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噶尔丹
清朝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
三征噶尔丹是指自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
清代,噶尔丹统治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后,兼并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在沙俄支持下屡次进犯漠北,严重威胁漠北及西北安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部越过杭爱山,袭击漠北蒙古土谢图汗部,漠北蒙古战败后逃往内蒙古地区,请求清廷给予保护。后噶尔丹驻兵克鲁伦河,又越过呼伦湖,并不顾康熙屡次劝其敛兵的谕旨。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和睦,巩固北部边疆,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决定亲征噶尔丹,并由爱新觉罗·福全福全与常宁兵分两路出击。后清军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炮轰噶尔丹利用骆驼组成的“榆林市”,大败噶尔丹。噶尔丹遣使求和,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漠北,占据科布多省休养生息,重新招兵买马,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杀害清廷派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使臣,煽动漠南蒙古部落反叛清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兵分三路再征噶尔丹,并亲率中路军追杀噶尔丹,最终清军于昭莫多之战大败噶尔丹。但噶尔丹积极备战继续作乱,于是康熙帝在次年三征噶尔丹。康熙率部渡过黄河抵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噶尔丹势单力孤,无力迎战,欲逃往伊犁,但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伊犁,最终噶尔丹众叛亲离,患病而死(一说服毒自尽),清朝取得平定噶尔丹之乱的胜利。
清史学者南炳文等人认为,康熙三征噶尔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安定了北疆秩序,巩固了北部边防,给喀尔喀蒙古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一场进步的战争。
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
明朝后期,沙俄推行扩张政策,不断蚕食准噶尔汗国部的游牧地,但由于漠西蒙古各部的强烈抵抗,沙俄的侵略企图未能实现。此后俄罗斯帝国势力扩张到勒拿河流域和贝加尔湖一带。崇祯十六年(1643年),沙俄武装首次闯入黑龙江省流域,四处烧杀抢掠。清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武装越过外兴安岭再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后抢占雅克萨城,洗劫黑龙江两岸,给黑龙江流域百姓造成重大损失,此举引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康熙亲政后,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沙俄侵略中原地区的问题,但沙俄毫无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反而准备利用“三藩之乱”的时机征服中国长城以北的地区。俄罗斯帝国的不断入侵和骚扰,使清廷决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攻克雅克萨城,但沙俄不甘心失败,又趁清军主力撤回时,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次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城,歼灭大量沙俄武装,迫使沙俄同清朝展开谈判。最终沙俄与清廷经过多轮交涉,双方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但沙俄的侵略野心并未收敛,虽然受制于条约的束缚,不敢声援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部首领噶尔丹,但依旧于暗中支持噶尔丹的叛乱行动。
中国背景
清朝
