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白茶
由显齿蛇葡萄嫩叶制成的茶
客家白茶,又称藤茶、藤婆茶、山甜茶、龙须茶,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资源、类茶植物和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该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科的嫩茎叶,为攀援藤本。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在土家族地区均为野生。
客家白茶全株无毛,卷须与叶对生叶互生,呈椭圆型或卵型,边有明显小齿,网脉明显,花无数,黄绿色,聚伞型花序与叶对生,浆果卵球型,成熟时紫黑色。夏季采摘嫩枝叶,晒一晒然后翻炒,炒出后拿出来揉捻成型后再入锅,经过焖青后再入锅炒制一段时间,待茶叶成型后晾凉,手工制作藤茶完成。该茶性凉、味苦涩。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保肝护肝等功效。民间常用于高血压病、感冒发热、心血管疾病皮炎湿疹等疾病的防治,可煎汤或泡茶。
别名
客家白茶是采用藤本植物大齿牛果藤的嫩叶精制而成,俗称:藤茶、毛岩霉茶(云南省,广西)、甘藤茶(浙江)、端午茶(客家人)、茅岩莓茶(福建省)、白茶、白茶饼(江西省广东省,港澳南洋一带客家人)、癞痢茶(江西龙南,定南县全南县)。
客家白茶的原材料植物学名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 -Mazz. ) W.T.Wang】
别名由来
客家白茶,白茶,白茶饼,霉茶等别名称呼的由来
田婆茶当作茶饮起源是在客家居住人群,起初是采用"太阳直接晒干"的粗糙加工,且都是自产自用,因其味淡后来就采用了"水煮杀青晒干法",这种方法要历经3~4天才能完全干燥,而藤茶一经渥沤就会把其本身的大部分有效成份结晶体析出(白色),这样就从藤茶外表上看就象撒了一层白面,又象是一层毛霉(其实并没生霉),因此客家人就从其外形上表现把它叫"白茶"。同样也就有人叫其"霉茶",而有的在水煮加工时没有及时把藤茶叶耙散晒干,所以晒干后就会成饼状,一块一块的,所以也就有人叫其"白茶饼"。
因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自成一汉族民系,而人类用于茶饮的植物好多,别的民系为了把此茶与另类茶有所区别,所以就田婆茶叫做"客家白茶",现代社会茶类种类也多,级别定义也广,但不管那类茶,只要是极品,一般都喜欢用某某茶王来表示,所以,上等极品的藤茶也就用上"客家白茶王"的称呼了。
特性
客家白茶的特点是色泽黄绿并带有白霜,口感醇厚,初尝微苦而后甘甜持久,能有效生津止渴,并且回味悠长。从药理学角度来看,它味道甘甜、性质平和,具备多种健康益处,包括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增强筋骨、降低血压与血脂、保护肝脏等。在民间传统中,客家白茶被广泛应用于防治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肤炎症如皮炎湿疹等。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蓝果蛇葡萄素和双氢杨梅黄酮黄酮。这些化合物在干燥茶叶及其冲泡后的叶片上呈现为白色斑点,在茶具中则可能以白色的茶膏形式析出,这也是客家白茶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的最小抑菌及杀菌浓度与等量的小檗碱相当。
加工方法
客家白茶(藤茶)加工方法好多,不同的生产加工工艺,所生产的品质与质量也有好大的差别.
(1)直接太阳晒干法:民间通常采用“大齿牛果藤”的茎叶全株砍采,直接切成一寸左右的茶段,利用自然太阳晒干,这样加工生产的客家白茶,全叶片状,表面无白色结晶体析出,成茶色淡绿色,味淡不醇,无回味,同时功能效果的较差。
(2)水煮杀青晒干法:同样采用茎叶全株砍采,切成一寸长的茶段,用沸水煮捞杀青后,晒干即为成品,这种加工方法生产的客家白茶(藤茶),半片状(好难看的外形),色淡黄绿且带白色结晶,味清淡无味且带略涩味,功能效果差。
(3)炒青摊晒法:选用大齿牛果藤藤茶的枝叶为原料,用热锅杀炒青,揉成条状,炒至5成干,然后太阳晒至全干,这种方法加工的藤茶(客家白茶)茶形条片状,黑白相间,白色结晶析出多,同时丢失的有效成份也多。味淡甜,有回甘,且带一定的馊味,酸味较重,功能效果比较差.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藤茶相当一部分属这类方法加工出来的产品。
(4)炒青渥沤生产法:客家白茶的这种加工法有点象红茶的常规生产,选材是显齿蛇葡萄----藤茶的嫩枝叶,揉成条状后,进入渥沤间发酵一至二天,再散块入炒锅炒干至成品.这种方法加工的藤茶茶形条片状,黑白相间,白色结晶全部析出,有效成份丢失也最多,味淡甜,有回甘,且带一定的馊涩味,酸味较重,功能效果比最差.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客家白茶产品大部分属这类方法加工出来的产品。
(5)物理生物工程生产法:这种方法选用的是大齿牛果藤藤茶嫩叶为原料,采用专用杀青锅在特定的温度,时间与环境下杀青,同时采用生物物理工程进行Caspase-3化转移技术进行有效转化。然后用炒干机二至三次分段炒至全干至成品,这种方法生产的藤茶,既保持了藤茶的原汁原味,又防止了藤茶结晶体的大量析出,且茶条好,色淡黄绿,略带少量藤茶结晶析出白点,茶味醇正甘甜,回味无穷,属藤茶上品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客家白茶王"藤茶就是采用此法生产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别名
别名由来
特性
加工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