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方鼎
1959年炭河里遗址出土的铜器
人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材寨子山(炭河里遗址)出土,湖南博物院藏)商器体呈长方形,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有四羊青铜方尊等。
基本信息
描述
人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后来建立 炭河里遗址公园),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出土
青铜器,商代后期,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身体为矩形,口稍大于底部。立耳、深腹、四足为柱状直足。颜色青绿,晶莹如玉。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成分为: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湖南博物院藏。
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有四羊青铜方尊等。
纹饰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个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题纹饰。人脸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凸起,双唇紧闭突出,表情严肃,与现在的中国人的脸没有什么区别。鼎腹的内壁有铭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也有可能是铸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标记。
现状
商周青铜方鼎
现存的商周青铜方鼎,有四面鹿头纹的,有四面兽纹的,但就是没有四面饰人面纹的。不仅未见实物,就是历代的金石著录也未见记载。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我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绝无仅有之宝。又名大禾人面纹方鼎
发现发掘
这件三千多年前铸造的世界级重宝,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来到湖南博物院的呢?
湖南省宁乡市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经常有商代的青铜器出土。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乡(炭河里遗址)的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就挖到了在这里沉睡多年的青铜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来以后,他不知道这件从没见过的东西是什么,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为了携带方便,他挥起锄头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几块碎片。他把青铜碎片装在箩筐里,带回了家,然后,把它当作废铜卖给了当地的废铜收购店。
湖南省博物馆
不久,宁乡市发现了人面鼎的消息传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里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经随同其他废铜一起打包,运到了长沙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紧追不舍,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长沙市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废铜收购中心的仓库里。经过交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毛家桥仓库,里面是堆积如山的废铜,有的还是刚从各地运来的未打开的包裹。他们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终于在如山的废铜堆中,找到了10块人面鼎碎片。经过拼合,人们发现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们只好回过头去再找废铜,顺着废铜的收购转运路线,终于在离长沙不远的株洲市废铜仓库中寻找到了。
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后,人面鼎碎片变成了珍贵的国宝,再现了昔日的辉煌!人们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去迟了一步,它就被当作废铜投入了熔炉,化作了铜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级重宝,就将因此而与世永诀。
作用
人面方鼎又称:(大禾人面纹方鼎湖南博物院藏炊食器商代后期作品1959年湖南宁乡黄村出土。器身采用商代后期流行的方鼎样式,鼎腹四面以写实的浮雕人面为装饰。充满神异的感觉。不仅有高度艺术价值,对研究当地古代民族也有意义......人面方鼎是中原地区所见的独一无二的器物,绝无仅有之宝。又名大禾方鼎
青铜鼎双耳、三足或四足,有烹煮肉食、宴等各种用途。鼎是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用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
鼎历来与权力相连,比喻帝王、豪门、显贵,象征其尊贵地位,盛大气势,其威严非一般人所能显现。一言九鼎,鼎是诚信的标志;鼎有双耳,象征乾坤宜定,万事和谐;鼎有三足,岿然不动,象征基业稳固,事业发展。鼎是个人及企业间表达诚信、友谊、交流、合作意愿的首选宝器。
鼎是个人气度的显现;是诚信的标志;是基业稳固,事业发展的象征;是统领天下王者风范的标志。鼎用来比喻帝王、豪门、显贵,象征其尊贵地位,盛大气势,其威严非一般人所能显现,赠予他人则是对其尊贵地位的充分肯定与尊崇。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意义
湖南青铜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类器物为原型,而又打上浓厚的地方烙印。如圆鼎、鬲、、尊、爵、、、等均是。这表现的是中原商文化对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影响。与这些铜器一样,大禾人面纹方鼎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一件特别器物。人们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却无以人面为饰者。这件方鼎,从鼎的基本造型到生命线、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征,唯有人面主题图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国与商朝关系的相关信息,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导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铭文是一个最强烈的信息。它无可否认的显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导地位。它表明当时湖南省境内的贵族,采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与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证,表明它就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地方侯国。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显示出中原文化所处的主导地位。
第二、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题纹饰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兽面,虽然是一种与中原商文化有所区别的女权特征的自我表现,我们也没有证据说当时湖南地区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贵族间存在和亲关系,但是其所传递的,却是慈善与和谐。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给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国度。这不仅在当时是一种超前的感悟,对后世也是一种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为方国,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较多的兵器,显示出非常浓厚的军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会动荡与不安。但在湖南宁乡,却见不到这种情况了。尽管湖南省商周青铜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占比例几乎可以略去不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湖南境内的社会状况是比较稳定的,也表明其与商朝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当时湖南境内自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比较发达,说明商王朝对大禾侯国也是网开一面。这些都说明,大禾的统治者,确实在自己的行动中,贯彻着一种与商王朝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
人面图象
大禾人面纹方鼎鼎身四周写实化的人面图象,似乎带有较多的女性特征。其宽圆的脸庞,弯如新月的眉毛,丰厚而无胡须的嘴唇,可以表示其属于女性。正视的双目,兼存威严与祥和。宽厚的双耳耳垂下,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其头上也有发饰或冠带存在。它所表现的,是身份高贵的女人形象。所不同的,是四个图象中,鼎正面的女人脸宽些,颧骨略高而显年龄较大,鼎侧面的脸略修长,脸面更光洁而显得年轻些。以前的观点,有认为鼎上人面是所谓的炎帝形象,或者是与所谓“黄帝四面”相关。但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世所公认为男子的代表。如果说大禾人面纹方鼎上的人面是代表他们,实在应该塑造成男人面,而不宜突出显示为女人像。方鼎既然为女人图象,则表明与这二位男性圣君是毫不相干。
鼎上女人面有可能是大禾方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形象。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曾出土过女神头像,说明在中国,早就存在为神明塑像的习惯,在方鼎上铸造神明图象并非不可能。但把女人塑成神明,一般认为和女权有关。红山文化便被学术界认为是女权的一个代表。虽然到了商代,主要已是男性的天下,但并不表示女权已绝迹。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地区,女权其实延续到很晚,如云南纳西族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这方面的踪迹(女权不一定和母系氏族社会划等号)。也许,当时大禾方国是女权的天下,其统治者就是一个女人,大禾神明的图象是以该女性统治者为蓝本。
湖南省青铜器中,常见写实的动物纹饰。我们知道,在中国有用动物来表示男女性别的习惯。如虚幻的龙,写实的虎、鸟雀、泥鳅等,一般表示男性;虚幻的凤,写实的蛇、蛙、鱼等,一般隐喻女性。如果说,用虎、蛇、鸟雀等做纹饰是商周青铜器的通例,但用蛙、泥鳅做纹饰却以湖南青铜器为突出,而少见于其它地区。蛙表女性不用多说,用泥鳅做纹饰却并一定是突显男性,而只是突出一个“性”字。突出“性”与生殖崇拜有关,而生殖崇拜却是女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像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青铜时代的滇文化,动物纹饰与性的特征都较明显,研究者大都认为这与女权社会有关。可见,湖南省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特点,与大禾人面纹方鼎显示的女权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也有人认为方鼎人面与南方民族的舞面具有关,这有一定道理。不过,傩面也是想象中的神灵之面,与信仰神象并无必然的冲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描述
出土
纹饰
现状
商周青铜方鼎
发现发掘
湖南省博物馆
作用
意义
人面图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