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东北部,总面积315平方公里,辖123个自然屯,11049户。镇内交通便利,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线南北贯穿境内11公里。太平镇与
鹿寨县平山乡、沙埔镇、
东泉镇、大埔镇和
融安县大良镇相邻。 太平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时设有太平乡,属柳城县。1958年设立东风公社,1961年改为太平区,1964年改为太平公社,1984年撤改为太平乡,1997年3月再次升格为太平镇。截至2020年6月,太平镇辖1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太平街。 根据2018年数据,太平镇户籍人口为47013人,其中农村人口44354人。镇内有工业企业45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1996年7月10日,太平镇被
柳州市人民政府划定为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基本概况
全镇耕地面积97940亩,其中水田46032亩,地51908亩,森林覆盖率28.5%。地貌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
甘蔗、花生、水果等,养殖业主要发展猪、牛、山羊和养鱼业。2004年,镇财政收入186.5万元,农业总产值1.94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2.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2005年,镇财政收入94.5万元,农业总产值2.08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
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强化管理,注意发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以木材加工和饮食服务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截至1998年底,个体户发展到358户,私营企业51户,从业人员1851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2403万元,增长60%,工业总产值90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乡镇工业增加值2324万元,增长40%。
该镇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融湖光山色为一体的安乐水库,有洞趣幽然的号称“
亚洲第一水洞”的龙寨水岩,有“
遇龙河”之称的金洞河,四十八弄自然景区,山峻水美,令人流连忘返,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交通、邮电事业迅速发展,村级公路总长355公里,二级路为11公里,2004年,全镇电话单机达2480部。2005年,全镇电话单机达2980部,通讯光缆的接入,移动通讯覆盖率的完善与扩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镇辖西岸、江头、木界、上油、板料、山咀、长岭、龙兴、黄宜、近潭、
杨梅、板贡、上火、太平14个村民委员会和太平社区民委员116个自然屯。全镇有中学2所,中心校1所,小学14所。年内,先后建设长岭、龙兴、江头、上油、西岸5所希望小学。太平卫生院拥有B超机、X光机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器械。
安乐湖旅游风景区
依托安乐湖风光、老虎岩“地下艺术迷宫”、安乐寺等旅游资源,将景区建成以水上娱乐、岩洞观光探险、宗教朝圣、疗养度假等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旅游区,国家AAAA景区。
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水面宽约3000亩,主要建设水上俱乐部、旅游商品(土特产)购物广场、度假山庄、体育健身运动场、观景亭廊、停车场、特色餐饮一条街、接待管理中心等,策划民俗活动项目。
项目地沿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边,距龙寨岩4公里,距
柳州市市区50公里,处
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龙胜--
桂林市黄金旅游线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湖面宽阔,山水秀美,与安乐寺、老虎岩、龙寨岩相连接, 旅游开发价值高,凭借安乐寺庙会每年游客已达3万多人次,景区内国有土地1300多亩,开发条件优越成熟。
龙寨水岩
柳城县太平镇龙寨岩堪称
溶洞的经典之作。柳城县境内溶洞众多,分布广,洞内景致各异。其中龙寨水岩曾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第一水洞”,其独特的洞内漂流项目在
柳州市及六县中是绝无仅有的。
龙寨水岩位于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太平镇境内龙寨山中,紧邻
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相距1.5千米,距柳州市56千米。是一座大型的、天然的
喀斯特洞穴。
龙寨岩洞贯穿整座山体,洞长1747米,其中水道长1300米,从入口至出口形成4—7米的落差。水洞宽度在20—40米之间,最宽处为80米。高度在7—25米之间,宽敞开阔,大气恢宏。岩洞内空气清新,洞温常年保持在18—21
摄氏度,冬暖夏凉。洞内可通游船,行程由北至南约2个小时。洞顶
