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1885年至1950年10月),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四川仁寿县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历任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国民党第七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地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市首任市长。
1908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9年随三十三协入藏戡乱,初任副排长,后升任排长、连长。辛亥革命后,潘文华随部队回川在钟体道部任营、团长。1920年初由
陕南到
达州市,被川军第七师师长
颜德基委任为
独立旅旅长,驻防
忠县一带。1920年8月,
刘湘委任潘文华为第四师师长,自此潘文华成为刘湘集团的高级核心人物。从1928年起,潘文华兼任重庆市政督办、市长达8年之久。1934年,为了阻挡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入川境,潘文华曾任
南岸区“剿匪”总指挥,与红军于贵州土城、赤坎一带几度接触。1935年冬,潘文华又被刘湘任命为南路“剿匪”总指挥,于名山一线,阻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
成都平原。1935年11月,潘文华被任命为二十三军军长。1937年,潘文华率军出川抗战。1944年,潘文华秘密参加
中国民主同盟,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帮助和影响下,逐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观点。
重庆谈判期间,潘文华团结各界进步力量,暗中协助中共中央南方局保障中共代表团成员安全。1949年12月9日,潘文华与刘文辉等
川军将领在
四川省彭县联名发出起义通电,宣布脱离
中国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为四川、重庆的解放立下了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潘文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0月,潘文华病故于
成都市。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务院评价潘文华“川西起义,有功于人民”。
人物生平
少年从军
潘文华,1885年出生于
仁寿县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务农,佃耕小量土地。潘文华幼时因家里生活困难,仅读了两三年的
私塾,后经人介绍到成都岳府街四和春中药铺当学徒。当时清政府为缓和国内矛盾,实行"新政",训练
新建陆军,四川省于1906年新办陆军弁目队两个营。潘文华即弃徒投入弁目队。
1908年,四川省成立陆军军官速成学堂,潘文华又由弁目队选送考入该学堂。当时
孙中山倡导的
民主革命思潮已在四川广为传播,在速成学堂也出现了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团体。其中炮兵科学生余成龙与步兵科学生谢焖,约同学用拜把形式作为掩护,暗中进行反清活动。潘文华、罗伟、李树勋傅常等20多人参加了这一团体,他们在兰谱序言中写有"黄帝子孙,岂拥戴
谢朗天子"等词句,明确表示要以反对清朝统治为宗旨。
1909年,川边巴塘发生杀害驻藏帮办大臣风全等200余人事件,清政府电派
成都市33协协统
钟颖率军入藏镇压。入藏官佐多系
四川省陆军速成学堂学生和教师。潘文华随同入藏,任第2营副目。在巴塘一带作战中,他俘获头人哈龙,以此得升任正目,后又升任队官。
辛亥革命后,潘文华回川在第3师
钟体道部任营长。1915年,升任团长,驻防
巴中市。因广种鸦片烟,抽烟税,收入甚丰。
刘湘从
陕南过境,钱粮两缺,潘文华以速成同学的关系,馈赠给刘湘两万元
刘湘对潘文华十分感激,并成为后来潘文华投靠刘湘,深得刘湘的倚重和信赖的因素之一。
1917年爆发川军第2师
刘存厚部与滇黔军
罗佩金、
戴戡之战义。7月潘文华随第3师由川北出兵,驰援成都第2师,将滇黔军驱至川南。1918年初熊克武得
滇军之助,乘川西北空虚,夺取成都,任四川督军。潘文华随刘存厚部退陕西宁羌,由
北洋政府供给粮饷,所部川军第3师被改编为北洋政府军第22师,仍由钟体道任师长潘文华任步兵85团团长。112月退驻
汉中市。1919年3月,钟体道在北洋政府的策动下企图倒刘存厚,事泄被刘存厚撤职逮捕。
刘湘干将
1919年6月,潘文华脱离刘存厚部投向刘湘,率部经陕西镇巴回到
合川区,由刘湘委为第2师旅长。1925年升任第11师师长。1928年冬,刘湘、
杨森下川东之战,刘湘蹙处
重庆市市、
巴南区、
璧山区,当时人们称刘湘为"爬壁虎"。而杨森除自己拥有几个师外,还联络李其相、
罗泽洲、
