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驿
安徽省肥东县下辖镇
西山驿,建国初为安徽省肥东县西山驿镇。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设置西山驿区署和乡公所,解放初期设西山驿区,1992年撤区并乡,成立西山驿镇。2005年辖2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9471户,34035人,2006年划归店埠镇。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江淮丘陵地带,尖山高海拔203米,西南低海拔20米,全镇面积6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9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920毫米,年平均温度15.6℃,无霜期236天,易旱不易涝。
地理环境
西山驿镇,地理坐标北纬31º49′,东经117º34′,位于县城东偏南12公里,东邻王铁乡,西依店埠镇,南靠桥头集镇,北临石塘镇
西山驿位于土山之西,春秋时属古邮驿,后成为马站、驿站,专供传递信件、公文的人歇息、换马,也是护送军粮晌钱专用线上的驿站。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从巢县往西走,到土山顶上,天色渐黑,人困马乏,听说山下有驿站,便取道下山,到驿站门口,孔子累得直喘气,说“人到西山马到驿,落日巧遇栈歇息。”西山驿因此得名。
案:江淮之间众多地名的由来都传说与孔子有关,其中尤以肥东县巢湖市两地为盛。像肥东县的撮镇镇、西山驿,巢县的晒书墩、听书港、篆池村等等,都说是孔子遗踪,然均不见于正史。但孔子周游列国之时,的确曾至楚地,故至于这些当地所传之事,我们不可轻易将其视作妄谈,需加以考证。
文化
悠久历史
在春秋时期,相传西山驿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公里处有一名城,西起五岗村,东到桑元村,长约十华里,是当年宋国君主宋襄公居住地(约公元前650年),叫天街城,又叫十里长衔,居住数万民众,热闹非凡。由于街市地处岗,夜晚灯火辉煌,远远看去,就象一座天街,在天街南约两华里,宋襄公建一宫,宫名曰“三宝殿”,位于今西山驿镇红山村。大约在公元前430年间,由于宋国被灭,天街城被战火烧毁,从东到西,相传火光冲天,烟火迷漫,人叫马嘶,余火烧约一月有余,民众死亡无数,余生民众四散溃逃。
在天街东有一自然村曰“灯笼庙”,约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当时做各种灯笼,供市民选购,逢年过节灯笼庙热闹非凡。当年的灯笼庙灯会场面积约百余亩,在南侧至今仍留下一井名曰“响井”,约两千多年历史。井深约180米,打一担水约20分钟,没力气的人难以打上来,井坛是青石圈的,四围被长年打水,绳痕磨迹,约几十条,深约5至10公分不等,一旦吊桶下井声响声不绝于耳,如银铃碰撞,桶水上来后,仍有余音阵阵约半分钟(因得名响井),井水清若白酒,甘甜醇美,一旦烧开沏茶,香气阵阵,茶客难以舍杯。此井于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整土地所毁坏!现整个天街地下藏物较多,古砖瓦砾,到处可见。一米深以下,常见古瓶古罐,多为碎物。井水原是王室专用水,后宋国被灭,此井水才被民众所用。当时用水者,一是贵客来用于烧茶;二是逢年过节;三是力气大的人用多;四是干旱年群众来用水,井从未干过。普通百姓宁愿到两华里外挑水,也吃不了打水之苦。天街城毁坏后,一些极少数的余生故土难离,搬到古邮驿居住。西山驿春秋时属古邮驿,后来成为马站、驿站,供邮信、皇家送紧急公文,地方有紧急要务需禀报皇上;晌粮晌钱护送的专用线;专供传递信息物件的人歇息、换马。
西山驿两千多年,饱经沧桑,几多辉煌,几多战火沦丧。由于西山驿是古驿站,战略地位高,相传只要改朝换代,西山驿都要遭一次战火劫难。多少年来,西山驿地腴物阜,人杰地灵,工贾无数,名人荟萃。宋朝出了个宋状元,明朝出了个殷进士康熙六年也出过昂氏父子双进士。明末清初,有一大财主,名叫杨连锁,他家有万亩良田,西起店埠,东到皋,田塘相连60华里,无二家良田相隔。他家有一样拨塘大约300亩,一桂花仓约200多间,房屋约几百间,长短工、佣人约几百号。佃户万人。当时西山驿地方一歌谣“杨连锁,杨连锁,驴驼钥匙马驼锁,锅巴盖墙头,样拨翻鲜肉,啥时穷掉杨连锁,梅山崩掉大半个。”最后很不幸,这位财主也遭受了战火,家破人亡。
在抗日战争前,西山驿曾筑高墙以防强盗。高墙东西四里,南北两里,东到土山脚下程墩,西到回马桥,东西各一出入门楼,为防强盗入侵。两门若关闭,四周围墙高丈余,闲人难入;白天则两门大开,集市繁荣,商贾云集,烟馆戏院,歌妓杂耍,杂坊四起。西山驿所产的剪花贴纸,铁器名扬百里。当时一名秀才对客商来西山驿进货曾写了这样一首诗“西山驿站西,回马桥过田。货购驴难驮,客嫌货拓跋力微。”可见当时西山驿商业之发达。
1937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日军侵占西山驿地区后,在土山修筑堡工事,由于新四军在西山驿地区活动频繁,炸铁路、剪电话线、拆电杆,日军采取强烈报复。于1940年在土山头,日军用炮火、飞机对西山驿集镇狂轰滥炸,然后纠集日伪队对西山驿实行“三光”政策,繁华的西山驿半月内变成废墟。旧时的闹市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建立后,西山驿虽只剩下几十户人家,但名声在外。当时成立过西山驿区,辖6个乡镇,1956年西山驿区改撮镇区,1962年成立西山驿人民公社,1975年西山驿进行一次城镇规划。尤其改革开放后,西山驿镇进行三次规划、三次改建,把一个破烂不堪的街道建成初具繁荣的小城镇。原来西山驿地区的很多闻名遐迩的特产,如今唯独只剩西山驿大锹和西山驿“五福”在方圆百里产生影响了。
