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村(Zhucun),又称上东村,位于
天河区东郊,介于
广九铁路和中山大道之间。该村原属于
东圃镇,是一个典型的
城中村。珠村的气候属于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为6.1平方千米。该地方言为
粤语,电话区号为020,车牌代码为粤A。
珠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南宋时期,当时人们在村旁的三座小山岗上建立了村落,因此被称为“三珠岗”,后来简称为珠村。珠村以其
七夕而闻名于广东,是南宋时期的起源地。村内主要以
潘姓和
锺姓为主,村落的布局呈现出水乡风格,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珠村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舞狮、拜猫、拜
姜子牙、扒龙舟、拜七姐、唱大戏等。此外,珠村也是许多海军名将的故乡,其中包括清廉的潘岳。
在
改革开放之前,珠村以农业为主要生计,而现在则发展成为
中原地区最大的挖掘机配件集散地。股份分红和私房出租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展望未来,珠村的发展应重视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村民意识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珠村打造成为一个展示
岭南民俗的交流平台。在民俗、旅游、道路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实现
可持续发展。尽管珠村已成为
城中村,但仍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农田,与位于城市中心区内几乎完全丧失农田的城中村以及尚处于郊区且农业仍占重要地位的城中村有所不同。珠村的传统文化并未因
城市化而完全消失,相反,它保留了数千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并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声誉。
珠村的由来
2.1 历史考究 春秋时期,珠村还是一片蛮荒之野,战国时期则为“
扬越”。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统一
岭南,设
南海郡,
郡治设在
番禺区,珠村所在区域属番禺县鹿步司。
珠村建于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村旁有3座圆圆的、珠子版山岗——“三珠岗”而得名珠子村,现简作珠村。明清时期,曾称为“朱紫”。有人认为,这是借“珠子”谐音而改的雅名,
家谱记载则取“朱衣耀映,紫气
大众辉腾”之意。
民国26年(1937年) 起,珠村归属
广州市。解放后,又先后归番禺县和广州市管辖,1985年以前为广州市郊区管辖的行政村,现隶属
天河区。
2005年,在距离珠村
东北地区一公里的吉山村,考古人员发现有
东汉、晋代的古墓群。他们推测,珠村的形成历史也许会更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
2.2 潘、钟两姓
珠村村民主要由潘、钟两姓组成,
潘姓有11个房支,
锺姓有2个房支, 每个房支据一片领地,形成13 个居住生活组团, 组成上社、中社、下社三大组团。
现珠村第一大姓潘氏,以“
荥阳市”为堂号,据其
家谱记载,他们本姓姬,是
周文王的儿子
毕公的后代。毕公的儿子被封于潘,其后,子孙以地名为姓,将姓“姬”改姓“潘”。
南宋末年,潘氏的一支,从
南雄市迁居至
番禺区化龙细墟镇。珠村一世祖潘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因避海寇,携幼隐名始居鹿步都”,
潘姓开始定居在珠村。
钟氏以“
颍川”为堂号,是秦末汉初
钟接的后代。钟接是
黄帝的第59
世孙,秦末楚将
钟离昧的儿子,祖籍河南川长葛。长葛钟氏魏晋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出过许多名人,被称为“邑中望族”。南宋初年,
锺姓迁入珠村。
北宋初,防御使
钟轼率军南下,留守
广州市,成为南迁始祖,其子孙迁居至现在的珠村。
此外,珠村一直流传着潘、钟两姓本是姻亲的说法。原来,钟姓南迁始祖钟轼娶了当时的
相国、宋代名将
潘美的女儿为妻,而潘美,正是珠村潘氏的祖先。
景观节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珠村周边物业看涨,高楼争先恐后立起。但珠村人的决心,使珠村保留有8000㎡历史建筑群;其中文物建筑44处,
聂氏宗祠33间,