清朝初期,社会处于经济凋敝、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紧张,国家面临分裂和内战的危急局面。整个社会因为长期的战争,明清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清军入关后对百姓的镇压,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当时满洲贵族入关后,先后于北京附近及河北省一带圈占大量耕地,又逐渐扩展到山东省河南省等地,此举又迫使大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康熙继位后,面临巩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营造相对和平的环境及提高社会生产力等难题。清廷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掠夺农民土地的圈地令,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勾结党羽、破坏国家统一的问题,地方上存在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和漠西蒙古贵族噶尔丹集团,以及割据台湾的郑经等分裂势力,外部面临西方殖民势力和沙俄入侵的威胁。对康熙帝而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反对分裂割据,抵抗外国侵略,巩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是清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康熙皇帝亲政后,经过其励精图治,在平定三藩及收复台湾后,漠西蒙古在噶尔丹统治下崛起于西北,形成与清廷对峙的强大地方政权,同时清初便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罗斯帝国不断骚扰东北地区边境,严重威胁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宁,于是康熙开启抗拒沙俄的斗争。清廷通过军事反击与外交谈判相结合的方针,经过雅克萨之战尼布楚谈判,划定中俄在东北地区的边界,使其获取较长时间的安宁。但《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康熙帝仍对沙俄保持高度警惕,先后在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等边界地区设立卡伦,并派兵轮番驻守放哨,不断加强中国北部边疆的防御能力。
蒙古诸部
准噶尔崛起
厄鲁特蒙古为蒙古族的一支,其在元朝被称为“斡亦剌”或“外剌”,原生活于蒙古高原北部森林中,又被称为“林木中百姓”,明朝称之为瓦剌。明朝时,瓦剌势力强大,由其原领地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扩大到阿尔泰山及额尔齐斯河流域。明清之际,蒙古族分成三大部,即内蒙古地区、漠北蒙古国及漠西厄鲁特蒙古。大约于十六世纪末期,厄鲁特蒙古分裂成四部,分别为主要游牧于乌鲁木齐市一带的和硕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一带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游牧于塔城地区一带的土尔扈特部及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汗国部。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台吉哈拉忽拉通过征战,使准噶尔部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哈拉忽拉死后,其子巴图尔浑继位,他借助西藏自治区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帮助,与宿敌喀尔喀蒙古和解,解除其扩张的后顾之忧。后巴图尔浑帮助和硕特部占领并迁往河套平原青海省后,趁机占领和硕特部原有领地,又将土尔扈特部未迁走的族众及杜尔伯特部并入麾下,并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行会盟,其霸主地位得到蒙古诸部认可。
清顺治十年(1653年),巴图尔浑去世后,其子僧格继任,后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康熙帝十年(1671年)僧格被杀后,准噶尔贵族拥立噶尔丹为首领,其后开始征伐临近蒙古各部。康熙十三年(1674年)开始,噶尔丹频繁与俄罗斯帝国联络,暗中与其勾结,但表面上臣服于清朝。此后噶尔丹先后攻打前往青海省的和硕特部,杀死其岳父鄂其尔图车臣汗,击败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又攻打天山南路回部诸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时,噶尔丹派遣使团出使伊尔库茨克,准备同沙俄订立盟约,共同出兵夹击清代军队,又于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亲率军队攻打蒙古国,同沙俄夹击喀尔喀蒙古。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联合沙俄攻打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并攻占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甚至深入漠南蒙古乌珠穆沁一带,直接威胁清朝统治,而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噶尔丹继续同俄罗斯帝国暗中勾结。
喀尔喀内乱
