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平原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大(在全国众平原里是最大的),其常常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大村落,这些村落散步于潮汕平原各个角落,而放眼潮汕平原这种现象最为普遍的也就当属
潮阳区(曾经为中国人口第一县市)、
普宁市(时下中国人口最多的县市)、澄海(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县市)及一分为二的原
揭阳市(即
榕城区与
揭东区)了。
地理环境
潮汕地区地区向来注重宗族关系,因而在全国户籍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以同姓氏族为单位形成的大村落集聚也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在潮汕大地,一万人以上的氏族大村落犹若群星璀璨,在这当中也不乏两万甚至是三万人以上的大聚落。
在普宁,有
中国最大的陈姓同宗聚集地——桥柱系村落(前身为桥柱乡)
中国最大的
方姓同宗聚集地——洪阳镇(东、南、西门及水龙寨四管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村庄——大长陇
中国十个人口最多的村落之一—石桥头
姓氏大聚落往往会造成类似于
潮汕地区常言的“陈林蔡,天下半”的现象,在
普宁市最有名的如“普宁陈半县”、“普宁客家四族:郑赖杨温”、“洪阳方半镇”等,其实在普宁姓氏也有按地域分布的明显特点,比如陈姓在普宁沿
广汕公路的
练江平原一带大面积、高密度分布,而在东北部、西北部的
榕江平原地区则分布较少,而在大西部的客家山区则是寥寥无几、再如
赖姓,看似集中分布于普宁西部山区,但在普宁东部小北山一带也有出现大聚落的现象,再看郑、林二姓,
郑姓似乎喜好集聚于普宁西部客家山区,林氏似乎喜好分布于普宁东部平原地区,两者都较平均的分别散落在西、东部地区(其实郑姓也不尽然喜好泽山而居,例如在平原广布的原潮阳县,郑姓便是潮阳的第二大姓氏了;而
林姓也不一定就只往平原挤,林姓在“山县”——
揭西县可是占了一个称号叫“林半县”,而
潮汕地区古话:“日出沙陇郑,日落
钱坑寨”则鲜明展现了林、郑二姓的照应关系\u003c沙陇属原潮阳,钱坑属揭西\u003e),而如张、王、李、刘、杨、黄、吴、林这类国家级大姓则在全市较为散乱的分布着,在这其中人口分布较平均的当属
杨姓,其在平原山地都平开分布,这有点类似于其在全国的分部情况,另外,其在
普宁市东、西、北部均有一个万人以上的大村落,分布如此严整有如军队把守要地,而
李姓分布似乎有偏北倾向,且一般不分布则已,一聚便是万人大村落,黄、张、王的情况也类似于此,最后再看一些地方大姓如:方、罗、许、江、马、苏、庄、周、谢、秦、韦、何、颜等则是在某一两个大镇集中抱成一团,然后在其它乡镇便难得一见了!这种以宗族为单位形成的聚落有一个特点:地方势力往往压在地方政府上头,因而也常常造成两个极端:一、在有德又能且有一定背景的村委的影响下往往是一派盛世和谐景象:新时代的中小学校舍、医院门诊、小公园广场、
托老所、紧跟时代的购物中心、集贸市场、图书楼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治安良好、空气清新、街道宽敞干净、河流清澈可鉴等;反之则是一片混乱景象,在中国大村落的成功典范有如华西村、南岭村、大寨村、南山村等,而在
普宁市:桥柱、新坛、鸣岗、泥沟、
宝镜院村、
占陈村等也是成功范例,当然,在
潮汕地区也不乏村干部、地方恶霸卖村、毁村等案例,这当中最为典型且集中的
贵屿镇便已见诸国际报端,而在普宁,因各种原因濒于这种危险处境的有如
石桥头村、月屿、赤水等。
全部村名
行政划区
以下是全市55个万人以上村级大聚落人口分布表(洪阳中心(老县城)四大
方姓管区不列入统计表中则为54个,另赤岗山、占杨等九个村落人口为一万左右,具体数字不详,但应属万人聚落。
桥柱、垾塘、陇头、西社等四地旧时与其它聚落一样属行政乡级,但在后来逐渐取消行政乡级并以管区一词取代的改革中,以上四乡由于各种原因被分割成若干个管区,但在时至今日,老百姓还是习惯于用乡这一称谓称呼这些大村庄且显然原行政乡级的分发更符合聚落分布及发展原则,因而在此并保留了桥柱、陇头、西社、垾塘四村的乡一级称谓)