庙宇社坛8处,以及珠村农民协会旧址、海军一条巷、潘文治故居3处。
5.1 北帝庙
因珠村的地理位置和潘文治与
蒋介石的私人情谊,北帝庙曾是
黄埔军校一期的训练基地和考场,成为
廖仲恺、蒋介石和
苏联顾问
米哈伊尔·鲍罗廷等
军政要人经常出入的地方。从1924年11月8日起,第一期第一总队学生进行毕业演习(考试),指挥部就设在北帝庙,当时的总指挥是教练部主任
何应钦;学生军则住在明德堂。
北帝庙的
魁星楼曾作为黄埔军校的弹药中转站。由于黄埔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而珠村交通方便,又近火车站,于是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时,黄埔军校就先把弹药运到北帝庙,有火车时再由
农会会员抬去吉山车站。
5.2 潘文治故居
潘文治故居,被人们称为“洋楼”,曾是国共两党高层聚会的地方,还一度用作东征军弹药库的中转站。
5.3 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曾作为东征军弹药库的中转站;宗祠大门两边有
对联“鱼化三珠水,霞明一县花”,“一县花”,歌颂潘岳当年的事迹。
5.4 祈愿树
“祈愿树”位于北帝庙桥旁,是珠村众多“开村树”之一,也是“古村”的村口标志。该树为
榕树,已有500年以上树龄,虽然
树干上有
白蚁入侵的痕迹,但仍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深受村民喜爱。
5.5 南门上街与南门下街
5.6 文华社
文化社中有一池塘,绕塘有潘氏宗祠、环翠潘公祠、梅隐潘公祠、恒上潘公祠、仁可潘公祠、礼可潘公祠等六座宗祠。池塘边上设有一个社坛:水浸社,供奉“社稷之神”。
牌位半浸浴水,上香须涉水而过。池塘边还有两棵百年古树,叶片
墨绿色,枝干粗壮。
5.7 海军一条巷
在珠村东桥大街上有一条始建于明代的小巷,那就是“海军一条巷”。小巷宽约2米,长约70米,分布着6户海军将领的故居。这些房屋,现在大多为这些海军将领的后代所拥有,虽然略显残旧,但昔日风貌依然可辨,有的房子还有人居住着,有的则大门深锁。
区位背景
《潘氏大宗图谱》曾记载珠村昔日美景:“灵峰秀其脉,枝山列其屏。紫水环其地,梅圃接其壤,南带
珠海市风,帆沙乌烟云竹树若隐若现,岭海见一大观也。”珠村濒临
珠江,后有大灵山,隔河相望有一升旗山;升旗山位于
黄埔军校内,比大灵山要矮一些。
珠村是位于隶属
天河区珠吉街道(原
东圃镇),广州市中心区东部边缘、
广九铁路与中山大道之间,西侧不远处为
东圃客运站。由于紧靠交通繁忙的中山大道,且临近
黄埔区,南门牌坊BRT珠村站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因此出行比较方便。虽然在天河区内,但并不如在
广州市新轴线上的
石牌村繁华,却较适宜居住。
风土民俗
6.1 舞狮 村里每逢正月都会舞狮。
6.2 拜猫
每年的
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猫”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猫神”(村民亲切地呼之为“猫老爷”) 的诞辰。“猫神”平时都安放在村中的北帝庙里,祭拜活动就在北帝庙进行。这位猫神据说是一个村神,自开村始就住在
真武大帝庙里,和北帝为伴,从未分开。
“拜猫”没有特定的时间表,也没有统一的组织者,由香客们自带祭品按传统方式进行,整个祭祀活动持续十几分钟。传统的“拜猫”活动由两部分组成:“拜猫”和“拜小人”(也称“打小人”)。“拜猫”整个过程大致分为呈献祭品,焚香祭拜,烧猫纸和吃
猫饭,祈求风调雨顺、免灾逃祸;“拜小人”在社坛的拜桌上进行,重“拜”不重“打”,以求和睦。
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谥号“太祖”,一个家族的始祖则为“太公”。
清明节后的第三个周日,是珠村“拜太公”的重要日子,所拜之人即为潘文治。整个祭拜仪式包括点香、
敬酒、念祭文。
“珠水阔,珠溪连,珠村人仔会扒船,扒得快好世界,探完
珠江探石牌。” 一首童谣传唱珠村数百年。在珠村,龙舟节活动精彩纷呈,除了有为人所熟悉的端午扒龙舟以外,还有其特色活动。
6.4.1 “乌龙公”
珠村有两条200年历史、纯正
坤甸铁樟木制作的龙船“乌龙公”(即龙船王),原藏身于珠溪东桥附近的农田里,后因经济建设迁到深涌河底。该船鼓位比一般龙舟宽15厘米,长多7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所以当其与风浪搏击时特别稳,有“乌龙公敲起
锣鼓快过风”的美誉。
以前,老人会带着小孩到“
青心乌龙公”上取龙船水喝,据说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健康。每天在乌龙公从珠村出发时,都会用圣水兜装上圣水,然后用珠村北帝庙前的
泸州桂圆树叶蘸水洒在各龙船划手的头上才出发,以求顺风顺水,平安、吉祥。龙船盛事结束后,圣水兜就会高价投标。
