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陈献章(公元1428年11月27日—公元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晚年自谓石翁,别号白沙子、碧玉老人、玉台居士等。新会区(今属江门市)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因居住在白沙村,故学者都称其“白沙先生”。其创立岭南学派(又称江门学派),奠基明代心学,是岭南地区唯一入祀孔子庙的大儒,被誉为“圣代真儒”“岭南一人”等。
陈献章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早年拜黎贞门人梁继为师。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考中举人,次年参加入京参加会试时,只中副榜,遂入国子监学习。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后拜在大儒吴与弼门下学习。半年后遂返回家中闭门苦读,但累年无所得。于是筑一台,名曰春阳,每日静坐其中,坚持数年,终于有所悟,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回国子监,期间以诗文《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受到国子监祭酒邢让盛赞,被誉为“真儒复出”,一时声名大噪,后经邢让推荐出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成化五年(1469年),会试再次落第。后返回新会白沙,聚徒讲学,潜心学习,四方学者慕名而至。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受彭韶朱英等人举荐奉诏入京,朱见深令就试吏部,但其以奉养寡母为由上疏请求回乡。明宪宗被陈献章孝心感动,授予其翰林院检讨的官衔,准许回乡。陈献章从此居乡讲学,屡荐不起。弘治十三年二月初十(公元1500年3月9日),陈献章去世。后朱翊钧下诏修陈献章家祠,并赐从祀孔子庙,追谥“文恭”。
陈献章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思想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主张“学贵有疑”,打破了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的思想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是宋明理学史上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其开明代讲学风气,他的衣钵弟子湛若水等人,纷纷聚徒讲学以传播江门市心学,岭南地区的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此外,陈献章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曾自制茅龙笔,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对吴门四子的书法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诗歌上,陈献章将心学引入诗歌创作,开明代灵性诗之先河。陈献章一生并未著述,其去世后他的弟子将陈献章生前所撰诗词、文章、言行等内容汇集成册,主要集中于《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陈白沙集》等,共有两千多首诗及五百余篇文章流传下来。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曰:“有明之学,至白沙始见精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宣德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428年11月27日),陈献章出生在新会区都会乡。陈献章祖籍本在河南太丘(永城市西北),祖上曾在宋朝出仕为官。宋朝时期,后因金朝南下,陈献章先祖举家南迁至南雄市珠玑港。赵禥淳化年间(公元1273年—公元1274年),陈献章高祖为躲避政治迫害再次南迁,至广东新会定居下来。陈献章祖父陈朝昌喜好道家之学,崇尚清静无为以诚待人,深得乡人敬重。
陈献章出生时,其父陈琮已经去世。陈家经几代经营家境殷实,有良田两顷。陈献章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母亲林氏时常给他吟诵父亲陈琮生前所作诗词,希望陈献章能够承袭父志。