钟乳石似群龙聚会,有“龙池影韵”、“卧狮迎宾”等景致。洞中水质优良,清可见底,能见度高。钟乳石林立,景致多样,“
南极仙翁俯首”、“狮螺幻影”、“
海豚戏珠”、“热带雨林”等景观栩栩如生。悬崖飞瀑、石帘、石幔等景观遍布洞中。河道下游有四个较大的河床流石坝,分别称其为盘龙坝、腾龙坝、卧龙坝和游龙坝,地势开阔平坦。南洞口有泻银滩,龙潭倩影等景观。是
溶洞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金洞
用“寡妇”这个词来形容
柳城县太平镇上油村委的金洞屯,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奥妙。
金洞河和金洞屯居然藏在山旮里,金洞河口就是柳城四十硦的入口处。在美丽的金洞河口,看着孤寂的大坝,你很难想象,在70年代初,这里曾是柳城县3大水利建设项目之一,金洞河水电站建设的现场。那时,大家为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柳城有2000多热血青年开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这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金洞河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当年有太多这样匆匆上马,又匆匆下马的工程了,谁也没有深究金洞河水电站始终没有建成的原因,只是在时过境迁的今天,那个热情燃烧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当年建设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石门上“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大字标语似乎是在向我们讲诉着昨天的故事。
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金洞河上,有一桩鲜为人知的怪事——
甘蔗扎“竹排”。
以前的金洞人只会种
玉蜀黍属,所以有满山满岭的荒地,可个个都穷得叮当响。后来政府引导金洞人开荒种
甘蔗赚钱,村民们才晓得甘蔗更鬼甜。金洞畲地多,种出来的甘蔗就多,可金洞太山了,连牛车都无法通行;金洞河又太小,机动船也进不去,所以每年满山满岭的甘蔗就全靠甘蔗扎成排顺流而下漂出大山。村民们还常常用甘蔗扎成的排来运输些木炭和猪牛等到山外卖,所以“甘蔗做船拉甘蔗”就成了金洞的一大奇景。
金洞每年所产的千多吨甘蔗都是漂出去,浩浩荡荡的甘蔗排十分壮观,可说起这个村民们却满脸无奈。每条甘蔗排大约有7、8吨,而每条排漂到山外大概要2天多的时间,所以在柳城,金洞屯的甘蔗总是第一个砍,最后一个运进糖厂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成为影响金洞发展的最大障碍。
金洞不通车,从山口走到金洞屯要3个多小时。走近金洞屯,十多间错落无序的破泥房被一圈竹篱围在其中就是金洞屯的全部。村民说,因为生活条件太苦,很多金洞人已搬到山外谋生,原来40多户的金洞屯现在就剩下8户人家,而且是典型的“9938部队”(留守的全是老人和妇女)。因此,用“寡妇”一词来形容金洞不为过。
走进任何一位金洞人的家里,我们都能见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挂着电灯点蜡烛。家家墙上都有电灯,可家家晚上都点蜡烛。村民说,他们这里不通电是柳城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通电的自然屯之一。不通电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装有电灯?其实以前金洞屯利用金洞河水在村里建有个小型水力发电站,可后来也不知为什么又不用了,加上缺人管理,现在这个水电站就只剩下一间烂房子了。而村民家里的电灯也就成了奢侈的装饰品。一位在金洞生活了一辈子的大娘说,家里的电灯就像她一样孤独,既不能发光,又没有个伴。老人独居守空巢在金洞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桃源里的“寡妇”
如果山村也能分男女的话,上油村委的金洞屯无疑应该属于女性:阴柔、娴静。
可严格地说,金洞屯只是一个孀居的漂亮"寡妇":风光迷人,人口只剩下三四十人。
这个小小的
壮族村屯以前有200多人,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又没有电,搬出去的人就越来越多,到现在,只剩下7户人家。
传说,这里曾是土匪聚居的地方,历来只有罗、侯两姓。当年,
罗姓人家移居金洞屯,被这里的山水吸引,就叫来了
侯姓人;现在,侯姓人家先后搬出了金洞屯,就只剩下罗姓人还守着这漂亮的“寡妇”。
想来,当年选择金洞落脚的土匪,应该也是一个很懂得诗情画意的人。
公鸡欢快地站在村中的岩石上引吭高歌,啼声在村中久久回荡。金洞屯四面耸立的都是突兀而起的石山,石山上绿树葱葱,真算得上是"碧莲玉笋"。金洞,活像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山村衰败下来了。
村中小学的两间泥砖房里只剩下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桌椅,如果不是上面厚厚的灰尘,外人以为这只是小学校暂时放寒假而已。
牛腊巴
相传
元和年间,
唐朝著名学者
柳宗元被贬到柳做
刺史时,与随从几人途经现今的太平地段,见天色已晚,便在一
许姓小
客栈落脚。好客的主人便拿出自酿的美酒与祖传秘制的牛腊巴招待客人,香酥且回味无穷的牛腊巴与美酒同饮,甚是美妙,不知不觉柳刺使醉意已浓。第二天醒来,看到自己的随从仍醉卧醒,桌上美酒牛腊巴已一扫而光,柳刺使长叹“酒醒不见牛腊巴啊!”后来就有了“酒醒不见牛腊巴”的典故。 【原 料】:精选牛肉、
蔗糖、食盐、红椒粉、芝麻等。 【口 感】:味比较辣,
五香牛肉干味浓,烤得很干,有嚼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