可惜由于现在河面上建了5座大桥和10座小铁桥,同时旁边有些商铺为通行把河涌盖了起来,因此村民们每年都好在“散龙船标”前一天拆桥掀盖,让“乌龙公”回家。
6.4.2龙舟“招景”
每逢农历五月初一都是珠村龙舟“招景”的日子,各村龙舟前来“应景”相会,在珠溪水竟渡巡游。应景时,各村龙舟会经过莲溪村、
宦溪镇村、黄村,形成“莲溪景”和“宦溪景”和“黄村景”。
在珠村龙舟“招景”的深涌旁有
广州市唯一一个龙舟亲水公园,以龙舟文化为主题设计,有具
明代建筑特色的龙舟指挥检阅台,有梯级型的观众席,还有更适合龙船划手上落的龙舟靠岸长台以及?龙桥等。
6.4.3 “散龙船标”
热热闹闹的赛龙结束以后,“乌龙公”趁潮回村,汇报“趁龙船景”的成绩。龙船靠岸后,龙舟健儿和村里的老人、孩子在
聂氏宗祠里吃过传统的
龙舟饭,就在祠堂前举行龙船圣水兜(装
黄皮、舀珠溪“圣水”以洗涤船身)、禾兜(盛载
采青禾谷)的投标拍卖。“散龙船标”结束,
端午节“谢幕”。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又名“七姐诞”,是一个富有中国民族韵味的妇女节日,始于汉代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
珠村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盛名,且自2005年开始举办“
广州市乞巧文化节”;珠村的“乞巧”已成为
天河区、广州市的文化品牌。
6.5.1 “拜神菜”
“七夕”前两三个月,未嫁姑娘开始用
木通、色纸、芝麻、米粒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或“拜神菜”。
6.5.2 “迎仙”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自三更至五更,连拜七次。
6.5.3 巧手
拜仙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6.5.4 “摆七娘”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珠村
举人潘名江的《珠村
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广州珠村自明清时期已经盛行“摆七娘”,女子做“七娘”秀巧手,男子借物看人,有钟情者便托媒说亲。“摆七娘”成为了一座婚姻的桥梁。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广州战役,珠村的“摆七娘”全部停止。抗战胜利后,曾一度恢复,解放初期珠村还出现了男子“摆牛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再度停止,直到1998年才再度兴起。2001年珠村东南社“良潘公祠”的那堂“七娘”还被广州近代历史博物馆录像收藏,艺术品被
广州博物馆收购,长年存摆在广州博物馆内。
6.5.5 “乞巧文化”注册商标
2006年11月,由广州乞巧文化节组委会、珠村实业有限公司向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乞巧”文化品牌相关的商标。这次共申请注册5个商标,涉及到8个类别的商品,主商标是:“
广州市乞巧文化节”,分商标是:“乞巧女儿”“乞巧婆婆”“珠村乞巧”“巧七娘”等。
“乞巧文化”注册商标主体由垂直的银针和飘逸的红线构成抽象的汉字“中”“巧”,结合传统仪式用针钱“乞巧”,体现
中原地区乞巧文化的浓厚特色。
6.6 唱大戏
村落形态
为方便阐述,下文以“旧村”代表珠村古村落,以“新村”代表现在的珠村。
“旧村”北依大灵山,
球溪河绕村蜿蜒而过,山环水绕,形成了宜人的自然环境。“新村”把
山脚纳入其中,东西两侧为河涌所环绕。
为了明确村庄的边界,在其周边植以“开村树”,如现今保留于北帝庙桥旁的“祈愿树”,即为“旧村”村口。
无论“旧村”还是“新村”,其间皆水网密布,潘、钟两姓13房支,建筑群落以池塘为中心,布以多个
聂氏宗祠,附近还建有社坛或
庙宇,往外为民居。池塘与外面的珠溪相连通,随着
珠江潮起潮落。
经济产业
8.1 主要收入来源
几百年来,珠村经济以种植蔬菜、水稻、水果为主。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
广州市城市中心的东移及农村
城市化不断加快的步伐,由于土地不断被征用,村中现仅存留少量菜地,村民经济不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而代之以股份分红和私房出租。
广州珠村挖掘机配件市场在全国以货齐、量大、价优、周转期快捷等优势位居全国
工程机械市场第一,在业界备受关注。记者于近日走访了珠村挖掘机配件市场。
珠村机械一条街原来是一个菜市场,自1993年开始才有做挖掘机配件的商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以及国家大环境需要,珠村挖掘机配件市场的快速扩张,成为共有两百多家商铺的全国最大的挖掘机配件集散地。中国的“十一五”计划中需要大力发展国家基础建设,而且销售渠道还有开发的空间,珠村挖掘机配件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潜能。
