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陇镇位于
闵行区的东部。东与
徐汇区的
华泾镇、凌云街道、康健街道相接,南与
吴泾镇接壤,西与
莘庄镇、
颛桥镇相连,北与
虹桥镇、古美街道交界。区域面积28.07平方公里。辖有15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集市2个。总人口309127人(2017年),道路总长97公里(包括市管、区管、镇管道路),主干道(一级、
二级公路)条数9条,其中
外环线、
漕宝路、顾戴路、
沪闵路、
春申路、
银都路、金都路等横贯东西。
虹梅路、
虹梅南路、
上海中环线、
莲花路、莲花南路纵贯南北。梅陇镇区域内公交线路20条,跨区域公交线路52条,其中始发和终点41条。另有
轨道交通1号、
上海地铁12号线穿越。区管及镇管、农村桥梁共81座(其中农村桥梁46座)。梅陇镇域内共有河道105条,总长度53.429公里。其中市级河道3条,分别为
淀浦河、张家塘港和新泾港;区级河道2条,分别为春申塘、六磊塘;镇级河道18条,村宅河道82条。镇政府所在地:
银都路1618号,邮政编码:201108。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集镇简介
梅陇镇地处
上海市西南部,朱梅路、
虹梅南路、梅陇路汇合处,
沪杭铁路、沪闵公路南侧。梅陇港横贯境内。
梅陇,旧名梅家弄,传因明
成化年间,
徽州梅姓在此经商,其后裔建宅第形似街弄而名。兴起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为梅家弄市。又因与上海市南梅家弄同名,1933年(民国22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梅陇。今仍多梅姓人家。清同治商市日盛。40年代,米业兴起。抗日战争胜利后,肉庄生意兴隆,形成猪市。
1949年有50家商店,从业人员114人。其中米店6家、烟什店13家、豆腐店5家、鲜咸肉庄3家。50年代,大多关闭,市面冷清。1984年有商店近20家。1949年有7家碾米、轧花厂和2家
石棉厂,1958年兴办社办厂,1984年有乡办梅陇工艺品厂、农业机械厂、玻璃纤维厂。镇街道布局呈“丰”字形,主街南北向,约长200米,宽三四米,平房居多。80年代老镇改造,旧街全部拆除,建新街。1935年通电,1964年用自来水,1967年通煤气,1973年建造新工房。镇南有年产12万吨啤酒的
上海市益民啤酒厂,镇北有一家上海大型现代化游乐园
锦江乐园。
朱行
北临
淀浦河,南傍老春申港,位朱梅,朱莘、朱曹、老朱行和朱行5条公路交会处。朱梅公路越镇,分镇为东、西两部分。宋代已有民宅,朱氏世居,俗称朱家巷,
清代乾隆称镇,
爱新觉罗·颙琰时称市,
爱新觉罗·旻宁、
咸丰年间商市衰落。
同治年间,老八尺沟河道淤塞。老春申港疏浚、附近店铺移此。市更盛。“巷“、“行”音谐,相沿成习,遂称朱行镇。
1928年(民国17年)
上海县、市分治后,以混堂桥为界,镇分治于
上海市和上海县、
松江区。东西向老街,长约200米,宽仅二三米,街面大多平房。1949年有商店45家,从业人员90人,其中茶馆8家、油酱店7家,烟什和豆腐店各4家、饭店3家。轧花厂4家,从业人员8人。另有2家
石棉厂(场)。50年代中期商店减至8家。60年代起,上海艺术雕刻厂等10余家市属工厂相继迁入,市面渐有起色。1984年有商店19家,大多移至朱莘路、老朱行路,老街破落。1933年(民国22年)通电,1964年通自来水,1967年通煤气,1970年在镇北、西建新工房近万平方米。镇东新建上海显像管玻璃厂、永新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厂。老街有一株300岁树龄古
紫藤。公交客运50路、218路、莘龙线通徐家汇、大兴街、龙华镇和
莘庄镇。
西牌楼
在梅陇镇东北约1公里,即今牌楼大队一队、二队和十五队,南面紧靠
沪杭铁路和
沪闵路,东临东上澳塘港,北傍张家塘港,是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村,绝大部份房屋在沪闵路北,又分为施家里、顾家塘、殷家塘、夏家里和西牌楼五个小宅基,统称为西牌楼。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住户217户,817人。水陆交通方便,徐闵线长途公共汽车在此设有西牌楼车站。
该地原呼龙华张家宅。明朝时期,
张姓后裔有多人在朝廷做官,在家宅建有两座牌楼,在东的称为东牌楼,建在今牌楼十四队的老宅,在西的称西牌楼,建在今牌楼一队殷家塘场地上,这两座牌楼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在清咸丰年前,西牌楼处的商市甚盛,就已有西牌楼市之称。后因士宦途上不景气及梅家弄、朱家行两地商市的崛起,一八七六年以后,遂成为一般性的村落。
西牌楼以张姓为主,村落为东南向西北走向。在牌楼的东侧曾是明代的建筑群,整个建筑艺术高超,雕刻精细,但在历代兵中,建筑群被毁。
里行
在朱行镇北首,即今朱家行五队、七队和八队。明成化年间的
礼部尚书朱恩就居住于此。此处原是一个繁华的街市,后来由于八尺沟的淤塞,店主进货困难,商户逐渐南移至朱家行,从而该处的商市日趋冷落,现在,还留有街道的遗迹。
翁板桥
翁板桥在集心村,因村西南一路春申塘河面桥梁得名。解放前分治于上海县和
松江区,地处僻隅,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该地区通往
