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
浙江省嵊州市
天竺寺位于浙江省西湖区的天竺山的南麓,始建于石晋天福七年(943年),号西明院。据旧县志载:四十七都名张钢世业今呈县别兴西门院,召僧住持,知县谭礼给匾。宋大中祥符间改今额,后。度宗五年,少傅丞相枢密使叶梦鼎损金卜宅。五世孙仁贽,舍宅赠地三百余亩为寺。景泰三年重建。至清代,刹宇连阡,巍峨辉煌。比丘、比丘尼达百数十人,终日诵经说法,焚香拜礼。
简介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北面古木参天,遍山竹林,云兴霞蔚的山谷中,有一条约5公里长的峡谷,两面山岩突兀,沟里溪水淙淙,曲转迂回流入剡溪。山谷中有一条盘山公路经谢岩、白岩等村,蜿蜒地伸向天竺寺,沿路旁的的山谷里,梯田层层蔚为壮观,只能听到鸟纲的叫声,没有市井的喧嚣,也没有缭乱的杂色,形成了一个超逸尘外的清幽世界。
天竺山谷中发现有奇石曰安禅石,是一处清幽佛地,东晋十八高僧偕十八名士于岭峦叠嶂、古薜幽松、云雾缭绕、景色如画之天竺圣地,曾居游此地建寺。历代高僧名士王羲之许询戴逵李白杜甫陆游等来此云游,朝慕圣地,流连之情,言于诗章。白道诗云“连峰数十里”。李白诗云“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诗云“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陆游诗云“便思泛樵风,次第入嵊州市。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现山门里两侧立有保存完好的三块石碑,其中一块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所立,碑文概述始建兴衰延革、当时焚香顶礼佛、祈神、祭祖之盛况。另二块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补充的“西明院”《碑记》。
上天竺寺
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东晋·咸和(326~334)初年,西天竺僧慧理至此,见山水秀丽,乃建一宇,号灵寺。隋·开皇十五年(595),真观、道安同至石室修头陀行,檀越陈仲宝拓而修之,号南天竺寺。唐·大历年间(766~779),法、澄观法师道标先后住此。贞元二十一年(805),住持道齐劝请四方学者至本寺讲《华严经》,显种种奇瑞,蒙敕额天竺灵山寺。唐末,遭兵火烧毁。五代十国时,钱镠再兴,建五百罗汉院。
赵恒祥符年间(1008~1016),天台宗僧慈云遵式入住此寺,大张天台教纲,学徒云集。赵构绍兴十四年(1144),寺名改为思荐福寺。赵扩庆元三年(1197),恢复天竺灵山寺的旧称。嘉定区(1208~1224)初年,日僧俊■曾来本寺,习天台教学。元代时,凤山子仪、真净、蒙润等相次来住。元末又遭回禄之灾,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殿;李治临幸之际,御赐今名。现与中天竺寺皆为禅寺,存有真观、遵式的墓塔与经幢(系祖韶所建)等。
中天竺寺
位于下天竺寺之南、稽留峰之北。系中天竺僧宝掌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所创建,一说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宋初,称崇寿院;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称天宁永禅寺。南宋时,与灵隐、净慈诸刹同为遵四百佛寺中著名的禅院。至元代,改称天历永祚禅寺。明·洪武年间,蒙赐额中天竺法净寺;其后,大殿烧毁。嘉靖二十五年(1546),惠重建之,又新立白衣观音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名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后遭回禄之灾,现殿宇多在修缮、重建。
下天竺寺
今名法喜寺,位于北高峰之麓,中天竺寺之南。后 31晋·天福四年(939),道结庐于此,一夕得奇木,命孔仁谦雕刻成观音像。其后,吴越王钱俶感得观音灵告,乃兴一寺,号天竺看经院。尔后,观音屡现灵验,泽被生民,赵曙治平二年(1065),获赐额天竺灵感观音院。宋朝历代皇帝甚尊崇此寺,除行幸外,并常于此祈雨、设水陆大斋。淳熙三年(1176),李淏于寺内建护国金光明忏堂,颁赐‘白云堂’之印,令统领天下禅、教、律诸宗。此外,文、性澄、本无、弘济、真净等诸大德亦相继晋山,法幢甚盛。
元顺帝(1333~1368在位)时,遭兵火破坏。其后,慧日再兴之。至明代,寺内设置僧道衙门,掌管杭州市一带的宗教行政。康熙帝四次驾幸;乾隆(1736~1795)改称法喜寺,也称法喜讲寺。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此寺规模之大、香火之盛,居三寺之首。
