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Guang-yue Tower),亦称余木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
东昌府区古城中央,与
鹳雀楼景区、
黄鹤楼、
岳阳楼、太白楼、
滕王阁、
蓬莱阁、
镇海楼、
甲秀楼、
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光岳楼始建于明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
陈镛以修城所余之木料修建了光岳楼,后因地处东昌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其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直到明
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与时任东昌知府金天锡共登此楼叹其无名,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命之曰“光岳楼”。
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石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之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1977年12月,光岳楼入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光岳楼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
光岳楼是明朝
洪武七年(1374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
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明
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才将其命名为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光岳楼地处鲁西重镇,光岳楼的兴建亦与军事需要相关。
春秋时此地有聊摄方国,
聊城市因此得名;以后各个朝代聊城均处于较重要的地理位置,为
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明初,“元人北归,屡谋兴复”,北方形势紧张,明政权在北平驻有大量军队,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驻军所需的大量军备物资由运河运来,
东昌府区的地位因此十分重要。明
洪武元年明军克大都后,在此地设北平都司,改为东昌府。
建设历程
洪武二年(1369年),平山卫守御指挥佥事
陈镛开始将聊之土城改筑成砖城,修城完毕。洪武七年(1374年),陈镛又以修城所余之木料修建了光岳楼,后因地处东昌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其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直到明
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与时任东昌知府金天锡共登此楼叹其无名,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命之曰“光岳楼”。
1938年,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筑先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曾设巷战指挥部于此。
地理环境
光岳楼位于
聊城市古城中心。聊城地势低平,海拔31~38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3.1℃,1月平均-2.6℃,7月平均26.8℃,年降水量586毫米。
建筑布局
综述
光岳楼位于山东省
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光岳楼外观为过街式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占地1185平方米,通高34米,整体建筑坐北向南,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部分。
台基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西门为假门,敞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门内是宽阔的楼洞,各门有石刻
匾额,东“太平”,西“兴礼”,南“文明”,北“武定”。单檐歇山
卷棚顶,不施斗拱,更觉轻巧明快,与主楼形成明显的对比,此亦是中国传统建筑惯用之手法。
主楼
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为全木结构,高24米。四面斗拱飞檐,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一楼设32根金柱,内外双槽等高直达三楼,另设20根檐柱支撑外墙。一楼面阔、进深皆7间,且明间特大约有4米之阔。次间和梢间较明间小。二楼面阔和进深仍是七间,而尺寸更小,柱子排列分布与一楼雷同,放置柱于一楼挑尖梁之上,并设平座回廊。三楼为结构暗层,面阔、进深皆三间,并始置空井,金柱
柱头到此用巨大的梁枋连接成一坚固的框架整体,梁枋之上灵活设置斗拱瓜柱承托四楼。四楼骤然缩小,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面开冰纹圆窗和四开扇大窗,顶部设十字梁垂莲柱,并装饰莲花、莲果、荷叶等吉祥避邪之物,为古代悬漏壶之处。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着鲁班神龛。龛内有鲁班神像。之所以供奉
鲁班,一是因为鲁班是木匠的祖师,光岳楼主楼为木质结构,意为建造技术高超堪称鲁班神工。鲁班龛上,悬挂着“巧夺天工”的木质
匾额,白底黑字,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之弟
爱新觉罗·溥杰所题。在鲁班神龛左右金柱上,还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
蒋维崧先生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二层楼内有文昌阁,文昌阁是由板壁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周围金柱。方室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四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清代
爱新觉罗·弘历七下
江南,六次东巡,九次过东昌府,五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十三首。因此,文昌阁也叫“乾隆行宫”。阁内塑有乾隆像,以示纪念。在二楼的四个檐下,还分别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