上海中心城区交通要道,一度繁荣成市,沿桥侧有商店30余家,居民百余户,时称“翁板桥赛莘庄”。抗战胜利后,市面衰落。1949年有商店9家,从业人员11人,其中南北什货店3家,油酱店和茶馆各2家。1950年尚有商店6家,其后商市完全消失,成为乡村。跨春申塘石桥今仍完好。
曹行
曹行镇为原曹行镇政府所在地。又名曹家行、曹家桥,因明副使
曹闵(弘治九年
进士)宅第得名。后有
丁姓艺人卖艺定居于此,子孙繁衍兴旺,故居民以曹、丁两姓为多。以棉花、土布兴,
清代商贸渐集,遂成集市,清嘉庆时为曹家行市。清末民初,纺织业衰落,至抗日战争时期商市益调。1949年,有52家商店,从业人员90人,其中南什货店10家、理发店7家、茶馆5家、豆腐店4家、鲜咸肉庄4家。1956年后,一度归并为7个合作商店,市面不振。80年代渐有起色,有百货、针织、棉布、五金交电、南货、烟糖什货等19家商店,从业人员200余人;个体商贩23户。1949年有碾米、轧花等厂15家,1984年有乡办厂农业机械厂、
碳黑厂、织布厂等6家。镇沿马屯泾,分东、西、中三街,呈“工”字形,西街沿河,纵长45米;东街150米许;中街东西向,长200余米。商店原多设中、东街,
沈阳中街市面尤盛。东街北首有观音堂,旧时农历六月十九、十月十四一年两度庙会。街道狭小,平房、二层楼房错杂。80年代,街面拓宽至8米,并辟新街于马屯经西,建有银行、邮局及商店。另于镇北曹行路辟新区,乡政府机关及乡文化站、影剧院、农业机械厂、修建队、碳黑厂等乡办企事业单位设此。1984年有居民近120户。镇有曹行路、马屯泾与外交通,有莘车线公交客运线路通
莘庄镇和
黄浦江车沟桥渡口。
村宅简介
陈家宅
在
漕宝路南,
虹梅南路东侧,即今桂林五队、六队和七队。传说,先前有一个逃难的人从
浦东新区撑船到此处时,不幸船破而沉,遂定居于此,取宅名为陈家宅。后来,陈家宅又分成北陈家宅和南陈家宅两个自然村。一九八三年,该宅已有110余户,400多人。
蒋家塘
在虹梅南路西、漕宝路南侧,即今华一一队、二队和十一队。原名为蒋家楼,在太平天国时期,该楼在战火中被烧毁,后人改建平房。清光绪年间,因居住该处的蒋芹舫先生在外
白渡桥筑坝有功,朝廷赐建厅堂,建筑精致,特别是大厅内的花纹雕刻远近闻名,至今尚存一间半客厅。一九八三年,该宅有168户,596人。何家浜在新泾港西,
漕宝路南侧,即今华一9队处。传说,早年
有姓何的小官吏,曾住此处,故名何家浜。现此宅已无
何姓,但何家浜的称呼仍沿用至今。
杨家楼
在华二大队南部,顾戴路北侧,即今华二1队处。据传,杨家历代在朝廷做官,在此处建造了十几间楼房,取名为杨家楼。后被朝廷满门抄斩,时有杨家的三个小姐不愿被刀斩,遂一起到宅后投浜而死,后人使唤此浜为“三姐浜”,今浜尚存。但该处既无楼,现又无
杨姓,而杨家楼的称呼仍沿用至今。一九七八年,“草屋里”的住户迁来饼入杨家楼。
沈家堰
在华二大队北部,漕河泾港北侧,即今华二十队、十一队和十二队。因以
沈姓为主而定此宅名。一九八一年,朱家塘的住户迁来此宅。现在,沈家堰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一九八三年时有144户,566人。
艾家
在牌楼大队北部,东上澳塘西侧,即今牌楼五队。传说,有一户姓艾的从松江南门迁来此处定居,故唤为艾家厍。一九八三年,有住户54户,219人。
甲乙桥
在陇西大队东南,张家塘南侧,即今陇西八队和十二队。据传,此处因建有甲乙桥,此宅也随桥名丽定名。
俞家三宅
在陇西大队中部,张家塘港北侧,即今陇西五队、六队、十四队和十八队。以
俞姓为主而定此宅名,历代曾有俞家宅市之称。后来,俞家宅分为东、西、南三宅,后人便简称为俞家三宅。一九八三年,俞家南宅的住户迁来并入俞家西宅,但在习惯上仍唤作俞家三宅。俞家三宅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一九八三年,有住户141户,502人。该宅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开始种植花卉,解放初期,曾被评为市的切花先进单位。
许家塘
在陇兴大队中部,梅陇路南侧,即今陇兴五队。据传,
许姓从
苏州市迁来定居至今已传27代,全村以许姓为主,从而定名许家塘。一九八三年,有住户95户,322人。
南春华堂
在陇兴大队中部,梅陇路北侧,即今陇兴十队处,以
黄姓为主,“南春华堂”被列为
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文物古迹》)。
小梅园
在陇南大队西南部,淀清河南侧,即今陇南五队处。相传,曾有一
徐姓在此种植了梅树,后由
梅姓迁来此处定居。因梅姓人少且宅小,后人遂唤做“小梅园”。
张家弄
在张慕大队西南部,
淀浦河南侧,即今张慕一队和二队。据传,由
张姓从浦东张巷栅迁来此处定居,至今已有20余代。定居后,在宅东种了雌雄银杏树各一棵,枝叶繁茂,雌的一棵银杏树上每年果子累累。一九七七年,因开挖淀浦河而把这两棵树翻掉。此宅后分成南张家弄和北张家弄两个村落。一九八三年,共有住户110户,418人。
紫藤花
在张慕大队东北部,
沪杭铁路南侧,即今张慕五队和六队。相传,在
梅姓从梅家弄迁来定居时就已长有
紫藤,遂定宅名为紫藤花,至今在宅北的康家湾东岸仍有紫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后人习惯上以牛污浜为界,
山西省称为东紫藤花,河西称为西紫藤花。一九八三年,紫藤花有住户102户,397人。
夏家塘
在东紫藤花南,上海益民啤酒厂西侧,即今张慕四队处。据传,此宅以