历史
由于赵恒崇佛道,继而赵祯推崇佛教,因此,当时杭州官如苏轼蔡襄、沈文通等均与杭州佛门密切交往,也使灵竺趋於兴盛。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年) 有铣和尚在白云峰、狮子峰之间建观音殿,一时香火甚盛,“众山环拱,烟云瓢渺,时闻钟声,恍然天官”。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曾将秘典5330卷赐予看经院,作为教藏,为此专门造了藏经殿。至嘉祐中(1059——1060年),杭州市郡守沈文通认为“观音以声音宣佛力,非禅那所居”,提出“以教易禅”,将禅寺改为教寺,并命寺僧辩才(即元净)主持筑室,殿加重檐,赵祯亲书“灵感布金寺”寺额。至治平中(1065年前後)蔡襄守郡,由宰相曾公亮出资修建寺皖,并将其所赠佛经5230卷藏於院之西庑。元符三年(1100年)十六观堂落成。
宋室南迁後,金兵於建炎四年(1130年)入侵杭城。当时完颜宗弼(即完颜宗弼)曾上天竺,得咒观音像始末,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於轿车内运往北方,寺僧智完率弟子跟随至燕京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建寺供奉。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命住持惟日建藏经楼和应真阁,并於绍兴五年亲临进香。隆兴二年 (1164年),赵昚又命临安区府尹曹澄督建五百罗汉堂。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宋孝宗专门召见上天竺住持若纳,并封为“右街僧竺”,後又封“左街僧竺”,赐“白云堂印”,命若纳管辖禅、教、律三宗和江南佛教事务,由此,天竺三寺名重京师。乾道三年(1167年),宋孝宗还视往察看,赐绢钱二万,命重建十六观堂。至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又下诏重修寺院,改院为寺,御书“法轮宝藏”额,将曰月珠、鬼谷珠,猫眼石等内宫珠宝赐予该院。淳熙元年 (1174年)又将福州市印造的藏经500函赐藏该院。翌年,赵昚到上天竺进香,正式改院为“灵感观音讲寺”。当时,凡帝王上山进香都在白云堂进斋。至赵扩庆元三年(1197年)改名为“天竺教寺”,评定为教寺“五山之首”。凡高丽等国使者僧人来朝,都至上天竺交验书牒并予接待。开禧二年(l206年) 七月灯火成灾,十六观堂被毁,住持妙蛙竭力营建,一年完工。南宋後期,上天竺菩萨被朝廷奉为“治国安邦”的主宰。赵昀在《天竺灵感观音大士赞》中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丰佑我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
宋末咸淳二年(1266年),寺院尽毁,於五年由寺僧庆思募建,乃改为“天竺教寺”,至元末时,上天竺寺院又毁,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僧宗人京任僧侣左善世师,奏请重建;朱元璋遂下旨建观音菩萨殿,并下令杭州市驻军停操二月为建寺搬运砖木。明正统十年(1445年)朱祁镇朱祁镇将本山《北藏经》5048卷赐藏该寺左右,同时附有《护藏敕谕》一道。在明朝统冶二百七十馀年间,上天竺完全靠僧人募化等办法整修寺院。清代前期,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帝康熙帝,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康熙五年(1666年)发朝廷内库“重为周色”,并赐《金书尊经》,官员们盛赞此举使“湖山动色,草木回光,美哉圣乎!”玄烨先後赐御书《金刚经》石刻一部、御书“法雨慈云”匾额、金字《心经》、墨刻《药师经》、御制《重修上天竺寺碑记》等。爱新觉罗·弘历十六年(1751年)三月,弘历初到南巡进两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天竺三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 “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法轮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此后,他每到上天竺,必有赏赐或有卸书题字,先後该观音像、佛像,石刻《莲华经》,御书《华严泾》、《兰亭图石刻手卷》,并题写“色空不二”、“印真阐谛”匾额等,他手书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石刻一册曾刻石19块嵌於法喜寺罗汉大士殿。
