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坪镇位于
贵州省镇远县西北部,距县城 55公里,东抵
江古镇,南靠
舞阳镇,西南与羊场镇相连。有耕地面种18370.8亩,总人口20079人。都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地处
中亚热带地区。该镇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乡镇介绍
都坪镇位于镇远县西北部,距县城55公里,东抵江古乡,南靠舞阳镇,西南与羊场相连,西北与
尚寨土家族乡相邻,东北与
岑巩县龙田镇、
客楼镇接壤。全镇总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9个中心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8370.8亩,总户数5128户,总人口20576人。
自然资源
都坪镇处于高原丘陵过渡的二至三级梯面的过渡带上,属浅切低山类型。都坪全境地处
中亚热带地区,东经108°25′23″,北纬27°17′15″,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6℃,
平均海拔680米(镇驻地海拔520米)。全年无霜期为250—270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198.6小时,适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肥沃,主要以沙、黄壤分布最广,其次是
碳酸钙和潮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肥和速效钾肥,微量元素等。
历史沿革
都坪历史悠久,古称都坪洞,
思州府曾从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迁驻过此地,战国时期属楚国
黔中郡,
秦朝隶属黔中郡,明代设都坪峨异溪蛮苗长官司,元为台蓬若洞注溪等处蛮彝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抚司。明洪武六年改置思州宣慰司于都坪寨,
永乐年十一年(公元1413年)废,都坪峨异溪蛮苗长官司沿袭到清朝末期废止。
中华民国时期,设机构都坪乡,又分为9个保;解放后设都坪乡政府,辖9个村;1953年都坪乡划小乡,有都坪乡、白龙乡、大坝乡、拱桥乡、天印乡,隶属羊场区管辖;1956年建立高级社;1958年设立都坪公社,统管都坪、白龙、大坝、
拱桥、天印5个高级社,后来分为都坪公社、天印公社和大坝公社;1961年袁家山由大地乡划归天印公社;1969年天印公社并入都坪公社,树坪全体群众申请要求也从尚寨公社划入都坪公社。
1984年都坪公社改为都坪镇,共有17个大队;1992年撤区并乡,大坝乡并入都坪镇,全镇17个村增加到19个村,167个村民小组。都坪沿革的管辖划分铸就了都坪的地理布局和管理,龙江河的优越条件也为都坪赢得“鱼米之乡”的美称。
都坪自古以来都是
铜仁市、
岑巩县、
镇远县“三府”交通驿道,而一脚踏三府的地方,就在拱桥村大土寨,庞坪为
思州府,苦茶地为镇远府,袁家山为铜仁府。思州府经地花、大坝、
甘溪镇至镇远府,铜仁府经地印、袁家山、天印、龙洞去镇远府,铜仁府经袁家山、都坪至思州府。都坪的位置古今可算是军事要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都坪,曾与地方土匪激战魁楼。解放
贵州省,1949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部队从
玉屏侗族自治县至岑巩龙田,从地花、都坪、天印向镇远进军,解放大西南。
农业生产
都坪镇山峦起伏,沟壕纵横,独特的地貌给龙江河两岸构成很多的山川平地,丰富的森林面积共有170632.8亩,占全镇总面积的60.3%,天然林牧草地31953.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8%,水域面积2523.25亩,占总面积0.9%,耕地面积18370.8亩,占总面积6.49%,居民点工矿用地639.25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6%,交通用地1294.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2%,未利用地51953.85亩,占土地面积18.35%,森林林木储量约35万立方米,是全县木材最好的乡镇之一,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迄今为止发现的有铅、锌、锰
碳酸钙、汞等矿种,经勘察探明不同级别储量的矿点有4个,一是地花平西的
铅锌矿;二是拱桥村袁家山的
锰矿石,三是大坝村小溪的铅锌;四是坳背村蚂蝗田的汞矿。
都坪镇的耕地面积分布主要是沿龙江河两岸,有巴弓坝、老寨坝、地花坝、谢家边坝、寨光屯坝、寨落坝、都坪对河坝、晴朗坝、凯磅坝、美力坝、庙龙塘坝、范家湾坝、陈家湾坝、天印坝、付家坝、洪家坝16个田坝,多的1000余亩,小的100余亩;还有亮溪沟、魁楼沟、马家坪沟、新寨沟、罗连沟、大沟、大溪沟、封溪屯沟、下屯沟、瑶田沟、苗寨沟、大坝沟、长坝沟12个溪沟;其次山坡上分布的面积有茶油山、袁家山、斗山、豆山坡。天印村树坪一带,主要以旱粮耕地多,现在是都坪镇的
烤烟生产基地。都坪的耕地面积,大多盛产水稻,是
镇远县的产粮大镇,又是
杂草稻制种基地,全镇制种面积2000余亩,年创社会产值300余万元。
都坪现有人口20576人,其中
汉族1713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5.8%;
土家族占5.1%;
苗族占4%;
侗族占2.8%;其余
彝族、
水族、
布依族、
壮族、
