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叶斑叶兰
多叶斑叶兰
多叶斑叶兰(学名:Goodyera foliosa (Lindl. ) Benth.)又名厚唇斑叶兰,是兰科斑叶兰属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濒危等级为易危。植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绿色,具4-6枚叶。叶疏生于茎上或集生于茎的上半部,叶片卵形至长圆形,偏斜。花茎直立,长6-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具几朵至多朵密生而常偏向一侧的花,花中等大,半张开,白带粉红色、白带淡绿色或近白色。花期7-9月。
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沟谷阴湿处。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日本朝鲜半岛南部。此花有栽培,具观赏和中草药价值。
形态特征
多叶斑叶兰植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长9-17厘米,绿色,具4-6枚叶。叶疏生于茎上或集生于茎的上半部,叶片卵形至长圆形,偏斜,长2.5-7厘米,宽1.6-2.5厘米,绿色,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具柄;叶柄长1-2厘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
花茎直立,长6-8厘米,被毛;总状花序具几朵至多朵密生而常偏向一侧的花,花序梗极短或长,无或具几枚鞘状苞片;花苞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宽2-2.5毫米,背面被毛;子房圆柱形,被毛,连花梗长8-10毫米;花中等大,半张开,白带粉红色、白带淡绿色或近白色;萼片狭卵形,凹陷,长5-8毫米,宽3.5-4毫米,先端钝,具1脉,背面被毛。
花瓣斜菱形,长5-8毫米,中部宽3.5-4毫米,先端钝,基部收狭,具爪,具1脉,无毛,与中萼片粘合呈兜状;唇瓣长6-8毫米,宽3.5-4.5毫米,基部凹陷呈囊状,囊半球形,内面具多数腺毛,前部舌状,先端略反曲,背面有时具红褐色斑块;蕊柱长3毫米;花药卵形,长4毫米;花粉团长3毫米;蕊喙直立,长2.5毫米,叉状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花期7-9月。
产地生境
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沟谷阴湿处。产中国福建、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部至东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日本朝鲜半岛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缅甸。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保护级别
多叶斑叶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濒危等级为易危(VU)。同时,多叶斑叶兰也被收录于自2017年10月4日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即需要管制交易情况以避免影响到其存续。
繁殖方式
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
栽培技术
装盆
上盆(或翻盆)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以口小、盆深、底孔大的为佳。新从山上挖来的野生苗需理植于瓦盆(泥盆)中,这样兰花泥易干,通气性好.容易发根;2-3年后方可换人紫砂盆或瓷盆。兰花种植(在盆中)的方法与一般花卉不同,尤其是名种兰花,翻种移盆必须洗根。方法足将根浸入清水中,用旧牙刷或毛笔轻轻洗刷,切勿用力过大伤根;用剪刀将残叶、黄叶、断裂根、发黑腐烂根剪去,注意勿伤幼芽。然后将处理好的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待根部发白并显细小皱纹柔软时,再植入盆中。
方法一 准备好兰盆及植料后,将兰株倒拿(根在上,叶在下)放于水龙头下以慢水冲洗,但水压切忌过强,以免伤兰根及叶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兰头,小指抵住盆缘,用竹筷将根固定,当放入盆内时,尽量不要让根接触到盆壁。将豆粒大的混合石砾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处。然后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处,填实和尽量不要留下空间。将竹筷拔出,并摇实盆中植料。填实植料后,再用大粒植料入至距盆缘1.5厘米处。最后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将假鳞茎全部埋入铜梁土桥中学为度,然后充分摇实。用压土工具轻压植料,并将表面弄平。种植完毕后,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娓娓好。
方法二 要注意盆底排水,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须用穿孔尼龙纱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内铺上粗徐弘飞,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养土,厚3-5厘米,然后放入佩兰。上盆时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卷曲。种植名种建兰时一定要将老草靠边,新草放在中心,这样再发新草就有余地。种植时,左手握持兰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贯入叶心),再将兰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后边加土边摇盆,使土与根紧密接触。再用手将茎部四周的泥土按紧,最后使盆面略显馒头状(即中间四周略低)。上面铺覆一层青苔或细石子,这样盆土不易板结并可减少水分蒸发。上完盆,立即浇水。第一次浇水水量要充足。最后将兰盆放置阴处。一个月内不宜直接晒太阳,并控制浇水,不宜太湿,以后放置地点宣选择在半阴半阳、通风透气,早上照到太阳的地方。
