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之头村,因泉得名,位于
武乡县石盘农业开发区,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300平方千米。该村三面环山,一水中流,与山水配合形成凤凰展翅的意象,村东有一口泉井,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村民尊称其为“天下泉井之首”。泉之头村主要景点包括
龙泉市、陈氏宅院、
文峰塔等。2016年12月9日,泉之头村被七部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泉之头村建村于隋末,原名马家庄,因起初住的是马氏人家。
500多年前,陈氏家族老前辈逃荒谋生从洪洞大槐树分手,迁居到马家庄隔河相望的阳土坡窑洞里。经陈氏艰苦奋斗,勤耕细作,行商学艺,走南闯北,家族逐渐兴盛,形成村落。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泉之头村是
武乡县西部的抗日中心,
八路军三分区、部队后方医院、武西县委、武西县政府、武西县县立第一高小、县毛纺厂、县剧团、武乡县第七区区公所等曾长期驻扎该村。
1938年至1946年,泉之头村属武西乡管辖。
1947年泉之头村交归武乡县管辖。
1971年4月至1972年2月,泉之头村隶属于
榆社县。
1972年3月,泉之头村复归武乡县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泉之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与
晋中市榆社县
云簇镇为邻,属于石盘农业开发区,村域面积3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泉之头村三面环山,一水中流,地形封闭,地貌特征为山地、河谷,海拔1070米。
气候特征
泉之头村所处的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
春秋短,季风强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
水源
泉之头村村东有一口泉井,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冬温夏凉,清冽可口,历来村民饮用此水。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泉之头村的选址布局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水中流,整个村落与山水配合形成凤凰展翅的意象。
泉之头村房屋以太极八卦图格局构建,村周围有
北斗七星泉眼,北部冷泉和南部温泉遥相对应,呼之欲出,阴阳调和。
空间布局
泉之头村民居朝向一般坐北朝南,布局为前庭房,后楼院,两进院落居多,唯有辕门院为五进楼院,祠堂有“陈氏祠堂”占地240平方米,祠堂坐北朝南三大件,有东西厢房面积共60平方米,每间过庭房四间,村东有三官庙,实际为神佛大会堂,正面有三官爷庙,祀天官、地官、水官。右有
孔子庙,左为龙王庙,前院西为
财神庙,东为观世音庙,南为戏台,东西有
土地庙。
泉之头村的东山上建有一座文峰塔,塔为3.8米,为六棱形状,每年的冬至日早晨8点整,阳光投射反峰塔尖,塔顶尖的影子正好射到河床中央线上。
人口
2019年,泉之头村共有140户341人,其中贫困人口60户135人。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村以
汉族为主,有户籍人口351人,常住人口348人。
经济
泉之头村主要产业为玉米、谷子、
豆类等,村集体年收入为0.3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500元。
民俗文化
神话传说
传说古时泉之头村东为一片大海,
八仙之一
铁拐李路过此地,向河边洗衣的村妇讨水喝,谁知一口便喝光,人们急忙追赶,八仙在仓皇之中漏下了口水,自此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后来,人们把这股泉水修成了一口泉井,香甜可口,冬暖夏凉,被称为万泉之首,“泉之头”由此而得名。
文物古迹
泉之头村有一处两层楼院,主楼横空飞出六个木制龙头,龙头都张着嘴,袭皇家之风,托皇权之威。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偏于一隅的泉之头村,出现龙头装饰的越制建筑,实属罕见。
传统民俗
泉之头村村民每逢
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全村参加唱秧歌、踩高跷、划旱船等活动。
族谱家训
泉之头村的陈氏族谱,编辑于明
嘉靖,从一世祖陈通华,一直编续至二十多世。
物产
泉之头村的手工编织毛毯比较有名,从材料到编织,全部手工操作,前后经过编织、平、片、洗、投、修等全套十余道传统手工工序加工制作而成,结构紧密,坚固挺实,图案丰富,立体感强,细节处理有个性,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美食
泉之头村的美食主要有
荞面灌肠,虽然叫灌肠,但和一般的灌肠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动物内脏,而是将
荞麦面、白面、盐、白钒、水等搅拌成稀糊状,倒入刷上油的4寸小碟内,放入蒸笼内盖上盖蒸熟后晾凉,取出后切条与
豆芽煸炒食用,或直接凉拌食用。
主要景点
龙泉
龙泉为泉之头村村东的一口泉井,泉水从
龙口市流出,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冬温夏凉,清冽可口,可饮用、洗衣、做饭,村民把这口泉井尊称为“天下泉井之首”,泉之头村由此而得名。
陈氏宅院
陈氏宅院始建于明嘉靖(1522年—1567年)年间,布局是四合头楼院,为土、木、石、砖混合结构,房檐有升、斗插飞,梁柱雕刻有龙头凤尾,檐上画有“
孔子教学”“八仙过海”“五女拜寿”等图案,各个门、窗框上刻有花鸟虫鱼等工艺,栩栩如生;墙壁、门墩等砖石上刻有“福禄寿”,门顶上写有“保安堂”“五柳堂”“福寿堂”“松竹轩”等牌匾,保存完好。
辕门院,大门为拱门楼式,拱门上刻有“凝瑞”二字,整个建筑为五进五出台阶式楼院,坐北朝南,随地势而节节升高,有四个分院,最后面也是最高的为窑楼式,楼后设有后花园,意为“步步高升”。
里外新院,布局为自东向西,坐北朝南,一字形排列,三个前厅后楼式院,各设院门,且三院连通,中间为主院,两边为分院,主次分明,意为“三心一意、和睦团结”。
沟里院,也叫“五柳堂院”,坐北朝南,从东到西为“山”字形结构,总大门为马鞍形,3个分院的门各具特色,有“人”字形、圆拱形、金鸡独立形,四座楼合围一院,互相串通,其中一处门庭上有“胜京
进士”匾额。“五柳”是
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的雅号,陈氏先人把自己的住宅称“五柳堂”,蕴含着“耕读立家、自食其力”之意。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泉之头村的东山上,高6.6米,为五层多形体石塔,用厚薄不一的条石砌成,古朴庄重、精巧细致、神韵具现。
著名人物
陈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时晋商的一支。他们主要在太谷、北京、
广州市等地开办银艺典当行,商号有鑫胜泉、兴晋源、广盛堂等,最兴盛时期是清
乾隆,陈氏族人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为官做事者达30多人。最早做官的是第三世陈有德,任翰林院学士。其次是第五世陈林桂,第六世
陈贽由监生任
同州。官位最高者是第八世
陈嘉谟、第九世陈杰、第十世陈祝山,连续三辈均为
刑部员外郎广东司行走。第九世陈默、陈杰、陈焘、陈炳均为贡生。其中,陈默的文章诗词均有佳作遗存。《武乡广绪续志》就选有他的文章《公举孝廉方正呈词》和诗词《南亭烟雨》。第十世的陈祝彭在朝任翰林院待诏,著有《怡云山房草》一书,艺文志部分选有他的诗歌《晚游南山》。
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9日,泉之头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七部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