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镇名:万寨乡。②美称:
贡茶之乡。③区位:
宣恩县县城的东北,距县城29公里。④民族构成:
土家族、
苗族、
汉族。⑤人口:3万。⑥特产:茶叶。⑦邮政编码:445503。⑧电话区号:0718。
该乡位于宣恩县城的东北一隅,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9km。东西、东南面与本县的长潭乡和恩施市新塘乡相邻,南面与本县
椒园镇、
珠山镇相壤,西面与恩施市
芭蕉侗族乡相连,北面与恩施市三岔隔江相望。
历史沿革
乡以万寨集镇命名。元、明时期属
东乡区土司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以后属东乡里。1950年属
城关区。1951年为第二区,1958年为东升公社,1961年为万寨区。1975年撤区并社,分为万寨、板场、中间河3个公社。1984年撤社并区,原万寨、板场2个公社合并为万寨区,原中间河公社并入长潭河区。
1995年,大河坝乡面积44.3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其中
土家族、
苗族、
侗族占63%,辖大河、网台、芋荷坪、锣针田、大明山5个行政村;
向家村乡面积36.2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65%,辖长堰沟、向家村、芷药坪、千师营、石心河、六堰塘6个行政村;白果乡面积43.5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3%,辖梭龙坝、铁厂沟、白果坝、长沙河、小姑珠、后坪6个行政村;
板场镇面积59.2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占53%,辖金龙坪、白虎山、
马鞍山市、板场、伍家台、凉风、中台7个行政村。
1996年11月撤区并乡,设立县辖贡茶乡。2001年4月更名为为万寨乡。2004年,乡政府驻万寨,人口2.99万人,面积183.1平方千米,辖千师营、石心河、小姑珠、后坪、芷药坪、白果坝、长沙河、六堰塘、长堰沟、梭龙坝、向家村、大河坝、铁厂沟、大明山、网台、锣针田、中台、芋荷坪、凉风、伍家台、板场、马鞍山、白虎山、金龙坪24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全乡下辖千师营、石心河、小姑珠、后坪、芷药坪、白果坝、长沙河、六堰塘、长堰沟、梭龙坝、向家村、大河坝、铁厂沟、大明山、网台、锣针田、中台、芋荷坪、凉风、伍家台、板场、
马鞍山市、白虎山、金龙坪24个自然行政村,244个村民小组,共30022人,国土面积182.3km2,耕地面积2309公顷,林地面积3475公顷。乡内生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烟叶、油菜、
柑橘属、花生等,闻名遐迩的“富贡茶”即产于境内,主要经济林木有
杉木、
马尾松、栎类、“三木”药材等。全省、
全州县重点
水利工程之一,
清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宣恩县最大的生命工程——
洞坪电站位于乡内。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662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元,比2001年上涨3.4个百分点,是宣恩县农村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后劲最为强劲的乡(镇)之一。
近年来,该乡始终坚持“农业稳乡、企业富乡、商贸活乡、科技兴乡”的战略理念,矢志不渝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烟、茶、畜三大支柱产业;以项目为依托,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以诚信为根本,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而奋斗,该乡已建起了烟叶专业村、养羊专业村、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并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乡、村公路的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村级公路的质量。如今,该乡产业结构逐渐明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已有“红红火火搞建设”的大好局面。
行政区划
辖2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万寨。
