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非
中国鲁迅研究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史家
林非,1931年出生于海门区,原名良沛,男,江苏海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1947年,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初中毕业进入上海吴淞中学读高中。在这里,林非读了很多鲁迅马克西姆·高尔基让-雅克·卢梭契约论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之后林非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林非作为调干生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林非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7年,林非被“下放”至河北省建屏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1960年年初,林非从古代文学研究室被调至1959年刚创刊的《文学知识》编辑部。1969年冬初,受“文革”影响,文学研究所全所被发配至位于河南省罗山的“五七干校”,给林非分配的工作是放牛,放牛期间林非背诵《诗经》《哀郢》等古典诗词。
1978年11月,林非书籍《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1年林非又完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史稿》这部专著,第一次从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的角度对鲁迅杂文进行了考察。1981年8月,林非应美国汉学界邀请,赴美国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1985年,林非晋升为研究员。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90年发表的《鲁迅和中国文化》这部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的著作。1996年发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并参与了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6月,林非主编书籍《中国散文大辞典》出版。1999年3月,林非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系列。2018年1月,散文集《旧岁拾零》出版,此书收入林非散文38篇。8月,林非作品《询问司马迁》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收录了著名作家林非的40多篇作品。2020年,林非因身体原因读书休息。
在创作中,林非坚持“显学”与“隐学”的双轨并行、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相得益彰、学术研究与世界人生的交相辉映的创作特点。在鲁迅研究方面,林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投入了鲁迅研究事业,八十年代起开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主任和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长达近三十年。学术上成果累累,在鲁迅开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对鲁迅学做出的历史贡献少有比肩者。其代表作品《鲁迅和中国文化》,以系列论文方式在刊物上发表,因其思想深刻、评论公允、分析细密、启示良多,从精神文化视角探索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自入八十年代就已开始了,而该书出版之后,才使这一视角大大地深化了。在散文研究方面,林非从1978年开始涉足散文研究。1980年出版《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在散文研究领域带有明显的开拓意义。其作品《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也是第一部中国现代散文史,也是第一部新文学体裁文学史。林非以开拓者的姿态,从散文批评到散文史研究再到散文理论建构,环环相接,步步深入,对于新时期散文事业的发展确有筚路蓝缕之功。散文界誉之为“林非现象”,并探索索“林非精神”。
人物经历
早年时期
1931年,林非出生于海门区茅家镇大同街新弄。1947年,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初中毕业进入上海吴淞中学读高中。在这里,林非读了很多鲁迅马克西姆·高尔基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却因说真话得罪了三青团(中国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当时与他一块儿读进步书籍的一位同窗好友,因为其父是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书记长,得知林非已被列入“黑名单”,就悄悄告诉了林非,让他多注意。林非索性离开上海渡江北上参加了革命,之后又随解放大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1951年,林非作为调干生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年,林非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早期研究
1957年,林非被“下放”至河北省建屏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着手进行的唐诗研究,只能停止。(多年后林非写成散文《未有收成的唐诗研究》,追忆此事。此文收入林非散文集《半个世纪的思索》。1958年1月,林非写成长诗《我们的队伍在山里》,寄给《诗刊》的徐迟先生。十余天后就收到了徐先生的热情回信。此诗在1958年2月号《诗刊》发表,署名卜林扉。此诗后来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1949—1999)《诗歌卷》,作家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960年年初,从古代文学研究室被调至1959年刚创刊的《文学知识》编辑部,主编唐弢先生。此杂志广受欢迎,一年时间就获得了二十多万订户。在《文学知识》当编辑期间,林非除了每天阅读从天南海北寄来的无数文稿与信件外,有时还奉命去著名作家处约稿。他访问过住在西安市南郊皇甫村柳青,住在山西省阳城乡下的赵树理等,向他们约稿,与他们恳谈,成为忘年交。后来,《文学知识》被《文学评论》合并,林非成为《文学评论》编辑部编辑。从1960年起,林非抓紧所有的业余时间认真读书。读了杜佑的《通典》。从头至尾读了《元史》。又回过头来,再重新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鲁迅全集》。还读了严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邹容、吴虞、李大钊、茅盾、冯雪峰、何其芳、李何林、唐弢、陈涌等人的著作与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论《狂人日记》》和《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鲁迅小说艺术谈之一》《论(在酒楼上)——鲁迅小说艺术谈之二》。另有《鲁迅小说的人物创造》《论(阿Q正传》》,在1966年前写成,因“文革”耽误,到七十年代末才得以问世。
