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位于
吉林省通榆县的西南部,距县城约95公里,东与
瞻榆镇相连,南与
通辽市相邻,西与
兴安盟相邻,北与良井牧场、新发乡相邻,乡政府就地在包拉温都迷子荒村。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总面积2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草原;水域;芦苇。有山杏林1100亩,60多万株杏树,还有很多还有很多榆树,其它树木,
蒙古语包拉温都译成紫色的山岗由此而得名。在2005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开发了旅游业。全乡有4600多人口,
蒙古族占全乡的百分之六十,农业人口有4000多人,非农业人口有600多人,劳动力有1900人。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4个村,11个自然屯,有学校4所,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集贸市场、加油站各1所。
建置沿革
民国四年(1915年)11月,属二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属人和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属五区。
1956年3月,设包拉温都乡,驻五道营子。
1958年9月,改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1958年10月,属
通榆县;同年11月,设包拉温都公社
1960年3月,与瞻榆县农场合并为包拉温都农场。
1961年4月,设包拉温都蒙古族公社。
1983年12月,公社改乡。
1999年5月,设富民村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综述
2011年,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财政总收入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是1949年的31225倍,比1978年增长32倍,人均财政收入7800元,比上年增长3.6%,是199年的33651倍,比1978年增长86.5倍,各类存款余额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储蓄1124元;各项贷款余额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2018年,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农业
2011年,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农业以
种植业为主,耕地总面积3.8万亩,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8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114.4万元,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实现农业增加值7273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大豆、绿豆为主,生产粮食1.6万吨,其中玉米0.8万吨,高粱6776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作物和蔬菜等,生产葵花籽100吨,
蓖麻250吨,
黑瓜子1800吨,红干椒20吨,白菜30吨,萝卜20吨,马铃薯40吨,大豆400吨,绿豆600吨,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生猪为主,牛饲养量1.2万头,年末存栏9500头;羊饲养量1.9万只,年末存栏1.8万只;生猪饲养量1.3万头,年末存栏3500头,生产肉类1220吨,其中猪肉750吨,牛肉350吨,羊肉120吨;畜牧业总产值1100万元,累计造林6万亩,其中防护林4.2万亩,
经济林36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7万株,林木覆盖率32.5%,活立木蓄积量2万立方米,大型农业机械75台;名优特农产品有打瓜籽、西瓜,绿色环保农产品有绿豆、黄豆。
商贸
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商业网点16个,职工5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
招商引资
(一)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对投资的企业和个人我们将让大利,对涉及的收费、用地、用电、用水及其它设施都给予保证和大力支持,简化办事手续,为他们排忧解难,尽一切工作努力,保证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保证公平、公正和高效率,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
(二)立足资源,引进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实际,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提出立足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资源,引进项目,走出去,请进来,搞农牧业产品加工,促进生建设和农牧业发展,不断提高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招商引抄用建设和农牧业发展,不断提高我乡招商引资,2008年引进两家空心砖厂,一家木材加工。厂。
地理环境
在
通榆县城西南约100公里的地方,有个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个半拉格森村。“包拉温都”和“半拉格森”都是
蒙古语,前者的意思是“紫色的山岗”,后者的意思是“杏密”。你别说,这“名”和“实”还挺相符,在包拉温都乡半拉格森村一带,还真有绵延数十里的山岗,岗上还真长满密密的杏树林。这就是通榆县境内的山杏林带自然景观。通榆县野生
木本植物共有30多种,在这里除
山杨、蒙古柳、家榆、蒙古黄榆外,还有
山杏(野杏、蒙古杏)、榆、
欧李等。每年的三四月份,杏树开花时节,落英缤纷,如
彩虹铺地。据专家说,这是国内仅有的自然景观,很有开发价值。传说在明朝,大小兴安岭的北部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他们每年都把当地的一些名贵土特产做为贡品交纳到朝廷,什么
矛隼、黑狐皮、
紫貂、鲸须等,年年进贡。那时,包拉温都在奴尔干都司的一个“卫”通往京城的驿道上。有一年秋天,一队人带着
北疆土特产品去京城进贡,路过这里时正赶上天黑了,他们只好就地安营扎寨。午夜,突然狂风大作,漫天飞沙,押运贡品的官兵在睡梦中被惊醒,一个个趴在地上谁也不敢抬头,谁也不敢睁眼。那个带队的头儿,不知不觉地连人带帐篷被狂风刮到了空中,他只觉得耳畔呜呜风响,心中突突乱跳。风不知刮了多长时间,带队的头也不知被刮到了哪里,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惊呆了。这里繁花似锦,鲜果飘香。正在疑惑间,只见一位童颜鹤发、长须似雪的老者站在面前:“将军一路辛苦了,老夫今天请你来,有一事相托,请勿推却。”这个头领见老者和颜悦色,绝无恶意,就一口应承下来。老者随即从身后取出一个袋子,递给他说:“这是一袋杏核请将军拿着一直向西北走,去找你的部下,路上若遇有风,就撒一把杏核,切记切记!”说来也怪,他刚刚答应一声,就听耳旁风响,又连人带帐篷腾空而起。他记着老者嘱咐的话,把随身带来的杏核,一把一把地撒向下面。说来也巧,口袋中的杏核撒光了,风也停了,他又落回地面,睁眼一看,他已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见部下们像刚睡醒似的,一个个从地上爬起来。他清点了人数和贡品,一人不缺,一物不少,就又带着这些人上路了。
这个将军征战又来到这里,使他大为惊讶的是,地方还是这个地方,怎么漫山遍野长满了杏树?林间微风轻拂,枝条婆娑起舞,杏花争芳斗艳,简直就是一座大花园。他猛然醒悟,这不是那位老者的功劳吗?于是他访遍周围百里,就是找不到那位老人,将军怏怏不快,这时他看到株株杏树在向他点头致意,心中感到欣慰。战马一声长鸣,他们一队人马又踏上了征程。
文化生活
吉林省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坐落在
科尔沁草原深处,交通偏僻,信息闭塞。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顺应他们求知、求文、求乐和求美的需要,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在全乡13个自然屯中创办了13个“报吧”。包拉温都