历史沿革
桥柱
据《桥柱陈氏族谱》开篇介绍
我祖铁峰府君因世变乱,自闽游学义安,见三阳俱风城属邑而
潮阳区山川备美,风俗淳厚,于是有意于潮为家,直诣棉邑,尤以城域乃集处,之所竟就里都而迁择焉。行至戍都之首与洋贵相盘卫,山川媲美,水陆通邑,
潮汐时原野淳沃,东以贵山都、青洋山左关,以南洋乌都浮屿山为右,顾兼以青洋板桥枢纽为水口,永作长江砥柱。卜宅此处因而居焉名其里曰:桥柱溯。
洪阳四门:
东门在普宁市区流沙北偏东15.7公里处的
洪阳镇。
南宋末年,方氏从
莆田市迁此,后建普邑城池,地处城池东门内外,称东门,后改称东村。聚落呈块关分布,三合土平房结构,紧抱洪阳中山路。原普邑县衙、
城隍庙、文昌阁、安公祠、中山亭、中山桥、基督教堂等都在东村境内。
南门在普宁市区流沙北偏东15.5公里处的洪阳镇,因村处旧县城池南门,故称南门村,解放后改称南村。地处池(尾)揭(阳)公路,洪(阳)棉(湖)公路交叉点,交通极为方便,洪阳标志“城徽”设立于此。清光绪年间,
广东水师提督
方耀的官邸“德安里”也地属南村。村建设有南门商场(南商场),拥有洪阳华侨宾馆,华阳宾馆。
西门地处城池西门,称西门,后改称西村。洪棉公路从村南穿过,普惠高速公路赤岗出入口在该村西端,村中有名胜古迹
孔子庙(
普宁学宫),列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村境内的
揭阳学宫后山有惠风亭,192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共青团
普宁市第一个支部在此诞生,是曾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同志的故里。
北门宋末,
李姓从
福建省迁此,地处洪阳北门,故称北门李。1963年改为北村。传说北门接龙桥,是接入洪阳城龙气之处,古式古香的古老桥依旧,是很有特色的文物迹地。
和美村在普宁市区南3.4公里,属大南山街道,皆为李姓,为
上杭县李火德公后裔,据历史记载,明末李姓从梅州
五华县由田乡万华村迁徙到此。乡村由于地形像“蛇形”,故名称“
蛇尾”后雅称“和美”。
石桥头村(Shíqiáotóu)在普宁市区东南12.2公里。东接
汕头市潮南区,
潮汕地区五大村落之一,人口4万,皆为
杨姓,是全国最大的杨姓聚居地之一,相传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杨庸道携妻、子迁此创村。在村东侧架一
木桥,名桥头村。后重建
石桥,改为今名。
大长陇村(Dàchánglǒng)在普宁市区东偏南12公里。属
军埠镇。人口4万多,基本上为陈姓,潮汕地区五大村落之一,曾被誉为全国人口第一村,含长盛、长泰、长乐3个自然村。元至正年间(1341—1370),福建莆田人迁此开垦大长陇山创村,故名。
小扬美(Xiǎoyángměi)在普宁市区偏东4公里,北临
练江。属流沙镇。明
天启年间(1621—1627)闽人迁此。因练江泛滥成灾,一片汪洋,名洋尾仔。民国11年(1922)雅称为今名。
马栅(Mǎzhà)在普宁市区东南3.4公里。属流沙镇。明末清建,闽人迁此,立名牡田寮。时
文光街道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于村北水闸下,遂改为
马栅村。1950年简称为马栅。
北山(Béishān)在普宁市区东北5.1公里,南临练江。属流沙镇。明崇祯元年(1628)闽人迁此,因北倚铁山,故名。
华溪(Huáxī)别名下溪仔。在普宁市区东3.5公里。属流沙镇。明正德年间(1506—1521)闽人迁此。因村北地势低洼,常有水患,称下溪仔。1927年创华溪公学,遂改为今名。
赤水(Chìshuǐ)人口2万余,在普宁市区西2.4公里。属流沙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有人定居。
山洪暴发时水呈
红色,故名。
泗竹埔(Sìzhúpǔ)在普宁市区东南2.6公里。属流沙镇。明代建村。因此地荆棘丛生,竹林成片,故名棘竹埔。
清代,村民
多姓江、罗,取“江”字水旁、“罗”字头,合成“泗”字,改为今名。
南园(Nányuán)在普宁市区西北郊1.1公里处。属流沙镇。元至正三年(1343)建村。搭草寮在园地上而居,故名寮园。民国29年(1940)村办南园公学,遂改为今名。
郭厝寮(Guōcuòliáo)在普宁市区东北4.5公里,
铁山南麓。属流沙镇。明