浇水
浇水在兰花生长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则盆兰生长不良,兰花需八分干、二分湿。浇水应本着“干则浇,湿则停,适当偏干”的原则。浇水必须浇透,不可浇半截水。浇水次数可视盆兰的植料而定。如火山石、红砖粒、浮水石等硬质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强的植料,则可两三天供水1次。浇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浇水和当头倾注。应以清洁无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为好。兰花烂根,叶面出现黑点,叶芽腐烂等病态,多与供水不当有关。
花卉植物栽种后,第一次浇水被称为“定根水”。定根水必须浇足浇透。一般上盆后要连续浇水两次,第一次浇水,见水从盆底孔流出后,再重浇一次。选择适宜的浇水方法。通常采用喷浇法,既能增加空气湿度,又能冲洗叶面灰尘。但对于叶片有绒毛或正在开花的花卉,不宜喷浇,而应将整个花盆放在水盆里,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渗水,使盆土湿润。注意水温。如果水温与土壤温度相差较大(超过6℃),冬季先将水放置在室内一段时间,或稍加温水,使水温升到15℃左右再浇花;夏季应避免在烈日暴晒下和中午高温时浇水。浇水时间。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以后是浇花的最适宜时间。
施肥
农家肥是很好的有机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这种肥液对水10-20倍浇施,尽量施在盆沿处,不接触根部,不沾兰叶。施用化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并严格控制浓度,叶艺苗要控制叶绿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锰、镁的肥料(如钙镁磷肥等),因为锰、能加速叶绿素的合成对花艺兰,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适量增施氮肥。以叶面喷肥为主,叶面喷肥既可通过兰叶吸收补充兰株的营养,又不会使肥接触根部引起肥害,对兰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长发育期,坚持10天左右进行一次叶面喷肥,完全可以养好兰花,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氢二钾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芦荟液。因为芦荟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并含有二十多种矿物质,可满足兰花所需要的养分,且芦荟里含有遥芦荟酊几乎可杀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后无需再施农药防病。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兰花在发育生长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对生长旺盛的健壮兰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机化合物为主。天然有机肥营养元素比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对植物没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质板结,且化肥大多为酸性,长期施用,会造成基质过氧酸,引起病害。
病虫防治
鞘锈菌
通常在叶的上下表面,较少在茎上出现凸起的小疱,内含黄色、橙色、锈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状孢子。锈病并不致命,叶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叶外,可用65%代森锌粉剂500-600倍液或含铜杀菌剂喷洒。
白绢病
多发生于霉雨季节。初发病时、叶基布满白色茵丝.导致根茎腐烂。防治方法:去掉带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剂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风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严重的病株要烧毁。
炭疽病
终年都有,高温多雨季节更为猖撅,而以建兰感染尤多。病斑先从叶尖向根茎处延伸,初为褐色,然后逐渐扩大增多,出现许多干黑点,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积极改菩环境条件外,在发病期内,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每7-10天一次;然后再辅以1%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3-5次。
介壳虫
俗称“兰虱”。在高温多湿、空气流动不畅的情况下,繁殖最快。可于孵化期内用1%氧化乐果或1500倍50%马拉硫磺喷治。如盆数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医药用途
全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痨瘵肝炎,疮肿,毒蛇咬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生长习性
保护级别
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装盆
浇水
施肥
病虫防治
鞘锈菌
白绢病
炭疽病
介壳虫
医药用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