科举落第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九岁的陈献章初拜黎贞门人梁继灏为师。同年,陈献章入县学读书。他的老师看到陈献章所作的文章,感到十分惊异,认为陈献章非寻常人。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取得第九名的成绩。在次年的会试中,陈献章只中副榜,入国子监读书。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陈献章赴京参加会试,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再次落第。陈献章遂南归,迁至白沙村(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一心向学。
求学悟道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陈献章前往江西临川拜大儒吴与弼为师。吴与弼生性严厉不苟言笑,对陈献章十分看重。陈献章跟随吴与弼学习半年后,与老师辞别,临行前吴与弼为陈献章白沙之堂题“孝思”二字,并撰《孝思堂记》赠予陈献章。陈献章返回白沙后,多年闭门不出彻夜博览群书,但始终未有所得。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陈献章筑春阳台,在其中静坐不出专心研学,历经十年终有所成,悟出“自得”之道。此后陈献章在春阳台收徒讲学,闲暇之余与门人一同修习骑射之术。当时民间流言纷纷,称陈献章等人要聚众谋反,陈献章的亲朋故旧都为之担心,而陈献章本人并不理会流言纷扰,依旧泰然处之。
名动京城
时任顺德区知县的钱溥素来敬重陈献章,在信中表示陈献章应尽快起身,不要让陈家太夫人担心。成化二年(1466年),三十九岁的陈献章再次前往京城(北京),入国子监学习。当时国子监祭酒刑让有意考察陈献章学问,曾以《太学小试赋》和宋朝文学家杨时所作的“此日不再得”为题,令陈献章赋诗。刑让看过《和杨龟山今日不再得韵》后大为惊叹,认为陈献章所作诗词水平已经超过了杨时。刑让在朝中大肆宣扬此事,盛赞陈献章为“真儒复出”,陈献章由此在京城名声大震,名士罗伦庄昶贺钦等人纷纷与其结交。
此后在国子监的推荐下,陈献章出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一职。陈献章担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后,手捧案同众官吏站在厅下,每日早出晚归并没有因官职微小而有丝毫懈怠。他的上司同僚见陈献章工作如此认真,便劝他多休息。陈献章婉言谢绝众人好意,称此乃分内之事。吏部侍郎尹旻听说陈献章贤名后,前后六七次提出想要让自己儿子拜陈献章为师,陈献章始终不肯答应。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陈献章辞官南下还乡。吏部给事中贺钦听说此事后,对陈献章为人颇为敬佩,亦辞去官职执弟子礼相待。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四十二岁的陈献章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再次落第。众人皆为其颇为不平,陈献章并没有因此沮丧。此后陈献章南下返乡,途径南京时,与名士罗伦庄昶章懋等人相会,抵达清江时,向老师吴与弼致信问好。
回乡讲学
陈献章返家后,无心于功名仕途,以传道授业为主业。陈献章遵循“有教无类”原则,对不同出身的学生皆一视同仁,以小庐山书屋接纳四方求学之士。此后,全国各地的士子们纷纷前来跟随陈献章一同学习,陈献章在此创立江门市学派。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明朝官员陈音上书提出致仕尚书李秉、修撰罗伦、编修张元桢新会区举人陈献章皆是当世不可多得的人才。建议朱见深将李秉重新召回朝中,任命陈献章担任台谏。明宪宗没有采纳陈音意见。
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在广东省左布政使彭韶上书举荐陈献章,称赞陈献章才华出众品德高尚。明宪宗看到彭韶的奏章后,下令地方官员以礼相劝陈献章前往京城。陈献章不欲出仕,多次以母亲和身体不好作为推辞。巡抚都御史沐英见陈献章迟迟没有动身,于是再次上书举荐陈献章,并且表示若陈献章不奉召前往京城的话,举荐者会被治欺君之罪。除此之外,地方官员也多次催促陈献章尽快前来,迫于重重压力,陈献章只好奉召前往。
辞官归隐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三月,陈献章抵达京城后受到热烈欢迎,每日前来拜访陈献章的人数以百计。但是按照当时规定,吏部授官时必须通过考试方可上任。此时陈献章已经年过半百体弱多病,到京城后病情加重数月未愈,不得不多次申请延迟考试。成化十九年(公元1484年)八月,陈献章得知母亲林氏生病的消息后,向朱见深上呈《乞终养疏》。在此疏文中,陈献章自己父亲陈琮早逝,母亲林氏守寡多年抚养其种种不易之处。希望明宪宗能够准许他返回家乡,奉养母亲颐养天年。明宪宗被陈献章的孝心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户部也授予陈献章翰林院检讨之职,待母亲痊愈后再返京赴任。
南安知府张弼怀疑陈献章的拜官方式与吴与弼不同,陈献章回称:“昔日身为平民百姓的吴先生被石亨举荐,所以没有接受官职,只求能够阅读宫中所藏珍贵典籍,以启发君主。但是丞相并不理解这点,反而先让吴与弼接受官职,然后阅读书籍。此举与吴与弼本心相悖,所以选择离开。自己经过选拔成为国子监学生,又岂敢沽名钓誉?”晚年的陈献章留在家乡侍奉寡母,教导学生,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此后朝廷屡次征召,陈献章皆以身体不好作为推辞,不再出仕。
