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墓
1954年建于英国伦敦的陵墓
马克思墓修建于1954年,位于伦敦北郊。
辞世时间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
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最后时刻
恩格斯陪伴左右
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下午两点半来看望马克思,见他正在炉旁的安乐椅上打盹。一两分钟后,恩格斯走进他的卧室,马克思已长眠不醒了。恩格斯给一位住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
英国社会反响冷淡
然而,在马克思度过了大半生的英国,他的死却没有引起多大注意。《泰晤士报》的讣告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谬误,比如说卡尔·马克思“出生在科隆”,“20岁时移居法国”,等等。当时只有一家报纸提到了马克思可能会留名后世,这家报纸写道,《资本论》虽未完成,但它未来会对各阶层中关注社会问题的人士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葬礼凄凉
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一个偏僻的角落下葬,同他的妻子燕妮·马克思埋在一起。参加这位伟人葬礼的只有11个人。恩格斯在墓前致悼词说: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革命家,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人类将永远不会忘记。
英国共产党重修墓地
进了公墓,两旁花木之中既有精美绝伦的墓穴,也有破落衰败的残坟。向前走100米,向左拐再走100米,渐渐地我看到在道路的右侧,出现了一处敢说所有无产阶级革命者都再熟悉不过的景象:一座长方体的墓碑,卡尔·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墓碑上方,墓地整洁肃穆,光滑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的马克思名言“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小数点 HOWEVER IS TO CHANGE IT”,译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依然在阳光下闪烁金光。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在马克思墓碑下放着几束鲜红的玫瑰,有几枝凋谢了,显然是前几天敬献的,有一大束玫瑰是鲜艳的,该是当天放置的。卡尔·马克思墓实际上是他的家族墓地,碑文上写明,先于他安葬此地的是 他的夫人燕妮·马克思,他的大女儿和他的外孙,马克思去世后,又安葬此地的是他的二女儿和二女婿。马克思墓在整个墓区里显得相当伟岸醒目,硕大的青硐雕像给人一种隽永的感觉,墓碑上镌刻的碑文每个字都用金粉描就,仔细看来,有几个碑文是在破碎后又补就的,显然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这里也经历过不平静的时刻。眼前的马克思墓在经历了岁月的飘摇之后,依然是那么庄严、肃穆、整洁,确实给我们这些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方人以心灵的震撼。我想这肯定不是公墓管理人员刻意保护的,在资本主义英国,政府是不会有这笔开支的,因为同样是一些王公贵族、巨商大贾的墓地在这里有不少已凋零破败。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仍有不少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用自己的行为表达着对这位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崇敬之情。
墓前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查尔斯·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卡尔·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卡尔·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卡尔·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联合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卡尔·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州,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
精神遗产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劳动创造世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代表作品
背景简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人物影响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大卫·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为12.6%)。
争议事件
2015年马克思墓不再接受免费参观者了,为了让护理工作能长期持续下去,该组织一直向参观者收取一小笔费。想见马克思得先缴4英镑(近40元人民币)门票钱。
表面上看,这座日均访客达两百多人的墓园依然苍翠如昨,也没有证据表明日均访问人数较收费之前有所下降,然而收费一事着实引来马克思忠实追随者们的连续声讨。二十四岁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学生联盟(Marxism Student Foundation)负责人、青年政治活动家本·格林耶兹基(Ben Gliniecki)向《华尔街日报》表示:“这事儿非常恶心。卡尔·马克思墓没有了讽刺的深度,从马克思身上牟利的卑鄙资本家却大有人在。”他激昂的言论被多家媒体转载。格林耶兹基拒绝付费参观,他只能隔着围栏勉强看上一眼,这令他无奈、失望和愤怒。让格林耶兹基缴4英镑来证明自己的政治信仰,他从内心感到反感这样的事。
海格特墓地管理者与部分马克思主义者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它不仅关系到私人墓园收费与否的争论,更因这里埋葬着卡尔·马克思而让双方矛盾变得暧昧、难以厘清和调和。
除此之外,还有人将批评的眼光落到墓区内小教堂向游客出售的纪念商品上,比如有批评者指出墓区不应将马克思的元素用于商业设计并向访客兜售马克杯或明信片。
不少网友并不认为墓园方面有什么该被苛责的地方,他们甚至认为批评者无理取闹、哗众取宠:“我们本来就不该去打扰死者,即便他是卡尔·马克思。如果门票收入能为保护墓地环境做些什么的话,为什么不支持呢?”
被毁事件
2019年2月初,马克思墓纪念碑正面的马克思名字被人用利器砸掉,大理石碑表面被损坏。
2019年2月16日,马克思墓碑再次遭到破坏。高达两米的纪念碑被人用红油漆恶意涂抹,用词包含“仇恨教义”和“种族灭绝”等字样。
目录
概述
辞世时间
最后时刻
墓前讲话
精神遗产
代表作品
背景简介
人物影响
争议事件
被毁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