1969年冬初,奉“工宣队”“军宣队”之命,文学研究所全所(包括图书馆)被发配至位于河南省罗山的“五七干校”,给林非分配的工作是放牛,放牛期间背诵《诗经》《哀郢》《古诗十九首》《正气歌》等古典诗词。
1970年,39岁“五七干校”迁址河南省息县。林非不再放牛当“牛倌”,被派去搬运砖石,修葺房屋。因为长时间地长途搬运大石头,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始时瘫痪在床,不能动弹。1971年,“五七干校”搬家,迁至河南省信阳的一座军营里。全所人员都无农活可干。林非因腰病常卧床,病中精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1973年,从河南省”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带病在家读书。重读《红楼梦》,抄录“脂评”,并不完全信服它对有些人物日后命运的预示。重读《饮冰室诗话》《儒林外史》《水浒传》《生死存亡的年代》等。
鲁迅研究
1977年,林非参加了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7卷本《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编纂工作,重读上千万字的现代散文作品,形成了不少有关此种文体的艺术见解。之后,开始撰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两本著作。《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一书的节选,开始在《南开大学学报》等几家杂志发表或连载。1978年11月,林非书籍《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林非表示撰写《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三条思想线索之间的起伏变化,以及鲁迅历史唯物主义见解的不断递进,突破与替代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发展的公式。1979年10月,《鲁迅小说论稿》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入林非论文六篇。书名“鲁迅小说论稿”六字与著者名字“林非”两字,共八字,皆为茅盾先生亲笔题写。文学研究所内成立鲁迅研究室,创办《鲁迅研究》杂志。
1980年3月,《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一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林非在此书的“序”中说:“本书就是想从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和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出发,阐述‘五四’以来散文发展的概况,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为了使读者容易造成鲜明的印象,我选择了六十一位作者,简称‘六十家’,大体上按照写作时代的顺序,依次进行论述。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人民日报》《世界读书》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肯定和赞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黄金时间由著名播音员连续朗诵播出。《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一书,1982年7月再版。再版“附录”二则:一,增加“六十一位作家小传”;二,作者文章:《五四以来散文发展的轮廓》。初版再版共印刷销售约20万册。接受北京出版社资深编辑谢大钧先生之邀,与文学所同事马良春(后出任文学所所长)参与创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多次在北京大学王瑶先生府上与北京出版社商讨有关事宜。该杂志于1980年正式出刊,林非被聘为首届编委会编委。
1981年4月,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林非应美国汉学界邀请,赴美国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被邀请的中国学者作家共4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戈宝权、林非,北京大学吴组缃,作家萧军。整个会议中间提交了约20篇学术报告。林非做了《中国近年来鲁迅研究的概况》的学术报告。(此文后来收入林非著作《治学沉思录》一书中。)会后,在美国汉学家的陪同下,林非参观、访问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地。同年鲁迅百年诞辰,林非被提名为纪念委员会委员,参加主持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中的学术讨论会。
1983年5月,林非散文集《访美归来》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4月,林非《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一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8月,在天津市举办的“散文创作研讨会”上,正式成立“中国散文学会”。用民主选举的办法,外界推选林非、何为任副会长。1985年2月,林非写成《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一文,后被《书林》编辑部《历史:经由我们的眼睛》一书收入,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6月,林非写成论文《散文研究的特点》,发表于《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7月,《治学沉思录》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散文研究