喀尔喀蒙古原为成吉思汗第十六世孙格森札·札尔珲台吉后裔,清初分为三大部,为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设立喀尔喀左右翼八札萨克,但喀尔喀蒙古并未臣属清朝,清廷无权干涉喀尔喀内部事务。康熙帝元年(1662年),札萨克图汗发生内乱,导致大量族众携带牲畜投奔土谢图汗部。内乱平定后,札萨克图汗成衮向土谢图汗索要属民,但遭到拒绝,于是成衮请求清廷出面调停,但康熙忙于内部政务无暇顾及。后成衮请求达赖喇嘛出面干涉,仍旧未能解决问题,于是成衮另寻强力支持者。当时土谢图汗与噶尔丹积怨已深,双方多次发生冲突,于是成衮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与噶尔丹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为防止噶尔丹插手喀尔喀,保持北疆安全,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出使臣调节两部争端,又传谕达赖喇嘛协助喀尔喀两部议和,后又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剌尼等人前往喀尔喀会盟,经过清廷努力调解,喀尔喀各部重归团结局面。
清廷加强漠北控制后,噶尔丹深感不安,于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反对清廷限制入贡贸易人数,并以喀尔喀土谢图汗之弟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与达赖喇嘛使节违礼之事挑拨是非,后又派人前往札萨克图汗部进行一系列军事行动。面对噶尔丹的军事挑衅,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不顾康熙帝劝告,攻打札萨克图汗部。次年正月,察珲多尔济趁噶尔丹离开之际,率部袭杀札萨克图汗沙喇,但噶尔丹不知杀喇已死,派遣其弟多尔济扎卜与杀喇联络,又被察珲多尔济所杀。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以沙喇与多尔济扎卜被杀为借口,兵分三路攻打土谢图汗部,因土谢图汗部深陷抗俄前线,噶尔丹的进攻使土谢图汗部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噶尔丹先后击败土谢图汗多路部众,后越过杭爱山攻至土谢图汗部,迫使其主力由抗俄前线回援,但惨败于噶尔丹,此后噶尔丹亲率主力沿着克鲁伦河东进,大败车臣汗部,又抵达呼伦贝尔市,威胁清朝边疆,最终漠北蒙古各部在察珲多尔济等人率领下进入清朝领地,并表示归顺清朝。康熙帝对察珲多尔济等部给予赈济和安置,并致信噶尔丹召集蒙古各部盟会,但遭到噶尔丹拒绝。
战争经历
战前准备
随着准噶尔汗国部实力不断壮大,又暗中以俄罗斯帝国为支援,企图与清廷南北分治,威胁清朝的统治,于是康熙决定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亲自规划平定噶尔丹的战争。首先清廷进行情报侦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康熙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以调解喀尔喀与厄鲁特蒙古为由,前往噶尔丹军营八十余日,获取大量军事情报。此后温达又从噶尔丹处逃脱的俘虏处获悉,噶尔丹将率部去往克鲁伦河下游,于是康熙帝再派阿喇尼前去打探噶尔丹的去处,通过大量情报,康熙知晓噶尔丹的军事意图与军事调动。
了解噶尔丹情况后,康熙采取孤立、打击噶尔丹,联络其政敌的策略。策妄阿拉布坦为噶尔丹之兄僧格长子,噶尔丹虽重用策旺阿拉布坦,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策旺阿拉布坦的成长,噶尔丹并未有让位之意,后噶尔丹由强娶策旺阿拉布坦的未婚妻,引起策旺阿拉布坦的强烈不满。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趁策旺阿拉布坦外出,杀死其侄索诺木阿拉布坦,于是策旺阿拉布坦在其父旧部支持下,击败噶尔丹追兵,占据吐鲁番市城。康熙帝获悉消息后,主动拉拢策旺阿拉布坦结成联盟,共同打击噶尔丹。沙俄虽然支持噶尔丹,但噶尔丹始终不同意臣服沙俄,因此沙俄仅对噶尔丹进行口头承诺,于是康熙向沙俄提出警告,又因《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沙俄获得巨大利益,使沙俄不敢卷入清廷与噶尔丹的战争。
此外康熙在军备方面做出充分准备,为对付厄鲁特骑兵,清军添加新式火炮,同时为运输粮草,调配一千多头骆驼并修造几千辆大车。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二月,噶尔丹领兵东征土谢图汗部,后两路大军南下会师,为抗击噶尔丹南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月,清廷派遣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向土拉河、克鲁伦河进军,欲夹击噶尔丹。噶尔丹沿乌尔扎河追击土谢图汗部昆都伦博硕克图,俘获大量重与牛羊,后率军沿喀尔喀河南下,并于乌尔会河东岸的乌兰之地安营。因噶尔丹兵力强盛,康熙帝急调科尔沁蒙古兵及禁军前往支援,并传讯阿喇尼等待战机,不可急躁冒进,又派人出使噶尔丹军营,以谈判之名拖延时间,欲待各路大军聚集围歼噶尔丹。阿喇尼贪功心切,单独率领左路军抢先出击,沿喀尔喀河抵达贝尔湖,但噶尔丹率部绕到阿喇尼南部。阿喇尼获悉噶尔丹的行动后,率部原路返回攻取索约尔济山,后与噶尔丹于乌尔会河相遇,阿喇尼率军进攻,但遭到噶尔丹连续击败,只能率领残部突围。
一征降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因噶尔丹入侵乌珠穆秦,康熙派遣两部大军北上御敌,左路以爱新觉罗·福全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为副手,兵出古北口。右路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简亲王爱新觉罗·喇布爱新觉罗·鄂扎鄂扎为副手,兵出喜峰口康熙帝亲临塞北,指挥诸军,迎击噶尔丹。七月六日,福全率领左路军起程,后于二十三日在拜察河与马思哈会师,又与阿喇尼残部会合,最终于二十七日进驻吐力埂河,堵住噶尔丹南下之路。而常宁市统率右路军由喜峰口出关,沿滦河、库尔奇勒河及四道河行军,并与福全军会合。康熙吸取乌尔会之役的教训,严令各路大军集结待命,不得违令擅进。七月初,噶尔丹在徳斯·桑结嘉措使者的支持下南下驻扎于和尔洪河上游。康熙派人与噶尔丹假意谈判,使噶尔丹确信清廷无开战之意,于是噶尔丹拔营经敖布喇克、布里图,越过兴安山脉,驻扎于克什克腾旗弼劳古,钻进清军圈套之中,而康熙命令各路清军集结于克什克腾境内土尔埂伊扎尔。
