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是一首爱情诗,作于1931年秋天,是诗人
何其芳的成名作,创作此诗时诗人才19岁。“预言”,作为标题,看似清晰明了,但仅看标题,又无法判断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所在。“预言”这个词,蕴含着一种朦胧的美感,既表明了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早已被预言这一事实,又透露出一种无法改变预言结局的悲伤和无奈之情。
诗人情感的变化随着诗中的字句流转,从“请停下来”,到“不要前行”,再到“一定要走吗”,层层递进,诗人从请求变成了哀求,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痛苦绝望之情。诗人的痴缠与“年轻的神”的绝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凸显了预言的残酷。结构上,这首诗采用自由体。分成六小节,每小节六行,大致押韵,富有
音乐美。另外,诗歌选取的意象,有朦胧婉约之感,如“夜风”“月色”“绿杨”“微风”“黄昏”等,产生一种朦胧美的效果,引人无限遐想。
作品原文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像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一九三一年秋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
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初期所作,当时他作为一个19岁的青年诗人,对唯美主义文学倾向十分迷恋,他怀着一颗唯美的心去看待生活、看待艺术。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和伤痛时,便更加向艺术世界中寻求唯美主义的梦。《预言》就是诗人当时的一个美好的爱情梦。何其芳自己谈到早期作品时也曾说过:“这一段短暂的日子我颇为珍惜,为我做了许多好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预言》是诗人19岁时写下的对自己爱而不能得的初恋的“预言”。
第一节,诗人把自己心仪已久的恋人比作“女神”。诗人选择了“
麋鹿”,用它走过树叶、苔径时的足音,暗示自己在期待恋人来临时的敏感和紧张心情。“叹息似的足音”和“细碎的蹄声”,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细腻、温柔和小心,将一个刚刚涉足爱情之海的青年人的微妙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他的那份纯真,不免要引起人的爱怜了。
第二节所写是诗人的猜测。但同时也是他的“明知故问”:“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玄机”也许就在于,不正面表示欣赏女方的花容月貌,而是借极具南方风情特征的气候的“温郁”、“月色”和“日光”的皎好、“百花”与“绿杨”的摇曳百态,委婉地托出自己的爱慕之心。一个“合眼”,一个“睡在”,活生生地画出多情才子的身影与心态。“如梦的歌声”在这里暗指诗人一瞬间的“
幻觉”,它与这句诗的前半部分相成谐趣,彼此衬托和映照。最后一句,则以非常节制的笔法,透露了对于爱情的独特体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爱是难以忘记的,但青年时代的爱情却又容易像一片秋风中的落叶,一缕
微波,被岁月的尘土轻轻遮住,或在不觉之中渐渐淡忘。
从第三到第五节,作者对心中恋人的感情“倾诉”一气呵成,他把诗的高潮和收尾合成一处,让人感受到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对生命激情的宣泄。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这么一幅画面:他邀请姑娘在“虎皮的褥”上落座,用秋天拾来的“落叶”为她点起温暖的篝火;他请求姑娘听他“低低地唱起”“自己的歌”,就在那“沉郁又高扬”的火光前,他尽诉衷肠,袒露那隐藏的心曲。这让我们想到;在人的青年时代,人们往往是通过渲染爱、张扬爱来呈现自己生命的意义的。这种“渲染”和“张扬”不事矫饰,率性而为,真情袒露,美妙有如
日产天籁。所以,面对自己的爱人,忘情地唱着歌,执手与爱人同行,同时以目传情,但愿两人天长地久。至此,作品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最后一节,全诗的情绪陡然一转,色调转向灰暗。因为,作者预感到,自己的爱情原来是一场幻梦,一切犹如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作品开头早就有的朦胧“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巧妙的构思是《预言》的突出特点。首先,诗人将神话人物作为抒情的对象,将全部的思绪寄托在“年青的神”上,“年青的神”的行踪与诗人内心的独白交织在一起,亦神亦人,神人交织,使诗歌充满了神话般的梦幻与迷离。其次,这种独特的构思还体现在诗歌采用的回环式结构上。诗作围绕着“年青的神”的悄然降临、“我”对“年青的神”的诉说以及“年青的神”的无语离去,构成了一个回环式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诗人的思绪同样是富于变化的,开头是惊喜与激动的,“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而结尾则充满了惆怅与忧伤,最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无语的梦而已,诗作前五节对充满激情的爱情的呼唤与渲染与后面的戛然失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言》的语言精致、优美,韵律和谐,使全诗洋溢着动人的
音乐美。全诗共分六节,每节分为六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押韵,但是整体上第一、二、四、六行韵脚较为一致,诗歌读来具有音乐的美感。此外,作为注重融合东西方诗学的诗人,
何其芳的《预言》中明显地具有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如诗中“年青的神”、秋天的落叶、古树、微风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名家点评
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孙玉石:《预言》用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抒情,使这朵小花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感的特质。全诗每节均为六行,大体上一、二、四、六行押韵,各节的韵脚又不完全相同,随抒情需要换韵。有时四、六行的韵又相同而与一、二相异。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言的重复。(《
名作欣赏》)
诗歌评论家、
扬州大学教授
叶橹:诗的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之美,在这首诗中得到如此完美的体现,让所有读过它的人都会久久不忘,这就是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和艺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杨四平:诗人与年轻的神,在幻念里幸福地邂逅,而他们俩围绕着要不要留下来、要不要同行之争,可以视为诗人自己内心的精神斗争。它们是诗人的“独语”,是来自诗人心灵里的飘忽的声音,也是诗人的“画梦录”,其结果是,对诗人来说,理想的自我已经无语地离开了,留下来的只是现实中孤苦烦闷的自我。它是对20世纪30年代
中原地区知识青年微妙心理的曲折表现。(《诗歌经典鉴赏》)
作品影响
《预言》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1931年入
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诗文创作。1935年
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
天津市、山东莱阳、
成都市任教。1938年到
延安市,任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至1947年两次去
重庆市工作,任中共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新华日报》副社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 《
文学评论》主编、
中国文艺网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诗集《
汉园集》(与
卞之琳、
李广田合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何其芳诗稿》,散文集《
画梦录》《还乡杂记》,文论集《关于现实主义》《关于读诗和写诗》《论红楼梦》等。有《何其芳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