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继李何林王瑶、唐韬等三位前辈之后较早进人博士生导师行列的中年学者,历任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后林非多处赴国内外进行讲学,1990年发表了《鲁迅和中国文化》一书,成为是博士学位研究生教材,之后林非的研究中心转向散文方面,但是也曾在1996年发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并参与了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1989年5月12日,应西南师范大学邀请,做“关于散文与旅游文学的对话”的讲演。11月,散文集《环滁集》(与苏晨、王文忠合著),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1990年1月,《鲁迅和中国文化》一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1年再版。后被收入“中国文库·文学类”丛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9月再版。此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也是博士学位研究生教材。张梦阳先生著《中国鲁迅学百年通史》中有专节评论。3月,林非著《读书心态录》一书,由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7月,写成长文《我和鲁迅研究》,此文后来收入学苑出版社于2001年再版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一书中。9月,《林非散文选》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再版),收入林非散文63篇。在办公室收到一封来自韩国汉城(今首尔特别市)的邀请信,用中文书写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韩两国之间已有40余年无任何往来。此时,中韩两国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八十年代末发表了《鲁迅和中国文化》这部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的著作。
1991年2月,林非散文集《西游记和东游记》,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经过批准,林非接受了韩国随笔文友会”的邀请,去韩国汉城参加“国际散文研讨会”。发表题为《东方散文家的使命》之讲演(此文收入《林非论散文》一书)。1992年4月,林非著《散文论》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林非文章《话说散文——在中国散文与旅游文学研究会上的讲演》在1995年第11期的《美文》发表。
1997年1月,散文集《离别》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收入林非散文60篇。6月,林非主编书籍《中国散文大辞典》出版。《中国散文辞典》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散文从到当代的作家、作品以及有关的文体、写作、流派等知识。概括了中国散文的发展过程、基本面貌和创作成就。以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家、作品为主,兼顾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同年7月,由他主编的书籍《中外永恒主题散文精品》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同月,林非散文作品《离别》在出版。1998年12月,出版散文作品《云游随笔》,由林非创作。同年,长文《散文写作的甘苦》,由《写作》杂志1998年第1期至第12期连载。此文是林非应邀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讲课的讲稿。1999年1月,林非散文作品《林非散文选》于出版。1999年3月,林非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系列。
1999年4月,林非书籍《世事微言》在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2000年,林非散文作品《武夷山九曲溪小记》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1月,《半个世纪的思索》(北京生活五十年丛书)一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入林非文章21篇。2002年4月,林非作品《林非论散文》于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不少束缚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框子和格套,依旧羁绊着作者与读者,当时流行过的有些带有片面性的提法,在散文评论中依旧畅通无阻,像其中影响最大的“形散神不散”就是如此。2002年11月1日,《话说知音》于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林非创作,这本书部分内容后被列入2002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后,引起外界关注。2003年1月1日,林非书籍《读书心态录》在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5年秋天,李敖在香港凤凰卫视有关鲁迅的四次讲演中以他惯有的“狂放”,对鲁迅进行了不顾事实的贬损。林非注意到这一点。不久,他在香港《香港作家》发表《李敖信口雌黄说鲁迅》一文,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驳。香港凤凰卫视随之对林非先生进行了专访。这是林非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将侧重点转向散文创作后很少几次涉及鲁迅的话题。2012年,林非被选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近况