赖心辉等一齐向刘湘进攻,刘湘处境极为困难。潘文华向刘湘提出,先击溃杨森的主力,则李其相、罗泽洲、赖心辉各部就不足畏惧了。并自请担当出击长寿杨域(杨森侄子)部的任务。经两昼夜苦战,潘文华左臂负伤,仍奋身率部猛扑敌军,终于击溃杨汉域一师一旅,稳定了军心,奠定了胜利基础。刘湘乃拥有下川东20余县的
地盘。在1932年"二刘大战中,刘文辉以存亡关系,在
荣县、
威远县投入大量主力部队。潘文华坚守老君台要地,从而稳住了全线阵脚,导致"二刘"暂时停战议和,为刘湘最后取胜赢得了时间。
兼任重庆市长
1928年,潘文华以模范师师长兼任重庆市市长。潘文华就任市长后,遂把通远门外及上清寺一带的乱坟荒地开辟为新市区,面积约等于旧市区的一倍。并修建了七星岗、两路口、上清寺的大马路,重庆市容,始略具规模,为后来继续增建、扩建打下了基础。
重庆市市原有商办烛川电厂,发电量极小,不能满足工商及居民用电需要。潘文华乃令工务局局长傅友周改组烛川电厂,于1933年成立重庆市电力公司,购置大型
发电机,在大溪沟建厂发电,解决了重庆市工商及市民的用电困难。
潘文华于1934年,把经久不决的自来水建厂一事,毅然担负起来,筹集资金200万元,成立重庆自来水公司,以其弟潘昌献任董事长。从此解决了市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问题。另外,潘文华还以21军武器增补的需要,在重庆建立较大的修械所和冶铁工业。这又为重庆的炼钢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为抗战时期扩建
兵工厂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
日本了制造"五三"惨案后,潘文华派市政府外事处负责人陶守诚多次向日本领事馆提出交涉,迫使日本领事馆不得不答允交还王家沱日租界。
与红军作战
1934年,为了阻挡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入川境,潘文华曾任南岸“剿匪”总指挥,与红军于贵州土城、赤坎一带几度接触。1935年冬,潘文华又被刘湘任命为南路“剿匪”总指挥,于名山一线,阻击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
成都平原。期间,潘文华部与红军的战事颇多,其中
土城战役、
叙永县攻城战,双方互有攻守,最后以刘湘部胜利告终。是役后,红军被迫向
古蔺县、叙永方向开进。潘文华又指挥
川军大队人马开赴叙永地区,与其他各部形成合围之势。同年2月11日,为便于就近指挥各部,潘文华的南岸“剿匪”总指挥部由
泸州市迁进宜宾。
1935年9月,红四方面军由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回师,击破
杨森和刘文辉等部,然后继续南下,局势再度紧张。
刘湘庚即排兵布阵应对,再次任命已经升任为21军军长的潘文华为
四川省南路“剿匪”总指挥。潘文华也迅即作出了详细的作战部署。川军和红军又一次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场战斗,最后潘文华部取得优势,不断攻破红军的防线。1936年2月,红军退至懋功。是年,红二、四方面军在
甘孜藏族自治州会师,彻底离开四川。自此,川军与红军的战事告一段落。
出川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各军将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的推动下,纷纷要求出川抗日。
蒋介石委刘湘为第7战区司令长官,辖两个
集团军,刘湘自兼23集团军总司令,潘文华、
唐式遵任副总司令。潘文华兼23军军长,辖144师(师长郭勋棋 147师(师长杨启文),由夔巫东下。
郭勋祺刚到河南新乡,又奉命改调江苏宜兴。其他后续部队到达武汉后,即奉命乘轮东下,到达
宣城市、
广德市、泗安,归第3战区
顾祝同指挥。1937年11月,潘文华所部在广德、泗安遭遇
日寇先头部队,经过奋力截击,将敌人击溃,缴获汽车20多辆、
机关枪10多挺、
迫击炮10余门,获得初战胜利。国防部特奖给两万元。日寇以先头部队遭到打击,入乃集绕重兵,用飞机掩护,装甲车前导,冲向泗安、广德。在这次战役中师长饶国华殉国,郭勋祺负伤,场启文失踪。官兵伤亡很大,广德、泗安相继失陷。
广德、泗安战役是在
淞沪会战后,国民党
中央军全线西撤,日军以三个
师团沿沪宁路渡
太湖,企图包抄西撤大军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次战役星然没有阻挡住敌人的西进,但也取得了阻滞敌军的效果,为中央军较顺利地西撤赢得了时间。但是战后
蒋介石却以广德、泗安失陷归罪于潘文华,撤销了他第23军军长职务。
防蒋图存
1938年1月,刘湘病逝汉口。蒋介石任命其亲信
张群为
四川省省政府主席,引起四川地方实力派的坚决反对。蒋介石只好采取慎重、渐进的搁平政策,对四川地方实力派许以高官厚禄,然后逐步加以控制。为此,蒋介石对“甫系”首领的继承人潘文华大事笼络,急忙撤销对潘文华的处分,任命潘文华为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继后又任命为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张群主川一事,蒋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改任刘湘旧部
