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刘海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和教学方向为景观规划和自然遗产保护,可持续旅游休闲规划设计,园林植物与生态修复。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2002.09-2005.0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得景观规划设计方向理学博士学位
1999.09-2002.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城市规划方向工学硕士学位
1994.09-1999.0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学习,获得城市规划方向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3.7-至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0.10-至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10.12-2011.12,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
2007.7-2010.10,清华大学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2005. 9-2007.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社会活动
会议参加
第7届国际景观生态大会(IALE),2007
第43届国际景观师联盟大会(IFLA)和2006美国景观师协会年会(ASLA),2006
第6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2003
第4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2003
国际交流
2011.10,美国圣迭戈,2011美国景观师协会年会(ASLA)年会;
2008.5,法国格勒诺布尔,2008欧洲山地旅游发展大会;
2007.6,荷兰瓦赫宁根,第7届国际景观生态大会(IALE),作为国际景观生态会员,发表论文并演讲;
2006.10,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第43届国际景观师联盟大会(IFLA)暨2006美国景观师协会年会(ASLA);2006年起成为美国景观师协会国际会员;
2003.10,大阪,第六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社会任职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会员,学术通讯责任编辑。
美国景观师协会国际会员
主要成就
主讲课程
景观水文(秋季课程,学生20人)
景观生态学(春季课程,学生30人)
区域景观规划STUDIO(春季课程,学生30人)
研究方向
景观规划和自然遗产保护
可持续旅游休闲规划设计
园林植物与生态修复
研究生景观水文课程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
研究生区域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区域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与体系规划研究
研究项目
1.中原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07)(在研)
2.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2006)(完成)
3.四川成都龙门山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
4.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北京市园林局,2006)(完成)
5. 浙江省台州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2005)(完成)
基础研究
我国省域/区域遗产地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8215,项目主持),2011.1-2013.12;
中原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50608043,项目主持),2007.1-2009.12;
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核心成员,2006);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下游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景观影响评价负责人),2004.8-2004.12;
[5]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638210,专题核心成员),1997.1- 2000.12。
城市绿地规划规范研究(国家标准,其他绿地部分负责人),2007.10-2009.5;
建筑设计资料集(国家标准,景观设计章节,生态湿地专题负责人),2012-2013;
绿色建筑设计图集(国家标准,雨水花园专题章节负责人),2013;
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地景与生态规划专题章节负责人),2013。
南水北调保沧干渠、邢清干渠调压站景观设计,负责人,2012.12-至今;
[2]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洪管理研究与景观设计,负责人,2009.12-至今;
[3]新兴县绿道规划设计,负责人,2011.12-2012.7;
[4]福州市西湖周边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咨询,负责人,2012.8-2012.10;
福州江北城区水系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负责人,2012.7-2013.1;
[6]广东省云浮市农林水土统筹发展规划,核心参与者,2011.12-2012.7;
[7]南平市绿色发展规划纲要,核心参与者,2012.7-2013.1;
[8]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风景名胜区新镇和农垦新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核心参与者,2009.11-2010.5;
四川成都龙门山、龙泉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组长,2008.3-2010.9;
[10]龙门山(成都段)与阿尔卑斯山脉(瑞士段)旅游资源与开发对比研究,项目组长,2007.9-2007.12;
四川嘉陵江旅游区总体规划,核心参与者,2006.5-2006.7;
[12]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核心参与者,2004-2006;
[13]浙江省台州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项目组长,2003.7-2005.9;
[14]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核心参与者,2004.3-2005.3;
湖南武陵源区世界自然遗产总体规划及旅游镇详细规划,核心参与者,2002.7-2003.9;
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规划国际咨询项目,核心参与者,2003.7-2003.11;
青海互助、大通民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参与者,2001.10-2002.5;
陕西咸阳历史文化名城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参与者,1999.9-2000.9;
陕西安康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参与者,2000.5-2001.9;
[20]兰州市新城镇总体规划,核心参与者,2000.3-2000.9。
学术论文
期刊文章
1. 对构建中原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中国园林2009/01
2. 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城市环境设计2008/04
3. 台州市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思考,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2008/02
4. 美国LA专业评估体系概述及对国内的借鉴,中国园林2007/02
5. 峡谷地貌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6/05
6.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生态学报2004/02
7. 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城市问题2005/03
8. 日本国营公园的主题及其启示—以明石海峡公园为例,新建筑2005/06
9.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城市规划2005/09
10. LIU Hailong,A key method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urban fringe: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wastelands—a case study of Shihuadong National Park of Beijing,Journ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建筑2003/10
刘海龙,当代多元生态观下的景观实践,建筑学报,2010.4:90-94.
