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虚古观位于
广东省博罗县西北罗浮山南麓。
东晋咸和(326年~334年)初,
葛洪来山中结庐炼丹,建都虚观。
义熙元年(405年)改为葛洪祠。唐天宝(742年~756年)年间,扩建为
葛仙祠。
赵煦元祐二年(1087年),更名为冲虚观。此后历代均有修,现保存完整。观内主要有山门、三清宝殿、长生井、
黄大仙祠、
吕祖殿等建筑。观后有稚川丹灶(即葛洪炼丹炉)、洗药池等。
冲虚观现有规模是清朝
同治年间重修,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大门有“冲虚古观”石牌匾和“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楹联,观门石柱有“玄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不上,五千道德启玄门”楹联。1945年,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曾驻此。冲虚古观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并作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列为
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最有影响的
道教宫观之一。
东晋时,
葛洪举家南迁,在罗浮山筑庵修道炼丹。
晋朝咸和二年(327),在
广州市刺史邓岳的帮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筑了南庵,名曰都虚(又称玄虚),以后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治病,筑灶炼丹,修道授徒,著书立说。葛洪羽化成仙后,东晋
义熙初年(405)都虚庵被扩建,增建“
葛仙祠”,祭祀葛洪。
《
新唐书》载,
李隆基天宝(742),“天下大旱,
终南山竹结实。岭南亦然,竹并枯死。是岁大饥,(民)取
竹实食之。”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至罗浮,在都虚庵前设百尺石坛,祭山求雨,并下诏循州(今惠州)官员一同祭祀,继而改葛仙祠为都虚观,设置守祠十家,看守打扫道观,同时安排两名道士专司祭祀之事。罗浮山中
葛洪的东、西、北庵,也陆续分别被改修扩建为
白鹤观、
黄龙古观和
酥醪观。罗浮道观成为葛洪所创立的岭南
道教南宗
灵宝市金丹派的发祥地及活动中心。
北宋元祐二年(1087),
赵煦赵煦下诏赐“冲虚观”额匾,把都虚观改名为冲虚观。现观门额匾“冲虚古观”,乃
清代督粤使者
叶赫那拉·瑞麟所书。宋哲宗时,除都虚观外,罗浮山已陆续建成孤青观、九天观、白鹤观、酥观。按道教传统,一山同有五间以上道观者,其为首之观,应冠以“冲”字,道教称之为“五观一冲”,因此宋哲宗依道教习俗,为罗浮首观赐匾为冲虚观。
据《冲虚古观记》载,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冲虚古观因“观创已久,因循不葺。
三清殿与仙圣祠象,风摧雨漏,挠拂支者过半”,得到募捐重修。《冲虚古观记》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智者献画,匠者效工。去其腐败而易之以新坚;增其基之卑薄而筑之以
高峻。草陋就华。靖功既告,可支百年。”重修工作于政和五年(1115)全面完工,冲虚观重塑“罗浮二山,诸观为甲”的首观形象。
据明人
尹守衡《募修罗浮名胜疏》记,到了明代,自嘉靖到
崇祯年间(1522-1644),群盗流窜罗浮,劫掠寺观,冲虚观损坏更甚。又经风雨摧残,日渐颓废。以致“
葛洪丹灶药炉,狐丘虎穴;文皇帝金书玉简,荆束铜驼;冲虚观一洞道房,十崩九破”。官至
礼部尚书的
博罗县名人
韩日缵更惊叹:“历览佳境,非一木未有厄运如兹”,他牵头汇集粤中名人,如东莞名将
袁崇焕、
中山市名儒何吾驳、博罗名儒
张萱、南海名士
陈子壮,以及尹守衡、崔奇观、
李孙宸等人,每人各写一篇《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利用他们在粤中声望,四处募捐巨款,重修冲虚观。
冲虚古观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庭院,含山门、正殿两廊和偏殿等,建筑面积有4400多平方米。殿宇六重,分别为
灵官殿、
三清殿、黄大仙殿、
吕祖殿、元辰殿和葛仙殿。
黄鼬殿内供奉
葛洪的弟子黄野人。黄野人为广东东莞人,随葛洪在罗浮山炼丹修道。一日外出回来,葛洪已经升仙,只留下丹药一粒,他服后成为地行仙,常在人世,为百姓治病,后人尊为“黄大仙”。
冲虚古观内如今还有葛洪的许多遗迹。葛仙殿后有葛洪建造的丹灶。丹灶旁原有
苏轼书“葛洪丹灶”四字,已泯灭。现在所刻的“稚川丹灶”四字乃是清
乾隆广东省提学
吴鸿重题。观内还有一个八角形的水池,是葛洪的“洗药池”。据载,葛洪时常为民采药,这池便是他洗药草的地方。最神奇的是观内的“长生井”,据说是
葛洪炼丹时取水所用。这口井长年不枯,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有首古诗赞道:“传闻地献宝,灵液出凤草。每日汲三升,何必安期枣?”意思是经常饮用此水,可保长生,因此留下了一斗米换一斗水的传说。这是冲虚古观“三奇”之一。另外二奇分别是:冲虚古观主殿
三清殿周围大树环绕,屋顶却无落叶;观内无蜘蛛结网。此“三奇”至今仍吸引着不少人去探究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