2018年1月,散文集《旧岁拾零》由海天出版社·大道行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此书是该社“卓尔文库·大家文丛”书系中之一本,收入林非散文38篇。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主题学习》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入林非散文《武夷山九曲溪小记》。8月,林非作品《询问司马迁》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收录了著名作家林非的40多篇作品,包括询问司马迁、登昭君墓随想、武夷山九曲溪小记、普者黑泛舟记、普陀山纪行等。2020年,林非因身体原因读书休息。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研究论著
散文理论著作
治学
散文创作
主编书籍
回忆录
创作特点
“显学”与“隐学”的双轨并行
“显学”,是指林非先生的鲁迅研究。至今,他已出版鲁迅研究多种著述,除论文外,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和中国文化》《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鲁迅传》(与刘再复合著,林非为第一作者)等。林非对鲁迅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研究队伍非常庞大、研究观念不断更新、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风向标。鲁迅研究贯穿其整个研究的始终,并且是不断深化、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换言之,与许多阶段性、间断性甚至中断性的鲁迅研究不同,林非数十年坚持鲁迅研究,且越到后来成果水平越高,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和展示鲁迅特色及其精神世界,于是鲁迅的小说、生活、文化、思想成为研究重点。可以说,林非视野下的鲁迅是一个全方位、多棱角、内蕴丰富、性格复杂的载体,他所带来的价值意义也是丰富多样的。林非将思想尤其是鲁迅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作为主要透视点,从而形成林非的鲁迅研究的聚焦点和闪光点。较有代表性的是《鲁迅和中国文化》,这本著作在出版前,先是以系列论文方式在刊物上发表,因其思想深刻、评论公允、分析细密、启示良多,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林非能实事求是地评价鲁迅,既不贬低又不拔高更不神化鲁迅,这是林非的鲁迅研究突出的特色。长期以来,鲁迅研究基本在“二元论”的观念下运行:崇拜者将鲁迅神化,甚至见不得任何人说鲁迅不好;贬抑者缺乏大局观和基本的价值判断,千方百计找事例批判、贬低甚至毁损鲁迅,从而形成“丑化”鲁迅的风潮。林非的鲁迅研究基本是“中道而行”,他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不溢美,也不贬低,更不随意而为。
“隐学”,是指林非的散文研究。因为相对于鲁迅这门“显学”,散文长期以来不为人重,处于学术的边缘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林非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觉醒的散文研究者,早在1977年,他与文学所同仁一起编选《中国现代散文选》(1-7卷);1980年,他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和有关感想加以整理、提升,出版《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由于思理清晰、文笔优雅,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散文相对陌生,首印就达15万册。论时代和研究对象如何变化,林非都坚持思想启蒙的姿态,以现代性作为其烛照学术人生的火炬,从而产生一种具有硬性、刚性、亮色的学识、史识、胆识。
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相得益彰
林非在散文创作上用力甚多,成果丰赡,这在学者散文甚至是散文家创作中也不多见。自198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访美归来》后,林非先后出版二十多部散文集,主要包括《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西游记和东游记》(重庆出版集团,1991年)、《云游随笔》(学苑出版社,1993年)、《令人神往》(成都出版社,1993年)、《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国,1997年)等。林非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它知识丰富,有强烈的文化感、时代感和使命感,富于理性力量和现代意识,逻辑严密、思想深刻。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非明确表示以现代观念为思想指导进行散文创作,就是要求作家以现代人的心灵和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时代和分析题材,并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的情感得到升华。
学术研究与世界人生的交相辉映
林非将更多时间用于散文写作,用于周游天下,用于品味美食,用于倾听音乐,从而获得人生的快乐与逍遥,也进入一个充满自我和自由精神的境界。正是基于对学术研究的深入理解,对于世界人生的真切认知,林非才能摆正二者的关系,辩证理解其价值意义,获得某些智慧的启示。如果说,朱德发是在学术研究的殉道精神中充分体会聚精会神从事学术伟业的欢乐,在世界人生中过有节制的生活;那么,林非先生则是强调世界人生的真义,只将学术研究看成人生的一个乐意,从而获得人生对于学术研究的支撑。基于此,林非的学术研究相对做得较为轻松,也更加自由和超然些,换言之,除了文学研究,林非更重视对于“世界人生”这门学问的研究。这在林非散文、回忆录中多有表述和体现。在《“吃”的随想曲》中,林非对于“吃”有非常通达智慧的认识。《音乐的启迪》是大大助益于他的学术人生的,以及《读书梦》和《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是谈读书之乐的。不论是鲁迅研究还是散文研究,林非都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也真正推进了研究使其走向深入。林非曾表示人们确实应该尽量去冲破种种的阻力和羁绊,追求着发表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这样才有可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往前拓展。
