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舰,男,
汉族,1963年11月生于
烟台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兼任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常务理事等;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曾为
中国石化、
国家能源集团、
恒逸集团、
大庆油田、潞安矿业、
新华保险(山东公司)、
光大银行(海口分行)、润丰银行、江苏中烟、
四川电信、
南京医药、
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电化、北京建设、
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的高管层做过专题培训。长期以来,实行研究、讲学、编辑、咨询“四位一体”发展。即:“写字”(研究),“说字”(讲学),“改字”(编辑)和“造字”(咨询)。以“玩字”为生涯,围绕着“字”,研究如何把“字”变成财富。2002年6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于
山东大学经济系学习,获
经济学学士在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由
福特基金会资助选派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
1987年6月分配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在学术研究上,1989年8月任助理研究员,1994年8月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6月聘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同年评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编辑工作上,1994年6月担任《
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1998年1月主持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的日常工作,任副主编、副社长;2000年5月起任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期间1994年1月至12月担任
河北省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1999年4月至7月借调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三组工作。
李海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学术委员、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和所党委委员、所长助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兼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兼任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内EMBA、DBA(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主讲教授;兼(曾)任
暨南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兰州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山西大学、
辽宁大学、
南开大学等十几家高校的客座教授;兼(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顾问, 烟台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太原市党政领导科技顾问。
主要职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 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国家战略研究咨询专家。
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于
山东大学学习,获
经济学学士;
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4年6月至1998年1月,《
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
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副主编、副社长;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管理学博士后;
2000年5月至今,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其新企业观、新经营观、新治理观、新产品观、新战略观、新发展观、新辩证观、新文化观、三大财富及其关系学说、文化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从竞争
范式到垄断范式、从SCP到DIM、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企业市场化说、企业无边界说、客户内部化说、客户价值理论、利润转移取向、“三大法则”、“四个代表”、“五做理论”等思想,以及
经济学的三个层次理论、
管理学的第二系统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实际应用。
主要贡献
提出的主要观点
微观领域
1、新企业观
(1)关于重新认识企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一个“把思想变成财富的组织”,其实质是思想变物质,“无中生有”。具体包括:①企业是一个契约型组织;②企业是一个市场型组织;③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④企业是一个宗教型组织;⑤企业是一个无边界组织;⑥企业是一个虚拟型组织;⑦企业是一个网络型组织;⑧企业是一个全球化组织;⑨企业是一个扁平化组织;⑩企业是一个双模块组织;⑾企业是一个系统性组织;⑿企业是一个体系型组织。
(2)关于企业核心能力问题。核心能力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核心能力既在企业内部,更在企业外部。所谓核心能力的隐性,是指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其
财务报表以外,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在会计中无从体现;所谓核心能力的外部化,是指企业核心能力所依赖的一切外部因素,如产业景气、战略群组,等等。核心能力可有下列学派:制度学派、资源学派、技术学派、知识学派、学习学派、创新学派、
文化学派、理念学派、整合学派、标准学派、体系学派,以及人力资本学派、无形资产学派,等等。尽管核心能力的形态是多样的,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实到虚、从硬到软、从无形到有形、从显形到隐性、从内到外、从物到人。
(3)关于企业经营10大最新转向。基于10大经济,包括:客户经济、快乐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速度经济、标准经济、全球经济,实现10大转向:①从玩实的转向玩虚的;②从玩慢的转向玩快的;③从玩硬的转向玩软的;④从玩有形的转向玩无形的;⑤从玩显形的转向玩隐性的;⑥从玩躯体转向玩脑袋;⑦从玩内部转向玩外部;⑧从玩竞争转向玩合作;⑨从玩实力转向玩规则;⑩从玩物转向玩人。
(4)关于企业理论5次重大突破。传统理论认为,只有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然而,实践正在改写理论。不仅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企业的经营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的生产者也要享有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不仅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不仅让经销商分享企业剩余,而且也要让消费者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四次重大突破;
把社会责任引入企业竞争战略以后,不仅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而且非利益相关者也要分享企业剩余,这是对企业理论的第五次重大突破。
2、新产品观
首次提出产品三境界的思想。①产品就是产品。经典理论认为,产品=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外延产品。②产品不是产品。包括:产品是专利,产品是技术,产品是标准,产品是制度安排,产品是盈利模式,产品是总体解决方案,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产品是企业,产品是网络,产品是能力,产品是模块;产品是信息,产品是概念、产品是思想、产品是文化;产品是快乐,产品是过程,产品是服务,产品是体验。③产品还是产品。产品,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总之,产品是一个双模块结构。没有灵魂的东西和有灵魂的人类是无法沟通的。为此,要给产品注入“灵魂”,即把一个物质的东西转换成一个具有精神含量的东西,“把死的说成活的”。