刘海龙,基于过程视角的城市地区生物保护规划——以浙江台州为例,生态学杂志,2010,29(1):8-15.
刘海龙,连接与合作:生态网络规划的欧洲及荷兰经验,中国园林,2009(9):31-35.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原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中国园林,2009(1):24-28.
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100-105.
刘海龙,潘运伟,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的构建,自然资源学报,2009,9(25):1480-1488.
刘海龙,中荷两处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分析与比较,南方建筑,2009(4),84-88.
胡一可,刘海龙,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中国园林,2009:64-68.
刘海龙,台州市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思考,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2008,2:94-103.
刘海龙,评《景观都市主义文集》,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2008,3:206-209.
刘海龙,俞孔坚,詹雪梅等,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城市环境设计,2008,4(25):29-33.
Steiner F.著,刘海龙译,未雨绸缪:可持续的灾害恢复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08,4(23):86-92.
刘海龙,作为空间规划工具的生态网络导则,中国勘察设计,2007(12):42-43.
刘海龙,美国LA专业评估体系概述及对国内的借鉴,中国园林,2007,23(2):66-70.
[15]邬东璠,杨锐,刘海龙,水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园体系,中国园林,2007,23(3):24-30.
[1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韩西丽,反规划之台州市案例,建筑与文化,2007,1(35):20-23.
刘海龙,李迪华,黄刚,峡谷地貌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21-30.
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城市问题,2006,133(5):11-16.
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城市问题,2005,3:67-72
刘海龙,孙立,日本国营公园的主题及其启示—以明石海峡公园为例,新建筑,2005,6:81-85.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城市规划,2005,29(9):70-75
[22]俞孔坚,李伟,李迪华,李春波,黄刚,刘海龙,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69-76.
[23]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5,157(3):76-81.
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生态学报,2004,24(2):323-329.
Pauda M.著,刘海龙译,以美国景观设计市场化经营为鉴,审视中国的发展,中国园林,2004,2:30-33.
会议报告
刘海龙,构建中国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75-78.
刘海龙,从当代多元“生态”视角反观风景园林的生态基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9-97.
LIU Hailong,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IALE World Congress2007,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ALE
LIU Hailong,LI Dihua, HUANG Gang,Landscape impacts of multilevel hydroelectric construction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and the 生态旅游 strategy for local development, IFoU 2006,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odernization and Regionalism-Reinventing the Urban Identity,Proceedings VolumⅠ,523-531,2006
刘海龙,黄刚,景观破碎化条件下风景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以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例,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文集,2005,143-155.
LIU Hailong,A key method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urban fringe: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wastelands—a case study of Shihuadong National Park of Beijing,Journ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建筑, October 2003,179-184
对构建中原地区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2008/09.
著作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著,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海龙;杨冬冬;赫男;赵婷婷等译,当代基础设施景观(the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Infrastructure),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刘海龙;刘东云;孙璐译,《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刘海龙;贾丽奇;赵智聪;庄优波邬东璠译,《城市与自然过程》(Cities and Natural Proces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刘海龙;郭凌云等译,《城市设计手册》(Time-Saver Standard for Urban 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丁红霞;刘玉杰;刘海龙译,《热带庭园设计》(Tropical Garden Design),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发表论文
刘海龙,鲍秋然,许孝宸,张佳奇,周语夏.基于“知-意-行”结构的中原地区河流开发与保护公众调查[J].水利学报,,:1-12.
孔繁恩,刘海龙.世界遗产视角下“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及类型特征[J].中国园林,2021,37(08):92-96.
周怀宇,刘海龙.物联网视角下的建成景观设计项目运行信息管理:从空缺到途径[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02):83-95.
周怀宇,刘海龙.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基于深度学习风景园林平面识别与渲染[J].中国园林,2021,37(01):56-61.
张益章,周语夏,刘海龙.国土尺度河流干扰度评价与空间分布制图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08):10-17.