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研究鲁迅小说时,林非就开始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他的《鲁迅和中国文化》更是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的杰出范例。在《鲁迅思想研究随笔》一文中,他主张“应该把鲁迅的思想,放在他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前面来进行观察”,“还应该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上,“并且跟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从而闸明它历史和现实的意义,阐明它在思想史上的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对鲁迅的思想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与许多学者的认识不同,林非一直强调鲁迅研究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涉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在他看来,鲁迅研究的意义绝非停留在学术层面,其思想启蒙的意义更值得重视。
林非对写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论著,他并不盲目地崇拜鲁迅,而是一贯坚持理性的科学研究,主张“将鲁迅与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思想的人物进行比较,还把视野扩大到中西方的自觉与精神解放历程的历史比较,以历史主义观点指出鲁迅的局限性,使鲁迅具有了更为科学的历史定位”。《鲁迅和中国文化》中最耐人咀嚼、发人深省的是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阐发。“立人”是鲁迅自己独立思想的核心,对鲁迅“立人”思想的阐释与发挥是新时期鲁迅研究最重要的收获。同时,林非在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次科学与理性地指出了鲁迅的历史局限性。他在《鲁迅和中国文化》中指出,鲁迅早期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潮的影响,不可能离开小农经济的基地,对明中叶及黄宗羲以后的民主思想缺乏研究等等。实事求是地为鲁迅定位,不回避他的矛盾和局限,反而与鲁迅所处的时代达到了深度的契合。
人物成就
鲁迅研究
概括林非的鲁迅研究特点:其一,鲁迅研究贯穿其整个研究的始终,并且是不断深化、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换言之,与许多阶段性、间断性甚至中断性的鲁迅研究不同,林非数十年坚持鲁迅研究,且越到后来成果水平越高,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其二,全面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和展示鲁迅特色及其精神世界,于是鲁迅的小说、生活、文化、思想成为研究重点。可以说,林非视野下的鲁迅是一个全方位、多棱角、内蕴丰富、性格复杂的载体,他所带来的价值意义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三,将思想尤其是鲁迅对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作为主要透视点,从而形成林非的鲁鲁迅研究的聚焦点和闪光点。由于紧紧抓住了鲁迅的主导思想线索,所以林非能将鲁迅这一富矿层层递进地不断开采下去,发掘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将鲁迅研究推向深入。
林非认为对于鲁迅批判封建传统思想的独特贡献,应该在研究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做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为此,林非将鲁迅与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各种反封建思想的人物进行比较,把视野扩大到了中西方人的自觉与精神解放历程的历史中比较,以历史主义的观点指出鲁迅的局限性,使鲁迅具有更为科学的历史定位。虽然林非在鲁迅研究领域已写出多部著作,但是,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地自我否定,总结并反思自己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比如说,他在撰写《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这部书稿中,曾讲到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国民性改造等有关主张,因当时受到“左”倾思想的某些束缚,未能作出十分准确的论述;他对已写出的《鲁迅传》也自认为不尽人意,显得粗糙,在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这两个方面,还开拓得不够,不少地方应该提炼得更精致和概括一些。正是因为长期的思考,林非研究鲁迅的思想也日趋地成熟起来。主要表现在林非研究鲁迅并没有将他视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没有刻意贬损,而是首先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的思想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而非先知先觉。
林非把鲁迅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指出鲁迅不可能离开小农经济的基地,这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时代的原因。林非又极力将鲁迅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最终写出了《鲁迅和中国文化》,将鲁迅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散文研究