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瑛”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
由二楼西侧梯道升16级台阶便到达第三层楼面。第三层系暗层,实际它是光岳楼的结构层,横木穿插,梁枋扣合,纵横交错,似龙游蛇行,将自下而上的金柱与檐柱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楼也是楼身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五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二层贯通,故暗层实仅三间。“不心间”即楼之正中,是空井,四周置
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均与宋《
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更是拱斗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
由三层东次间向南登13级台阶就到了光岳楼第四层楼。第四层是楼的最高层,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明间有6扇窗,可以凭窗远眺。明间中间,缀以毛管式栏杆,扶栏通过井口,可一望井底。次间装冰纹圆窗,构设恰当,运用自然。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
抹角梁之上。
附属建筑
敞轩
敞轩位于墩台东侧的楼梯出口处,其中轴线与主楼中轴线重合,其作用为楼梯口遮雨棚。敞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无斗,屋顶为卷棚歇山,为小式做法。其明间、次间面阔相等,为2295mm,稍间仅 660mm,楼梯占据中间三间,稍间除北侧为楼梯出口外,其余部分为一圈吾王靠。其檩下为枋,无垫板,梁的构造与主楼相似。在敞轩楼梯口处挂有当代著名书法名家
启功先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
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砖,绕以
女儿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碑廊
碑廊是由7通立碑、15块壁碑形成的。除了两块壁碑嵌在一楼内壁外,其余20块都在一楼檐下或是外壁上。观其内容,或为修葺勒石,或为诗文,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其中,乾隆诗碑是其中的精品。乾隆诗碑一共有两块,一通立在东门外北,刻有乾隆于庚子年(1780年)、甲辰年(1784年)、庚戍年(1790年),三次御制诗章共七首。另一块为壁碑,嵌在南门外
东壁上,刻有乾隆丙申(1776年),御制诗作二首。此外,还包括一些重修光岳楼的碑文,是研究光岳楼建筑的重要史料。《重修东昌府并光岳楼记》碑立于南门外,为清
顺治五年(1649年),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书丹。此外,还有由聊城进士、户部主事梁玺撰写的明
成化二十二年(1488年)的《重修东昌楼记》碑;由聊城进士、礼部右侍郎许成名于明
嘉靖(年号)十三年(1534年)撰写的《重修光岳楼记》;由时任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海源阁创建人
杨以增撰写于清
道光(年号)二十年(1840年)的《重修光岳楼记》碑分别立于东门以及四门外。在一楼的东门额上,还悬有一木质的“泰岱东来作翠屏”横匾,白地黑字,为清代山东学使施闰章题写。
建筑特征
综述
光岳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是元明木构建筑中硕果仅存的第一原貌建筑。光岳楼是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四层木质主楼组成,光岳楼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符合于中国古代九丈九尺,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整个木质主楼全部采用卯榫结构,没用一个铁钉,历经百年风雨而巍然屹立。以建筑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
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结构
光岳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光岳楼主楼在空间上分为四层,各层平面均近似方形,一至三层楼身均为五
开间,一层
副阶周匝,二层由外廊环绕,三层为暗层,包括两个结构层次,下为斗棋层,其上为层层叠加的抹角梁和井口梁,做结构转换用。四层然收紧,减少为三开间,在下层T字形枋上立檐柱,明间开间扩大,次间缩小,屋顶为歇山十字脊形式。整个形体避免了机械式斜切直线,使人感到高大而秀丽。
光岳楼主楼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首先将一层至三层斗层以下的主体结构看作一个整体,则这部分可称为柱额层,其上为斗棋层,斗层以上为梁架结构,可看作为屋架层,如此,三层以下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层次。而四层则无明显的水平分层,从檐部至中心脊檩,柱子逐渐升高,且无斗层,为明显的堂式结构。光岳楼三层斗棋以下的檐柱与金柱为通柱,而四层柱与金柱叠在三层的斗层与结构转换层上,属混合式楼阁。光岳楼始建于元末明初,下层采用通
柱式,而四层之所以采用叠柱式。
斗拱
相较于宋式斗棋,光岳楼斗棋更为接近清式。根据位置不同,光岳楼斗棋共有17种。其中,各层外均有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三种,共12种,每一层的各朵斗之间通过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三层内檐亦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三种,四层内檐斗棋一种,另外,三层下金檩下还有襻间斗棋一种。
藻井
在光岳楼顶楼的房顶正中,还设有藻井。藻井里边是一些以水中物为内容的
装饰画和雕刻,中间是莲实,周围是荷花,还有荷叶。这些装饰物都雕刻精细,绚丽多彩。既有装饰作用,又符合中国古代五行生克之理。
相关文化
乾隆行宫
清朝
爱新觉罗·弘历11次东巡、南巡,9次过聊城,6次登光岳楼。据《
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楼上悬挂的“神光钟瑛”
匾额系清朝
康熙帝所题,意为东岳之神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
科举文化
