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文化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车槿山教授。《多边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阵地。
概况
《多边文化研究》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最初作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学术纪要,它的第一卷恰与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同时来临,创刊于2001年,不定期出版。
《多边文化研究》为集刊式学术期刊新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多辑,被CSSCI收录。
主编介绍
车槿山,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文系,获文学学士;1985年于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现代文学系获法国文学与文化专业“深入学习文凭”(DEA);1988年毕业于该校,获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文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
曾担任武汉大学法文系教授、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主编。
现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边文化研究》主编。
曾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叙事学理论”、“欧美现代小说选读”、“20世纪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等。现指导的博士生有3人,硕士生有2人。
发表有专著《论潘热的前期小说》(法文)(1993)、《20世纪法国文学史》(合著)(1998),译著《碑》(合译)(1993)、《结构与符号》(1997)、《后现代状态》(1997)、《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2001)等,以及一些论文、随笔和散文。
部分内容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一卷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2001年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乐黛云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及文学理论的未来(乐黛云)
“原典性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严绍璗)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严绍璗)
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对翻译与文化交流关系的思考与再思考(孟华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孟华)
见证与见证人(戴锦华
隐形书写: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的政治学(戴锦华)
谢阁兰的《碑》汉语证源(车槿山
法国“如是派”对中国的理想化误读(车槿山)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与上海市(刘建辉)
从“中华”到“中国”——世界的转变与自我认识的形成(刘建辉)
失去儒家制衡的“个人主义”——周作人案例研究(刘东
西方理论与中原地区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以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为例(陈跃红
阐释学与比较文学(陈跃红)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弗里德里希·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应(张辉
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张辉)
悲剧的冲突显现形式与存在的可能性(张哲俊)
青木正儿对中国儒学的思考——日本中国学读书札记(刘萍)
钱锺书的文学研究形态与诗话的复兴(龚刚)
清末《求是报》中的法国形象(李华川
鲁迅主张“硬译”的文化意义(顾钧)
《苟子》的诠释理论(刘耘华
想象:游弋于修辞与认知之间(张沛)
茶花女》汉译本的历时研究(马晓冬)
“大众”关键词的梳理:以十——三十年代相关文学运动为中心(吴晓黎)
他,要去攻陷城堡——试论两种真理观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李冠南
作为传记的《路德与加尔文》——在基督教人物书写史的背景下(秦晶)
本卷作者一览
《多边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二卷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2003年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乐黛云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乐黛云)
日本短歌歌型的形成──日本古代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严绍璗)
十八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孟华)
利玛窦的三棱镜(刘东)
重写红色经典(戴锦华
荒诞的叙述主体——读法国新小说家潘热的《马于或材料》(车槿山)
向生而死——中国文学中的生命意识(陈跃红)
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张辉)
时论与史论的交汇——内藤湖南论中国近代历史(钱婉约)
隐喻:一个社会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张沛)
《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现代诠释(张洪波)
现代语境下的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吴允淑)
中国丛报》与汉学研究(尹文涓)
弗兰兹·卡夫卡:“洞”的寓言(刘文瑾)
镜中狂欢——FLASH流行现象一瞥(黄逸含)
跨语际的寻求(徐百柯)
神话的建构与解构——读谢阁兰的小说《勒内·莱斯》(张疆)
心中的龙——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龙的意象浅析(严蓓雯)
本卷作者一览
《多边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三卷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2005年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外稿专辑
无可奈何花落去,重新书写的胜利(福克玛)
事大主义的两副面孔——日本的日本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川本皓嗣)
文学之旅(孙康宜
创造传统:论华美文学的杂碎传统(张琼惠)
学术研究
“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重读鲁迅在日本的四篇著作(乐黛云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乐黛云)
东亚文明进程黎明期的文化研究——关于东亚创世神话时代测定的研讨(严绍璗)
比较文学研究著作序文六篇(严绍璗
汉学与比较文学孟华
做巴顿,还是做格奥尔基·朱可夫?(刘东)
疑窦丛生的“当代”(戴锦华
读书杂记一组(车槿山
语言的激活——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言意之争(陈跃红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张辉)
文学和表演:中英戏剧传统的一个考察进路——以关汉卿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张沛)
青年论坛
“复调·对话”观与“天人感应”观的互补与整合——从中西小说观念的“和而不同”处阐发《红楼梦》思想艺术价值的一个新思路(张洪波)
女性与现代性——中韩20年代女性小说之比较(吴京嬉)
林纾福州船政局——从法文合作者看翻译家林的人文资源(韩一宇)
作为阶级表述的“民间”话语——2003年北京“民间戏剧”热的文化研究孙柏
“对话”与“狂欢”的宗教哲学背景(张欣)
狂人日记》:公共纪念碑上的个人书写(熊璐)
诗经》在18世纪的英国——文本考据与个案研究(杨治宜)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语世界中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彭姗姗)
本卷作者一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况
主编介绍
部分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