人口民族
宣恩县辖乡。面积183.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573人(2010年六普)。
文化
万寨原名虎圈垭,元明时期为
东乡区土司辖地,清雍正13年“改土归流”,设立宣恩县,隶属
施南府,万寨属宣恩县东乡里。
清代白莲教起义波及施南,其中一支转战驻扎虎圈垭,发展迅速,建立多处营盘。从现在遗留的地名看,有千师营、暗营、大营口、小营口、新寨、二元寨、太公寨、罗家寨、马家寨、寨子上等。虎圈垭地处中间,号称万寨。民间传说,清廷曾派武将梁世民到施南镇压,行军至
宜昌府界,听说虎圈垭有“千个营”、“万个寨”,吓得不战而退。自此以后,万寨之名为施南府内外知晓。
贡茶美誉
万寨曾命名贡茶。追溯到
乾隆时期,该地一姓伍名昌臣的制茶商采制的茶叶,玉液清绿、回甜爽口,集色、香、味之大成,深得乾隆喜爱,成为纳贡佳品,“贡茶之名”从此不胫而走,享誉全国。近年来,该级大力实施茶叶造园,着力打造绿色茶叶大乡,努力提高茶叶产业化提档升级,如今“两带茶叶经济带”和“一条绿色茶叶长廊”已初具雏形,万亩茶园已具规模。乡内现有五大茶叶基地,19家大小茶厂,其中伍家台茶总厂是该乡龙头企业,其生产的“绿针”、“贡羽”、“剑豪”等知名品牌因富含硒锌,不仅是高级
茶叶饮料,还是上乘保健产品,并多次荣获国优、省优、部优级大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不仅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杯中佳品、桌上名茗,还畅销德、日、
内蒙古自治区等海外诸多国家。2001年成功引进外地茶商,共投资200万元,组建“兰玉茶厂”。2001年,该乡被
湖北省农业厅授予十大名乡之一。2002年,中央二台闻名而来,在此拍摄茶叶专题片。
旅游
洞坪水利枢纽
洞坪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湖北省首批世行贷款重点工程,不仅在水利应用,环境保护,气侯调节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举多得,福泽一方。
洞坪工程更是为该乡全方位发展、立体式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它将成为该乡交通、通讯、集镇建设、服务业、旅游业、水产业、工业、企业等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拉动力和牵引力,并推动了集镇餐饮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绿色生态乡、旅游乡正在逐步形成。据统计,该乡经济高速路的建成,洞坪工程的完工,将为该乡经济在未来二十年内带来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新兴的发展型乡在
宣恩县东南方冉冉升起。
洞坪电站是一座坝高为135m的混凝土
对数螺旋双曲拱坝,装机容量110MW,年平均发电量3.22亿kw.h,工程静态总投资8.15亿元,动态总投资9.19亿元,主体建筑物有混凝土双曲拱坝、消能建筑物、发电引水系统、地下厂房及开关站等。
贡茶始祖墓
爱新觉罗·弘历亲自赐匾的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名誉神州,是当今走俏的饮料佳品。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去世后长眠于贡茶的发源地宣恩县伍家台。
伍昌臣生于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古稀之岁卒于
爱新觉罗·旻宁7年。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在伍家台花栎坪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泡头杯茶,汤清色绿,
乙二醇香郁;二杯茶,深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茶,汤碧泛青,芳馥横溢。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
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了
爱新觉罗·弘历,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此匾尚在,陈列于
宣恩县博物馆,作为文物保存。
伍昌臣的墓地,墓碑中刻有“皇恩准赐伍公讳昌臣老大人墓”十三个显赫大字,墓联是“观山水龙欢虎踞;锦佳城食禄万钟”。此碑是后人于清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立的,保存完好。