为进一步创造聚歼敌军的有利条件,康熙以和谈为名,将噶尔丹诱致乌兰布通之战之地,同时康熙亲临前线,行至鞍匠屯(今滦平县)时身染疾病,仍带兵出征,后屯兵于博洛和屯时病情加重,不得不返京。七月二十九日,噶尔丹率部抵达乌兰布通,但其对谈判心怀疑虑,便率部于山上布阵,将成千上万骆驼四足捆绑,然后卧于地上,在驼背上垒满箱垛,再将毡子浸水覆盖在箱垛之上,排列成栅栏形状充当掩体,被称为“驼城”。八月一日凌晨,爱新觉罗·福全指挥清军列阵而行,当天中午抵达乌兰布通,后隔河列阵并以火器攻打山林。噶尔丹隔河以驼城为屏障,利用火、弓箭还击清军,清军炮轰之后,便发动五千前队兵、三千次队兵及两翼军各两千两百人展开进攻。清军右翼屡次推进都被沼泽阻拦而退回阵地,而清军左翼在佟国纲佟国维率领下绕过湖泊,攻向萨里克河,佟国纲等人战死沙场,后续清军强攻,利用炮火切断驼城,双方展开肉搏战,后清军鸣金收兵。
八月二日,裕亲王福全重整军队,集中炮火猛攻山林,然后清军攻山,但噶尔丹居高临下凭险据守,清军毫无进展,再次退兵。在清军猛烈攻击下,噶尔丹死伤惨重,并担忧长期被围,于是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图与爱新觉罗·福全福全会晤,表示噶尔丹无意进攻清朝,放弃索要土谢图汗,请求两军罢战讲和,还要寻觅水草丰茂之地等候康熙帝旨意。福全信以为真,传令诸路清军停止追击,于是噶尔丹趁机连夜逃遁,途中遇到科尔沁及盛京等联军,但清军听从福全的命令,致使噶尔丹安全逃脱。噶尔丹发誓不再侵夺清朝及喀尔喀疆域,但他刚刚脱险便抢夺克什克腾旗三佐领,同时为防止清军追击,焚烧其经过的大草原。福全知道上当后,便派遣轻骑追击,噶尔丹放弃骆驼及无用辎重,轻装北逃。
双方战备
乌兰布通之役后,噶尔丹逃回科布多,但其仍不死心,在此休养生息,并采取措施壮大实力。首先切断清廷与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的联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策旺阿拉布坦占据伊犁河流域后,派遣使者赴京争取康熙的援助,为培植牵制噶尔丹的力量,康熙重赏使者并派人护送返回,而噶尔丹派兵驻扎哈密,占据中原通往中亚的咽喉地带。次年康熙派人前往伊犁联络策旺阿拉布坦,途径哈密城郊时,遭到噶尔丹劫杀,此后噶尔丹又派人前往西藏札什伦布寺恐吓班禅,阻碍班禅进京朝见康熙。其次噶尔丹争取外援,自从康熙三十年(1691年)后,噶尔丹多次派人出使俄罗斯帝国,曾派遣使者达到莫斯科,寻求沙俄在军事方面的支援。为保证通往西藏的畅通与安全,牵制清廷陕甘的兵力,噶尔丹拉拢青海和硕特部,又拉拢西藏第巴桑结嘉措,不但获得物资援助,还在第巴桑结嘉措劝说下,改善与策妄阿拉布坦的关系。再次,噶尔丹先后派人游说漠南蒙古与喀尔喀蒙古贵族,煽动蒙古诸部叛离清朝,但遭到蒙古诸部拒绝,并擒获使者献给清廷。最后,噶尔丹改变游牧习惯,组织部众在科布多开展农牧业生产,养精蓄锐恢复实力。
康熙帝为彻底平定噶尔丹,稳定西北边疆,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胜利后,康熙召集喀尔喀蒙古诸部于多伦会盟,调解喀尔喀蒙古各部矛盾,实施盟旗制度,使喀尔喀蒙古正式纳入清代版图。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开始,清廷调查蒙古诸部人丁,通过编丁之法武装蒙古诸旗扩充兵力,同时严格训练将士,康熙恢复八旗春秋校猎,并亲赴玉泉山校阅八旗将士。此外康熙建立包围漠西的完整军事体系,通过提升甘肃提督孙思克为振武将军,选取京师佐领驻扎于右卫(今山西右玉),改大同市、杀虎口步兵为骑兵,选派建威将军希福坐镇大同,又任命费扬古坐镇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由其统摄西路军事,形成以归化为中心的西部防线。此外康熙派遣纳兰明珠赫舍里·索额图等人调集喀尔喀及内蒙古诸部骑兵,驻扎于险要之地,又由黑龙江将军辖区萨布素统辖东北地区,彻底打造出从西到东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为最大限度孤立噶尔丹,康熙帝利用各种手段割断噶尔丹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之间的联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九月,康熙致书西藏达赖,质问其使者支持噶尔丹入侵喀尔喀之事,但达赖早已逝世,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控制政权,此外康熙又派遣使者警告噶尔丹,保护达赖及青海不受侵犯。同时巴图尔额尔克农济占据青海物资输入厄鲁特蒙古转运站阿尔善,因其亲近于噶尔丹,于是康熙兵分两路围截巴图尔额尔克济农,迫使其迁移远遁。
