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行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桂行创,1965年出生于罗山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他的职务包括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批享受河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桂行创还是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2019年获得“中原文化名家”称号。他的作品曾获得多个奖项,如“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中国画三百家美展”铜奖等,并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获得荣誉
作品先后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一至六届全国画院双年展;2008年,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省十人作品展”。作品《积翠重苍》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金奖;《苍翠豫南》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美展”铜奖;《苍翠大别山》获文化部、中国文艺网、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淮源素秋》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平安寨》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08年“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作品展”最佳作品奖;2000年,作品《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1900—2000百年中国画展” ;应邀参加第一至四届“ 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2012年,受中国画学会之邀,赴鄂尔多斯市参与创作二百米山水画长卷《黄河万里颂》。2013年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个展“轻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展”。出版个人专著多部,如《桂行创浅山水》(2004),《桂行创创作状态》(2009),《清风故园·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3),《远去的山村·桂行创山水画作品集》(2016)。2017年,在河南大鹏美术馆举办“李桂芬芳·李明、桂行创山水作品展”。2021年5月21日,在河南省文联艺术馆举办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青山无尘·桂行创山水画作品展”。
艺术评论
读书拾粹——技艺之外的心境陶养
作为一名山水画家,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因困惑与不解而产生许多奇怪的想象,真想穿越到古代,一探究竟。
其实就山水画而言,早在唐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那时的山水画,“拘于成法,有一定的格局,事先布置,然后穿插取势,而结构之疏密、气韵之厚薄则视其人学力与胸次之宽狭以判等差,以工为贵,不必求真。”更没有人强加于画者太多的教化功用。
唐以前就有人将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唐朝朱景玄又于神、妙、能之上立逸品,到宋代黄休复列逸、神、妙、能四格,宋徽宗以神、逸、妙、能为序。而今天的很多学者著文仍本朱、黄之说,但无论是朱、黄还是宋徽宗,都没有细解诸品的释意,虽简单并不明了,读来让人觉得一头雾水。
2019年7月,我在英国探亲期间,曾特地到牛津大学韦斯顿图书馆翻阅一些中国古籍史料,见到清光绪年间《古今名人画稿初集》中王韬所作序言,其中对三品有简短注释,全段如下:“昔人谓摩诘诗中有画,而摩诘又精画理。川风月、寒池、雪蕉,与李思训齐名,学者奉为南宗北宗,故诗者有声之画,画者无声之诗也。画有能品、有妙品、有神品,用笔严谨,象形惟肖,能品也;精彩生动,涌现毫,妙品也;指与物化、敻绝恒蹊,神品也。”其实神、妙、能并不是画家作画的标准,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所见所藏画作进行等差分类,画家作画时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
前面提到王维同为文人画南北二宗所追捧,最早提出山水画南北宗的是明代董其昌。董其昌山水画师董(源)、巨(然),董其昌把董、巨的山水画看作上承王维下开元四家的关键人物,而他自己的山水画则想做到兼有王维的温穆与董、巨的苍浑,唯独对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创造的“米氏云山”敬而远之。董其昌在评(元)方从义所学米家《云山图》时说:“米家山原以韵胜,在有意无意之间;后人渐变为巧媚,金屑虽贵,入眼成,可叹也。”“余不学米画,恐流为率易。兹一戏仿之,犹不敢失董(源)、巨(然)意。”
可见,“有意无意之间”,如同一种清晰的模糊状态,对于书画作品,如有之,那定是在长期修炼中偶然得之而又不可重复的境界,正如学者俞平伯所言: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文心之妙,亦复如是。
写到此,让我联想到古人对香料的选择与玩味,可谓十分讲究。先将老陈香于中蒸透,再于火上设铜丝架,置已蒸透的香料于铜丝架上,徐徐烘焙,清香雅韵而无烟。而众香中首推佛手,佛手乃香中君子,其香只在有意无意之间……说来可笑,我正是读到上面的文字,觉得古人生活更注重陶冶性情、安于内心,便生出穿越到古代的痴念妄想。
回到古代终是不可能,但是学习古人以涵养心智,除了方法要得当外,天赋才情更必不可少,否则就会闹出金屑入眼的怪病了。虽然董其昌才情可谓之大矣,但仍“恐流为率易”,不敢越雷池半步,也着实让人窃笑。
古代文人喜游历,或迁升离任,会考省亲,或为知行合一寻微探幽,甚或遭受斥逐郁不得志,途中常于驿亭、客舍、名胜的墙头壁间留佳咏、舒愤懑,成为千古佳话。