上古油麻藤
油麻藤:植物形态常绿
木质藤本;小枝纤细,淡绿色,光滑无毛。复叶互生,小叶3枚;顶端小叶卵形或长方卵形,长7~12cm,宽5~7cm,先端尖尾状,基部阔楔形;两侧小叶长方卵形,先端尖尾状,基部斜楔形或圆形,小叶均全缘,绿色无毛。
总状花序,花大,下垂;
花萼外被浓密绒毛,钟裂,裂片钝圆或尖锐;
在万寨长堰沟有一株巨型油麻藤,该藤高约50米,宽延方圆18米,树龄约400年,是现存世上最古之
藤本植物,被当地人戏称为“上古油麻藤”,1992年被列为县级保护植物。在当地,关于此藤还有一段美丽传说:相传陈拓老祖为求一手杖,求遍群山,后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有上古植物,遂取诸木于山林,几经修饰终成神器。而造成神器之余料,撒向凡间,便是
油麻藤,自此蔓延不绝,生生不息。
目前,当地林业部门正在积极宣传,多方筹措,保护此高龄植物。
石门天坑
天坑是一种分布在
喀斯特地区的特殊的地质景观,因地下
溶洞的顶部多次塌裸露出地面而成。截止2010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中国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桂西、渝东、鄂西的峰丛地貌区域。
在万寨大河坝村石门有两个大型天坑,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三例,全在中国(重庆小寨天坑、
乐业县大石围天坑);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石门天坑为子母坑,一大一小,其中大的,坑径约350米,深200米许。按地质学界对天坑的分类,石门天坑当属世界第17例,中国第10例大型天坑。不过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石门天坑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不为世人所知。
石门天坑于群山环绕处,突兀下陷,坑径宽阔雄伟,每及云雾天,临渊处,但见云雾缭绕,不知其底。四壁山岩陡峭,直泻及底,鬼斧神工,浑然天授。因其自坑沿处,有崎岖野径蜿蜒旋转而下,可达坑底,故当地人又称之为“旋坑”“大旋坑”“小旋坑”。坑底阡陌连连,田地交错,勤劳的当地人不敢放过这天赐膏地,春耕夏耘,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坑底东北角河渠自通
暗河,以作通泻排洪之用。
与“大旋坑”宏大雄壮相呼应的就是“小旋坑”的隽秀奇异。与“大旋坑”比邻而居的就是“小旋坑”,两坑相距不足百米,一大一小,一险一奇。两坑互邻,大小各异,这在目前所知的天坑中还属首例。“小旋坑”坑径约百米,深50米,树木葱茏,山花满壁。坑底更有石林奇观,怪石嶙峋,姿仪各态,其中巧夺天工者,非言语所能尽详。
石门天坑虽未闻达于天下,但在当地,早已是郊外访游胜地。春秋两季,附近县乡学生青年,莫不前来游玩踏青,或野饮,或各类拓展,自娱自乐,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目前,当地有识之士,正致力于宣传并保护“石门天坑”这一自然奇观。
万寨老街
万寨老街有着悠久的赶场历史,是传统的赶场之所。每逢三、六、九日附近乡镇甚至来自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咸丰县等周边市县的客商也在此摆摊设点,车水马龙,接踵摩肩、络绎不绝,更有来自外地的零售商人来此推销各种商品,而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来推销科技产品的商人。每次赶场的人数可达5000余人次。
万寨老街历史上为两县共有,南半头为
宣恩县,东半头为恩施县,形成“一街两县”的地理奇观,与相邻的
鹤峰县南北镇南半头为
湖南省、北半头为湖北的“一街两省”奇观,一起传为美谈。这是因清雍正13年(1735年)“改土归流”设立宣恩县时划定的地界,今宣恩县东北部不少地方当时为恩施县所属。清同治版《恩施县志·村集》载:“东南隅集场十三:万寨,在七里坪之南,距七里坪五十三里,距县六十里。按,此集与宣恩相错,集东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集南属宣恩……”
新中国成立前后,万寨街东半头属恩施县
三岔乡辖,南半头属
宣恩县城关区辖。1951年3月,万寨从宣恩县
城关区分出,始设万寨区。同年4月,经恩施行政专署批准,将恩施县三岔区管辖的凉风、白果、芷药以及向家、大河坝各一部分划归宣恩县,至此结束了万寨老街“一街两县”的历史。
商周文化遗址
白果坝村陈家坝,因水布垭电站大坝工程建设划为淹没区,省、州、县文物调查组在这里发现商周文化遗迹,大面积的古人类居住遗址,揭示了万寨历史非常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