仡佬族占2.3%。全镇男性人口11356人,女性9211人,分别占53.36%和46.4%。全镇人口行业构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占95%,个体占0.5%,其他行业占4.5%。文化构成:小学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52%,
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5%,大专文化程度4%,本科文化程度2%。全镇有姓氏68姓,
杨姓人口约占全镇人口的30%,洪姓人口约占全镇人口的20%。教育事业有中学1所,小学7所,均达到办学标准。
都坪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宝地养育着勤劳、勇敢的人民,并写下流芳千古的篇章,也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有
拱桥的“永兴寺”、左龙的“文昌阁”、大岩方的“显灵寺”;有地花的“坪西庵”、庞坪的“交椅山庵”、下屯的“金钟庵”、大坝的“上庵”、长坝的“下庵”、天印的“金顶庵”。这些寺庙庵堂,大多修建于明清时期,修筑结构大多为木质结构,修建时精工细琢,独具一别,如天印的“金顶庵”山势险要,三面绝壁,只有通道一条,加之古树长青融为一体,好似云中圣庙;大岩方“显灵寺”,现改名为“永星寺”,寺内设施齐全,修建时前清文生国民教员何荣先为此题言写照:“大岩方地方陡峭,其间地势悬岩所在而建,真是天地幻境也。”都坪的名胜大多因历史原因被毁,但信男善女,每年庙会节到故此崇拜求神保平安的人数甚多,深有灵感彼有信者。
都坪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现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地理特产
都坪镇处于高原向丘陵过渡的二至三级梯面的过渡带上,属浅切低山类型。都坪地处
中亚热带地区,东经108°25′23″,北纬27°17′15″,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 16.6℃,年均积温1009℃,
平均海拔400米。全年无霜期为250----270天,年降雨量1093.3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198.6小时。适宜水果、稻谷、茶叶的生长发育。土壤肥沃,主要以沙、黄壤分布最广,其次是
碳酸钙和潮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肥和速效钾肥、微量元素等。森林覆盖率达60.3%,正因为环境气候的影响,本镇盛茶叶、
柑橘属、板栗、
金秋梨、中药材等。其中“天印贡茶”最负胜名,据
陆羽的《茶经》考证,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清代初年军阀
吴三桂曾在这里“以茶易马”扩充兵力,此时就以“
贡茶”著称。20世纪60年代,天印贡茶还两次参加全国茶叶品种定型会在京展出,深受国内外茶商好评,它是与陈年道菜、大板栗、
绍兴腐乳齐名的
镇远县特产之一。
河流情况
全镇有龙江河、亮溪河、龙洞河、新寨河、下屯河等大小河流10余条。有坳背新楼、左龙、范家湾、大溪沟等溪流。
龙江河发源于
施秉县半河乡境内。由西北向东流经镇远县羊场镇、都坪镇及
岑巩县的
龙田镇、
思阳镇后,在
玉屏侗族自治县河口汇入
舞阳河,最后流入湖南洞庭湖。龙江河由省级风景区“高过河”入都坪镇天印村洞塘,流经都坪镇天印、
拱桥、坳背、都坪、地花5个村,全流域集水面积1689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25.7公里,总落差647米,理论蕴藏量4.13万千瓦,年经流量1.25亿立方米,该河在都坪境内共修有3座水电站。
亮溪河由三条支流(
尚寨土家族乡后坝猫猫洞河、岑巩县
客楼镇两江河、坳背村罗连小河)汇集坳背村下罗连而成,流经罗连、飞水岩、火盘岔、两江等地直下三层洞,过都坪镇地花村亮溪、草坪、地花大寨注入龙江河,全长26公里;
下屯河 发源于口山太落坪山脉,流经都坪镇新寨村瑶田、回龙、下屯村大园、庞家湾、高家湾、拱桥村拱桥等12个村民组注入龙江河,全长14公里。
龙洞河 发源于铧口山天子岭南面,流经大坝村苗寨、中寨、
大坝场镇、下池龙,再过羊场镇龙洞村8个自然寨,绕都坪镇天印村棉花冲、封溪屯于界叶坡脚下汇入龙江河,全长20公里。
城镇发展
都坪填交通便利,35公里的羊(场)龙(田)公路穿越该镇5个行政村,是连接镇石、岑石公路的重要纽带。它对于缓解镇石、岑石公路运输压力起着重要作用,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通往
联合国“人与
生物圈”世界性组织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的捷径。都坪距岑巩羊坪76公里即进入凯玉高速公路。镇境内拥有
镇远县第二大河——龙江河,为都坪人民带来勃勃生机。现已建成梯级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2820千瓦。装机容量126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59万千瓦、预计投资1117万元的地花水电站也已开工建设。
该镇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农民进行
杂草稻制种与优质
烤烟生产,2006年已建成杂稻制种基地4000亩,优质烤烟基地2000亩。目前已形成了以农业杂稻制种、天印
贡茶加工、优质烤烟生产、
种草养畜、无公害蔬菜种植等为支柱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