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
起源于战国末期的保守主义学派
新儒学,又被称为宋学、道学、理学、宋明儒学等,“新儒学”,即新儒家的学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又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起因是对五四时期批孔思潮的反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分为五四时期的草创、30-40年代的理论建构阶段、50年代以后内地的“批孔”和港台新儒家活跃、从70年代开始的学风转折等四个阶段;现代新儒学的表现形态有狭义新儒家、广义新儒家、儒家解释学三种。
新儒学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新儒学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社会思潮。深入把握这一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理性辨析这一思潮的功过得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名称缘起
经相关专家考证,早在战国末期,伴随“儒分为八”局面的出现,”新儒学“这一名称或概念就开始涌现,例如荀子的儒学思想,就被人称之为”新儒学“。而后凡是对于儒家学术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的,多被冠之于“新儒学”。
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时期的道学或理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省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
历史沿革
1、“董学”系指董仲舒的学说,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 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人们往往认为“三纲五常”只是对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发挥,欠妥!因为至少“儒家”以外的法家韩非也提倡“忠孝”);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诸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2、理学 系指北宋出现的以阐发儒家经典义理为特征的哲学思潮,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其特点主要是以孔、孟学说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典籍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同时又批判地吸收了佛道思想。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
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早在其《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中,就明确把宋明理学或道学称作“新儒学”,认为新儒学的奠基人是唐朝韩愈李翱,“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而李之所贡献,尤较韩为大”。但“新儒学”的真正确立却是二程,“周敦颐邵雍、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程氏兄弟”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之“新”,就其理论来源或思想内容上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援佛入儒,吸收佛学抽象化、形式化的特长,发挥禅宗的一些思想,“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二是援道教入儒,“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1011-1077年)的象数学等。
冯友兰认为“新儒学”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诸家学说的综合。冯友兰的“新儒学”说经外转内销后,得到国内近乎一致的认同。
现当代新儒学
阶段划分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期间,这也可以视为这一思潮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思潮发生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陆。第三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第四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开放后又由一些华人学者引入中国大陆。第一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五四”前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海外新儒学。其代表人物,第一阶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等,第三阶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则将现代新儒家十五位学者整理成一个“三代四群”的架构:
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
第二群: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
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
20世纪50年代,当中国大陆全面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留在大陆的新儒家代表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已不能展开正常的自我理论的创造。而张君劢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来到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新亚书院和人文友会为阵地,从事着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工作。
1958年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人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标志着海外新儒学的真正崛起,同时意味着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进入新的阶段。
理论要点
新儒学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六个要点:一、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社会主义、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这种哲学避免了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达到了所谓“体用不二”的高度。新儒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以充实自己的理论,如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新实在论的逻辑原则、伊曼努尔·康德的“自由意志”、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等。二、强调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他们的所谓方法首先是体验本体的方法,其次才是认识现象的方法,而其基本原则就是以直觉为体,以理智为用,力图既把握本体,又不忽视现象。这种方法论不仅有传统儒学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三、在其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新儒家把世界区分为“本体世界”与“物理世界”,或“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前者是真善美和道德形上学的根据及人生价值之所在,哲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践理性的直觉体验去把握“本体世界”或“价值世界”,而科学只能用理智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物理世界的事实;哲学追求人生价值、运用价值理性,科学追求物理变化、运用工具理性;中国哲学主要是价值哲学、人生哲学,但忽略对物理的认识,没有形成精密的逻辑;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哲学、逻辑哲学,所以自然科学发达,但没有真正达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四、中国哲学“内圣强,外王弱”,在现代条件下,“外王”就是科学与民主,因此必须由“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良知自我坎陷”,由“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从道德开出科学与民主。五、从儒家文化背景出发也可以进入资本主义。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就是以儒家思想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模式,它既不同于西欧、北美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东欧、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儒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在近几十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就是例证。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现代化,而且可以世界化。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出现科技成果与人文价值严重不平衡的危机,人们在享受发达科技的同时,明显地感到人的价值意义的失落。中国儒家思想的世界化有助于解决“后工业文明”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儒家思想在继先秦至隋唐的第一期发展和宋明的第二期发展后,完全有可能进入“第三期发展”,“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将可能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
理论贡献
当代新儒学思潮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与思想贡献主要有: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东亚、中华精神文明与现代化、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批评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看法;提出开展文明对话与建设文化中国;揭示儒学价值与现代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的内在关联;强调儒学与现代民主具有一致性;发掘儒学的“内在超越”意涵,论证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具有超越意义;等等。当代新儒学致力于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源,阐述道德理想主义,肯定道德主体性,这对于纠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资料
新儒家谱系及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3-28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网.2018-08-11
从现代新儒家到现代新儒学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3-28
新儒家谱系及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8-12
目录
概述
名称缘起
历史沿革
现当代新儒学
阶段划分
理论要点
理论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