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蕨亚纲是
真蕨纲(Filicinae)的一个亚纲,枝系和叶的区别不很显著。出现于早泥盆世,在石炭纪比较繁盛,延续到二叠纪。内含原始蕨目、枝木蕨目、对叶蕨目。
真蕨类以孢子繁殖而又具有扁平大型羽状、掌状或单叶,不同于具小型叶的
石松、
楔叶、
松叶蕨等其他蕨类植物。
草本、灌木或呈
乔木状。除少数具乔木状的直立茎外,大都具横走的
根状茎。多生于湿润而温暖的环境中,少数生于干旱的山坡或石缝中。化石中保存的多为其叶。叶的中脉羽状或掌状,侧脉二歧分叉或二歧合轴分叉1次至数次,也有不分叉的,开放或结成网状。
孢子囊散生或聚成孢子囊群或聚合囊,生于叶背,原始的单生于轴的顶端,也可保存为化石。孢子囊壁由1层或多层
细胞形成,有环带或无。环带为一列或一撮孢壁增厚的组织。孢子囊成熟时,因失水、收缩而将孢子囊撕裂以使孢子易于散发,其形态特征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对古植物学研究有特殊意义。
真蕨纲最早出现于
泥盆纪,
石炭纪二叠纪(距今2.25~3.45亿年)时开始繁盛,至中生代时最繁盛。石炭二叠纪时,在数量上,仅次于
石松纲、
楔叶纲和
种子蕨门亚纲,中生代时虽次于裸子植物,但仍不失为当时最繁盛的类群之一。
真蕨类作为
蕨类植物门中的一个纲,可分为4个亚纲:①原始蕨亚纲,枝系和叶的区别不很显著。出现于早泥盆世,在石炭纪比较繁盛,延续到二叠纪。内含
原始蕨目;枝木蕨目;对叶蕨目。②
厚囊蕨亚纲,
孢子囊壁由数层
细胞组成。内含:
瓶尔小草目,化石少见,且多有疑问;
观音座莲目,出现于
石炭纪,延续至今。③
薄囊蕨亚纲,孢子囊壁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内含:
紫萁目,又称薇目,出现于石炭纪,延续至今;真蕨目,出现于石炭纪,至现代仍有。④
前裸子植物纲亚纲,具有次生木质部。出现于中泥盆世,延续到早石炭世。但本类植物的归属尚有不同意见(见前裸子植物)。作为真蕨植物纲前裸子植物亚纲,内含:
戟枝木目,出现于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
原始髓木目,出现于早石炭世;
古羊齿目,出现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中石炭世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