王缵绪为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对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仍存戒心,惟恐他们拧在一起,难于控制。便于1939年1月,任命潘文华为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署办设于
阆中市,将潘文华调离
成都市。潘文华到
阆中古城,领到国防部发给工程费20万元,构筑
大巴山脉防御工程,但仍以告病常驻成都,以便同刘文辉、邓锡侯联系。
王缵绪任省主席后,迅即投入蒋介石的怀抱,处处同川康地方实力派作对。潘文华遂与刘文辉、邓锡侯策动
川军7个师长于1939年8月发表驱王通电。蒋介石知众怒难犯,只好将王缵绪撤换,由蒋介石自兼
四川省主席。1940年11月,
张群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但是,
蒋介石对川康地方实力派仍然是通过笼络来加以利用和控制。对潘文华则从经济上进行拉拢,由财政部长
孔祥熙亲自出马,与潘文华换帖订为兰交;指定潘文华的兄弟
潘昌猷为四川省银行董事长,任职长达8年。由于得到孔祥熙的照顾,潘氏家族成了“西南财阀”之一。蒋介石见潘文华是继
刘湘之后“甫系”首领,代表四川地方势力,故尽力笼络,而潘文华对于蒋介石控制四川
地盘。并不甘心,而且他也看透了蒋介石对他只不过是一时利用,并不信任,因此对蒋介石蒋介石保持警惕,防蒋反蒋的思想和行动时有暴露。1939年冬,
蒋介石要刘文辉修筑康藏公路,并借军工修路为由,要派
中央军入康。刘文辉与潘文华、邓锡侯商量,一致认为蒋介石派兵修路是假,攫夺
西康省是真,必须坚决拒止。但又恐蒋强行派兵入康,于是潘文华送给刘文辉一批手提式机枪、
迫击炮,以充实刘文辉的战斗力。潘文华并密令驻宜宾、
乐山市的周晓岚师,驻
邛崃市、名山的刘树成师暗中警戒,支援西康。此事为蒋介石所知,对潘文华深为嫉恨。
向中共靠拢
抗战期间,潘文华与刘文辉、邓锡侯一致反对
蒋介石的控制,希望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援助,而中共亦把潘文华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1938年夏,董必武、林伯渠、陈绍禹由
延安市去武汉途经
成都市,特意与潘晤谈。1939年4月,周恩来到成都,潘文华在乔毅夫公馆宴请周恩来,作陪的有
中国共产党党员罗世文、张曙时、
张秀熟等。是年夏,董必武、林伯渠在重庆与潘文华第二次会晤。1942年4月,
王若飞在重庆潘昌猷别墅同潘文华相见。同年6月,周恩来派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电台台长钱松甫(化名钱仲仪)到阆中潘文华司令部,以参议职务作掩护,做联络工作。翌年,经潘文华同意,饯松甫在潘文华的司令部设立电台,此电台一直持续到1945年10月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撤销。
抗战后期,大后方民主运动兴起,矛头指向
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潘文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赞助当时的民主运动。1944年冬,经张澜介绍,潘文华和刘文辉参加了
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秘密盟员,并提供经济支援。由潘文华任董事长的《
华西日报》以及由川康地方实力派出资办的《华西晚报》,先后聘请田一平、
杨伯恺、
黎澍等中共党员来主办,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进步报纸。为此,蒋介石大为恼怒,几次派人来干涉,均遭潘文华的抵制。
主持川黔湘
由于潘文华多方与蒋介石相对抗,使蒋介石怀恨在心,必欲去之而后快。1945年8月
日本投降后,
蒋介石于10月即下令撤销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并免去潘文华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职务,又下令裁撤
潘清洲(潘文华之长子)的巴山警备司令部,对裁撤各单位人员,一律停发薪资,予以遣散。至此潘仅保留56军军长一职。同时,
四川省银行改组,
潘昌猷的董事长也被取消。潘文华集团连遭打击,十分恐慌,潘文华乃使潘昌献求助
孔祥熙,并找
武汉市行营主任程潜向蒋介石疏通。加之抗战胜利后
陈诚来
成都市整编川康部队时,潘文华对整军方案极表赞助,颇得陈的好感。1946年春,
蒋介石乃重新任命潘文华为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令潘文华部队整编后,移住酉、秀、黔、彭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边境。从此,潘文华、刘文辉、邓锡侯控制川康局面顿成土崩瓦解之势。
1947年秋,
中国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第二次整编军队,规定军编为师,师编为旅,一个师只留两个团。潘文华在整编过程中,由于蒋介石从中操纵离间,发生了边署内部一场新旧纷争。蒋介石趁机将潘文华的亲信潘清洲、郭载民、