周语夏,刘海龙.国际自然流淌河流保护的政策工具与成效比较[J].风景园林,2020,27(08):42-48.
莫尔科夫基纳·达莉雅,刘海龙,许晓青.水声景与人的感知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07):99-104.
周怀宇,刘海龙.绿色雨水设施的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05):88-97.
本刊编辑部,刘海龙.“海绵城市”多面观[J].建设科技,2020,(07):1.
毛旭辉,许鲁萍,刘哲,刘海龙,贾海峰.基于LID-BMPs的历史文化区降雨径流管理方案及模拟评估[J].环境工程,2020,38(04):158-163.
周语夏,刘海龙,赵智聪,杨锐秦巴山脉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01):86-95.
张引,刘海龙,杨锐.社区共管与协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秦巴山脉区域5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01):111-119.
吴书悦,刘海龙,周语夏.秦巴山脉区域河流自然风景价值保护初探[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01):80-85.
刘海龙,周语夏.中原地区西部河流自然风景价值保护的3种模式[J].水资源保护,2019,35(06):131-137.
周怀宇,刘滋菁,刘海龙,姜会全,张益章.雨洪管理设施的监测与智慧景观设计结合的跨学科实证[J].水资源保护,2019,35(06):82-88.
刘海龙.美国州立公园体系的发展、特征与评估[J].风景园林,2019,26(11):64-70.
刘海龙,周语夏,侯姝君.建坝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国际案例比较研究[A].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西班牙大坝委员会.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西班牙大坝委员会: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703-715.
刘海龙,周语夏,吴书悦,文大川.基于中美比较的中国西部自然风景河流保护[J].中国园林,2019,35(11):59-64.
周怀宇,姜会全,刘海龙.基于物联网在线监测的景观项目雨洪管理过程可视化与绩效评估[J].中国园林,2019,35(10):29-34.
杨冬冬,曹磊,刘海龙,赵新.基于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05):77-82.
刘海龙,杨冬冬,孙媛.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与评估——以历史类型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5):34-39.
周怀宇,刘海龙.绿色屋顶雨水技术研究与清华校园案例分析[J].建设科技,2019,(Z1):69-74.
张益章,刘海龙.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清华校园新民路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研究[J].建设科技,2019,(Z1):61-68.
刘海龙.融合、交叉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J].建设科技,2019,(Z1):14-15.
刘海龙,郭,颉赫男,杨冬冬,周怀宇.高密度建成环境雨洪管理景观设计——以清华建筑馆庭院为例[J].建设科技,2019,(Z1):75-82.
李佳懿,刘海龙.基于河流四维过程的河漫滩湿地生态景观恢复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133-135.
孔繁恩,刘海龙.现代风景园林视角下对于中国古代园林理水科学特性的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5):64-68.
周怀宇,李颖睿,刘海龙.负荷表面景观的雨洪管理设计研究——以西咸天福和园A区景观雨洪管理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S1):98-103.
王浩,刘海龙,郭湧.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的交互合作平台构建探析[J].中国园林,2018,34(S1):104-109.
刘海龙.清华校园生态景观的建成后评估——以胜因院为例[J].住区,2018,(01):96-101.
杨帆,刘海龙,尹芳,陶蕴哲.基于城市一水碳酸钠均衡的绿地生态效应评估机制研究——以株洲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6,32(10):145-150.
刘海龙.海绵校园——清华大学景观水文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16,(02):134-141.
刘一瑶,郭国文,孟真,刘海龙.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清华学堂路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6,(03):14-20.
杰克·埃亨,秦越,刘海龙.从安全防御到安全无忧:新城市世界的可持续性和韧性[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7.
西亚姆巴巴拉·伯纳德·曼耶纳,张益章,刘海龙.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13-21.
刘海龙.连接与合作——生态网络规划的双重维度[J].动感(生态城市绿色建筑),2014,(04):53-56.
杨冬冬,刘海龙.福州城市防洪体系空间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08):85-90.
刘海龙,杨冬冬.美国《野生与风景河流法》及其保护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4,30(05):64-68.
刘海龙.多态一体——我理解的自然与设计[J].世界建筑,2014,(02):36-40+133.
潘运伟,杨明,刘海龙.濒危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分析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对策[J].人文地理,2014,29(01):26-34+65.
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中原地区园林,2014,30(01):6.
