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菌
一种具有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大型真菌
菌(Mushrooms),又称伞菌,是一种具有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大型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更为丰富。
蕈菌的最大特征是形成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实体。典型的蕈菌,其子实体由顶部的菌盖(包括表皮、菌肉和菌褶)、中部的菌柄(常有菌环和菌托)和基部的菌丝体三部分组成。其菌丝体是由发育良好而有分隔的菌丝所组成。蕈菌的菌丝分化分为初生、二生和三生菌丝这三个明显的发育阶段。在分类学上,蕈菌属于真菌界中的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80%以上的蕈菌属于担子菌,如香菇、平菇野生灵芝、木耳、银耳等;20%左右属于子囊菌,如羊肚菌属块菌、虫草和炭角菌等。
蕈菌中的多糖类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
形态特征
蕈菌的最大特征是形成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实体。典型的蕈菌,其子实体是由顶部的菌盖(包括表皮、菌肉和菌褶)、中部的菌柄(常有菌环和菌托)和基部的菌丝体三部分组成。
子实体是食用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繁殖器官,也叫担子果子囊菌门则称子囊果)。典型伞菌的子实体,是由菌柄、菌盖、菌褶等部分组成的。
菌柄
又叫菇柄或菇脚。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多中生于菌盖上,也有偏生或侧生的,甚至完全无柄。组成菌柄的菌丝体基本上是垂直排列。菌柄皮层由厚壁细胞紧密靠拢组成。菌柄中有的菌丝排列充实(中实);有的只是疏松的筋质细胞(中松);有的则无菌丝(中空)。有些伞菌如双孢菇,子实体幼小时,在菌盖边缘和菌柄间有一层包膜叫内菌幕,覆盖于子实层外。当子实体长大时,菌盖展开,内菌幕与菌盖脱离,残留在菌柄中上部的环状物叫菌环。有些伞菌如草菇在菌蕾时,外面包裹一层生物膜叫外菌幕,能随子实体长大而增厚,以后残留在菌柄基部呈状物叫菌托。菌托的有无以及大小、形状、厚薄等特性是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菌盖
又叫菇盖、菌伞。是菌褶着生的地方。不同的食用菌,菌盖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半球形、扇形、钟形、圆锥形、漏斗形和平展形等。菌盖表面有的光滑,有的有皱纹、条纹或龟裂;有的干燥,有的湿润或粘滑;有的具绒毛、鳞片或晶粒等。菌盖的直径大小不一,通常褶菌盖直径在6厘米以下的归为小型菌类;6—10厘米的为中型菌类;10厘米以上的为大型菌类。菌盖由角质层(亦称覆盖层)和菌肉两部分组成。角质层是由保护菌丝组成,依次可分外皮层、盖皮及下皮层。菌肉大多数为白色,由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组成。生殖菌丝是构成菌肉的主要菌丝类型,它比联结菌丝宽而直,能不断生长,分隔多,分隔处明显缢缩。联结菌丝生长有限,分隔少,常大量或不规则地分枝。在红菇科中,生殖菌丝由球状胞组成,埋于管状联结菌丝的基质中,常失去再生能力,所以这些菇类用组织分离难以成活。有些伞菌除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外,还有产乳菌丝(或称分泌菌丝),内含乳汁或油滴。
菌褶
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担孢子的场所。菌褶稀密、长短不等。与菌柄连接的方式有:直生(贴生)—菌褶的一端直接着生在菌柄上;延生—菌褶沿着菌柄向下着生;离生—菌褶不和菌柄接触;弯生—菌褶内端与菌柄着生处呈一凹陷。
药用菌木蹄
菌褶中央是菌髓细胞,两侧是子实层。子实层是产生担子的细胞层。除木耳、猬状猴头菌等的子实层分布在耳片和肉刺的表面外,大多数食用菌的子实层都分布在刀片状菌相的两侧。担子菌门的子实层是由无数呈栅状排列的担子和囊状体组成的。
1.担子:是担孢子的孕育者。担子有分隔和不分隔,不分隔的担子,一般呈棒状,顶端通常具四个小梗,各生一个孢子,有的只有两个小梗和两个饱子。未成熟的担子多无小梗,称为幼担子。但成熟菇体的子实层也有的出现幼担子,它不产生小梗和孢子。银耳类的担子具有纵隔,即纵隔为四个部分,顶端同样生四个孢子。而黑木耳类的担子具横隔,分四节,倾斜伸出四个小梗和生有四个孢子。这类产生在担子上的孢子称为担孢子(产生在子囊内的孢子称子囊孢子)。
2.囊状体:囊状体分布在子实层里,一般都比担子大,为不孕细胞。大多生在菌褶两侧,也有生在菌褶边缘,后者叫缘囊体。囊状体一般单生,而缘囊体有的则丛生。囊状体的形状有棒状、瓶状、梭形、纺锤形成梨形等。囊状体的顶端有钝圆、角状、尾状、圆头状、细长或具有结晶等。囊状体的形态在分类上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3.孢子:担孢子的形状有球形、卵形、椭圆形、圆柱形、肾形、多角形等。大多数食用菌的孢子表面光滑,但有的有沟、刺、麻点、小瘤及纵条纹。这些都是伞菌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些食用菌如草菇的担孢子,具有芽孔。单个孢子通常是透明无色的,但上万上亿个孢子成堆时(孢子印),则呈现有白色、红色、褐色、紫色、黑色等颜色。
