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村
广东兴宁市新陂镇下辖村
华新村,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新陂镇,位于梅州市兴宁市新陂镇东北。东临宁江区、米寨、南连家庄、新元,西邻上长岭、新金,北接叶塘镇岳桥、甘塘村。村委会位于旗岗岭南坡,距镇府1公里。
历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时,华兴小河背片称为跃进管理区,1959年9月划入米寨大队;1961年5月分出新星大队,新兴、下甘片时称新甘大队。
1963年10月TCL华星、新甘合并各取一字为华新水泥生产大队;1968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起称乡人民政府;1987年4月改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9月改称为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4月起称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由村民选举产生,“华新”称谓一直延用。
行政区划
共17个自然村组成。
政治
历任领导
支部书记:(1960年前待查)
李洪胜1961年——1986年2月
刘木贤1961年——1963年(新甘大队)
康龙森1986年3月——2006年12月
李建洪2007年1月----
村委主任:
刘木贤1962年——1967年
刘子辉1968年(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李洪胜1969年——1980年
刘国标1981年——1983年
康龙森1984年——1987年3月(乡长)
刘振东1987年4月——1987年12月
罗朋方女,1988年1月——10月
李建洪1988年10月——1995年12月
刘伟东1996年1月——1999年4月
康龙森1999年4月——2002年4月
李建洪2002年4月——2005年5月
经济
农业
截止至2005年末,全村有水田878亩,岭坝地364亩。
该村以栽植水稻为主,冬种蚕豆、雪豆、小麦、可一年三熟,旱輋坝地种植花生、黄豆、番薯等作物,经济作物有甘蔗甘蔗梅州金柚黄麻红麻、烟叶等。
解放后,经过深耕改土,开渠引水,平整土地,改良品种,粮食产量得以提高。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科学种田,大面积采用杂优良种,实行塑盘抛秧,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虫病,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亩产千斤以上,其他作物的生产也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人均收入达3709元。
工副业
农户在栽植水稻的同时,普遍有家庭副业,养猪、牛、鸡、鸭等畜禽,养牛主要用于耕田驶役。过半农户家庭有从事做竹箩、编箕、脚篮、削担杆等各种小农家具的生产或外出修补竹制农家具的习惯,其手艺世代相传,其收入成为除农业的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小部分农户兼织土布、做小生意。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队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榨油厂,七十年代初办起爆竹厂、肥皂厂。发挥乡土人才陈其铭先生的创造性,研制成功土法制作照明蜡烛和明光油工艺,办起了综合加工厂,陆续生产蜡烛、明光油、盘香、蚊香、加工塑料薄膜袋,鼎盛时期有厂场干部、工人及采购员30多人,产品销往梅州市、江西、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成为当时兴宁市少数几个集体企业发展较好的大队。
在大队企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有100多户家庭从事上述商品的生产加工,每隔三、五天就有整车货物外运。商品生产销售活动扩大了部分农民的视野,打开了更多的生产销售渠道,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村级企业因种种原因虽已停办,但全村已有了一批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运输专业户和从事服务行业如餐饮等的各种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总劳动力的40%左右,2002年以来,市政府在该村甘塘大岭岗、伯公岭等地建起了“新兴工业园”引进了一批企业、公司落户工业园,为部分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
交通
公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得到改善。自1985年起,对村道扩宽夯实,主村道砌护路墙。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向在外乡贤募捐,发动群众捐资等办法筹集资金,铺筑了圩镇至村委会、各自然村、屋至村道或连接公路的水泥道路4.9公里,新建华兴、下甘、鹿颈等桥梁7座。彻底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
社会
教育