二征破敌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噶尔丹率领三万骑兵再次东征喀尔喀,攻向克鲁伦河并四处骚扰。后康熙帝密令曾被噶尔丹密约反清的科尔沁区土谢图亲王杀津假装内应,诱使噶尔丹南下。十一月,康熙下令清军分三路防御噶尔丹,其中东路军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由沈阳市、吉林和黑龙江兵组成,安北将军费扬古出任抚远大将军统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同时费扬古统率归化城军于十二月十五日先于大部队起程,宁夏军由博济、孙思克统率自宁夏平罗营出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康熙下诏亲征噶尔丹,后于二月三十日亲率中路军北上,两支中路军会师后直奔克鲁伦河。三路大军以中路军和西路军为主,按照康熙帝的计划,中、西两路大军应于四月二十七日会师于克鲁伦河巴颜乌兰,但西路军路途遥远,途径荒漠沙,噶尔丹又放火烧荒,致使西路军粮草不济,行程缓慢。四月十日,康熙亲率中路军抵达科图(今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西北),但西路归化城军与宁夏军尚未抵达预定地点,致使清军无法形成策应局面,于是康熙亲率中路军缓慢行军,最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于五月初抵达目的地。
五月七日,康熙在侦查到噶尔丹驻兵克鲁伦河附近后,亲率前锋列阵于前,诸军分列两翼齐进,兵势盛壮,漫山遍野。噶尔丹不相信清军主力已至,亲登孟纳尔山眺望,被清军兵势震慑,不敢迎战,率部弃营而逃。康熙亲率轻骑追击,噶尔丹为顺利逃脱,将兵甲器械、骆驼马匹及病残老弱全部丢弃,康熙帝亲自追击至拖纳阿林后返回,并命令内大臣马斯喀率部继续追击。费扬古率西路军追击,后利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的有利地势,控制制高点扼守险要之地列阵,布置包围圈堵截噶尔丹。噶尔丹率部猛攻清军,费扬古指挥清军依托有利地形炮击噶尔丹,噶尔丹部众舍弃骑兵仰攻清军,但伤亡惨重,战事陷入胶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兵殷化行发现噶尔丹军辎重所在,于是清军兵分两路反攻,大败噶尔丹部众,斩敌三千级,俘获大量子女、牛羊及辎重,只有噶尔丹率领数骑逃脱。五月十八日,康熙帝获悉昭莫多之战胜利后,下令嘉奖西路军将士,并留驻费扬古戍边,负责招降噶尔丹余部,康熙帝率部班师回京。
三征平敌
昭莫多之战后,康熙为防止噶尔丹逃往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派兵把守额尔古纳市、昆都伦、布隆吉尔等必经之地。噶尔丹为了重新崛起,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命令丹济拉率部抢劫喀尔喀郡王善巴牧地,但遭到费扬古截击大败而回。八月,清廷派遣理藩院二郎保前往青海,告诫和硕特部诸台吉,如果噶尔丹投奔要将其抓获的命令,但青海诸台吉并不服从。九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后噶尔丹命令丹济拉劫掠清军翁金贮米仓站,再次被清军击败,同月哈密市回部头目额贝杜拉达尔汉白克因曾多次援助噶尔丹,遣使奔赴京城纳贡归降,表达协助清军捉拿噶尔丹之意。九月二十二日,噶尔丹由枯伦百尔齐尔逃往哈密,康熙帝下旨围剿噶尔丹,为加强哈密兵力,急调大同市清军前往哈密方向。同时为便于指挥调度,康熙由归化城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并于十一月五日进驻喀林拖会,又调拨随征亲兵前往费扬古军前,严防噶尔丹劫掠喀尔喀诸部。在清廷军事和经济封锁下,噶尔丹走投无路,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派人前去请降,以作缓兵之计,但康熙帝并不相信噶尔丹遣使请降,同时噶尔丹已被清军及西北各族军队合围。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为彻底歼灭噶尔丹,招揽蒙古、震慑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并传谕费扬古待其抵达宁夏后再行征讨行动。三月下旬,康熙率部抵达宁夏回族自治区,获悉康熙再次亲征,西藏徳斯·桑结嘉措及青海蒙古各部上疏请罪,而在清军强大军事压力下,噶尔丹麾下部众或投降清朝,或脱离噶尔丹。噶尔丹众叛亲离,处境十分艰难,其与麾下不足三百部众处于清军包围之中。康熙利用有利形势,亲自部署两路清军,一路由孙思克等人统率兵出嘉峪关,另一路由费扬古统率,合力围剿噶尔丹。此外康熙再次遣使颁布敕令,命令噶尔丹归降。四月七日,因朝廷事务繁杂,康熙启銮回京,后于四月十五日,费扬古上疏奏报,噶尔丹已于三月十三日饮药自尽(一说病逝),其女齐海率领三百户投降清廷,康熙三征噶尔丹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争结果
康熙三征噶尔丹,不仅粉碎噶尔丹叛乱,也遏制了俄罗斯帝国扩大侵略中国的阴谋,平定噶尔丹后,清廷直接控制了外蒙三十旗和内蒙四十旗,结束阿尔泰山以东、恰南图以南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清军围剿噶尔丹时,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配合清军攻打噶尔丹,其在表面服从清廷指挥,再清廷平定噶尔丹后,策旺阿拉布坦完全控制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他虽然继续向清廷纳贡,但也效仿噶尔丹实行分裂活动。康熙末年,策旺阿拉布坦发动叛乱,他的叛乱受到沙俄支持。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沙皇彼得大帝派兵入侵额尔齐斯河上游到叶尔羌河一带,沙俄西伯利亚地区总督加加林写信许诺策旺阿拉布坦,如果他不干涉俄罗斯帝国行动,便会得到沙俄的声援。面对策旺阿拉布坦的叛乱,康熙主张使用武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派遣清军向乌鲁木齐市进军,欲进兵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并下令青海省、喀尔喀等地加强防备,同时防备策旺阿拉布坦外逃沙俄,清军在新疆对策旺阿拉布坦给予沉重打击。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进攻西藏自治区,杀害拉藏鲁贝,康熙决定向西藏进兵,于是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命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市,指挥进兵西藏的战斗,后清军在广大藏族僧俗官民支持下,迅速扫清窜入西藏的叛乱势力。
