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去梯关遗址,地名。响水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和浓烈的文化氛围。县第八次党代会以后,该县着力于打造文化
响水县“金字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响水魅力指数,以文怡人,以文提“神”。
围绕“项目攻坚年”等全县工作重点,针对性推出各类文化科技培训活动,不断打造干群学知识、长本领的文化载体。围绕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服务内涵。在全县大力建设乡村文化站室,添置电视、电脑、阅览桌等设施,为村民读书看报、学习书画、自娱自乐搭建大舞台。围绕新农村建设,定期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三送”活动,开辟响水宣传网,编撰《灌河潮》双月刊,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为城乡干群提供丰富可口的精神大餐,有效地促进干群的融合和交流。
繁荣文化市场。丰富以书画、体育、舞蹈为主的文化培训市场,使民间资金向文化产业聚集,兴建了县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扮靓文化品牌。做强风筝、书法、绘画等特色传统文化产品,逐步建立专业性强、门类多,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品市场,打造响水文化金字招牌。挖掘特色文化。以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依托,构造全面拉开灌河风光带建设,开发古去梯关遗址,
听潮阁公园等一批标志性景点文化景点,去年还组织专人广泛挖掘县域特色文化,编写了《灌河神韵》专辑,使特色文化成为展示响水、推介响水、美化响水的靓丽风景。文化建设有了精品才有看点,有了丰富的内涵才能上层次,有品位。该县大力弘扬
创业文化,以文气聚人气争名气添神气。通过创业典型报告团、创业先进事迹宣讲会、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把创业文化融入到57万干群的“生命基因”中,用“创业文化”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豪情。30出头的邹洪彩几年前还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如今成了
北京牛街清真超市的总经理。谁曾想,就是家乡的一个“年轻、激情、创业”事迹报告会催生了他在北京承包超市、带领家乡父老来京创业的念头……“创业”这两个字,从此改变了这位乡村小伙的人生之路,他先后被授予“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台州市丰富的考古发现表明,最迟在迄今六七千年的原始时代,
灵江上游和中下游已有人类社会存在;
商朝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现的众多古代陶器、青铜器和窑址广布台州各地,这些实物证据显示了瓯越民族活跃在台州各地。
从下汤文化到
三合潭遗址文化,在大约四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生活在台州土地上的瓯越民族在发展之中,石器制作越来越精湛,进而出现了青铜器,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在三合潭文化遗址,我们还看到了一只拙趣盎然的小陶狗,洋溢着瓯越人的勃勃生气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三合潭文化遗址,我们还看到了一只拙趣盎然的小陶狗,洋溢着瓯越人的勃勃生气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战国后期,台州瓯越人的北方近邻
越国被楚国灭掉,“越以此散”。1988年,仙居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窑藏青铜器和
钱币。经金祖明等学者研究,多属越器和楚币。学者徐三见进而指出,楚灭越之前,
台州市的瓯越民族没有流通楚国钱币的可能,这批青铜器和钱币显然是被迫南迁的越人所遗留的。
越器和楚币。学者徐三见进而指出,楚灭越之前,台州的瓯越民族没有流通楚国钱币的可能,这批青铜器和钱币显然是被迫南迁的越人所遗留的。强大的
秦国又消灭了楚国。
秦灭六国之战,建立
秦朝,在包括台州在内的瓯闽地区设置了
闽中郡,但
汉族政权的统治没有真正到达瓯闽地区,仍然是瓯越族自治的局面。
汉代初期,
京族首领摇、
无诸分别被汉朝封为东瓯王(又称
驺摇)和闽越王。在封王的荣耀之下,也昭示了瓯闽地区向汉族中央政权的归顺和称臣。
不久,由于受到闽越王的进攻,东瓯王举国北迁到
江淮平原。有些不愿背井离乡的原住民逃入了山区、海岛,史书称为“山越”。
公元前85年,汉朝设置
回浦县,县治就在今天的
章安街道,直接管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
台州市、
温州市、
丽水市的辖境。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回浦是汉朝实行南进战略、镇压山越反抗的军事重镇。公元132年,台州一带海上发生起义,聚众千余攻打章安等地,不久就被镇压。后人认为,这是山越对汉政权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抗。三国时期,
孙吴积极开发东南疆土,章安处于南进的前沿,地位更加重要。《台州会要》主编方山先生指出,这一时期,对于仍然自据在山区的部分山越,东吴政权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战事绵延不断,以至于
京族逐渐式微。
黄武、黄龙年间(公元221年至231年),吴国将
章安县的西北部划析出来,设置
始平县(今天台等县)。方山说,所谓“始平”,就是指对山区越族的平定。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学家认为,到了南朝末期,台州的汉越两族可能最后完成了民族融合。曾经在台州历史上留下灿烂篇章的瓯越民族,像一首随风而逝的挽歌,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