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屯镇位于
汝阳县中部,距县城10千米。辖三屯、东保等24个行政村。汝(阳)椒(沟)、汝(阳)刘(店)公路经此,原为三屯乡。
三屯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三屯镇户籍人口为46166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60元。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旅游资源丰富,
岘山(又名铁顶山)海拔1166米,是全国道教文化遗址公园之一,与玉马平湖旅游区一道被
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旅游区。2008年,闻名中外的古生物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又为省级旅游景区添上了厚重的一笔,被
河南省批准为恐龙化石遗址保护区。
历史
三屯是
汝南县向南的重要出口,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商贸重镇。
春秋时,属戎蛮子国,
北宋属
汝州市,明清两代属
汝阳县,隶属汝州府。1944年为县第二区,1948年1月,伊阳县民主政府从付店迁至三屯村,在这里驻扎工作了近一年时间。1958年建三屯公社,1984年改乡,2011年撤乡建镇。1949年3月之后,始隶属
洛阳市,故汝阳至今风土人情与汝州相差无几。
本地居民多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后裔。明初,三屯盆地为一片沼泽地,了无人烟,荆棘丛生,先过来的移民多定居四周山坡上,后来者则经营沼泽为土地,不久沼泽变良田。
三屯镇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1938年春,时任中共
汝阳县工委书记
张德群在三屯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先后发展
张有奇、张全保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三屯村、东保村分别建立了全县最早的基层党组织。目前有基层党支部32个、党员1267名。
地理环境及资源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分充足,境内群山纵横,河流蜿蜒其间,比较大的河流为“马兰河”,又称“蓝水”。
三屯地区有山有水有平原,风景优美。
三屯镇是农业大镇,全镇有耕地31477亩,其中水浇地13000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烟叶等,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12870吨。烟叶是该镇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9000亩。
矿藏有铅、锌、铁、锰、黄金、铬、
萤石、
铝矾土、
石灰岩、石墨、煤等。乡镇企业有综合机械厂、衡器配件厂、食用菌厂、机砖厂和县缫丝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烟叶,果木有
苹果、
柿子、核桃、花果、梨等。
行政区划
辖三屯、东保、上河、庙湾、
秦岭、南保、杜沟、丁沟、员沟、北保、郭庄、下河、新建、耿沟、东局、花东、花西、玉马、六湖、黄营、武沟、六竹、红军、小寺河24个行政村。
社会
因为地处山区,民风颇为直憨,莽而朴,吃苦耐劳,不喜浮华。居民为人处世,尤重礼数。
居民多信仰
道教(全真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信仰
基督教者日益增多。东保村回民(700余人)仍信仰
伊斯兰教,故本地三教并行,互不妨碍。
经济
当地无大的企业,因为地处山区,颇有矿产、林业资源。当地人多有务农为生,近年来打工潮汹涌滂湃,2015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21661人,年创劳务收入96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268元,极大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推动居民消费,进而刺激乡镇商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
明、清时期,三屯镇有私塾5所。民国27年(1938年),建县立第七小学,并设立国民小学7所,在校学生 600余人。1956年,县第四中学设此,小学发展到20所,学生2700余人。“文革”期间有
高中5所、初中小学20所。1982年经过调整,三屯高中改为职业高中,保留初中5所、小学25所。
目前镇内有中学一所——三屯乡中。教育质量与城市仍有不少差距,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基础教育颇受打击,辍学率急剧攀升。
历史上,地瘠民贫,少有识字者。文化积淀较为薄弱,至今未能孕育出大的专家学者。
旅游
境内有名胜——
岘山,是豫西地区最大的
道教活动圣地,自上而下建有真武观、崇天宫、广成宫等三道宫观。周围
汝州市、
鲁山县、
宝丰县等市县多有来朝拜者。岘山,亦名铁顶山,“岘山叠翠”为
汝阳县八景之一。“
岘山叠翠,邑南三十里,叠嶂层峦,中峰独峻,群山不能掩,遥望翠色迎人,形胜与襄阳岘山相类,故名”。汝阳籍作家芦焰先生在他的《登岘山感怀》诗序中称:“壬申年五月下旬,……游汝阳城南三十里之岘山。……极目环顾,山川林野,大块锦绣;汝、鲁、嵩、伊,近在眼底;三川淮汉,依稀可见。俯仰天地,激荡胸怀,感慨难已。中原兴衰,汝、伊沧桑,此峰正是永远不老之见证人。”