当策旺阿拉布坦叛军遭到清军攻击后,便向俄罗斯帝国投靠,并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派人前往圣彼得堡同沙俄订立同盟。康熙在得知策旺阿拉布坦同沙俄勾结后,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召见沙俄在北京的使臣朗克,向其提出质问,并将其驱逐出境。康熙武力打击策妄阿拉布坦的行动,安定了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秩序,加强了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统一。
将帅简介
玄烨
清圣祖康熙皇帝(1654-1722),即玄烨,爱新觉罗氏,为世祖顺治帝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开始亲政,次年铲除辅政大臣鳌拜及其党羽。后因三藩势力逐渐强大,决心裁撤,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尚可喜尚可喜年老请归辽东,康熙借机撤藩。同年七月,吴三桂耿精忠上书撤藩,试探康熙,但其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于是爆发三藩之乱康熙帝面对三藩之乱,采取先稳东南与西北,再重兵集结于湖南省攻打吴三桂的策略。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逝后,康熙于次年命令清军水陆夹击,后收复岳州(今湖南岳阳),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克昆明市,收复云贵高原,彻底结束三藩之乱。同年,康熙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打台湾事宜,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进取澎湖,击溃台湾郑家主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投降,后于台湾设府置县进行统治,并派兵驻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派兵攻打雅克萨城,反击沙俄入侵。同年五月,清军收复雅克萨城后撤回瑷珲,又于次年再次命令萨布素攻打雅克萨,此战清军击毙沙俄统领托尔布津,迫使俄罗斯帝国停战求和,最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一征噶尔丹,并于八月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但卷土重来时,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兵分三路围歼噶尔丹,次年西路军主将费扬古率部于昭莫多大败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三征噶尔丹,最终彻底解决噶尔丹分裂行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病逝。
噶尔丹
噶尔丹(1644-1697),卫拉特蒙古(亦称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人,为准噶尔部首领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少时曾前往西藏自治区阿旺罗桑嘉措为师,康熙九年(1670年)底,准噶尔部汗僧格被车臣汗所杀,噶尔丹为兄报仇返回准噶尔,后自立为台吉,不断征讨周围邻部,后被达赖喇嘛册封为博硕克图汗。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出兵攻占天山南路,后屯驻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不久又移驻科布多,并不断勾结俄罗斯帝国,在沙俄暗中支持下,不断东进劫掠蒙古国,欲进攻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大举进犯清代北疆,又于乌尔会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乌拉桂河)击败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统率的清军。后因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于乌兰布通之战被清军击败,因遣使诓骗清军主将爱新觉罗·福全得以逃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再次发兵劫掠西卜退哈滩巴图尔及纳木札陀音牧地,后屯兵于巴颜乌兰,康熙第二次亲征时,清军主力追击噶尔丹,噶尔丹丢弃大量辎重逃往特勒尔济(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后被清军引诱至昭莫多而击败,噶尔丹逃往塔米尔河流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三征噶尔丹,清军围剿噶尔丹,最终其因众叛亲离而饮药自杀(一说病逝)。