当地古迹
西山驿作为两千年的古驿站早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甚至连遗址也已寻访不到。不过,这里还有一座存在两百多年的“父子进士祠”依旧诉说着这里往日的显赫。
“父子进士祠”现又称“昂氏宗祠”,昂氏宗祠位于西山驿尖山脚下的昂集村。据《昂氏宗谱》载:昂氏先人来自辽东少数民族。在元末明初,因避战乱迁至合肥东乡尖山脚下(今昂集村)安居。这里山清水秀,田园平坦,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竟然走出了一对父子进士。父进士昂绍善康熙六年进士,官居内阁中书。《庐州府志·文苑传》载:“昂绍善,字元长,合肥人,性颖异,博通五经。”子进士昂天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居德州市平原县知县。据史载,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帝连下二道封,赠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封昂绍善妻梁淑慎、昂天䎖妻阎终温为孺人。同时,准入祀乡贤祠,人称“父子进士祠”。不仅如此,皇帝还赠御书匾额四块:“父子进士”、“昂氏宗祠”、“承先启后”等,分别高悬于聂氏宗祠大门及堂屋门楣上。可惜的是,除“父子进士”匾额仍清晰可见外,其余三块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后来,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皇帝再次准许昂氏父子家乡建设父子进士祠。如今,这座进士祠的门外有两个青石狮子,进士祠一共三进,虽然有些地方已经破败,但是两百多年过去了,这座宗祠仍然屹立不倒。
据史籍记载:昂绍善,字元长,庐州合肥东乡(今店埠镇昂集村)人。远祖姓廖,出身农家,幼小孤苦,其父昂继谦,在他幼年时离世,其母钟氏26岁守节抚孤。昂绍善读书聪颖,于明崇祯四年(1631)12岁考上巢县胶(古谓学校)食禀,名列考生之冠,县长熊宪赐姓昂。顺治八年(1651)朝廷颁文选贡,庐州府学选拔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昂绍善博通五经,受到皇帝的赏识,破格提拔重用,钦点“顺治辛卯科全作五经文监临”大臣。清代皇上规定“直省乡试,俱以巡抚监临”,可见“监临”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另一原因,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爱新觉罗·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出现人才荒,昂绍善从庐州府学进宫,与上层旧派系无瓜葛,纯洁可靠,所以恩准在皇帝身边。不多久,“上官异其才,疏荐于朝,以恩领甲午(即顺治十一年),北闱乡荐”,皇上恩拔成举人,这时他已35岁了,为朝廷命官,顺治十八年,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到康熙六年(1667)殿试成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到了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皇上赠昂绍善为文林郎。退休后回到家乡西山驿昂集村。他是清代资深的官员,入朝早且时间长。
昂天䎖幼年读书早慧,悟性快,康熙帝十七年(1678)考上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任山东省平原县知县,康熙三十六年任林郎官。这一年昂氏家族最荣耀,皇上一连下了四道圣旨——诰封,先封其父昂绍善为文林郎;次封其母梁氏淑慎为孺人;三封昂天䎖自己为文林郎;四封其妻阎氏为孺人。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庐州府。昂天䎖晚年退休后定居山东,与子女在一起。
自昂绍善被官府赐昂姓后,聊氏家族各房长老开会,一致同意改聊为昂姓,只有当时巢湖市即今巢湖市居巢区庙岗聊村未改聊姓(原有四个聊村,南、北、西三个村聊相继改昂姓)。
这座进士祠在建国后一直被当作学校来使用。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昂氏后人昂开业老人曾经在这所小学里面当老师,据他介绍,小学直到1996年才开始搬到新教学楼。昂开业说:就这座进士祠里,也走出了数十名博士生,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在国外当教授,可谓文脉不断。直到现在,这里的人为了劝小孩子读书,还会跟他们讲父子进士的故事。