郭姓自闽迁此,故名。
新耘(Xīnyún)在普宁市区东郊1公里。属流沙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军埠镇莲顶耘村人迁此。承原村名“耘”字而得名。
大池(Dàchí)在普宁市区西南10公里。属云落镇。清雍正三年(1725)中央村和楼仔村民迁此。因在村前开一大池唐而得名。
月塘(Yuètáng)在普宁市区西南25.8公里。属
高埔镇。明初建村。因村前有一口池塘,似一弯
新月,故名。
塘唇(Tángchún)在普宁市区西南38.7公里。属
大坪镇。清
雍正年间(1723—1735)五华市人迁此。因民居建于塘边,故名。
灰寨镇(Huīzhài)在普宁市区西南32.5公里。属
船埔镇。明末闽人至此建灰屋(
生石灰三合土建造)定居,故名。村民尚习武,被誉为“武术之乡”。
石牌(Shípái)在市境北部,五峰山东麓,北邻
揭西县。
清代官兵在此围困农民义军,立石牌3块,故名。镇以驻地名。1962年成立石牌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古岭(Gǔlǐng)又名
鹧鸪岭。在普宁市区西北25.4公里。属
石牌镇。清中叶里湖镇庵埔、蓬和等地人迁此。村后龙岭如鸪展翅之状,名鹧岭。1980年改为今名。
竹头村(Zhútóu)在普宁市区西偏北15.3公里。属里湖镇。明末建村,因村内翠竹丛生,故名。
竹林(Zhúlín)又名阳竹篮。在普宁市区西14公里。属里湖镇。
清代建村。因地处南阳山东麓,多竹,名阳竹篮。1952年改为今名。
河头(Hétóu)在普宁市区西北15公里。属里湖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村于
榕江县之滨,有渡头,故名。
白坑(Báikēng)在普宁市区北7.7公里。属
大坝镇。元末明初建村。因村东南有白坑湖,故名。
山前(Shānqián)在普宁市区北偏东22公里。属
广太镇。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文光街道贵屿人迁此建村于小山前,故名
平宝山(Píngbǎoshān)又名林口山村。在普宁市区东北21.7公里。属广太镇。相传明末揭阳白塔人迁此,村后山多林木,时名平宝山,故名。因地处十二乡出水口,又得名林口山。
金狮池(Jīnshīchí)在普宁市区东北20.5公里。属广太镇。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饶平市双罗村人迁此建村。因山有巨石状似“金狮”,山下有池,故名。
钟堂圩(Zhōngtángxū)在普宁市区东北22.5公里。属
南溪区。1943年钟堂村民在村边自创圩场,故名。
龙门足球会(Lóngmén)又名篮门。在普宁市区东北18公里。属
南径镇。
南宋初村名篮门。南宋
淳祐年间(1241—1252)闽人迁此,始祖葬于村北鲤鱼埔,取“鲤鱼跃龙门”之义,改为今名。
白石(Báishí)在普宁市区东北12公里。属南径镇。清康熙年(1662—1722)建村。后山有大白石得名。
白暮洋(Báimùyáng)在普宁市区东北9.8公里。属南径镇。明建村于铁山东麓,早晨从田野到山顶,呈现一片白茫茫雾海,又因处南径西部,取日落为“暮”,故名。
陇华(Lónghuá)在普宁市区东北14公里。属
南径镇。
清代建村,称下乡。因周围多小山墩,连成“陇”,又处南径东首,改名陇头。1951年因与军埠山家陇头村同名。改为陇华。
百吉岭(Bǎijílǐng)又名百吉岭新村。在普宁市区东南13.2公里。
属下架山镇。四面环山,山径险要,旧时常有盗贼抢劫,名百劫岭。后取“吉祥”意更为今名。因建
汤坑水库,1962年全村迁入石盘、上西埠交界处建新村,故又名百吉岭新村。
顶狮埔(Shàngxībù)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三二年)饶氏祖先从
普宁市麒麟镇岗头乡分迁创乡,张氏可德祖(何时无立迹)从本镇汤坑乡庵篮村迁移共居同乡,乡庄创建于双卦山峰山脉延伸至平地交接处,西面有一丘陵山埔,且山埔地势南高北低,乡庄位于山坡高处,故名顶西埔(古代名称普邑戎水都顶埔),因[西]属方向性,而[狮]是雄壮动物,有激发乡民奋斗之意,现名顶狮埔。属革命红色游击区,
下架山镇管辖。
汤坑村(Tāngkēng)人口近2万,在普宁市区东南10.8公里。
属下架山镇。村南坑中有温泉喷出,故名。