福全
福全(1651-1703),世祖顺治帝第二子,母为宁悫妃董鄂氏。年幼时顺治询问其志向,爱新觉罗·福全对答说要做个贤王。康熙六年(1667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并参与议政,后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请辞获得康熙允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全跟随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因噶尔丹攻占乌朱穆秦,康熙决定亲征噶尔丹,并任命福全担任抚远大将军,统兵由古北口征讨噶尔丹,后内大臣阿密达、尚书阿喇尼、都统阿南达等部与福全会师。福全遣使劝喻噶尔丹,后多路清军会师,康熙命令福全节制迈图杨岱、阿喇尼、佟国维赫舍里·索额图纳兰明珠等各路清军。同年八月,爱新觉罗·福全率部进驻乌兰布通之战,与噶尔丹军大战,噶尔丹以骆驼组成驼城阻拦清军,两军交战激烈,佟国维等人战死,最终大败噶尔丹部众。但噶尔丹遣使迷惑福全,令福全下令各路清军放弃追杀噶尔丹,后因对噶尔丹之战错失战机,并擅自率领部众内迁,被康熙下诏返回京城。十一月,福全回到京城后,被康熙罢去议政之权,撤销三佐领并罚俸三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福全跟随康熙再次征讨噶尔丹,后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负责重修国子监文庙。次年爱新觉罗·福全染病,康熙亲自探望,后康熙巡视塞外时,听闻福全病逝加重,命令诸皇子返回京师。福全去世当日,康熙返回京师,后亲临福全丧事,赠予谥号为宪。
常宁
常宁(1657-1703),世祖顺治帝第五子,母为庶妃陈氏。康熙十年(1671年)受封为恭亲王,后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分配给佐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常宁府宅起火,康熙亲自前去巡视,同年秋,跟随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因噶尔丹攻占乌朱穆秦,常宁被康熙任命为安北大将军,统率一路清军兵出喜峰口,常宁率部率先出发,后康熙命令其与爱新觉罗·福全福全会师。同年十一月,常宁因击败噶尔丹但未能继续追击,被康熙罢免议政之权,并罚俸三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常宁跟随康熙二征噶尔丹,最终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常宁病逝,当时康熙刚出塞外巡视,于是派遣诸皇子负责治丧事宜,后康熙返还京师,亲临常宁丧礼。
费扬古
费扬古(1645-1701),栋鄂氏(又译董鄂氏),正白旗,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次子。顺治十五年(1658年),鄂硕病逝后,十四岁的费扬古承袭三等伯爵。三藩之乱时,跟随安亲王岳乐率兵前往江西省湖南省征讨吴三桂叛军,屡立战功,后因功晋升为领侍卫内大臣火器营总管与议政大臣。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费扬古奉命前往科尔沁区调集蒙古兵,跟随抚远大将军福全征讨噶尔丹,参赞军事,后随军于乌兰布通之战击败噶尔丹。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任安北将军,驻守归化城,后出任抚远大将军。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二征噶尔丹时,费扬古出任西路军主帅,噶尔丹逃跑后费扬武率部追击,并在昭莫多设伏诱敌,激战中炮兵偷袭噶尔丹辎重,大破噶尔丹,斩杀敌军三千余级,复活大量驼马、牛羊等辎重,取得昭莫多之战的胜利。康熙帝班师回朝后,命令费扬古驻守科图,后噶尔丹派遣部将丹济拉劫掠喀尔喀蒙古,费扬古派遣部将副都统祖良璧抵御并大破丹济拉。次年康熙三征噶尔丹时,命令费扬古等人分兵合击噶尔丹,途中获悉噶尔丹自尽后返回。后费扬古因病返回京师,进爵一等公,以未能生擒噶尔丹请辞,未获允许,后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跟随康熙巡幸途中患病,返还京师后病逝,康熙赐其谥号襄壮。
萨布素
萨布素(?-1701年),富察氏(亦作傅察氏),满洲镶黄旗,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顺治九年(1652年),萨布素于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麾下担任笔帖式,曾多次参与抗击俄罗斯帝国的战斗。顺治十七年(1660年),驻守宁古塔的清军大败沙俄入侵者,萨布素作战勇猛,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升任骁骑校,因抗俄及筹边有功,累迁至佐领之职。康熙十年(1671年),萨布素负责招抚内迁黑龙江流域的局面,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市,萨布素以协领留守宁古塔,两年后升任宁古塔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萨布素被授予黑龙江将军辖区,由其准备攻打雅克萨之战,此后开始清除精奇里江、黑龙江流域的沙俄据点。