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昌公主
小说《红楼梦》所载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来到了秦可卿房中,只见铺陈华丽。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卫国文懿公主制的连珠帐。
出处
按:甲戌本、己卯本、杨继振藏《红楼梦稿》本、蒙古王府本及戚蓼生序本,都作“寿昌公主”。庚辰本作“寿昌公”,其下漏-“主”字。舒元炜序本作“寿长主”,“长”下旁添“公”字。梦觉主人序本、程伟元、高鹗序本也作“寿昌公”
今存各种刻本,包括解放后出版的多种校本,无一不错。这“寿昌公主”实是“寿阳公主”之讹误。《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有“含章梅妆”条,记载与此同,文字稍简。著名词人姜夔在《疏影》中写道:“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即用此事。
曹雪芹所写的“于含章殿下卧的榻”,也是自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蜕化而出。这榻当然高贵华美,然而却是没有专门名称的。至于“连珠帐”则不然,它出于唐朝苏鹗的《杜阳杂编》:“卫国文懿公主堂中设连珠之帐,绩真珠为之也”。
典故解读
寿昌公主与同昌公主的典故就是刘心武捏造秦可卿出身皇家公主一段宫廷秘事的重要依据。但排除秘史的干扰后,会看到两位公主与秦氏有着更加奇妙的关联。
[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
寿昌公主,本作寿阳公主,刘宋武帝女。史载:
宋武帝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
故事着眼于“梅花妆”,寓指秦可卿精于美容化妆。
寿昌之父宋武帝也是有故事的人,辛弃疾赞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身为皇帝,却生活简朴,隶书赞他“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书·武帝本纪》)。
宋武帝的故事与秦氏对应关系如下:
刘裕出身寒微、生活简朴,对应秦业宦囊羞涩、勤俭持家;
刘裕一生南征北战,终于在晚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建国后励精图治,造福后世,为下一代的元嘉之治铺平了道路,对应宁、荣二公和焦大他们路蓝缕“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
寿昌发明梅花妆时,刘裕曾批评她这个妆扮太妖艳,她严守父训,果然变得端正大方,对应秦可卿精于美容化妆,秦业也曾教她端庄一点。
显然,这个故事寓有红颜祸水、女色误国的意思。如果说寿昌险些成为祸水却因宋武帝教导有方终于避免了祸水的危途,那么秦氏则走到了寿昌的反面。因公公贾珍变态溺爱,以及宁府家风豪奢,致使秦氏一改小时候在家的勤俭习惯,变得奢靡艳冶起来,果然成为贾府大厦倾、好事终的祸水。
千古梅花妆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人生最美的瞬间就是醉卧花丛。寿昌公主的人生也是这样,她几乎是没有“生平”的,但却因为一次醉卧,在诗歌注释中出现了无数次。
某天,冬日很暖,寿昌公主在含章殿的屋檐下摆了一张榻,白日而卧。殿前有几棵腊梅树,有几朵梅花飘下来了,其中一朵轻柔地打着旋儿,落到寿昌公主的额头上。寿昌公主看来跟史湘云一样,是娇憨的姑娘。她醒来之后,对额头上的梅花浑然不觉,顶着它走来走去。宫女们笑着上来帮她摘掉花瓣,但是公主的额头上已经印上了花痕,就像投影上去一样,栩栩如生,洗也洗不掉,三天后,才渐渐淡了。
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世间女子都学了起来,像《木兰诗》中木兰恢复女儿身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就是面部的贴花,又称花钿
“梅花妆”后来有所发展,不只是黄色,还有红色绿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动物形,比如益鸟小鱼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差翅亚目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渐渐不贴花钿了,但后来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再说回寿昌公主。传说就是传说,经常传着传着,就背离了事实。且不说含章殿是宫廷正殿,大臣太监出来进去的,大姑娘躺在那里实在不太可能。而且大冬天的,一躺就睡过去了,宫女们也不照料唤醒,任她着凉,也不太可能。花痕洗之不去,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梅花妆”只能是寿昌公主有意为之,也许是掩盖水痘瘢痕什么的——算了,破坏传说是煞风景的行为,现在还是来探讨另外两个话题。
一是“梅花妆”为什么会流行起来?寿昌公主是宋武帝的女儿,这个“宋”是六朝(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的那个“宋”。六朝的社会审美就是喜欢绮靡之风,衣裙多繁复装饰,甚至织进金线。金、翠、红是主色调,头饰和衣饰是搭配的。在这样的艳妆之下,寡淡着一张脸显然很不协调,所以社会审美迅速认可了在面部也贴金描翠的方式。隋唐两代延续了这种审美,特别是唐朝,贴花钿的风气很强劲。花钿变得很大只,一张脸甚至贴好几片——大约唐代女子的脸胖大,不多贴些显得太空旷。到了宋代,女子的服装色彩渐渐素淡,“梅花妆”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为什么要在面部贴花?这其实有动物的求偶特征。大凡动物,面部都有对称的花纹。六朝以来直到唐代,女子的求偶环境比较宽松,特别是未婚女子,贴上花钿,等于在脸上写了征婚启事。尽管没有明文规定说已婚女子不可以贴花,但“黄花闺女”——只有闺女,才可以贴黄花,成为约定俗成。现代女孩子也有在脸上贴星形亮片的,但中年妇女贴亮片就有点神经了。
到了晚唐,面部贴花似乎越来越红火,而且是以翡翠玉片(一说翠鸟科羽毛)为主——“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玉片是有点重量的,用米饭粘肯定不行,劳作出汗还会掉下来,很麻烦,容易让人分神。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里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可见贴花钿的胶粘性很强,用的是方便的“呵胶”——刷在贴花背面,呵口气就有了黏性,比贴邮票还方便。呵胶是用鱼鳔捣熬制成,叫鱼鳔胶,粘家具木器都不成问题,贴在脸上对皮肤也没伤害(还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呢),用热水泡一下就自行脱落了。
宋武帝女寿昌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太平御览·杂五行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出处
典故解读
千古梅花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