晚年逝世
弘治十三年二月(公元1500年3月),陈献章病重时,身穿朝服朝冠,让子弟焚香向北叩首说:“吾辞吾君。”弘治十三年二月初十(公元1500年3月9日),陈献章去世,时年七十三岁。同年七月,陈献章葬于圭峰山麓(新会区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陈献章弟子湛若水等人,将陈献章改葬于席帽山(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席帽山)。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朱翊钧下令为陈献章建白沙家祠,并赐额、联、祭文及肖像。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明神宗朱钧让陈献章从祀孔子庙,成为岭南地区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万历三十七年八月三十日(公元1609年9月27日),明神宗朱翊钧下诏追谥陈献章“文恭”。
主要思想
以道为本
朱熹程颐等人将“理”“天理”作为道,认为“理”是超越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人心修炼的结果。朱熹认为合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有此理便有天地,无此理便亦无天地。陈献章并不赞同朱熹等人观点,他认为虽然道生万物,但万物是在得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生长,与道的自身意志无关,所以道不会主宰万物。作为万物之本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陈献章认为道贯彻于有形之物之中,世间万物皆以道为本。道是物之本,物是道之合。道至大无比,天地万物皆无法与道相提并论。
道超形气
在宋明理学中,道气主要是指理气关系。宋代学者张载首创“气本论”,他认为气是自然界本体存在,而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他认为理就是指气的运动规律。程颢程颐两兄弟则主张“理本论”,指出气不过是一种感性物质存在,由作为万物本源的理所决定。万物离开理无法存在,而理离开万物依旧存在。朱熹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提出理与气共同构成世间万物,理气不可分离,但是理要先于气,理为气本。陈献章明确提出“道朝形气”理论,认为道与气同为天地之本,道有至上性,要超于形气。陈献章肯定了宇宙一切统一气,而世界变化皆与气的运动有关。
心道合一
陈献章认为心是精神实体,可以脱离肉体独立存在。他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认为宇宙间所运行的一切无不在心的作用之下,心是永恒的存在。宇宙万物可以通过本体心的作用,实现天人合一。人心本身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人对外界的感知往往通过口、鼻、四肢来感受,这些肉体器官无法摆脱诱惑,从而使心受到蒙蔽。因此克服私欲,使得心重新恢复澄澈。陈献章继承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出本心存在与否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
陈献章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心本身就具备万物之理,万理皆存于心,因此人们在寻求真理时,不需要向外求,只需用心求,宇宙万物真理就可以通过心体得以呈现。陈献章认为心与道两者可以统一,无论道如何变化都可以通过心得以体现出来。而在心与道的关系上,陈献章认为道是人本心自我选择的结果。道是宇宙本源存在,它不可说,亦无法不会去主宰。所以心与道的关系,是人心自主选择的结果。人之所以有异于禽兽,正是通过心而认识到理,从而涵养自身。陈献章认为世界万物的理是由人心中的理所规定,他提出“形而斯存,道在我矣”,表示天地万物及宇宙皆无法超越心规定的范围而存在。
自得之学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得”的概念最早出自《孟子》一书,孟子在《娄离下》一文曾提及“故君子欲自得其乐”。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此加以解释,认为“自得”就是自然而然得到,只有这样才能坚守本心不至于动摇,以达到孟子所说“左右逢源”的境界。至明朝时,陈献章在朱熹等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得之学”。所谓的“自得”,就是指不受外界条件、身体情况、个人境遇影响等干扰,始终保持内心清明节,从而可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陈献章指出“自得”是求诸于内而不是求诸于外,是得之于我。