次年经过清军苦战,驱逐恒滚河(今黑龙江特林)附近俄罗斯帝国武装。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萨布素与栋鄂·朋春等人统兵攻克雅克萨城,后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并建城防御,次年再攻雅克萨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萨布素派遣黑龙江兵担任赫舍里·索额图等人护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萨布素奉命于呼伦贝尔市东南索岳济山一线布防,防备噶尔丹叛军,次年统率东路军沿克鲁伦河由东向西进攻噶尔丹,噶尔丹被费扬古击败后,康熙命令萨布素分兵归属费扬古节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再次跟随康熙征讨噶尔丹,次年康熙巡幸吉林省,褒奖萨布素勤劳任事,授予其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经营黑龙江省屯田不利,徇私庇护属下被革职,后授予散秩大臣。
影响
政治影响
“大一统”观念对清朝而言是不可动摇的目标,但清代所面临的局面并非全国的大一统,明末时期中国边疆地区便出现多元化格局,清朝虽然建立了中原的统治地位,但在边疆地区仍处于分裂和割据局面,康熙帝三征噶尔丹,使清廷掌控阿尔泰山以东、恰南图以南的地区,同时在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制度,对蒙古各部采取有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加强清廷对蒙古各部的管理,稳定了北疆的社会秩序,有利于清朝将蒙古建成戍守中国北部边疆的坚强屏障,使其成为坚固的防备力量。
边疆民族关系上,清朝实行分疆别界制度,其统治前一百年对边疆民族政权实行不同政策。整个清朝存在多种政权与制度,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也充斥对抗,除准噶尔汗国部与清朝长时间对抗外,其余政权基本处于和平交往中。这种多政权并存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版图奠定的稳定性提供保证。
军事影响
康熙三征噶尔丹,彻底平定噶尔丹的叛乱,给沙俄入侵中国的行动带去沉重打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派遣抚远大将军爱新觉罗·胤禵前往青海省,击败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自治区的叛乱,此后清廷在拉萨市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清廷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此举巩固了中国西南边疆,随后清军进驻新疆,并在吐鲁番市一带遣官屯田,斩断沙俄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侵略活动,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评价
清史学者南炳文等人认为,康熙三征噶尔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安定了北疆秩序,巩固了北部边防,给喀尔喀蒙古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一场进步的战争。
学者王为国认为,康熙帝通过三次征伐噶尔丹,统一漠北,粉碎了沙俄企图分裂中国北部边疆的阴谋,对于加强中国统一,巩固中国北部边防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门岿认为,康熙平定噶尔丹,将外蒙三十旗和内蒙四十旗直接控制在清廷手中,不仅粉碎噶尔丹的叛乱,遏制沙俄扩大侵略中国的阴谋,结束阿尔泰山以东、恰南图以南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得沙俄入侵中国之心无机可乘。
清史学者马大正认为,噶尔丹的失败,固然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失误,以及对手康熙帝过于强大有关,但噶尔丹的分裂行为,违背了中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与巩固的历史潮流,走上覆灭之路便是不可避免的。
艺术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论准噶尔政权.中华文史网.2023-09-16
噶尔丹的政治和军事实践.中华文史网.2023-09-16
康熙大帝 (1994).豆瓣电影.2023-09-09
康熙王朝 (2001).豆瓣电影.2023-09-09
康熙传.豆瓣读书.2023-09-09
康熙评传.豆瓣读书.2023-09-09
正说康熙.豆瓣读书.2023-09-09
说康熙.豆瓣读书.2023-09-09
康熙王朝.豆瓣读书.2023-09-09
康熙大帝(全四册).豆瓣读书.2023-09-09
康熙大传.豆瓣读书.2023-09-0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
中国背景
清朝
蒙古诸部
准噶尔崛起
喀尔喀内乱
战争经历
战前准备
一征降敌
双方战备
二征破敌
三征平敌
战争结果
将帅简介
玄烨
噶尔丹
福全
常宁
费扬古
萨布素
影响
政治影响
军事影响
评价
艺术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