正是由於朝廷的提倡和众多佛徒信众对“观音灵验”的信奉,故明清时,浙江苏南各地的乡民村姑都纷纷来天竺进香,成为每年一度的“香市”。据《武林旧事》、《仁和悬志》称:“方奉时,乡民扶老携幼,焚香顶礼大士,以祝丰年,香车宝马,络绎于道,更有自远方负担而来者,名曰香客。凡自普陀院回向,未有不至此者。”“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三吴浙东士民,斋至艺香,舟车络绎,昼夜不绝。”每年新年刚过,“春服既成”,而养蚕尚早,於是“衔舟打桨,进香天竺,结舫为邻,棲至於此”。每逢香市自武林门、松木场、经昭订寺到天竺,沿途摆满各种货摊,贩卖各种用具、土产、玩具等,为时一月有馀,延绵数里,道为之塞。“天竺香市”被列为“十八景之一”,直至1949年前,三竺路旁仍建有相连平房供香客宿夜。50年代後开始衰落,70年代末开始重又兴盛。
官桥天竺寺
又名天竺岩,建于毫光山半山腰,从福厦324线官桥复线路边“毫光山天竺寺”碑坊处沿盘山公路直上不到两公里,便可抵达。映入眼前的便是隐现于树木之中的寺院翘角。枭枭清音,浑圆而肃静,进入山门,可见刻有:“崖缝古榕茂殿侧玉兰香”的对联。这里高山流水,蝉鸣鸟啼,松涛声声,宛若人间仙境。因此寺有“山间水潺流,满坡青松秀”的誉称。
天竺寺在“文革”中一度被毁,但可喜者在入门处尚保存两方石刻碑志,可作为天竺寺渊源考证。
毫光山天竺寺相传建自隋朝年间(公元581─60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经历,其间几度兴蓑,已无详细记载,唯有碑志上注明:明朝初时(公元1368─1398年),由冲斗乡(注:现堀斗村)陈家俊择地盖寺暨塑佛像。至元孙陈珊重修寺宇。历至康熙辛丑年(1661年)邻近乡里人李天禄邀请寺僧住持寺务,该寺得以兴旺传及七世住持人,不守法度、寺业典卖寺院几乎荒芜。到了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林辉枝等人赎回寺业并订立寺规,其时出资赎产置产者芳名碑志上一一记载。民国七年(1918年)又再修缮。1966年再遭劫难被拆除,观音佛像流失不知去向。1976年“文革”结束,由洪邦村新加坡华侨蔡多华先生和田乾村菲律滨华侨吴金聘先生倡议并带头捐资,发起重建天竺寺,经过四年的集资建设,一座华丽壮观的寺院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南北厅室、围墙、铺设殿前上下石埕、华盖室山神庙等,配套的盘山公路正在铺建之中。寺中生活设施完善自来水电、卫生浴厕样样备全,果然是一处休闲的好景点。寺中重塑释迦牟尼金身,并两次东渡南海谒祖进香。
天竺寺与泉州清源山赐恩寺名列泉南名刹,据记载:清源山赐恩寺为状元欧阳行周读书处,毫光山天竺寺为登科进士伍恺读书处。伍恺在寺读书时曾梦寺中神明谒语中进士,伍先生登科后奉旨还乡重修寺宇并写楹联一对:“昔此读书梦传决进士今幸登第礼答机先弥陀”。并亲手栽种玉兰花树至今犹存,树干粗壮花开香溢满寺,为寺院增添一大景观。据志载:明朝初年时遭久旱寺外设檀祈雨,突然阴云从寺四舍间密四方均沾其渥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32─1935),中共晋南工农红军,晋南游击队第三支队在天竺寺建立地下活动据点,成立天竺支部,开展地下斗争,为China的解放事业增添一页光荣史诗。
天竺寺被省gov列为佛教活动场所,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在新的时期,愿素有“宗教历史博物馆”之称的闽南,再现了地域性宗教、历史、旅游、经济、文化、古今一贯的特点。
传说
天竺寺是西湖佛寺久负盛名的观音道场。相传,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僧人道诩请人他雕了一尊观音大士坐像。后来吴越王拨款建起观音看经院即天竺三寺的前身。北宋时,杭州市大旱。知州张去华听说上天竺观音像有“神异”,便率领一支仪仗,幡盖鼓吹,把观音像迎请到城南梵天寺,碰巧当天就下了一场雨,天竺观音从此名声大噪,凡遇天灾人祸,杭州地方官即来求助,号称灵感观音,香火之盛,不下于观音“老家”的普陀山
太平天国军第二次进攻杭州时,浙江巡抚王有龄又把上天竺的灵感观音请进城里吴山海会寺,每天上山拈香,祈求神助,结果,太平军经激战后攻克杭城,王有龄等清朝文武官员百余人或自尽或被俘,观音大士一点忙都没帮上,连天竺寺也在攻城战中化为废墟。
景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上天竺寺
中天竺寺
下天竺寺
历史
官桥天竺寺
传说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