陈献章在儒家“为学当求诸心”的传统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陈献章认为只有做到“无欲”方能求得圣学。而想要“无欲”,首先心要静下来。他主张采取以“静坐”为主,读书为辅的手段。通过“静坐”的方式,不断反省自身获取新感悟,通过此方式使得内心重新恢复澄澈不受外界干扰,从而获得“自得”。陈献章认为“自得之学”需“独悟妙道”,非言语所能传授,需要亲身实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真知灼见,这种方式被称为“体悟”。他提倡以“静坐”和“体悟”的方式获得感性知识,再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贯行,达到“心”与“道”合一之境。
静坐中养出端倪
陈献章不赞成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认为此举过于繁琐。他提出“道通于物”“心为道舍”,表示可以不通过外物,通过对自身的反省,从静中养出本体道心。陈献章指出想要达到“作圣之功”,需要历经“静坐”“胸次澄澈”“涵养至虚”“立本”“与道合一”这几个阶段,将“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作为江门心学的心学方法。陈献章认为如果如果人过于执着一件事或者结果,那么就会产生私欲。而私欲会让心灵受苦,无法使与道相通。陈献章认为每个人的心本体都没有区别,只要养之以静,便可以使得心境开阔,人人皆可成为圣贤。只要“静坐”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可以明心见性,由有欲的“受累之心”朝无欲的“圣贤之心”转变。
学贵有疑
陈献章指出“心不可不用,书亦不可废”,要求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通过读书将圣人之言与自我之心相契合。陈献章倡导“学贵知疑”,他反对盲目迷信于权威,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通过认真思考和理性判断之后,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进而达到对“理”的复归。如果要想达到真正的“自得”之境,还需经过“觉悟”阶段。“觉悟”即指能够不受外界干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信书,从而实现主体精神觉醒。也就是说只有坚守本心,坚持上下求索追求真理,不受外界干扰,如此一来才能完全把握万物本质。
自然为宗
陈献章主张学者要“以自然为宗”,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不要被外物所牵累。这样的方法就要“自然”,这样的境界也叫“自然”。陈献章认为人心与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相符,有生生不息的性质。如果人的心思念头要只停留在一件事上面,那么他就会反遭到“自然”之害,所以要保持“心”的干净澄澈,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应对世间万物。陈献章追求“自然之乐”,主张让心情保持愉悦。陈献章希望人们能够摆脱纷繁杂乱的俗事困扰,不计得失忘却生死。身处田园山水之际,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应,与道遨游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以自然为宗”外,自然之境还包含自然真乐。所谓的自然真乐,并不是以外界的物质好坏作为标准,而是指人在精神上所享受的最大愉悦和满足,他来源于心体澄明后最直接的直觉体验,这种乐趣是无法从生活经验、交谈、读书获取。只有体会到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才能明白道作为天地之本的意义。自然真乐顺应道的发展规律,是人间至乐。只有通过“从静中坐养出端倪”的静坐之法,保持心体澄澈,才能感受到自然真乐。
相关著作
陈献章一生并未著述,其去世后他的弟子将陈献章生前所撰诗词、文章、言行等内容汇集成册,主要集中于《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陈白沙集》等,共有两千多首诗及五百余篇文章流传下来。根据学者简又文统计,后世流传的《白沙子集》总共有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是由弘治九年(公元1497年),由时任顺德区县令吴廷举主持下所刊印的《白沙先生诗近稿》对研究陈献章晚年生活和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6年),新会区县令罗侨广东省刻印《白沙子先生全集》,将诗、文各分为十卷,陈献章弟子张诩为此集作序。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新会人熊祥在陈献章弟子湛若水所藏基础上,重新刻印《白沙子全集》,全书共有九卷。清代官员修撰《四库全书》时,将熊祥所刻印的《白沙子全集》收录至集部。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新会人陈俞重新编撰《白沙子全集》十卷,并且将湛若水所撰的《白沙子古诗教解》及附录增设其中。此版本又被称为“乾隆本”“碧玉楼本”,是内容最全影响最大的一版。