咸寮(Xiánliáo)在普宁市区东南7.1公里,属下架山镇。元至元二年(1336)严、孙、廖3姓人来此定居,原名严孙廖,后谐音称咸酸寮。1952年简称咸寮。
碗仔(Wǎnzái)别名案仔村。在普宁市区东南15.2公里。属下架山镇。因村前有一长方形若“案几”状山,名案仔村。又有山凹若碗,故称碗仔。
月屿(Yuèyǔ)在普宁市区东北17.8公里。属麒麟镇。明
建文年间(1399—1402)创村,建于小丘之上,围筑寨墙,墙周有池,故名。
奇美(Qíměi)原名▇寨。在普宁市区东北15公里。属麒麟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和平市万竹乡人迁此用“▇”搭寮,名▇寮。清
乾隆(1736—1795)知市莅村,以风景秀美改为今名。
德安圩(Déānxū)在普宁市区东北17.5公里。属麒麟镇。圩镇民国九年(1920)由村民集资14股合建而成,表示“14股一条心,相安贸易”,取名为德安。
石港(Shígǎng)在普宁市区东13.4公里,北临
练江。属
占陇镇。元
至顺年间(1330—1332)建村。因后山多石,村前即
练江港口,故名。
旱塘(Hàntáng)在普宁市区东偏北8公里。属占陇镇。包括东西南、下寨、北门三个村。明嘉靖四年(1525)福建莆田人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积水,筑堤防水,原称土旱塘,今作旱塘。
山湖(Shānhú)在普宁市区西偏北4.8公里。属池尾街道。
清代福建省陈姓迁此。因村后虎地山长满黄栀树,“栀”与“枝”同音,取名黄枝山。后又有福建陈姓迁其侧,因地势低洼,取名龙湖。后黄枝山、龙湖两村合并,各取一字名山湖。
华市(Huáshì)在普宁市区西偏北2.3公里。属池尾街道。清初建村。名下市。建国后雅称华市。
雨堂(Yǔtáng)别名河堂庵。在普宁市区北偏东19.5公里。地处洪阳河畔。属洪阳镇。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村。原名河堂庵。又有雨堂庵,是唐大颠和尚道场遗址,清
雍正年间(1723—1735)建亭,市令天旱时到此祈雨,故名雨堂。
宝镜院村(Bǎojìngyuàn)在普宁市区北偏东16.2公里。属洪阳镇。清康熙时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镜,故名。
石头圩(Shítóuxū)在普宁市区南3.7公里,
大南山北麓。大南山镇人民政府驻地。清
乾隆(1736—1795)始成集市。原地长年受三坑水冲刷,遍地乱石,故名。
什石洋(Shíshíyáng)在普宁市区南3.6公里。属大南山镇。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迁此。原为乱石滩,故名。
陂头(Bēitóu)在普宁市区东5.8公里。属
占陇镇。相传明末福建莆田人迁此。因村址建在水陂边,故名。
陂沟(Bēigōu)在普宁市区南偏西3.7公里、大南山北麓。属大南山镇。明嘉靖九年(1530),福建韶安人迁此。村民从村南陂石下开沟筑渠,故名。
泥沟(NíGōu)在普宁市区西北5.4公里。
燎原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初,村舍沿一泥沟而建得名。
果陇(Guōlǒng)在普宁市区北4.8公里,
练江上游南岸。属燎原镇。明弘治时建村。时大片平川皆果木,故名。
大宅(Dàzhái)在普宁市区西偏北9.6公里。属
梅塘镇。清
雍正年间(1723—1735)福建晋江人迁此。原以村西鸡笼山为名,称为鸡笼山村。民国30年(1941)发现此山有
锡矿,又称
锡山区。后取大村宅之意改为大宅。
瓜园(Guāyuán)在普宁市区西北11.9公里。属梅塘镇。明中叶建村。以村民多种瓜而得名。
涂洋(Túyáng)在普宁市区西北8公里。属梅塘镇。明中叶潮阳县龙山人迁此。四周低洼,大雨时一片汪洋,故名。
利坑(Lìkēng)在普宁市区西偏南33公里。黄沙乡人民政府驻地。
清代李姓在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山坑,得名李坑。清代改为利坑。
永兰(Yǒnglán)又名
永兰村。在普宁市区西偏南25.8公里。属南阳乡。清
康熙五年(1666)建村于深幽谷中,兰花芬香,名幽兰肚。后取“
香佩兰永不断”之义改为今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