珠村名人
7.2 潘文治 潘文治,著名爱国将领,其夫人是
宋美龄的嫡亲表姐。潘文治早年就读
黄埔水师学堂,后远赴
英国留学,返国后跟随
孙中山先生进行护法战争等,孙中山称赞他“志行纯洁、深资倚”。1924年,孙中山任命其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
海军少将和筹备中的黄埔海军学校校长。
7.3 中国海军之家
珠村潘家一门出过3名海军将领:潘文治(民国海军总司令)、其六弟潘文绚和七弟潘文谱(皆曾任海军军舰舰长)。此外,珠村还走出了40多名海军将士。
村落发展
9.1 村落特色
珠村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水乡格局,并有北帝庙、潘文治故居、
潘氏宗祠、珠村农民协会旧址、文华社、海军一条巷等重要景观节点。珠村所保留有的风土民俗众多,有舞狮、拜猫、拜
姜子牙、扒
端午节、摆七娘、唱大戏等,具有“
珠村七夕广场”之名。经济上,珠村还是
中原地区最大挖掘机配件集散地。
9.2 发展优势
9.2.1 民俗文化复兴的可能
在储冬爱老师的《广州珠村“拜猫”习俗调查与分析》提到,“拜猫”的香客不仅仅是当地的村民,同时也有
广州市内的市民,而且类似的香客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她还提出,
城市化对乡村民俗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在
城市文化改变乡村民俗的同时,乡村民俗中一些传统坚固的成分,也正随着城市文化与人际的便捷交流而悄悄地向城市传播渗透,使得乡村的民俗传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城市文化认同。
此外,
天河区近年兴起的“乞巧文化节”也大大地提高了珠村“
七夕”的知名度,吸引更过人关注的目光。通过设置“七夕路”旅游路线,展现“摆七娘”,让游人了解珠村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此外,珠村正酝酿建旅游村,借鉴深圳
大芬油画村“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做法,建乞巧文化手工艺品展览馆。
这一切都表明了珠村特色民俗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9.2.2 区政府及地方管理部门的重视
9.3 存在问题
9.3.1
水环境问题一方面,由于居民为了方便经营,把水道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因为缺乏
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涌、水塘,使清溪变为浊流,常年散发恶臭,滋生
仙客来菌蝇。
9.3.2 道路系统问题
珠村“旧村”道路等级低且不成系统,对外交通只有3条宽5~7m的道路,对内多为2m左右,不能满足使用和消防要求,火灾隐患极大;“新村”道路较具系统性,但路宽仅有2~6m。与此同时,建筑高度却在不断增高,D/h\u003c0.5的比值使街道感觉变得更为狭窄,给人以严重的压迫感。
9.3.3 建筑密集,房屋空置率高
受出租屋利益的诱惑,新建筑不断拔地而起,“新村”整齐划一,但“旧村”布局混乱。在住房建设如此畸形的发展下,造成大量房屋闲置。
9.3.4 缺乏个性的新建筑
新建的民居采用的都是所谓的洋楼风格,外墙面尽是粉的、白的
陶瓷锦砖,失去了如当地
聂氏宗祠、寺庙或古民居般古色古香的韵味。
9.3.5 违章建筑
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旧村”内普遍出现超面积、超层数的违章建设,造成安全隐患。
9.3.6 市政与公共设施不足
存在排污管线不足,缺乏公共绿地等问题。
9.3.7 外来人口管理问题
9.4 村落发展
造成珠村现存众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城中村特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村民们的意识问题。因此,考虑珠村未来发展的问题时要重点关注以上两个因素,同时还要利用珠村现有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特点,达到
可持续发展。
珠村的发展需要规划先行,正确做出珠村的发展定位尤为重要。鉴于珠村特色的乞巧文化,仿照广州
猎德村的开发模式并不妥当;然而,又不能将其作为单纯的旅游村落来开发。且看现有实例,
佛山市的大旗头村作为一个观光景点来开发,虽能较完好地保存古建筑群落,但空置的村落缺乏生活气息,感觉就像偏僻角落里的艺术品,甚少有人问津。此外,珠村村民们有一定的古建保护意识,也延续着许多风土民俗;因此,我认为,珠村应保留其水乡风格,作为一个感受
