attu.IUCN.2024-06-07
Siluriformes.IUCN Red List.2024-05-07
Siluridae.gbif.2024-06-07
浏览分类树.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4版.2024-06-07
Belodontichthys dinema.IUCN.2024-06-07
Hemisilurus mekongensis.IUCN.2024-06-07
Wallago micropogon.IUCN.2024-06-07
Silurus glanis.MONACO NATURE ENCYCLOPEDIA.2024-05-16
Ceratoglanis pachynema.IUCN.2024-06-09
Ompok pabda.IUCN.2024-06-09
Ompok fumidus.IUCN.2024-06-09
Ompok taytayensis.IUCN.2024-06-09
Pterocryptis taytayensis (Herre, 1924).catalogue of life.2024-06-10
Wallagonia maculatus.IUCN.2024-06-09
..2024-06-11
Silurus glanis.aquarium glaser.2024-05-31
Phalacronotus apogon (Bleeker, 1851).catalogue of life.2024-06-12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国际
中国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生长繁殖
繁殖期
交配繁殖
生长发育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繁育养殖
常见疾病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价值
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药用价值
观赏价值
危害
物种入侵
威胁人类
相关文化
文学绘画
邮票文化
五虾闹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