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鼢鼠
鼹形鼠科平颅鼢鼠属的一种鼠类
东北鼠(食虫类:Myospalax psilurus),又称地羊子、地排子、瞎老鼠、盲鼠,是农、牧区的重要害鼠之一,可在地下采食植物根茎,并通过挖掘活动推出大量土丘,破坏植被,促使土壤水分和营养流失。如在齐齐哈尔市55.07万公顷的草场上,平均每年鼠害发生面积2.9万公顷,平均牧草损失928万。而根据学者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调查,一公顷土地上若生存有17~28只东北鼢鼠,会导致该土地流失31.35~51.63立方米的土壤。
东北鼢鼠外形粗壮,体长在200毫米以上。尾短,秃而无毛。前肢具有发达的爪,爪比趾长。耳甚小,隐于毛下。毛厚,背面毛棕灰色带有光泽。前额与两颊毛色较浅,灰白色,顶上有一白斑。腹面毛浅灰白色或灰褐色,毛基灰黑色。其毛皮较佳,可以用于制作服装。
东北鼢鼠分布于中国东北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栖息地以耕地、草原和丘陵地带为主,在河岸平滩上亦可。
2016年,东北鼢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外形:东北鼢鼠体长200~270毫米,体重185~400克,体型较大且粗壮,吻部钝圆,耳小,常隐于毛被内,眼极小,尾短(35~55毫米),但大于后足长,光滑无毛。四肢发达,前肢有强大的爪,适于地下挖掘活动。
毛色:全身被毛,毛细软,呈棕灰色,带有银灰色光泽。吻部四周毛色较淡。额骨中央有一白斑。整个背部毛色一致,呈棕灰色,略带棕黄,皮毛基部灰黑色。腹部毛呈灰色,背腹毛在体侧的分界线不甚明显。尾裸露,光滑无毛。
颅骨:头骨坚硬,颧弓宽大,鼻骨前宽后窄,额骨前部镶入两鼻骨之间。额骨与顶骨上方有发达的眶上嵴和嵴。眶上孔成三角形。门齿孔窄小,腭骨细长,其中部有一明显的突起并向后延伸。颅骨后部人字嵴处呈截切状。
牙齿:门齿发达,长而粗壮,第一上臼齿较大,内外侧各有两个凹角,相互交错排列。第二、三上臼齿相似且较小,内侧仅具一个凹角,外侧均具两个凹角。第一下臼齿内侧有三个,外侧有两个凹角,而第一凹角非常表浅,有时不存在。第二下臼齿内外侧均有两个凹角。第三下臼齿退化,内侧两个,外侧一个凹角,但后凹角表浅。
爪:前爪爪趾粗壮,尖而利,前端呈楔形,利于挖掘。
文件:东北鼢鼠部分骨骼.jpeg 东北鼢鼠部分骨骼(已去除原版水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蒙古东南部以及俄罗斯黑龙江省地区的邻近部分。
中国分布:甘肃省,陕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河北省河南省
栖息环境
东北鼢鼠主要栖息于草原及沙质土壤的农田和部分丘陵区的荒地与灌丛、林缘区域中。如:黑龙江草甸草原、蒙满草原、嫩江草原、渤海盐化草甸、绥芬-汉卡草甸和森林草甸、华中黄土高原混交林、长白山混交林、乌苏里阔叶林和混交林、大兴安岭-扎赉特旗针叶林等。
节律行为
东北鼢鼠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即一个活动高峰期),活动强度表现为春季\u003e秋季\u003e夏季。
觅食行为
东北鼢鼠有贮存越冬食物的习性,越冬时的平均日食量为7克左右。其食物主要为地下根茎,其中以禾本科地下根茎为主,其次是豆科和菊科植物等,还包括一些药用植物,植物种类多达十几种,如:马铃薯、樟子松、茵陈蒿、大籽蒿、羊草苦荬菜、独行菜、车前、委陵菜、葱、冰草早熟禾歪头菜、牡蒿、胡枝子、鹤虱、马尾草、马齿苋等。东北鼢鼠亦取食植物的茎叶和地下害虫。
防御行为
由于在地下环境中进化的漫长历史,东北鼢鼠表现出对地下生活的防御性适应:
当洞穴入口暴露后,东北鼢鼠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地封闭入口,以减少生存的风险。
东北鼢鼠洞穴和其它鼢鼠相类似,沿着地下洞道,在地面形成约50~60个不规则的土丘,直径约40~60厘米。洞道很长而分枝极多,相互贯通。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洞道离地面一般约16厘米,有的较深。洞长有的达50米以上,巢室及仓库部分最深,离地面约1米左右。秋冬季节,可达1.5米,仓库食物较多。春季洞穴较浅,最深不到1米。夏季洞穴简单,很少有巢室及仓库。
交流行为
东北鼢鼠是雌雄分居,各占一方。在寻偶交配期间洞道打通,而后堵死。寻偶期间雄鼠呈近直线形前进,地表土丘也呈线状排列,而雌鼠洞道是半弧状或呈锯齿形排列,雌雄鼠相互间依靠声感会合。
生长繁殖
生长
东北鼢鼠幼崽通常在5月初出生,6月初断奶,整个春天和初夏都和母鼠在一起。等到10月,东北鼢鼠幼崽会生长到约190毫米,此时它们会在母亲附近建立自己的小洞穴。第二年即性成熟,可繁殖后代。
繁殖
随着繁殖期的到来,东北鼢鼠的数量密度呈上升趋势,并很快达到高峰。在试验区内东北鼢鼠在8月上旬左右达到数量的高峰期,这种鼠每年只有1次高峰期。东北鼢鼠的交配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年产一窝,一窝约2~4只幼崽。