3、新战略观
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过剩化背景下重构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包括:专业化经济;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深度化经济;跨度化经济;一体化经济;模块化经济;两重化经济;服务化经济;资本化经济;制度化经济;学习化经济;虚拟化经济;集群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时间化经济;主流化经济;飞地化经济;零度化经济;总部化经济;标准化经济;平台化经济;体系化经济。
4、其他观点
新领导观、新辩证观、新文化观、现代企业脑体分离发展、企业市场相互融合发展、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企业无边界说、客户价值理论、利润转移规律。
宏观领域
1、新发展观
从国家层面看,提出
中原地区应树立以国际惯例为主流的发展思想。即妥善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关系,突出强调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开放,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从企业层面看,提出从旧企业到新企业的若干转变:由“两权分离”转向“两权合一”;从整合内部资源转向整合外部资源;从实体企业管理转向虚拟企业管理;从明晰
内部性物质资本产权转向共享外部性知识资本产权;从脑体合一经营转向脑体分离经营;从分工创造价值转向融合创造价值;从竞争才有竞争力转向垄断才有竞争力;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一个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从生产决定流通转向流通决定生产;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创造供给;从产业独立发展转向产业融合发展;从一元价值论转向多元价值论;从经济型组织转向学习型经济;从别人打倒自己转向自己打倒自己;从厂商主导模式转向客户主导模式。
2、新流通观
进入过剩经济时代,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围绕着
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流通企业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企业,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
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过去,只有大生产,才有大流通;如今则倒过来了,只有大流通,才有大生产。惟有抓住流通融合这个核心环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才能“纲举目张”,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因此,适应国民经济从“生产中心论”到“流通中心论”的转变,适应流通产业从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未端产业”升位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产业”的变化,应以流通产业为主线重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
3、新开放观
首次提出“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由倾斜式开放转向平衡式开放”的政策主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在客体、国别、地区、层次、产业及流向上都具有倾斜性的特征,今后应当引导倾斜式开放向平衡式开放转型,即开放客体结构均衡、开放国别结构均衡、开放地区结构均衡、开放层次结构均衡、开放产业结构均衡和开放流向结构均衡,一并实行“点线面体”总体开放战略。进而提出,经济开放与非经济开放是一个有机整体。非经济开放严重滞后经济开放,以至于深化经济开放遇到了来自非经济开放滞后的制约。扩大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开放,可以导致新的
意识形态革命,引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大飞跃,可使经济开放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4、“三大法则”
根据“三大假定”:①假定人是有欲望的,包括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不仅决定着人的欲望性质、内容、程度,而且同时规范着人的欲望实现方式;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利益并非是单一的;任何一项政策、体制乃至制度,它要获得实践中的成功,必须符合“三大法则”。这就是:①人性法则;②自然法则;③市场法则。根据“三大法则”,可有四种制度安排:①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②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③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④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根据“三大法则”,一种制度设计,它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来关心他人利益”、“利用私来发展公”,而不是相反。
5、其他
还有新凡是观、新公有观(私营企业姓公)、新安全观、“四个代表”、西部开发10大观点评析、中国入世10大冲击比较、制造业的12大发展趋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这些观点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深刻的影响。
代表性实务成果
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独立完成《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要点》等3个报告;
主持完成海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10多项;
作为骨干,参与完成中财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重大课题10多项;
执笔完成
沈阳市、
成都市、
太原市、
襄阳市、
顺义区、
肇庆市、南川、乐平、
苏州市、
温州市等地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规划研究10多项;调研完成中化进出口、北京综合投资、江苏远东、旭日升、
格兰仕、中纺机、亘元药业、
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钢铁、
广东电网公司、
南京医药等企业咨询报告10多项。
代表性学术成果
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400余篇,专著2部,合作专著10多部,主编3部,获奖论文10余篇,发表文字400万字。论文发表载体多为中央级报刊,诸如《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工业经济》、《
人民日报》、《
经济日报》、《
经济参考报》、《
中国国防报》、《
北京日报》等。主要代表作有:
(1)《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关系》,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7月。
(3)《资本经营与企业兼并》,论文,载郑海航、李海舰、
吴冬梅主编《
中国企业兼并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8月。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效的衡量基准探索》,论文,载王洛林主编《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5)《跨国公司是全球四个代表》,论文,载《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期,2002年1月。
(6)《新国家经济安全观》,论文,载
吴家骏、李海舰主编《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与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
(7)《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论文,载《