二月二十八三屯庙会:相传
岘山为
真武大帝修道成仙之地。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是传统的岘山庙会,
洛阳市、
郑州市、
平顶山市、
开封市、
四川省等地前来游览观光及诵经焚金者络绎不绝。每年从农历二月二十日开始,这里便热闹起来,到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进人高潮,这便是有名的三屯古刹大会。一时间,东保的“军佬”、南保的“马仔”、北保的“垂杆”、三屯的“铜器”、“故什”相继登场。三屯庙会九十年代初复兴,现在渐渐冷落。
亦有旅游景点—— 玉马平湖,位于马兰河上,建于1976年,流泽至今。水库正常库容为2207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160平方千米,海拔为444米。当地当初有
民俗音乐,曰“三屯坑,老是美,就是缺少一坑水”,后来在时任
洛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全保的力主下,倾全县之力兴建水库,不少领导干部、普通百姓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如今,三屯地区农作物旱涝保收,先贤与有功焉。
名人
贠捷三:三屯街人,三屯地区大儒,于此教书授业,传播知识,可称乡贤,逝世于1935年,其墓碑仍在三屯镇中心小学门口东侧。
张家驹:生卒年不可考,主要活动于清末及民国,三屯大儒员捷三之徒,在东保开设私塾,彼时已经开始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精通书法,人称其书法“有骨有肉”,学生中仅同村十二组李贵海得其真传。
李占魁(1881~1954 ):三屯村人,著名
豫剧演员。出身喜剧世家,唱腔以豫西调为主,戏功纯熟,勇武有力。曾在三屯唱《殷郊下山》,将戏台一角踢塌,群众送外号“蹦塌台”。去世后,着戏服入葬。
黄太:民国时任该区区长,三屯地区知名土豪地主,喜食鸦片。三屯保卫战实际指挥者,战斗中,黄区长与其弟坚守十字街,击溃土匪多次进攻,其弟欲逃,黄厉声大喝“百姓养你何用,敢跑一枪打死你!”。兄弟并肩作战,土匪最终战败,被杀200余人。
张明禄(1930年~1953年):三屯村人。他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在历次战斗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后为抢救
朝鲜妇女,壮烈牺牲,年仅23岁。朝鲜人民为
张明禄立碑纪念,沉痛追悼。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记他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二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县城内有“张明禄纪念馆”。
张有奇: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
汝州市省立第十中学学生党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县县委书记,阜阳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1985年离休。
张全保(1921~1985):1938年受张有奇影响,倾向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汝阳解放。1948年5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任三屯区公所工作员。同年11月,任龙王乡乡长。1969年5月,调
洛阳地区水利局设计院任书记。1972年任水利局副局长。张全保十分关心家乡
玉马水库建设,1985年3月因病去世,终年64岁。
任长连:生于1952年,为工农民学员保送
复旦大学,曾任国家计划和改革委员会物储局行政处副处长、物储局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发改委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储备局机关党委委员,发改委物储局机关党委委员。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杨天玉:汝阳
山南市著名的流浪汉,“长腿干爹”,拥有7193个干儿子,412个干闺女。生性乐观、善良,深受山南人民尊敬。其事迹为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强烈反响。2015年9月5号去世,享年72岁。
奇闻异事
镇名来源:三屯似为“山屯”之音转,三屯四周皆山,中为盆地,故称“山屯”。官方认为,系战国时期
楚国三次屯兵于此而得名。
四堡出皇帝:三屯镇分别有东堡、南堡、北堡三个大型村落,独无西堡。民间传说若有“西堡”,则三屯地区将会有皇帝诞生,西堡按方位应为东局村。
三屯保卫战: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4月19日夜,刀客(土匪)头目李悦、张建荣从鲁山背孜街出发,夜袭三屯街,所有土匪共约500人。后为黄区长和王建昭击败,死亡271人。
祖师显灵:传说三屯保卫战中,土匪打进三屯寨内,看见城墙上到处都站着丈八高的天兵天将,遂胆寒,被歼灭。战斗胜利后,村民大戏连唱三天,以回报祖师爷(即
真武大帝)的庇佑。
木龙重生:三屯街广行宫内有古槐一棵,树龄八百余岁。上悬挂一
铜钟,称为“木龙驮钟”,文革期间铜钟不知所终,古槐亦为红卫兵所焚烧。文革结束后,它的枯干败枝,奇迹般又绽出绿芽,抽出枝条,形成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