当地人民对光岳楼也有很特殊的感情,每逢“九九”重阳节、新春佳节,城乡人民便扶老携幼,来登临这座楼阁,以饱览鲁西平原特有的景色。封建科举时代,本地凡中了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的人,都要登上光岳楼告祭“文昌帝君”。明清两代,
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东昌
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聊城市文运大开,期间,仅聊城县就有两人考中状元,99人考中进士,439人中举人。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那些衣锦还乡的卿相更喜登临光岳楼,临风把酒,怀古抒情。
匾额楹联
截至2010年,光岳楼存名人题写匾额约16块,
碑刻20块。其中,“太平楼阁”匾额是被
康熙帝选为“字压天下”的聊城状元邓仲岳所题,《重修东昌府城并光岳楼记》碑刻,乃清朝开国状元聊城人
傅以渐所书。从光岳楼东侧门拾级而上,登上约十米的楼墩平台,见一额悬于东门之上,白底黑字大书:“泰岱东来作翠屏”是
蒲松龄的师傅。
清代诗人
施闰章也曾为它题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罗哲文、
陈从周、
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筑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
启功、
爱新觉罗·溥杰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
匾额和楹联。1974年,为纪念光岳楼建造600年,海内外名流纷纷题字作画致贺。郭沫若新书“光岳楼”匾额悬于楼上(现悬挂于二楼北向檐下),著名书画家
丰子恺撰书楹联云:“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著名的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来聊考察时,亲笔绘画迎客松,并题下“泰岱松不老,光岳目常明”的诗句。1979年11月,徐运北同志为光岳楼重新题写“泰岱东来作翠屏”。1979年,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的美术教育家
李苦禅先生,来聊登楼后写下:“矗立街心光岳楼六百年前工人修历尽世间风云事无产阶级占熬头”。李苦禅先生之子
李燕,先后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来聊参观光岳楼,为光岳楼绘虎和猴两幅。1982年9月,中国著名翻译家、学者
戈宝权同志来聊参观,题写“久仰聊城名,今登光岳楼,雄峙城壕上,美名耀千秋”来赞美光岳楼,现都收藏于东昌府档案馆。
传说记载
相传,当年建造光岳楼时,遇到了不少难题,鲁班三次显灵帮助建造者们渡过难关:建造之初,工匠们拿不出建造方案,这时鲁班幻化成一位白发飘飘的老道来到这里,留下一座模型,工匠们“等量扩大”了100倍,便有了今天光岳楼的雏形;后来楼盖好了,楼上的木头老是晃动,老道又来了,他砍了一堆木楔,用手一指,楔子就不多不少的全部飞进卯里,高楼瞬间稳固;最后,老道绕楼三圈,把他的锈斧头塞进了西北角的楼基条石下,调正了楼身。这时,工匠们知道这是遇到了神仙,鲁班显灵了,纷纷叩拜。因此,光岳楼楼建成后,人们雕刻了鲁班的塑像供奉起来,以示纪念。
香烟品牌
20世纪90年代,山东将军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卷烟厂出品了“光岳楼”
烟标。烟标底色有红色和金色两种,正、副版图案相同,以山东
聊城市古建筑光岳楼为主图,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显得雄伟高大,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3年6月,中华水上古城旅游发展总体策划方案最终成果汇报会议召开,确定了光岳楼的旅游总体谋划和旅游定位。
保护
研究历史
1936年,营造学社成员
梁思成、
林徽因、
刘敦桢在山东考察古建筑时虽未到聊城,但曾于同年派
刘致平和
莫宗江在
聊城市探查并拍照。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营造学社内迁四川,光岳楼的考察研究被搁置起来。
1964年,建筑史学家路秉杰在同济大学读研期间,组织人员对光岳楼进行了测绘调查。1978年12月,基于测绘数据,
陈从周、路秉杰发表《聊城光岳楼》一文。1980年,路秉杰借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携文章与日本同行交流讨论。这篇文章根据现存
碑刻铭文及部分史料,初步梳理了光岳楼的修缮沿革、命名经过;其后简单分析墩台、敞轩的尺寸及构造;最后文章按照分层的顺序,重点介绍光岳楼主楼的特征,提出主楼四层“大概是清帝南巡时仓促所建”等观点。此次调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测绘数据,对当时光岳楼的面貌有直观明确的记录。三十多年后,同济大学再次组织人员对光岳楼进行测绘调查,并利用
碑刻、文献,进一步研究其建造背景及修缮沿革历史。团队在翔实的实测记录基础上,结合大量相关案例,利用对比法和作图法,重点分析光岳楼的构成特点,包括尺度、空间、构架、立面构成,并就光岳楼的暗层、空井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还对光岳楼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文化结构、力学结构进行了分析。
2016年,聊城市光岳楼管理处与
天津大学联合启动了“光岳楼测绘、监测及出版资料服务项目”。此次测绘采用三维
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精细化现状测绘,让今人更加详细了解了光岳楼的内部情况。
保护措施
仅据历代碑刻记载,明、清、民国时期,光岳楼进行过十一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光岳楼的保护十分重视,先后多次对该楼进行了维修。其中,有2次规模较大。1984年,在光岳楼成立聊城市文物管理所;同年5月至1985年12月,对光岳楼主进行了全面维修,耗资45万元。维修是遵循“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以尽量不动原件为前提进行的。1992年3月至1993年10月,经
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对基座进行了全面维修。工毕,光岳楼基座又重新恢复了初建的原貌。1998年在此成立聊城光岳楼管理处。
由于风雨侵蚀,光岳楼的外部油漆剥落,瓦面有所破损。2009年,聊城光岳楼管理处委托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制订了《光岳楼维修保护方案》。同年9月16日,
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的方案。2010年5月20日,光岳楼维修工程正式开工。这次维修的重点部位是光岳楼的外部木构架重新涂漆上色,四层外檐瓦面、墩台发券和墙面上的残损砖瓦更换成新的砖瓦。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