夏姓定居而得名,在宅后有夏家浜。解放初期,是一个小宅,只有六户,25人。如今该宅多为楼房,到一九八三年时,有住户16户,70人。
龙华宅
在行西大队南部,朱莘路北侧,即今行西一队。此处原是一片低田,遍生芦苇。据传,在芦苇花盛开之时,有人迁来此处定居,逐此取名为
芦花宅。因“芦花”与“龙华”在上海地区是谐音,后人就唤此处为龙华宅。
倪家湾
在集心大队西北部,朱莘路南侧,即今集心六队处。该处原住着一户
倪姓,临近河浜湾,故名倪家湾。现该宅已无倪姓,但仍称名为倪家湾。
薛家塘
在集心大队南部,即今集心十一队处以
薛姓为主丽定名。该宅
天主教信徒较多,在一九三〇年建造了薛家天主堂,属七宝堂口。解放后,教堂的房屋被无房农户居住至今。
老宅里
在集心大队中部,韩泗泾港南侧,即今集心五队、十七队和十八队。该宅是一个久居的老宅基,现是集心大队的驻地,并有一所老宅里小学。解放前,此处曾建有西宁庵和罗王庙。解放后,庵庙都被拆除。一九八三年,老宅里有住户106户,422人。
在朱行镇东北,
淀浦河南侧,即今朱家行二队和十队。传说,从前有个
张姓的
太湖商人,经常从江苏太湖用船只装了自
青萝卜,停靠在老春申塘港的湾里,到朱行镇一带销售
白萝卜,有一天,在饭后洗碗时,不慎将饭碗落入此处河中,认为这地方是今后的饭碗地,就此,把全家从太湖迁来此处定居,遂定名为张家湾。因以种萝卜为业,故又称萝卜地。
在行南大队东部,老沪闵路西侧,奚家塘的南面,即今行南九队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上海市“吴海记”店号的老板以每亩土地300--400元的高价向顾家塘和奚家塘的农户收买了三十多亩土地,并投资建造了蔷薇新村。在新村内建有运动场、礼堂、戏台、花园、地下室和两座造型别致的水泥桥,是当时著名的新村之一。它是官僚资本家的游乐场所,并雇用印度人担任门卫。抗日战争期间,
日寇的五架
战略轰炸机在此处投下了十枚炸弹,致使新村的许多建筑物被炸毁。解放后,除两座水泥桥外,把剩下的零星建筑物予以拆除,在此处建造了药材公司仓库和上海中药三厂。
交通建设
全镇共有市级道路2条、区级道路17条、镇级道路68条;市级河道3条、区级河道2条、镇级河道17条、村级河道107条;公交线路60条,其中始发和终点25条;有50路、218路、徐闵线、南梅线、729路公交客运路线通徐家汇、
闵行区、
莘庄镇、
南桥镇、火车南站等。另有
轨道交通北京地铁1号线穿越。
梅陇镇内交通发达,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工业、商业、房地产比较发达。以通畅的道路和内环线、
外环线、地铁一号线、沪宁、沪杭、莘奉高速等,形成了镇区对外主干交通网络。客到梅陇,南来北往,东游西行,投资、经商、娱乐、购物等生活便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向“均衡、优质、规范”方向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95%,具有中高级职称者达到50%,小学、幼儿园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2%,具有中高级职称者达到40%。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闵行新院,华东医院闵行门诊部开业。形成了1个中心(罗阳)、1个分中心(曹行)、1个门诊部(梅陇),8个站点(朱行、南方、行南、高兴、朱梅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梅陇文化体育科普活动中心,创建“梅陇市民戏剧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
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
上海市五好乡镇党委等8项国家级和23项市级荣誉称号。建成上海市市级文明小区22个、文明村15个,区级文明小区39个。
民生事业
积极扩大就业,推进自主创业,大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扩大城保、镇保、农保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围绕低收入群体和低保边缘群体,完善慈善救助与分类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
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通过设立老年人健康、妇女儿童关爱、职工互助、扶贫帮困等基金,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相衔接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吴泾化工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综合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梅陇失地农民多、生活比较困难的问题,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通过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入股等形式,在全镇各村探索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3万多名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被纳入增收机制并享受年终分红。