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8)《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9)《现代企业家:玩什么?怎么玩?》,研究报告,载《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1期,2003年1月。
(10)《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11)《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12)《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论文,载《
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
(13)《十大关系新论——基于企业经济的视角》,研究报告,载《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6期,2004年6月。
(14)《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5)《论无边界企业》,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6)《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17)《企业永续发展的制度安排》,论文,载《
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18)《重构独立董事制度》,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
(19)《工业增长方式》,研究报告,载《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7月。
(20)《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构建研究——从SCP到DIM》,论文,载《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重要成果评价
(1)《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国际投融资战略问题研究》,项目成员兼分报告执笔。由成思危任主任、魏礼群任副主任组成的国家软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课题提出的有些观点思路及政策建议为起草“十五大”报告,为制订中发(1998)3号文件和中发(1998)6号文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引用了本课题的部分观点及建议(摘自《评审意见》)。
(2)《进出口企业通关风险分析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该课题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
天津市、
石家庄市、
上海市、拱北、九龙和黄埔6个海关2452家企业近30万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适用全国海关对企业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通过选择
苏州市、
南通市和厦门海关实地验证,其结果与各地海关对企业的实际分类情况基本相符,总体准确率达80%。海关总署稽查司认为,企业风险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多维指标体系中评估企业信誉度的科学判别问题。时任海关总署署长钱冠林批示:“此项研究成果很大,意义深远,现代海关制度其他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一并通过《海关要情》第130期(1996年9月27日)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
(3)《走向平衡式开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结构研究》(专著),作为优秀学术理论著作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周叔莲认为,“本书为建立‘开放结构学’这门学科打好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金碚认为,“本书对促进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书中部分观点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刊载。
(4)《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实施研究》,项目成员兼分课题主持人。该项研究成果在东联公司、中信公司付诸应用并加以丰富完善,它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落实国有资产
股东代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获奖记录
(1)《沿海开发城市的技术经济发展预测》(作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1989年12月。
(2)《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作者之一),该书被
经济日报出版社评为1994年全国十佳经济读物,1995年3月。
(3)《中国经济特区体制创新思路研究》,中国经济特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95年7月。
(4)《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997年6月。
(5)《严重亏损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原因分析》(作者之一),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首届优秀研究报告奖,1998年2月。
(6)《顺义县“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策划与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1998年12月
(7)《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对策和出路》(作者之一),
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1999年7月。
(8)《
工业增长质量研究》(作者之一),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2000年10月。
(9)《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作者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1年度优秀著作二等奖,2001年11月。
(10)《
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作者之一),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9月。
(11)《
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奖
一等奖,2002年9月。
(12)《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
国家期刊奖,2005年1月。
(13)《中国工业经济》(社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5年12月。
(14)《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作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
二等奖,2006年12月。
(15)《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
一等奖,2006年12月;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2007年4月。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以“玩字”为生涯的人。一是“写字”。一开始时,“写字”纯粹为了生计需要;后来,又把“写字”当作一种自我价值实现。二是“说字”,即民间所讲的“卖唱”。时常,会“写字”的人不一定会“说字”。长期以来,各领域的“话语权”之争,通俗的讲就是“说字”之争。三是“改字”。作为编者,一头连接作者,一头连接读者,我把他们称作“两个上帝”。一切为了“两个
雅威”,这是我“改字”的一贯原则。四是“造字”。所谓“造字”,就是创造新的理论范式,在宏观上“领航”社会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在微观上“点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围绕着“字”,经济学家是一个指导人们如何把“字”变成财富的人,而《
经济学家茶座》则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把“字”变成财富的奥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