在散文研究方面,1980年,林非出版了《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以优美的文笔,素描式地逐一论述了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此书一出,好评如潮,人们既把这部书看成“史”,也当作难得的美文欣赏。老一辈散文家柯灵吴伯箫秦牧等都给以了热情的肯定和赞许。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不仅被国内学者誉为散文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散文转型初期的代表作”,又被译成韩语,被不少韩国大学汉语专业列为必读参考教材。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后,林非陆续出版的《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等专著在散文界影响很大,特别是1987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引起了特别的反响。被《人民日报》《评论选刊》《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转载,被文学史家誉为“里程碑式的篇章”。“林非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到20世纪九十年代,林非又主编了《散文大辞典》、《散文大系》、《散文精选》等多部散文权威选本,为近五十部他人散文作品、散文论著写了《序言》,还通过国内国外大学的讲学、国内国际散文研讨会讲演等多种方式阐述了他对散文创作的见解。文学创作方面,他创作的《离别》《话说知音》《询问司马迁》《浩气长存》等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作为中国散文界的重要人物,林非对中国20世纪散文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散文理论和散文史的研究开拓上。在林非之前,对于中国20世纪散文史的研究,仅停留在编年史的选本状态,如周作人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郁达夫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等,虽然钩沉出中国20世纪散文史的线索,但缺乏散文史识、史论、史评方面的总结,很难达到散文史作为一门学科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林非最早推出《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两部论著,由此带动了中国散文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林非发表了《关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问题》的演讲,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在此番演讲中,他首次明确把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分成四种样式,为后来的散文史研究梳理了可供参照的科学依据。而他主持或为之作序的散文史研究著作更可谓洋洋大观,既重构了新散文理论观念,推动了20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
相关奖项
所获荣誉
纪念奖项
首届“林非散文奖”是为了庆贺散文大家、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散文世界》创刊者林非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50周年而举办,经林非先生授权,由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散文世界》杂志社、《千高原》杂志社主办。“林非散文奖”旨在发现有实力、有潜力的优秀散文写手,推岀和扶植民间实力作者,谱写散文创作新篇章。
人物评价
林非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型散文作家、理论家。他对散文本体论研究、散文理论建设、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等都颇有建树.....林非先生乃大方之家,当提出编辑出版他的散文论集,以便给广大在校师生、文学爱好者和研究工作者学习参考时,他慨然放弃酬资以相助。(《林非论散文》2000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版:《出版者言》)
在与林非先生二十多年的交往中,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字:儒雅。那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修养,那种从容淡定的优雅风度,那种恂恂如也的君子做派,那种民主平等的大家风范,都令人倾倒,令人钦佩。在他身上,既有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又有现代学者的意识,他将二者冶为一炉,炼出一粒金丹来。(《燕赵都市报》原总编辑刘江滨评)
先生一生清贫治学,安分著书,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对于文坛上眼花缭乱的文艺观点抑或是派别之争,先生始终怀抱宽宏、中庸。先生认为,在日渐清明、开朗、自由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学术观点都有存在、阐述和保留的自由和权利。(梅评)
林非儒雅、随和、谦逊而豁达,走近他,才知道在他温和宽容的笑容背后,掩藏着真实、善良而倔强的心灵。(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评)
他是顺着本人情感的奔流,以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发展为线索,对历史背景作审美意识的同化,以敏锐的、现代眼光进行观照与思考,给予历史生活以新的诠释,体现出创作主体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的感悟与追求,使作品获得了更大的人生意蕴和延展活力。即使是阐发历史,他也没有忽略现实人生。按照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老人的说法,他所寻求的总是历史中能与现实相联系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对于现实仍有意义的那一部分内容。(作家王充阊评)
他很内敛,理性,但又敏感、情感细腻。林非性格直爽,嘴对着心,一辈子不会拐弯抹角。(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作家肖凤评)
林非散文,认为其叙述方式表面看来比较传统,其实是颇具现代性的,这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而又充满自觉的现代思想意识的学人的一种现代表达。林非散文的叙述模式有其突出特点:一是把“心”交给读者,二是童心与智思的辉映成趣,三是有着同情心和美好的祝愿。这种散文是有君子风度的,它显得特别亲切、自然、优雅和动人,从而与许多喜作高谈阔论、导师式宣讲的散文大为不同。(学者、散文家王兆胜评)
人物轶事
谦卑恭敬
林非随妻子肖凤拜望冰心,创作《冰心传》的肖凤向冰心介绍林非时,林非站在一旁,按“事先商量好的,不多说一句废话”。事后,林非说:“我只是她(指冰心)记忆之树上的一簇细小的枝叶。”对人的大尊重需要自我的大谦卑。教育部组织全国20多位著名学者审定现当代文学史的课本,在审定这套书的散文选本时,吴伯箫指定让林非先生代表他在会上发言,他个人只作补充。林非“对吴伯箫的信任非常感激,却又很快踌躇和惶惑起来”,他反复问自己:“我怎么能代表他这位前辈作家呢?”