白居易被贬江州,途经蓝桥驿亭见壁间有元稹所题诗句。白居易与元是好友,有着相同的命运,此去江州的路,与元稹被贬后奉诏西归的路是一致的,在此处读到元稹的诗,感慨万千。沿途驿亭很多,可能还有元稹的题咏,因此,他每到一处便下马寻觅,并写下一首《蓝桥驿见元九诗》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新诗。”
今日旅馆、名胜的墙上是绝对不允许题字的,而媒体虽多但佳咏难觅,白乐天有知,当作风流不再、雅士凋零之叹。
乾隆苏州市布衣文人沈复在他的忆语体散文《浮生六记》中描写他与友人石琢堂冒雪登临黄鹤楼,见壁间题咏甚多,不能悉数记忆,唯独记下一楹对:“何日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书中未提及是何人所作。
后来有朋友向我索字,我就将此楹对书写后送与朋友,朋友看后说:“江城五月怎么会落梅花呢?”我一时语塞。
李白在迁谪途中听见黄鹤楼上有人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怀而作《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市,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想必那位不知姓名的文人应是读了李白诗触发了灵感作此楹对,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颇有才情的人。
想起2015年冬我在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写生时,曾见山下一小酒馆里石灰柱上画了一个水墨人物,用笔洒脱飘逸,虽寥寥数笔但颇为传神。因是直接画在石灰柱上,所以没有办法装裱,酒馆老板干脆在柱子上镶了个玻璃框以保护画面,也更加美观。饭后与老板交谈才知道,这是某美术学院的老师带学生来此写生,在酒馆老板的要求下,带队的老师乘酒兴信笔而作,虽算不得壁间题咏,也可作丹青抒怀的佳话了。
清代诗人沈德潜论诗讲究格调和诗情与自然和谐统一。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评李白的诗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200多年后的民国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李白词:“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
闲暇时细品这两段评语,我常常会将沈德潜与王国维混淆,恍惚间感觉象是同一个人说的。一个落拓不羁的李太白,成就了穿越古今的神话。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段文字,文中也提到了沈德潜。“过去的诗家多讲究炼字炼句,其实诗以纯乎自然为上,所谓‘天籁’,清代沈德潜言‘佳句不须雕刻’,工于镂琢和锤炼尤次之,至于专事斧凿用典冷僻,或幽深诡谲词意晦涩,虽也有人欣赏,却早已不可为法。”
而比沈德潜略早一些的清代画家石涛在他所著的《画语录》中写有一段关于“受”的重要文字:“夫一画含万物之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石涛是前朝遗民,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清初绘画崇尚传统,墨守成规,笔墨法度森严,讲究出处。而石涛则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对自然的感悟,没有于一家之见而能借古开今,给沉闷的清代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石涛所说的“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传达过程中,心与手相“应”、手与笔墨相“和”,达到如化生万物的天与地之间那种和谐一体的境界。
我觉得沈德潜石涛的美学理念是一致的,诗与画其实异曲同工。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木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元好问《论诗绝句》)诗中的陈正字指宋代诗人陈师道,他是一位执着追求自己风格的诗人,以其坚韧耿介的性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陈师道写过一则包鼎画虎的故事:包鼎每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踞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复饮斗酒,取笔一挥,意尽而去,不待成也。
我还读到过关于画者的几则典故。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磅礴,。君曰:“可矣,此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宋元君找人作画,画工们行礼后恭敬地站着,以嘴润笔,调和墨汁,半数人在室外等候。有一个迟到的画工,不紧不慢地走来,行礼之后也不肃立,转身回家了。宋元君派人观察他的行动,发现他脱掉衣服体盘踞在家中。宋元君说:“对了,这才是真正的画家。”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记载有顾峻之:“常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
《林泉高致·画意》有一段文字:假如工人琴,得阳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脱然已在于目。”此段大意是就象制琴的工人,得到了峄山之阳的桐木,精巧的手法,高妙的创意在胸中清晰地呈现,即使树还在地上矗立,枝叶尚未去除,一把完工的好琴,已经完整地浮现于眼前了。
这几则典故,说明了古人治艺的严肃态度,是技艺之外的心境陶养。
想来,诗人陈师道又何尝不是如此?他48岁时任秘书省正字,故后人称其为“陈正字”。因不肯穿妻子从品行不端的亲戚处借来的棉衣,冻病而死。陈师道以“闭门觅句”的苦吟方式作诗。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世言陈无己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皆抱持寄邻家。”他作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对后诗影响深远。
艺术创作是严肃而痛苦的事业,正因如此,聪明的艺术家会以更为从容的姿态享受其过程。
所以,蚌病成珠,良有以也。
2019年1月23日于南塘斋
作品欣赏
目录
概述
获得荣誉
艺术评论
作品欣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