人物影响
奠基明代心学
当时随着明朝政治日益腐败以及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程朱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等思想方法,已经无法切实解决现实社会问题。陈献章早年学习程朱理学的过程中,发现程朱理学无法解决心与理之间的矛盾,逐渐向陆九渊心学靠拢。陈献章在陆九渊“内此理也,外此理也”的心学基础上吸收儒、道两家思想,摆脱宋代理学“理在气心”“心即理”等学说桎梏,创造性提出了“本虚乃有实”、“道通于物”“人与天地通体”等理论。他建立了一个即承认客观世界,又高度弘扬人主体精神的心学体系。
除此之外,陈献章倡导“学疑”等精神,创立“自得之学”,将程朱理学繁琐的“格物致知”等方法,简化为内心的体验,崇尚简单自然,使明代学术由“以道为本”向“以心为本”转变。他打破了宋明以来人们盲目迷信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桎梏,主张在满足人欲同时彰显天理,符合人们要求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的需要。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对明代心学的产生及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心学从陆九渊“心即理”二元论向王阳明“心外无理”一元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开创岭南学派
在明代之前,岭南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文化发展较为落后。陈献章立志改变此现象,终其一生始终致力躬身教学。陈献章在江门市构建“为学自求诸心”的心学体系,开创岭南学派。他在保留岭南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岭南学派自陈献章创立,由湛若水等人发展壮大,至刘宗周结束共传承六代。除促进了岭南地区文化发展外,还开启明代讲学风气,将岭南心学传播至全国范围内,岭南心学不仅是儒学学术流派,也是儒学岭南化的集中表现。
与此同时,陈献章还重视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着孝亲重友睦邻友善的传统美德,将个人志向与救人心相结合。在他的影响下,岭南学风也随之转变。从原本追逐功名利禄的浮华之风脱离出来,向安贫乐道以救世安民为己任的奉献精神转变,对岭南社会秩序的稳定及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成为岭南地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方面
明代早期,受程朱理学影响,诗坛复古之风盛行。宋濂方孝孺等人否定“诗人之诗”,主张以诗说理反对寓情于诗。陈献章提倡寓情于诗,但过于随心,不易创作出高雅脱俗诗歌,因此作诗之前需涵养自身。陈献章还主张遣词造句不要落入俗套,崇尚典雅之风以诗传道。陈献章将心学引入诗学,给明代诗坛带来新气象,开明代性灵诗之先河。
书法方面
陈献章精通书法,擅长楷书行书草书,陈献章早年在书法上主张取法魏晋、师法宋人的理念,书风劲瘦秀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以后,陈献章书法趋向成熟,他在创作时贯行“自得”理念,强调书法要得之于心于动中求静,书法风格从先前的劲瘦秀美向平淡丰腴转变。当时岭南购买毛笔不易,陈献章就地取材以茅草为原料作茅龙笔,以茅龙笔所书写的字体风格独特峭削槎枒,摆脱了台阁体甜媚软弱。传世作品主要有《兰亭序》卷、《大头虾说》轴、《慈元庙碑》《种麻诗卷》等。吴门书家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均受陈献章心学影响,沈周等人将崇尚自然理念融入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对于吴门书家的崛起也起了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陈献章所著作的茅龙笔,也叫白沙茅龙笔,制作技术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评价
明代进士姜麟评价陈献章为“活孟子”。
明代著名理学家胡居仁评价:“陈公甫说,物有尽而我无尽,即释氏见性之说。”胡居仁认为,陈献章所创的白沙之学是禅学。
明代官员章懋评价:在当世,陈献章算第一流人物。学者做学问心不诚,无法使别人受到触动。而陈献章做学问心诚之至,因此其学说颇为动人。
明代官员李辅评价:“曾向江门市弄钩丝,海风吹浪泼蓑衣。忽惊天子黄麻诏,打破先生白鹭矶。”讥讽一向淡泊名利的陈献章,闻天子征召,便改变初衷应诏赴任。