岭南民俗的交流平台来开发。
针对民俗开发,先要村里的传承保留,在此基础上开办展览,利用媒体宣传,举办相关比赛,让村外人参与,此外还可举办相关学术交流和国际论坛。对于乞巧文化的宣扬,
番禺区文联副主席符中杰比喻说:“乞巧文化不应该太急走向市场化。正如城市绿化一样,绿化是城市中的一部分,当绿化环境融入城市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体大环境好了,经济效益也就出来了。” 同理,民俗开发也不能急于求成,举办的比赛也应注重其本质问题,不能像
西关小姐比赛那样沦为选美的借口。
珠村的传统复兴之路,除了可以借用民俗特色的契机以外,还应利用村落里那8000㎡的历史建筑群。
黄埔军校的渊源以及潘文治故居等革命历史资源是作为旅游开发的卖点,也能吸引台湾游客。通过这些传统景点,带动地方经济;成立保护传统基金,以求有心人出资相助,利用资金,修复历史建筑,帮助重饰居民。民居重饰若能办到拆楼重建当然好,但这并不意味必须如此;与当地古民居的主要建筑要素结合处理沿街立面,创造氛围,也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民居的再装修不可能一步就班,但可先沿某条道路开始,如七夕旅游路线。
对于建筑密集、房屋空置率高、违章建筑多等问题,宣传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这些问题有利弊得失的正确认识。
水环境方面,首先应该要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投入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其次,疏通河涌、水塘, 清除淤泥;在市政设施建设上,完善排污管线布局和
污水处理系统;再有,改良现有水网结构,形成
水循环,恢复水乡风貌;同时,利用生物措施治理水污染,造就良好生态系统。若想锦上添花,还可砌石岸,做驳岸,修理岸道,种植绿化,美化岸边景色。
环境方面,还应重视村内的绿化面积,在保护古树的同时,也可增加宗祠等前部空间的绿化。此外,开发如
沼气这类环保能源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道路系统的问题上,以打造步行为主的内部系统和方便机动车行使的外部道路网为目标。村内道路根据防火要求分为若干地块,地块之间设置4m宽。地块内道路采用2.5~3m尺度,同时要严格建筑高度。为了减少成排建筑带来的单调感,道路两旁可利用建筑间缝隙植以小树,鼓励宅前绿化。外部环村布置道路,至少保证机动车双向行驶要求,并在珠村的主要出入口旁设停车场。
珠村发展,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他们应给于政策上的支持,确保村民的合法利益,落实原村民的“市民待遇”,解除村民在改造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对于外来人口,政府也应考虑到他们的生活艰苦,妥善管理。
地产商对“
城中村”的开发利益性较强,但我不绝对性反对,不过必须以保存珠村水乡风貌为前提严格控制。谈及资金,民俗复兴与旅游开发能带动地方经济;
招商引资也有其优越之处;而珠村“中国最大挖掘机配件集散地”之名也并非浪得虚名。
历史文化
广州珠村起源于
南宋,拥有悠久的历史,村内主要居住潘、钟两姓人士。从古至今,珠村都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村落向心布局,山环水绕,古树环抱,水网密集。村内保留有较多历史建筑,也有古树名木,皆为甚佳的景观节点,如:北帝庙、潘文治故居、潘氏宗祠、祈愿树等。珠村民俗活动丰富,有正月舞狮,拜猫,拜
姜子牙,过
端午节,摆七娘,唱大戏等。珠村还人才辈出,有清廉的潘岳,还是“
中原地区海军之家”。
改革开放以前,珠村以农为生,现在则以股份分红和私房出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挖掘机配件集散地。对于珠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考虑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村民们的意识问题,利用现有的优势,展现其水乡风貌。把珠村作为一个感受
岭南民俗的交流平台,从民俗、旅游、道路、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以
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公交路线
珠村站 :
B1快线、B1路、B5快线、B5路、B15路、B16路、B17路、B20路、B26路、B27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