城市建设
2010年,完成南片地区水系规划调整工作,完成古美南社区单元控规编制(435公顷),
闵行新城春申路单元(811公顷)已报批,闵行新城梅吴组团单元(483公顷)已完成评审,闵行新城
双柏路以南单元(545公顷)规划已完成编制。总投资1280万元的曹行地区截污纳管工程竣工。罗锦路(
虹梅南路龙里路)道路新建工程已竣工。新建候车亭10座。新建157、218永联首末公交终点站。新辟162B线,解决欣梅工业园区、红富士家纺等地区公交出行难问题;新辟157公交线,解决永联地区公交出行难问题。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推进八尺沟河道建设工程、梅陇港护岸加固工程。完成
吴泾工业区东建设河整治计划。2010年列入区考核项目共38件(包括房产开发项目),总投资约106.8亿,总建筑面积263.1万平方米,已竣工项目9件,在建17件,促开工12件。开展各项迎世博整治工作,完成了58条中小道路的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了
沪杭铁路、地铁一号线、
上海中环线、
外环线及沪闵高路架沿线的市容环境。友谊南方商城、
锦江乐园作为“一镇一特色”重点区域,经过整体的整治与改造,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该镇迎世博的一个窗口。
生态环保
2010年,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明显。顺利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并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077家工业污染源、1家集中式污染源的清查工作。积极引导辖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寿工电气等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英祺精密零件制造等1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浦西梅陇片截污纳管圆满完成。加强骨干河道整治,对韩泗泾港、梅陇港等14条河道进行了整治和疏浚。绿化建设取得进步,建成占地2.3万平方米的梅陇公园。“十一五”时期全镇完成绿化建设面积55.7万平方米,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76平方米。2010年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整治改造绿化面积35.1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创建4个环境优美村,15个绿色小区,2个环境友好小区,顺利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复验工作。
经济发展
梅陇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不动摇,按照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镇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科教兴镇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确保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自2000年“撤二建一”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强二快三,错位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总收入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6%,吸引合同外资2.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倍,到位外资9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完成注册内资32.8亿元,增长38.4%。三次产业比重为0.1:56.2:43.7,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镇经济综合实力位居
上海市和全国乡镇500强前列,全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排名前列。同时,村级经济迅猛发展,如今,16个行政村每个村上缴税金和可支配收入均超过千万元。实力比较强的村,上缴税金已突破亿元,农方收入接近亿元。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13日,梅陇镇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