蒙古族乡政府还为“报吧”赠送了钢报架、部分党刊、科技报和文化信息报,县科协等单位也为“报吧”送去了几百本科技书和致富手册,“报吧”又分别自费订了部分报刊,平均每户10份报纸,上百册图书。其中曲淑霞“报吧”自费订了50种报刊,购买3000册图书,免费供村民看。
自从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建立起13个“报吧”之后,改变了当地群众旧的生活方式。大人孩子天天往“报吧”跑,读书看报已成为“家常便饭”,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每个屯都有上百名“读报迷”,上至85岁老人下至6岁的儿童都是“报吧”常客……如今,“报吧”已成为村民们读书看报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阵地,成了群众领会党的精神、寻求致富信息的平台。
远程教育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迷子荒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0人,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简称“远教”)到现在已6个月时间。全村在开展“远教”工作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县“远教”管理制度,聘请热衷于本职工作的老模范党员
张树森为负责人。平均每个月村支部集中开展2次“远教”学习,6个月中全村党员干部参学360多人次,党员干部参学率达82%,群众达220人次。有效地利用“远教”进行学习怎样建设好村党支部基层组织,怎样推进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样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村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在“远教”中找答案。同时结合“远教”学习内容,在全村党员中开展对群众“十上门”活动,让“远教”成为改变“村风”的动力,群众致富的金桥。
特色产业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地处
科尔沁草原深处,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很多农民习惯的种植“老三样”:玉米、谷子、高粱,结果是“鼓了粮袋子、空了钱袋子”,结果是增产不增收。全乡青年农民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效益型农业为发展目标,纷纷转变了种植观念,决定种植红干椒,全乡很快兴起了种红干椒热。乡政府领导很重视这项工作,通过多方联系,请来了
洮南市的高级农艺师现场传授科学种植红干椒技术,来学习的青年农民有上百名。之后洮南市金塔集团还提供了红干椒产品的销售信息。青年农民满怀信心和希望,纷纷整地、积肥,全力投入到种植红干椒的前期备耕中。科技促发展,效益转变了观念,因地制宜改变种植结构,很快全乡青年农民安排50多公顷种植红干椒地,是2007年全乡种植5公顷的10倍。相信新一代农村人的生活会向红辣椒一样红红火火。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4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1所,在校生400人,专任教师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0人,专任教师2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7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0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1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9.9%、10.1%、11%,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1.8%,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各类科技人才3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2人,经营管理人才16人,技能人才15人,农村实用人才15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个;文化专业户2个;农家书屋4个,藏书3万册;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20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9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张,固定资产总值3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
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09人次,住院手术73台次,出院病人123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3%;孕产妇死亡率1.5/10万。
2011年,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户,人数30人,支出8.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3%,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长19.4%;城市医疗救助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人次,共支出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8户,人数309人,支出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3%,月人均108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人,支出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0人,支出1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医疗救助16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6人次,共支出18.4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临时救济400人次,支出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000人,紧急转移安置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4万亩,倒塌房屋3间,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救灾支出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人,安置义务兵、
士官等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8.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社会福利费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社会服务单位1个,床位19张,收养8人。
交通
2011年,包拉温都
蒙古族乡县乡(镇)级公路1条,长90千米,
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2辆、42吨位;客运汽车1辆、28座位。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下辖4个行政村:糜子荒村、半拉格森村、五道
营子村、富民村。
截至2020年6月,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下辖4个行政村:迷子荒村、半拉格森村、五道营子村、富民村;乡人民政府驻糜子荒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辖区总人口498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0人,城镇化率19.1%,另有流动人口200人,总人口中,男性2597人,占52.1%;女性2389人,占47.9%,总人口中,以
蒙古族为主,达2738人,占54.9%;
汉族2248人,占45.1%,人口出生率7.8‰,人口死亡率1.8‰,人口自然增长率6‰ 。
截至2018年末,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户籍人口48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