明代学者林承芳评价:自从理学兴起后,得其中真意之人,一个是宋朝陆九渊,另外一个是明朝的陈献章。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见精微。”黄宗羲认为明朝的学术在陈献章之后,才逐渐发展精细巧妙。
当代学者侯外庐认为:“陈献章的江门心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开启了明代学术局面由明初的朱学统治向中后期的心学风靡的转变:并且他和后起的王守仁共同构成了明代心学的主要内容。”
人物关系
亲属关系
师承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陈献章初拜梁继灏为师,跟随其学习黎贞之学。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由于科举多次落第,陈献章前往临川区拜理学大家吴与弼为师。在其门下学习半年后因未有所得,陈献章辞别吴与弼,返乡闭门苦读。
吴与弼(公元1391年—公元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明代江西崇仁县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明国子监司业吴溥之子。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崇仁学派创立者。吴与弼推崇程朱之学,倡导"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主张反省自身克服私欲。以涵养心气,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主要目标。吴与弼重视实践,强调“心”的作用,对陈献章日后创立江门心学产生重要影响。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陈献章曾前往临川区,在吴与弼门下学习半年,曾撰《孝思堂记》赠予陈献章。。吴与弼一生未曾出仕,以教育事业作为己任。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陈献章、胡居仁罗伦、谢复等人。主要作品收录在《康斋文集》、《日录》等著作。
弟子
关于陈献章弟子人数存在多种说法,根据清人卢挺记载陈献章门人百余名左右,其中以林光为首。《新会县志》中的《白沙弟子传》,则收录了一百零六名陈献章弟子。清人阮榕龄所撰写的《白沙门人考》,将一百八十人收录于内。根据现代学者王光松考证,白沙学派门人共一百九十人。他们大部分来自新会区南海番禺区顺德区东莞市五地,其影响范围和人数要小于同期朱子门人及王阳明门下。在陈献章的诸多弟子中,较为著名的有张诩李承箕、梁储、湛若水、林光等人。
湛若水(公元1466年—公元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祖籍莆田市,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世称甘泉先生,谥号文简。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是陈献章江门市心学的衣钵弟子。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湛若水前往江门(广东江门),拜师于大儒陈献章门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陈献章将江门风月钓台传予湛若水,湛若水由此成为江门心学的衣钵传人。陈献章去世后,湛若水在江门为老师守孝三年。后在母亲的督促下,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赴京参加科举,次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翰林院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北京礼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他在继承陈献章“自得之学”基础上,摒弃了“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观念。湛若水将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理念改为“主一”“求中正之心”,另创甘泉学派,使得陈献章哲学发展更为精细完整。晚年致仕后从事讲学,有弟子四千余人,后人将王守仁与湛若水两大学派合称姚江学派。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湛甘泉先生文集》、《湛若水文集》。
名言章句
陈献章曾在《仁术论》一文中指出:“天道至无心。”
陈献章曾在《语录》中提到:“心之大用,初无不贯。”
陈献章曾在《与湛民泽》诗中写道:“圣人之学,惟求尽兴,性即理也,尽性至命。”
陈献章曾说:“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此辈不除,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
陈献章曾在《东晓序》指出:“居之有名恶乎始?君子之居也,兴于斯,息于斯,目之所视,心之所随,无所乎?畏则怠而入于忘,其主于畏乎?”
