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别旅游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漩三路,是2008年5月12日
5·12汶川地震重建后特别开发的纪念性和文化主题景区。2013年,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特别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由梦幻三江、天地映秀、
水磨古镇组成,涵盖了汶川南部的
三江乡、
映秀镇和
水磨镇,不仅山水秀丽,具有
生物多样性特点,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生态、地质文化博大精深。汶川特别旅游区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乡土风情、民族文化、人文景观及田园风情交相辉映,独具魅力。汶川特别旅游区中的三江生态旅游区毗邻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
青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的
栖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活化石”
珙桐生长区,这里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有藏、羌民俗文化,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集观光、体验、避暑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县
映秀镇南方向约11千米处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位于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漩三路,地处四川省境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东南部,
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介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
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属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但光、热、水分布不均,年均日照1600小时以上,年平均温度12.9℃。
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矿藏有金、
沙金、银、铜、煤(有烟煤、无烟煤)、
石灰岩等20余种,植物资源有
珙桐等珍贵植物近4000余种,动物资源有2000余种。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三江乡以独特的自然水系为核心,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水乡藏寨包括牌坊、
筒车景观、明月亭、藏家风情园、购物长廊、游客中心等。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
中原地区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喇嘛寺喇嘛寺建于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为瓦寺土司祖祠,供瓦寺土司塑象和三世佛。1958年拆毁,现寺庙为近年重修,位于中河、
黑石河交汇处的山丘上,王保墓亦在建于此上。
漩口中学在2008年“5.12”
5·12汶川地震中所有校舍建筑下沉、塌,震前建筑为5层,震后5层楼只剩下3层,3楼变为1楼,原本的1楼2楼变为碎屑。漩口中学损毁严重,灾后重建中,为了铭记、保留这段历史,漩口中学的废墟被作为遗址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也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央周年祭奠仪式会场。
百花大桥地处汶川县
漩口镇和
映秀镇交界处,是国道213线通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辖区13个县的必经之路,也是贯通阿坝州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在“5.12”
5·12汶川地震中,百花大桥彻底损毁,已无法恢复使用。
映秀湾公园曾是映秀小学遗址,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震塌,这里罹难同胞260人,地处断裂带上,不宜修建永久性建筑物,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将其打造为集生态观光、游客集散为一体的映秀湾公园。
春风阁是根据
水磨古镇历史文化,结合藏羌
汉族建筑特色而修建的景观建筑,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西羌汇坐落于
水磨镇春风阁脚下,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建筑立面结合羌特色。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
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具备展览、演出、会议、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西羌汇展现了
5·12汶川地震后人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寓意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蕴含佛山水磨之间血脉相连的山水深情。
水磨羌城总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
阿坝州汶川特别旅游区特色小吃有三江老腊肉、猕猴桃、
土鸡蛋、药花蜂蜜、各种野生菌类,
香椿、斑竹笋、
核桃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