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讷(997年-1055年),字敏之,并州榆次(今
榆次区县)人,
北宋时期大臣。生于
赵光义至道三年,卒于
赵祯至和二年,年五十九岁。高若讷曾任
进士、彰德军节度
推官、著作佐郎、
太常博士、
商河县知县等职。后升任左司谏、起居
舍人、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以
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为
枢密使。
皇祐五年,罢为
天和殿学士兼翰林
侍读学士、
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判尚书都省。宋仁宗至和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庄。
高若讷曾参与
范仲淹《四论》事件,与
欧阳修因此发生冲突。他精通医术,考校《
伤寒论》《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等书。
人物生平
《宋史·高若讷传》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
卫州。进士及第,补彰
德军节度
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再迁
太常博士、知
商河县。县有职分田,而牛与种皆假于民,若讷独废不耕。
御史知杂
杨偕荐为
监察御史里行,迁尚书主客
员外郎、
殿中侍御史里行。改左司谏、同管勾国子监,迁起居
舍人、知谏院。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
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班
邵廷采无比。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今而后,决知足下非君子。”若讷忿,以其书奏,贬修
宜昌市令。未几,加直史馆,以
刑部员外郎兼
侍御史知杂事。
王蒙正知
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
郴州市,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大庆殿设祈福道场,
若讷奏曰:“大庆殿非行礼不御,非法服不坐,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阎文应为入内都知,若讷言其肆横不法,请出之,遂出文应为
相州兵马辖。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
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留判吏部流内,出为河东路都
转运使。召还,兼侍读、权判尚书刑部。丁母忧,始许行服,给实奉终丧。服除,加龙图阁直学士、史馆修撰,以右
谏议大夫权
御史中丞。时宰相
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阴阳不和,责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
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招降,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及破城,
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贼状。朝廷议贷死,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
以
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为
枢密使。凡内降恩,若讷多覆奏不行。入内都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若讷畏惕少过,而前驺驱路人辄至死,
御史奏弹之。
皇祐五年,罢为
天和殿学士兼翰林
侍读学士、
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判尚书都省,止命
舍人草词。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
管仲之书,颇明历学。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
张仲景《伤寒论诀》、
孙思邈《方书》及《
外台秘要》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名医多出
卫州,皆本高氏学焉。
皇中,诏累黍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
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主要成就
强学善记,精于天文,兼通医学,虽国医皆屈服。第
进士,补彰
德军节度
推官。累官起居
舍人,知谏院。
范仲淹坐言事夺职,
余靖、
尹洙论救,均斥。
欧阳修移书责若讷,若纳忿,奏贬修
宜昌市令。官至参知政事,为
枢密使。畏惕少过,而前驱殴路人辄至死,被劾,罢为
天和殿学士。卒,谥文庄。
若讷著有文集二十卷,《
宋史本传》
轶事典故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即写给高若讷的,全文如下: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
随州市,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
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
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
萧望之与
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
石显、
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
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
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此文中,
欧阳修痛恨高若讷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不辨是非,结果高若讷将此书递给皇帝,欧阳修遂被贬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