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肉是
福建省传统
名菜,源于
五代十国末宋初,属
闽菜系。制作时用十字花刀的猪肉腌制后油炸而成,烹调后色泽带红,形似
荔枝,质地脆嫩,味道酸甜,因此得名。荔枝肉在历史的发展中,还衍生出了“莆田古法荔枝肉”“芗城荔枝肉”等不同的制作工艺。2016年,荔枝肉入选“
福州市十大名菜”,2021年,入选
福州市首批闽菜保护名录。
荔枝肉是闽菜系中一道古老的菜肴,源于五代末宋初。旧时,荔枝珍贵,宋代盛行以荔枝或仿荔枝做成食品。北宋时期的《清异录》中就记载了用
红曲霉煮肉的方法。到了元代的《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荔枝肉的做法,称为“氽肉羹”。明代小说《
金瓶梅》中也记有一道蒜烧荔枝肉的菜肴,直至
清代的《
随园食单》和《
调鼎集》中才明确定名为荔枝肉,还详细记载了制作方法。在追求温饱的年代里,
福建省莆田市地区的城乡百姓摆婚宴寿席,荔枝肉往往作为抢眼的
头道菜。荔枝肉有多种做法,其中
福州市的“荔枝肉”在福建省内颇为出名。
荔枝肉的特点是形似荔枝,色艳荔枝,味胜荔枝。烹完成后,其色泽微红鲜艳,入口酥香细嫩、口味酸甜爽口,肉香浓郁。而莆田系则弱化了酸甜的口感,色泽更浓郁。芗城系因为添加了面包沫,色泽呈金黄色。
因时间、地域不同,荔枝肉的做法也稍有不同。福州荔枝肉先将精瘦肉切成小块,再十字花刀,炸成荔枝状后,与以
番茄酱为主制成的酱汁一起翻炒。而莆田荔枝肉则是以
五花肉为主料,以生抽、
老抽着色。芗城荔枝肉颇为不同,先将三层肉末、虾仁茸、荸荠碎混合制成果核大小的
肉丸,再塞入去核的荔枝内,最后裹上面包屑,油炸至金黄色便制作完成。最精致、繁琐的当属传统
闽菜荔枝肉的做法,先将切好的精瘦肉用
红谷米染成栗色,再以高汤焯熟后油炸,最后加入每年采摘自六月的荔枝的汁水同酱汁一起翻炒,完成后真正做到了“形似荔枝,色艳荔枝,味胜荔枝。”
荔枝肉是闽菜里的平民招牌菜之一,可谓是做闽菜的“入门菜”。不论是出国展示、博览会、美食节,还是老百姓的千叟宴、酒席、
春节菜谱、团圆饭等都不乏这道传统菜肴的身影,同时也是外地游客颇为青睐的福州美食之一。“传统荔枝肉”在2016年还被评为“
福州市十大
名菜”,随后荔枝肉的
预制菜也被推出。
荔枝肉的主要材料是瘦猪肉。而瘦猪肉中的
蛋白质含量达到18%以上,里脊、通脊等纯瘦肉的蛋白质含量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而其中的脂肪含量只有6%~8%。并且瘦猪肉中含有8种B族
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含量特别高,按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的瘦猪肉中维生素B1的含量在0.5mg左右。
荔枝肉的来历有诸多说法,在
福建省莆田市有个熟语“老婆饼里没老婆,荔枝肉中无荔枝。”相传莆田黄石才女
江采萍被选入宫,得
李隆基的宠爱,册封为梅妃。后遭杨贵妃陷害,被贬入东阳宫。十年间,梅妃日夜思念故乡,以至茶饭不思。因莆田市盛产荔枝,素有“
莆田新度”的雅称,她的侍女就用猪肉做了一道状如荔枝的菜肴送来,梅妃见了很是开心。安史之乱之时,梅妃愤而投井自尽,消息传回莆田,百姓为她建庙塑像,她生前喜爱的思乡美食荔枝肉,最早是作为祭祀她的一种供品,之后渐渐演变成莆田的一种思乡的特色美食。
宋《
三山志》记载,
闽国被灭后,王氏子孙被迁徙到金陵,闽王王审知的墓,就由嫁到刘家的女儿“柔靖夫人”主持维修。柔靖夫人,常住寺里诵经念佛,以寄孝思,慢慢的也老了。她最喜爱吃荔枝,可荔枝不能四季都有,刘家子孙便研制出这道以荤料素做的“荔枝肉”孝敬老祖宗。后来,这道菜肴后来传入乡间,即“荔枝肉”。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以专攻糖醋口味菜肴的王宝山御厨发明了荔枝肉,他还被
慈禧封了“抓炒王”称号,并在清朝内务府留存的“宫廷膳底档”中留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