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
张仲景的《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历史上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的医家极多,留下上千种论著,影响很大。
历史发展
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
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朝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
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太阴病、
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
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
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
北宋校正医书局的
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
庞安时、
韩祗和、
朱肱、
许叔微、
郭雍、
成无己、
王好古等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
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韩和着《
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朱肱着《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许叔微着有《 伤寒百证歌 》、《
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着重发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之中又尤以阴阳为总纲。
郭雍《
伤寒补亡论》,采收《
素问》、《
难经》 、《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及
朱肱、
庞安时、
常器之诸论,以补说
张仲景阙略。
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他以《
黄帝内经》、《难经》作为注释依据,又引《伤寒论》原文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
王好古撰《
阴证略例》,指出
伤寒的阴证尤为严重,阐述了阴证的鉴别和治疗方法,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扩大了六经的治疗范围。
明清时期为流派纷起,研究日深的阶段。由于对《
伤寒论》研讨的深入,对该书的不同理解越来越多。理论上,就原文编次问题,有以方有执为首的认为原文错简,要重新修订的错简派和以
张志聪、
陈修园等为代表的认为原文不可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维护旧论派;在六经实质问题上,有认为是脏腑经络、五运六气、形层部分、六区地面、八纲枢要等多种见解;临床上,有以柯韵伯、
徐大椿等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有以
尤怡为代表的按法类证派,有以
钱潢为代表的按因类证派,有以
沈金鳌为代表的按证类证派和以陈修园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
喻嘉言、
张石顽、
程郊倩、
周扬俊、
黄元御、
吴仪洛、
张卿子、张锡驹、秦之祯等都是明清伤寒学派的重要人物。
发展历程
伤寒学派经历了孕育、成长、蓬勃兴旺的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
中医学的临证水平。伤寒学派的历史是中医史的主要组成内容。
伤寒学派 是以研究、阐发
张仲景《
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是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明末、
清代之后,对于温病学的概念和辨析及证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由于这些医家的实践内容多以
温病而因此有所区分,遂有伤寒学派之称。
形成因素
一、《伤寒论》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三、辨证论治原则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
南阳市)人,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市知府。始受术于同郡
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九卷》、《
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馀所集,思过半矣。
学术价值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
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
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晋·
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
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意义
《伤寒论》主论外感伤寒热病,但它揭示和建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具有普遍意义。
方剂组织严密,临床作用显著,不仅可运用于伤寒病,而且还可运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晋唐时期,为《伤寒论》研究之收集整理阶段
明清两代,为《伤寒论》学术发展,学派形成争鸣时期
晋唐时期,为《伤寒论》研究之收集整理阶段
王叔和“今搜采
张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孙思邈“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宋至金元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
韩祇和《伤寒微旨》,强调以脉为先,脉证分辨。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重病因发病,倡“
寒毒、疫气”之说。
朱肱《南阳活人书》,倡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
郭壅《
伤寒补亡论》,搜采世说,补入论中,以丰富伤寒内容。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用以经注论,经论结合。
伤寒三大学派
错简重订派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认为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颠倒错乱殊甚”而必须重订,并着重发挥“为
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
其他代表医家有:
俞昌,《
尚论篇》;
张潞《伤寒论》;
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虚谷《伤寒本旨》 ;
周扬俊《
伤寒论三注》;黄坤载《
伤寒悬解》
维护旧论派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称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自《辨太阳病辨证篇》至《劳复》止,皆
张仲景原文。其章书起止照应,王肯堂犹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其他代表医家有:
张卿子《
伤寒论宗印》 ;
张志聪《
伤寒论集注》;、张锡驹《
伤寒论直解》。
辨证论治 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