人物轶事
生而不凡
在陈献章出生前,曾有擅长望气人称在黄云紫水之间,会有异人出生。而黄云紫水之间,正是指新会区之山川。又有占星者称中星在浙闽一带出现,百粤为邹鲁之地文风鼎盛,与昔日贤人所说预言相符。根据陈献章门人张诩在《白沙先生行状》记载,陈献章左脸有七个麻子,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
康斋劝学
每日天色刚刚微亮时,陈献章还没起床,他的老师吴与弼已经在簸谷。吴与弼见状,在外大声呼唤:“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何从到孟子门下?”以此督促陈献章刻苦读书,以求得孟子、程颐之学真谛。
遭陷落第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陈献章参加会试再次落第,时人皆为陈献章感到不平。相传曾有天神托梦,称有人故意陷害陈献章,将陈献章的试卷投入水中,导致陈献章此次科举落第。二十年之后,有御史礼部尚书从吏说此事乃明朝高官尹旻指使。当年陈献章在京城时,由于品行出众,与有参谏之权的诸多科道官往来密切。后尹遭科道官弹劾,尹旻认为此事与陈献章有关,因此对陈献章怀恨在心。陈献章第三次参加科举时,尹旻勾结主考官,将陈献章试卷黜落。
后世纪念
陈献章墓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七月,陈献章被葬于圭峰山麓(新会区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陈献章弟子湛若水等人,将陈献章改葬于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席帽山。该墓用三合土筑垒而成,面深16.5米,宽14.5米。墓碑为黑砚石所制,刻有“大明正德辛已仲冬庚申,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墓,孝子景云泣血立石”字样。
白沙祠
白沙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大道白沙古祠内,为陈献章故居及家祠,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朱翊钧下令为陈献章建白沙家祠,并赐额、联、祭文及肖像,额曰:“崇正堂”;联曰:“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白沙祠建成。白沙祠主体呈四合院式布局,主要由祠门、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贞节牌坊等建筑构成。春阳堂主要作为祭拜之人休息、举行宴会所用。贞节堂主要祭祀陈献章之父陈琮及母亲林氏,贞节堂所悬挂堂匾,为陈献章老师吴与弼亲笔书写,崇正堂主要供奉陈献章牌位及朱翊钧所赠对联等。碧玉楼高两层,为陈献章在旧居基础上重新扩建而成。相传陈献章有祖传碧玉,因失而复得而建此楼而藏之。
白沙祠先后在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公元1806年),历经三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后江门市政府拨款,在白沙祠基础上修建白沙古祠,主要陈列陈献章的生平史迹墨宝和遗物。2019年,白沙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白沙文化节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为传承白沙精神,弘扬白沙文化,于2010年开始举办陈白沙文化节,至今已有十余年。陈白沙文化节主要通过陈白沙文化研讨会、陈白沙诗歌沙龙、陈白沙茅龙书法系列讲座活动、陈白沙文化曲艺专场演出等形式,让人们对陈献章主张及其思想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地区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参考资料
陈献章.故宫博物院.2023-12-06
江门陈白沙:理学巨擘 垂训后世.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2024-01-31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31
罪惟录.卷十.陈献章.识典古籍.2024-04-28
陈献章行书兰亭序卷.故宫博物院.2024-01-31
【陈献章草书大头虾说轴】.故宫博物院.2024-01-31
陈献章.新会区人民政府.2024-01-31
开平县志.卷一.识典古籍.2024-04-29
吴与弼.故宫博物院.2024-04-29
今献备遗.卷二十六.吴与弼.识典古籍.2024-04-29
南海廉政.明太师梁储家国情怀感染后人.2024-05-01
罪惟录.卷十.湛若水.识典古籍.2024-05-19
明代著名教育家湛若水.文史广东.2024-05-20
碧玉楼.陈白沙纪念馆.2024-04-30
陈白沙纪念馆.陈白沙纪念馆.2024-04-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科举落第
求学悟道
名动京城
回乡讲学
辞官归隐
晚年逝世
主要思想
以道为本
道超形气
心道合一
自得之学
静坐中养出端倪
学贵有疑
自然为宗
相关著作
人物影响
奠基明代心学
开创岭南学派
诗词方面
书法方面
相关评价
人物关系
亲属关系
师承
弟子
名言章句
人物轶事
生而不凡
康斋劝学
遭陷落第
后世纪念
陈献章墓
白沙祠
陈白沙文化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