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
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小吃
蒿子粑粑(又称蒿草粑粑)是长江以南一带的传统小吃。它由糯米和蒿子加工制作而成,既有糯米的软糯口感,又有蒿子的清香,每年农历上巳节吃蒿子粑粑是长江以南一带的民间传统风俗。
蒿子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它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甜美可口,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不仅是安徽等地春季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千年文化信息。
2014年5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第7集“三餐”介绍了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的特色美食蒿子粑粑,一时让蒿子粑粑闻名全国。
发展历史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长江以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上巳节”是一切不死生物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这种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蒿子馍馍是又可称为青团。是中原地区南方地区传统的小吃,广泛用于清明节期间食用。
由来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清明果艾糍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省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 ,江西客家地区称为“清明粿”,在闽南地区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田艾米籺” 。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制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二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三
用料
详细步骤
注意事项
(1)蒿子尽量摘细嫩的尖尖,一定要先焯水,能够去掉其本身的苦味。
(2)根据个人口味,调配糯米粉和米粉的比例,从而使饼软糯可口,加鸡蛋味道更香,也依个人口味,加点姜末、香蒜末碎红尖椒等。
(3)有条件的话建议先将糯米粉过筛,那样蒿子糊会更加细腻没有糯米颗粒,饼吃起来会口感更好。
注:蒿叶属菊科,品种繁多,常见的有   芦蒿臭蒿、牡蒿、臭蒿等多种,其中做粑粑用的蒿叶便是一种香蒿,在野地里采摘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有点像牡蒿。由于香蒿比较稀少,也用白蒿代替的,相对于香蒿来说口感要差一点。
流传地区
安徽皖南即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等地;因为太平天国攻打江南导致部分皖南居民逃避战乱到江北地区安家,因此把这种小吃带到了部分零散的江北县城。(如桐城市霍山县霍邱县南部、舒城县)因为是皖南移民带过去的所以整个皖北并没有完全接受和认识这种小吃,仅仅局限于有皖南移民的县城才有这种清明节小吃。
安徽江北地区(六安市合肥市、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等)部分县。
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上巳节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
估计神农尝百草时代,先民们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从九江来到鄂东南的,那还是明代嘉靖年间。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强制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着干粮、农具、种子、行李、炊具,携妻子儿女,在官兵的押解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从九江逆流而上,到韦源口进入大冶湖。不知那时有没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则是从瑞昌市兴国州(今阳新县),期间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定居在南山柯近溪,即大泉沟风景区的半山腰上。
族人从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终日劳作。天亮起床,劳作至巳时(早上九点)回家吃早饭。中午劳作至申时(下午三时)吃午饭,晚饭则是亥时,晚上九点以后。先人嗜食大米、豆类,间或在麦收季节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视男人为一家之主,在家庭内部地位极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饭,佐以新鲜蔬菜、瓜果。也有腌咸菜豆豉之类。黄豆做豆腐,绿豆熬稀饭,南瓜煮小麦坨子。当然也会用糯米做酒酿,稻谷烧谷酒。农妇则不同,她们要做家务,织布,晾晒粮食,米,喂猪养鸡,洗衣做饭。但吃饭的时候,她们吃稀饭,杂粮,红薯居多。
先人在迁徙的路上,每到吃饭时间,埋锅造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干粮。蒿子杆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农妇把大米磨成粉,掺水,和切细蒿子,揉成面团,再捏成一个个圆饼,上笼屉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带在行囊里。孩子饿了,就给他一个。先人们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所以故乡一直有吃蒿子粑的习惯。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成对巴句敬告人们:“上巳节,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由来
制作方法
做法一
做法二
做法三
注意事项
流传地区
传说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