学校:解放前,村中学童依习惯分别在各自的氏族学堂如元庆学校、钦斋小学、普福小学读书,能读到小学毕业的不多。华新小学始建前则分别在新陂一小,“新兴小学”或华兴片教学点就读。
20世纪60年代末,由上级教育部门投入少量资金,大队发动各生产队、群众投工投劳担石做工,分派各生产队,农户送土砖、瓦、杂木等材料建起了二栋砖瓦房校舍,1991年筹资又建了一栋红砖结构的校舍,1994年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集资近6万元,再建一室两间近百平方米的楼房。
由于初建的校舍年代久远,已成危房,严重影响师生安全,在市镇党政的关心重视下,得到香港区剑雄爱心会的捐助35万元,群众乡贤捐资13万多元,拆除危房于2003年8月新建了一座二层半9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同时扩建了操场,新砌了校园围墙和标准篮球场,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华新小学已成为校舍、设施较为完善的一间完全小学。
为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先后有鹿颈罗屋、坟堂茔、康屋、华兴等自然村自发筹集奖学金20多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和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崇文重教的客家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科技
水利
华新村辖区内江市、河、沟、渠纵横交错。流经境内的有宁江区、麻岭河、九莱口河、岳桥河、宁西沟、西沟、九臂、南蛇窿排灌沟等,河多桥多,有人戏称“桥乡”,由于水流系统分散,农田极易受旱受涝,20世纪50年代起兴修水利,改善了耕作条件。八成水稻田属乐仙、麻岭、合水县三个水库灌溉的水尾田,二成属望天田或低垄水渍田。
代表人物
现代人物
刘伟桓曾在部队服役,20世纪80年代转业到高明区工作,任西安监狱长、党委书记,2002年后调任广东省少管所任所长、党委书记。
刘发祥曾在部队服役,退役后到广州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工作,历任记者、编辑、主任编辑。
刘汉邦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团级干部,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为香港回归祖国做统战工作。
李松辉在深圳市蛇口边防检查站工作,历任科长、副政委、政委、大队长等职。
刘卓渊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市工商局工作,曾任签证分局科长。
李福权退伍军人,曾任四望嶂矿务局二矿副矿长。
刘远泉劳动大学毕业,曾任四望嶂矿务局一矿副矿长。
刘小龙 珠海华润银行副行长。
刘雨中曾在部队服役,转业后一直在兴宁市工作,先后任市畜牧局局长、市人大任办公室主任、财经委主任。
刘思英中山市饮食服务公司干部,已退休定居于中山市,是一位关心支持村中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士。
李义桓曾在部队服役,转业后一直在广州市工作,曾任劳动局宣传培训处处长,广州市老干局办公室主任。
罗桂凤原兴宁三星肥皂厂创史人之一。该厂由鹿颈罗屋罗桂凤等八人共同创办,开始为家庭式作坊,后在兴城坝尾桥建厂,生产规模逐渐扩展,曾有技术员工数十人,积累资金后又在广州市开办了一间染织厂(小北路的三染厂)。解放后,公私合营,20世纪60年代改为兴宁市食品味精厂。
冯平“文革”前曾任梅州市梅县区行政公署秘书长,后调任广东省农委计划处处长,已退休定居于广州市
刘远东20世纪70年代任韶关市红工二矿技术员、工程师,后任曲仁煤矿二矿矿长,矿务局生产处处长,并在留守处办公室工作。
刘红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电信局任局长。
刘权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训练部师级教官。
刘瑞1959年12月入伍,历任军械师营长、副团长,飞机制造公司军代表。退役后,任南昌市市区物价局长、统计局长,2003年退休。
刘建先1972年入伍,历任排长、指导员,医学研究所副政委,干休所政委(正处级)。
李英粦中校医官,从事医学教育20多年,离休后在家乡潜心癫痫病研究,中炙医疗治愈了一批患者。
李善发广东省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
李启元1949年7月至10月间是兴宁电信(电报)局军代表,后为广东省邮电局高级工程师
刘水泉195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后分配在青海省西宁市医学院任教,副教授。1976年回兴宁卫校任教,兴宁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
罗质炎退役军人,任梅州地区医药公司兴宁分公司副经理。
刘森权从部队转业后曾任兴宁市林业局副局长。
刘东朋在四望嶂矿务局留守处,曾在四望嶂矿务局一矿任煤销科科长。
刘日凤原在茂名市委组织部、市纪委会任副处级干部。已退休。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政治
历任领导
经济
农业
工副业
交通
公路
社会
教育
科技
代表人物
现代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