蕈菌的菌丝体是由发育良好而有分隔的菌丝所组成,这些菌丝穿入营养物中并吸收营养。菌丝体通常为白色、鲜黄色或橙黄色,扩展生长成扇形。蕈菌的菌丝分化分为初生、二生和三生菌丝这三个明显的发育阶段。初生菌丝从单核的担孢子萌发而成,担孢子会在此期间分裂很多次导致核期较短的一些。
菌丝被分隔成单核细胞;二生菌丝来源于初生菌丝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之间通过质配形成具有双核细胞的二级菌丝,通过锁状联合的方式在尖端形成啄状突起向下弯曲与母细胞融合,双核细胞不断分裂、不断延伸;三生菌丝体是由大量二级菌丝分化成多种菌丝束,表现为有组织化、特殊化;之后就是形成子实体,三级菌丝在适宜条件下,于交叉处形成细小盘扣,进一步分化膨大即可形成子实体。
菌体结构
工厂化栽培
在蕈菌的发育过程中,其菌丝的分化可明显地分成5个阶段:
①形成一级菌丝:担孢子萌发,形成由许多单核细胞构成的菌丝,称一级菌丝;
②形成二级菌丝:不同性别的一级菌丝发生接合后,通过质配形成了由双核细胞构成的二级菌丝,它通过独特的“锁状联合”,即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③形成三级菌丝:到条件合适时,大量的二级菌丝分化为多种菌丝束,即为三级菌丝;
④形成子实体:菌丝束在适宜条件下会形成菌蕾,然后再分化、膨大成大型子实体;
⑤产生担孢子:子实体成熟后,双核菌丝的顶端膨大,细胞质变浓厚,在膨大的细胞内发生核配形成二倍体的核。二倍体的核经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子核。这时顶端膨大细胞发育为担子,担子上部随即突出4个梗,每个单倍体子核进入一个小梗内,小梗顶端膨胀生成担孢子。
锁状联合的形成过程极为巧妙:当双核菌丝尖端细胞分裂时,在两个细胞核之间菌丝侧生一个钩状短枝,一个核进入短枝内,另一个核留在菌丝内。两个核同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分裂后短枝中的一个子核退回到菌丝尖端。此时,钩状短枝向后弯曲生长接触到菌丝壁,形成拱桥形。菌丝中分裂后的两个核之一趋向前端,同时拱桥正下方两核之间产生一个横隔。短枝尖端与菌丝壁接触处细胞壁溶解,短枝中的一个核回到菌丝中生长尖端后面的一个细胞内,并生出另一个横隔将这个菌丝细胞与短枝隔开,最终在菌丝上就增加了一个双核细胞。
繁殖特点
蕈菌最大的繁殖特点是产生有性担孢子,在子实体成熟后菌丝的顶端膨大,其中两个核融合成一个新核,完成一次核配,新核经过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单倍体子核,最后在担子细胞的顶端形成四个担孢子。担孢子有多种类型,分成有隔担子和无隔担子两大类。
自然分布
在山区森林中生长的木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香菇、木耳、银耳、猴头、松茸红菇科牛肝菌等。在田头、路边、草原和草堆上粪、草生菌,有草菇香杏丽蘑等。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
主要价值
许多蕈菌的子实体是可食的,口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全世界已发现大约25万种真菌,其中有1万多种大型真菌,可食用的种类有2000多种(中国1500种),已鉴定的食用菌已有981种,其中已经驯化92种,70多种已人工栽培成功,如常见的双孢菇、木耳、香菇、野生灵芝等。
食用品类
蘑菇属(Agaricus)
蘑菇属又称伞菌属,其担子果通常有白色、褐色或者灰褐色的肉质菌盖,腹面又有辐射状的菌褶,在其内形成担子和担孢子菌柄极易与菌盖分开,孢子为卵圆形或者椭圆形,大部分蘑菇属都可食用,少数有毒。
虫草属(Cordyceps)
虫草属是真菌寄生于昆虫,将虫体变成充满菌丝僵蚕,再从僵虫两端生出有柄头状或棍棒状的子座。本属最常见的是冬虫夏草图(Cordycepssinensis),它寄生在鳞翅目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上,被害的昆虫幼虫冬天钻入土内,夏天虫草菌从虫体内生出一有柄的子座(即所谓的草)。子座单个,罕见2~3个,长4~11cm,基部粗1.5~4mm,向上渐细,头部膨大形成圆柱形,褐色,初期内部充实,后变中空。子囊壳近表面生,基部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外,卵形或椭圆形,长250~500μm,直径80—200μm,每一个子囊内有8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虫体表面栗色,断面白色;有20—30环节,腹面有足8对,形似蚕。
灵芝属(Ganoderma)
灵芝属的菌盖通常表面有坚硬的皮壳,通体会覆盖坚硬的像漆一样的具有光泽的物质,多在阔叶树林、针阔叶混交林的腐木上面找到,部分可做重要的中药材。
木耳属(Auricularia)
木耳属的担子果呈现杯状、耳状或者叶状,子实层平滑,有褶皱。担子呈圆柱形,有3个横隔,将担子隔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上产生一个小梗,小梗上生担孢子
本属在中国最常见的是木耳,即黑木耳。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菌体结构
繁殖特点
自然分布
主要价值
食用品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