雌雄性比
东北鼢鼠雌雄性比因各种原因有年度变化,在整体数量上升的年份,总性比往往是雄性高于雌性,而在数量低的恢复年份,雌性有所增加。
种群现状
东北鼢鼠的种群密度不高,种群数量变动的幅度较小,在华北平原上,最大密度也不超过5~7.5只/公顷。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皮毛柔软,可供服装上用,但因其皮板小、数量不多,经济价值不大。
药用价值
东北鼢鼠可作为一种中药,中医认为该药物性寒,味咸,能治疗淋巴系统肿瘤初起、再生不良性贫血、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红斑狼疮
物种危害
东北鼢鼠危害严重地区草场的土丘覆盖近9%,使草场生产力下降,优质牧草减少,盖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据几年的观测调查,受害区平均为70%左右,最低为40%。据2001年调查统计,东北鼢鼠危害区有新土丘1600个/公顷,严重地区有3000个/公顷以上,危害程度已超出了《草原灭治鼠规程》的5~10倍,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
春季花生播种后,东北鼢鼠会吃掉部分未发芽种子,对已发芽的种子,把芽和胚根等扒掉或拖到洞内。秋末,东北鼢鼠属则将大量花生果实运到贮粮洞贮备。据调查,在东北鼢鼠一粮仓内挖出花生、番薯、黄豆等共计12千克,可见东北鼢鼠对农作物危害之大。另外,东北鼢鼠春季挖洞常常毁掉大量幼苗。它们在花生地中推起一排排土堆、挖掘洞道,轻则将根须扒断,影响花生幼苗生长,重则吃掉刚播下的种子,造成缺苗断垄。尤其是雨季降水顺洞道流进垄内,使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东北鼢鼠能危害樟子松幼林,被害严重的林木,主根、侧根全部被啃食,根部呈拳头状,或者有的侧根被食,有的主根被食,这些被害树木在当年或第2年即死亡。在1985年对2400公顷樟子松人工林的调查中发现,所有的樟子松人工林中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东北鼢鼠的危害。危害极其严重的林分保存株数仅为195株/公顷;分布在沟塘子的凹部危害重的林分,平均保存株数为1080株/公顷;分布在山坡下部、林缘、缓坡地段,危害中等的林分为1200株/公顷;分布在山坡的中部,危害轻的林分为1500株/公顷;分布在山坡的上部和分布在山坡顶部土层脊薄的沙、砾土壤的樟子松林没有受害,平均为1260株/公顷。
东北鼢鼠是鼠疫病原的携带者。
防治方法
东北鼢鼠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和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可使用物理机械木压拍或鼠夹进行捕杀,化学防治可配置毒饵,使其食用毙命。
相关知识
东北鼢鼠前爪第三趾外轮廓曲率变化较小,表面光滑平顺,能减少挖掘阻力,保证了挖掘的洞道表面平整。内轮廓曲率变化较大,在掘土过程中土壤易于沿爪趾表面翻转滑落。根据前爪第三趾内轮廓曲线设计了一种具有仿生结构的苗间除草铲,仿真结果显示仿生除草铲能在除草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力,可为后续土壤挖掘和切削工具的仿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资料
..2024-08-19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高超的地道专家——鼢鼠.鼠害信息网.2024-08-30
防治营地下生活的害鼠.北京长城网首页.2024-08-30
..2022-11-10
..2022-11-10
东北鼢鼠.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1-08
东北鼢鼠.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08
..2022-11-10
Myospalax psilurus.Animal Diversity Web.animaldiversity.2022-11-08
Myospalax psilurus.EOL.eol.2022-11-08
..2022-08-09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东北鼢鼠.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8-26
..2022-11-10
..2022-08-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交流行为
生长繁殖
生长
繁殖
雌雄性比
种群现状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物种危害
防治方法
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