杨续云等调离边署,并改调潘为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绥署设
宜昌市,限期移防。当边署移到宜昌时,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即将潘文华潘文华部163旅调归河南张钫兵团指挥,164旅由刘仕钧率领赴襄樊归康泽指挥,新17旅开赴武汉行辕由
白崇禧指挥。至此,潘文华所有部队均被东调西调,肢解无余,成为光杆主任。潘文华心中不快,兼又患病,遂返渝就医。蒋介石索性免去潘文华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委以重庆行辕副主任空头名义。
彭县起义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
长江,蒋政权已成土崩瓦解之势。潘文华曾于6月派黄应乾为代表,到香港同张澜、李济深联系。11月中旬,潘文华到了
成都市,得知刘文辉收到周恩来发来的
电报,指示大军即将西进,待时机成熟发动起义。这就更加坚定潘文华起义的决心,遂同中共川西地下党取得联系,并将他的旧部
刘树成两个团和省保安八团、十一团,交给地下党指挥。同时又电嘱其长子潘清洲相机起义。11月30日,重庆解放,
蒋介石逃到成都,潘文华以养病为名到
都江堰市暂避,并暗中与刘文辉、邓锡侯相约采取一致行动。12月9日,
云南省主席
昆明保卫战在
昆明市宣布起义。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同一天通电起义。蒋介石见大势已去,急忙于次日清晨,逃离
成都市飞往中国台湾。
1950年1月,潘文华被人民政府安排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0月病故于成都。
主要成就
造福家乡
1938年5月,潘文华指挥部队,翻越
二峨山,修通了全长近百公里的成仁公路,打开了仁寿山区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通道。1939年秋,他又先后出资在
仁寿县文宫镇创办私立“文华中学”,兴办小学、开办图书馆,以教化家乡子弟。每当仁寿家乡出现灾情、疫情,军政事务繁忙的他,总是大力支援。
组织办报
1944年冬,由张澜主席监誓,他和刘文辉将军秘密加入了
中国民主同盟组织,从此增强了西南的反蒋势力,也基本上解决了民盟的活动经费。在此期间,潘文华将军还利用自己兼任《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董事长的身份,大量安排进步人士主办《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宣传民主,反对独裁;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唤起民众,揭露阴谋;使两报成为国统区的“民主保垒”和“文坛中心”,潘文华也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民主将军”。
料理城市
潘文华在任
重庆市市长期间,组织拆城墙,修马路,开辟新市区;他创办重庆自来水厂,新建重庆电力厂,修建
中央公园(现为人民公园);他创办电话所,整顿消防队,兴建码头,试办轮渡和公共汽车;他协助
刘湘筹办
重庆大学,为川东数十县莘学子办起了重庆大学。他在关系市民生计的水、电、通讯、交通等市政建设上开创了许多先河;他规划重庆市的格局,为重庆市后来的发展和重庆市成为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的陪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世纪念
潘文华公馆旧址位于
渝中区上清寺
重庆中山四路81号。该建筑为西式砖木结构,中间为二楼一底,两侧为一楼一底,
建筑面积1043.93平方米,占地面积684.09平方米。这栋建筑是潘文华担任重庆市长时期的公馆。
相关评价
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活中,潘文华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
上将。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级将领,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潘文华总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以中国前途为重,以川康两省人民的福祉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突破重重障碍,历尽艰难险阻,投身于国家民族的洪流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融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宏伟事业中。(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评)
川西起义,有功于人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务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