待人谦和
散文选刊》要发表梅洁的“散文专辑”,梅洁请林非写篇“评介”。林非写完“评介”后,打电话让我到北京,让梅洁“亲自过目”。在北京昌运宫林非8平方米的书房里,梅洁看到书写工整的4000字的《诚挚与真切的追求》,对于梅洁的意见,林非都趴在“书拥如城”的桌子上,用白色涂改液认真改正过来。
打架事件
二十世纪70年代,洗衣机尚未普及,林非和钱锺书同住一大院,时有一阿姨专门用洗衣机替人洗衣。肖凤因过两天要带幼儿下乡劳动,想阿姨优先安排给她洗衣,但同来洗衣的杨绛不依,两人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杨绛咬了肖凤食指一口。林非闻讯赶来评理,钱钟书听说后从书房奔出,手持一根大木棒,朝林非猛打下来,林非闪身躲避,但木棒还是重击在林非的胳膊上,肖凤当即陪着丈夫到医院治疗。但杨绛事后在文章中的叙述却和林非夫妇的遭遇完全不一致。肖凤写下近万字的文章在报纸发表。
捐赠事件
1999年,一位青年学者参与组织编辑了《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由于出版社未取得作家授权而被起诉。这位青年学者辗转找到林非帮忙,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林非以他的大度、坦诚促成这件侵权案的妥善解决,事后又将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2006年,他应邀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两所大学讲学,将讲课报酬悉数捐给了贫困学生。
参考资料
林非.中国作家网.2024-05-06
..2024-05-06
中国现代散文史稿.豆瓣读书.2024-05-06
..2024-05-06
半个世纪的思索.豆瓣读书.2024-05-06
2009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辽宁作家网.2024-05-06
我与林非先生交往二三事.河北新闻网.2024-05-18
林非.中国作家网.2024-05-06
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豆瓣读书.2024-05-06
..2024-05-06
..2024-05-06
中国散文大辞典.豆瓣读书.2024-05-06
中外永恒主题散文精品(上).豆瓣读书.2024-05-06
离别.豆瓣读书.2024-05-06
云游随笔.豆瓣读书.2024-05-06
..2024-05-06
..2024-05-06
..2024-05-06
世事微言.豆瓣读书.2024-05-06
林非论散文.豆瓣读书.2024-05-06
话说知音.豆瓣读书.2024-05-06
读书心态录.豆瓣读书.2024-05-06
林非:做学问要讲学术良心.中国作家网.2024-05-18
主题书展③ | 鲁迅作品:著作类.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8
鲁迅传.豆瓣读书.2024-05-06
..2024-05-06
令人神往.豆瓣读书.2024-05-06
..2024-05-06
..2024-06-06
林非心中的鲁迅情结.菏泽日报.2024-05-18
林非先生为我题词.中国作家网.2024-05-18
林非的儒雅.中国作家网.2024-05-07
我与林非先生交往二三事.河北新闻网.2024-0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时期
早期研究
鲁迅研究
散文研究
近况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研究论著
散文理论著作
治学
散文创作
主编书籍
回忆录
创作特点
“显学”与“隐学”的双轨并行
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相得益彰
学术研究与世界人生的交相辉映
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人物成就
鲁迅研究
散文研究
相关奖项
所获荣誉
纪念奖项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谦卑恭敬
待人谦和
打架事件
捐赠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