刘海龙,张丹明,李金晨,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30(01):7-12.
韩毅,刘海龙,杨冬冬.基于景观水文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实践[J].中国园林,2014,30(01):23-28.
刘海龙.概念的意义[J].风景园林,2013,(06):154.
刘海龙,王依瑶.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与评价研究——以自然类型国家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3,29(11):84-88.
刘海龙,孙媛.从大地艺术到景观都市主义——以纽约高线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园林,2013,(10):26-31.
查尔斯·安布罗西诺,文森特·吉隆,贾丽奇,刘海龙.法国视角下的创意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03):49-53.
卢克·伯伦斯,贾丽奇,刘海龙.理论化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理论:规划中的行动者—关联法概要[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05):73-87.
刘海龙,潘运伟.我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的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09):1480-1488.
刘海龙.构建中国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84-87.
刘海龙.当代多元生态观下的景观实践[J].建筑学报,2010,(04):90-94.
刘海龙.基于过程视角的城市地区生物保护规划——以浙江台州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0,29(01):8-15.
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05):100-105.
胡一可,刘海龙.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J].中国园林,2009,25(10):64-68.
刘海龙.连接与合作:生态网络规划的欧洲及荷兰经验[J].中国园林,2009,25(09):31-35.
刘海龙.从当代多元“生态”视角反观风景园林的生态基础[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96-104.
刘海龙.中荷两处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分析与比较[J].南方建筑,2009,(04):84-88.
刘海龙.评《景观都市主义文集》[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01):206-209.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01):24-28.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8:1623-1634.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8:52-61.
费雷德里克·施泰纳,芭芭拉·法加,詹姆斯·赛普斯,罗伯特·野老,刘海龙.未雨绸缪:可持续的灾害恢复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08,(04):86-92.
刘海龙,俞孔坚,詹雪梅,李春波,方琬丽.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以浙江台州市永宁江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4):29-33.
刘海龙.台州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1(02):94-103.
刘海龙.作为空间规划工具的生态网络导则[J].中国勘察设计,2007,(12):42-43.
[66]邬东璠,杨锐,刘海龙.水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园体系[J].中国园林,2007,(03):24-30.
刘海龙.美国LA专业评估体系概述及对国内的借鉴[J].中国园林,2007,(02):66-70.
刘海龙,李迪华,黄刚.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05):21-30+131.
刘海龙,丁晓青.基于镜像学习和复合二次距离的手写汉字识别[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7):1239-1242.
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05):11-16.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09):70-75.
[72]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09):76-80+97-98.
刘海龙,孙立.日本国营公园的“主题”及启示——以淡路国营明石海峡公园为例[J].新建筑,2005,(03):81-85.
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03):67-72.
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03):76-81.
俞孔坚,李伟,李迪华,李春波,黄刚,刘海龙.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01):69-76+162.
[77]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维护与组织——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探讨[A].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局.奥运会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园林学会,2004:96-103.
玛丽·帕多瓦,刘海龙.以美国景观设计市场化经营为鉴,审视中国的发展[J].中国园林,2004,(02):35-38.
刘海龙.城市边缘区复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工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以北京石花洞风景区为例[A].日本造园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韩国造景学会.2003年第六届日中韩风景园林研讨会议论文集[C].日本造园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韩国造景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3:65-70.
张睿,丁晓青,刘海龙.基于正交混合Gauss模型的脱机手写数字识别[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19-22.
获得荣誉
1.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研究获得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
2005年规划分析荣誉奖;
2. 安康市总体城市设计获得陕西省2002年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3. 青海互助、大通民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获得陕西省2002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2012,担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大会(IFLA-APRC,上海市)遗产分会场主持人和学生设计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获设计营竞赛一等奖
2010,以论文《构建中国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优秀论文评奖”佳作奖;
2006,参与指导研究生毕业设计“从排水沟渠到绿色通道”获美国景观师协会学生竞赛奖;
2005,“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Urban Growth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获美国景观师协会2005年规划分析荣誉奖(Award of Honor in Analysis and Planning) ;
2002,青海互助民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陕西省规划设计三等奖);
2002,陕西安康市总体城市设计(陕西省规划设计二等奖)。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12-2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活动
会议参加
国际交流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主讲课程
研究方向
研究项目
学术论文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