据史载,安徽省肥东县共有三对父子进士。其余两对分别是:包令仪包拯李文安李鸿章。如今那两座父子进士祠早已荡然无存,唯独昂绍善、昂天䎖父子进士祠因在解放初改为昂集小学,故而至今保存完好。“父子进士祠”建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初年。尽管距今已有200多年,但其屋梁上的雕花彩漆依然鲜艳夺目;柱础上的石刻雕纹亦栩栩如生。前进大院之中,东西花台上两株百年以上的文竹仍然枝繁叶茂。2001年,肥东县人民政府将“父子进士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父子进士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西山驿“五福”历史悠久。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皇帝为改变过年桃木板上刻画的繁琐,亲自用红纸写上一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市”贴在桃木板上。这第一幅春联贴出后,逐渐影响带动民间习俗,改桃木画为春联。延续了1300多年历史。据说“五福”受春联影响,从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红纸剪条贴在墙上、门头上,图一新鲜吉利,后来改用方红纸写大福字贴在门头,意曰:四方红纸为一年四季,福字为合家有福。后来一些文人墨客认为单福不能代表家庭幸福,后又增添福、禄、寿。就是合家人有福,有官做,吃皇上奉禄,还要长命百岁。后来又几经周折,认为做官毕竟少数人,不是百姓每个家庭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在西山驿地区一老秀才提出五福才是百姓的追求: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一祝愿影响较深,传播较远,到明朝就影响全国,原来的五福是剪五张红纸条贴在大门头上。后来因红纸条不美观,就在红纸条上剪洞,据说西山驿有一姓盛的老人他把红纸裁成一长方条,一次下来,能保几个家庭用春节用福,省时、省工又好看,过年贴出后,左邻右舍争相观看。翌年,好多家庭都要他做,使他年都未过安稳。第三年好多家庭提前把纸买好送他家,后来一些人干脆给钱给他,从他家买。就这样,盛老第四年教儿子学剔花“五福”,腊月20到集市上卖,谁知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从此,盛家就做此剔五福专业,很快富起来,办家业买田地。因此,成了当地有名的财主,他家里定了一条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宗不传亲。因此,西山驿的盛姓家家会剔剌五福,成了家庭产业。几百年来,远近几百里都到西山驿买五福。有一民间顺口溜“腊月一到盼西山,不到西山是遗憾。五福剪花年年挂,唯独西山福花灿”。相传明朝马氏娘娘(谓马皇后串亲回南京,路过西山驿。恰逢春节将近,从东到西,卖五福的地摊摆成一条街,到处红花灿烂,人山人海。马氏娘娘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叫从人买一车带到南京,过年整个皇宫到处贴的是五福。朱元璋有过年看春联的嗜好,这次看到皇宫五福,感到新奇意深,要求南京城百姓过年,今后要家家贴五福。由于南京离西山驿有二百多里,路远货少,不够民用,百姓又怕不贴五福受皇上责怪降罪。翌年就派一些能人来以买五福为名,偷学剔五福是真。就这样没过多少年,全国贴五福就传开了。所以“五福”的起源一说为西山驿。
西山驿的“五福”,有几次变化。50年代,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堂五福,一堂五张,每家大门、后门、房门、厨房。只要安门的都要贴五福,堂福挂在堂匾上或堂屋的第二根桁条上。由于堂福大,一般长2尺5寸至3尺,宽1.5尺至2尺。所以,上面能剔各种图案“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福禄南极仙翁”、“仙桃谢寿”等,另剔各种吉祥文字和古诗文。由于堂福大、精致、花钱多,有的家庭买来后,用羊油或牛油熬化,把五福放油中,浸泡后晾干张贴。这样,五福贴上后,不掉色,风吹不被撕裂,能保几年。
当年春节贴五福得根据每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买上10堂至20堂,而且选购大五福,花色多的。不仅贴前后门,各个门窗都贴上五福,连门前大树和猪圈、牛棚都贴。经济条件差的户买小一点,最多把大门后门贴上就行,其他门都不贴。五福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上面的文字也不断更新。解放后,五福上字“社会主义好”、“新中国好”、“江山多锦绣”、“公社万年春”。文化大革命时,五福受扫四旧的影响,上面文字全部是政治口号“文化大革命万岁”、“文化革命风雷动”、“牛鬼蛇无处藏”、“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等。改革开放后,给五福生产带来生机和活力,不仅品种繁多,样式不断翻新,内容丰富多彩,花色五彩缤纷,样式由原来的一堂五张,改为一堂一张,大小从原有二、三个型号改成几十种型号。由于一堂一张便于花色的设计,上面有吉祥图案,有花鸟龙兽,有五色彩图,有贴金镶彩,文字有歌颂改革开放,承包责任制,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歌颂富民政策,吉祥文字等等应有尽有。有干部福、老年福、青年福、婚姻福,也有激励学习福、赚钱福、生利福、祝愿福、言志福、道德福、颂扬福......种类繁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文化
悠久历史
当地古迹
地方特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