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中国
洪洞县,是以“大槐树移民见证地与寻根祭祖圣地”人文景区为主、自然生态与建筑景观为辅的大型综合性科普人文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作为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间祭祀旅游地,因明初规模浩大的官方移民而闻名。
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今18个省(市),500余个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民族大迁移。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成立于1984年,原为大槐树公园管理所,1998年8月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2005年10月改制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如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等五大特色主题板块组成,有根雕大门、碑亭、根字影壁、千年槐根、祭祖堂、二、三代大槐树、
广济寺等共计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1996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
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6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0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明初大移民的时间从
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
洪武、
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
清代中叶,历时讫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今18个省(市),500余个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民族大迁移。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移民文化”表现为人口的流动促使了历史上的经济迁移和历史变迁,洪洞大槐树移民因持续时间周期长、涉及地域范围广、移民组织规模大、迁徙人数多而被称为“中国移民历史之最”;“姓氏文化”主要表现为姓氏的传承和延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祭祖堂里供奉了已考证的1230个移民姓氏神位,可作为中华移民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语言文化”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例如“连手”“解手”等词的产生。此外,
洪洞县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与其息息相关的关于五帝之一——“舜”和娥皇、女英的传说;当地还有其独有的、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农历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的习俗,以及“大槐树祭祖习俗”“威风锣鼓”等,均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移民起因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也是明朝移民的重点,移民的原因可分为元朝末年的历史以及明初时期的历史两方面。
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大规模战乱、灾荒破坏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关系,加之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
北方地区土地大多荒芜,加上严重的大蝗灾和大饥荒,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而
中原地区的人民,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再加上几十年的战祸,连年不断,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满目疮,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尤其是
黄河、
淮河多次决口,中原地区大多数田地被淹没,死亡百姓不计其数,大部分村庄和城邑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由于元朝政府的军事暴力,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纷纷反抗,农民起义日益频繁,最终激起了长达十余年的“
红巾军起义”。元政府对农民起义予以镇压,争城夺地的战争时有发生,两淮、
山东省、
河北省、
河南省、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而除了兵乱之外,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也还在不断地爆发。
明初时期
明初时期,元末因战乱而遭受的创伤还没有解决,明初的“
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生产,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即向中原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这就揭开了洪洞大移民的序幕,是为“洪武移民”,而“靖难之役”之后,又有了“永乐迁民”之举。
由于之前元朝末年时期
山西省很少被邻省的战事所波及,虽然也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由于地形险要,其损失远没有与其相邻的
河南省、
河北省地区大,并且其大部分地区在休养生息过程中,不仅没有遭受到水灾和蝗灾等自然灾祸,而且还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连年丰收,而
洪洞县作为山西平阳府(今山西省
临汾市)的人口大县,地处
晋西南南北东西交通要道,而城北官道又有贾村驿,于是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了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
广济寺,在此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于是,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地,为之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明代迁民遗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移民历程
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
山西省移民10次,又于
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第1次移民在1373年,据《明史·食货志》记载:“(
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第2次移民在1376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一〇记载:“(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
凤阳县屯田,遣人冬衣给之。”同时,《明史》卷二中也有记载:“(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第3次移民在1380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三一记载:“(洪武)十三年五月,
山西省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第4次移民在1388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
彰德府、真定、
临清市、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同时,《明史》卷三中也有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
河南省、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第5次移民在1389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
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
广平县、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第6次移民也在1389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七记载:“(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事徐礼分田给之。”
第7次移民在1392年,据《明史·太祖本纪》卷三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冯胜、
傅友德帅开国公
常升等分行
山西省,籍民为军,屯田于
大同市、东胜,立十六卫。”同时,《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中也有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
临汾市选民丁九卫,
太原市、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第8次移民也在1392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
都督佥事
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
彰德府、
卫辉市、广平、大名、东昌、
开封市、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第9次移民在1395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二三六记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第10次移民在1402年,据《明史》卷五记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
山西省民无田者实
北平市,赐之钞,复五年。”同时,《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中也有记载:“(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
太原市、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第11次移民在1403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记载:“(
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
外壬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礼部议奏:
山东省、山西、
陕西省、
河南省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第12次移民在1404年,据《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记载:“(永乐)二年九月,徙
山西省民万户实北平。”同时,《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中也有记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
临汾市、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第13次移民在1405年,据《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记载:“(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
北平市。”同时,《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中也有记载:“(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第14次移民在1406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五十记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
山西省、
山东省等郡县吏
李时勉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中琼。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第15次移民在1407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记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
尧都区、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第16次移民在1414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记载:“(
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穑,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者实之。”同时,嘉靖《隆庆志》卷一中也有记载:“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
山西省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第17次移民在1416年,据《明史》卷七记载:“(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
山东省、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同时,《明太宗实录》卷一〇三中也有记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第18次移民在1417年,据《明太宗实录》卷一〇六记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
大同市、蔚州、
广灵县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
大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分布
据《明史》《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迁移至今18个省(市),分别为
河南省、
山东省、
河北省、北京、
天津市、
陕西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
江苏省、湖北、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
辽宁省、吉林、
黑龙江省,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移民数多达300万。
兴建历程
民国三年(1914年),
洪洞县地方乡绅为了给前来寻根祭祖的大槐树移民后裔提供方便,在大槐树遗址上建立了“古大槐树处”,
景大启、刘子林等人还集资募捐在古大槐树处筹建起了碑亭、茶室和牌坊,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创建了最初的雏形。后来,在洪洞县政府的支持之下,大槐树移民遗址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于1983年建起了门楼与围墙,开始陆续修缮、新建迁民遗址纪念地的建筑设施。1984年,洪洞当地城建局对“古大槐树处”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并成立了“
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管理所”进行管理,大槐树景区基本形成,并命名为“大槐树公园”;1985年,古大槐树公园正式建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地处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位于山西省的南部,
临汾盆地的北边;东隔
太岳山和
古县接壤,南与
尧都区交壤,西靠
吕梁市紧靠
蒲县,北与
霍州市、
汾西县相邻;南距
临汾市约30千米,北距
太原市约246千米;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
气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较为显著,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湿润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温度约为12.07℃,年最高温度约为40.5℃,年最低温度约为-17.4℃,历年夏季平均温度约为20.75℃,历年冬季平均温度约为-11.5℃;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50.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62.7%;年平均风速约为2.5米/秒,最大风速约为20米/秒,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土壤冻结深度约为56厘米;年平均大气压约为96.15千帕;年平均雷暴日约为31.1天。
景区布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如今主要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
汾河生态区”“根祖
文化广场”等五大特色主题板块组成,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移民古迹区”位于景区的东侧,主要有广济寺、石经幢、一代大槐树(仿)、二、三代槐树、碑亭、牌坊、移民浮雕图、移民情景雕塑、根字
影壁、根雕大门等景点,其中,广济寺位于景区东北区域,石经幢位于广济寺的东南方向,石经幢的西边为一代大槐树(仿),石经幢的东边为二、三代槐树,石经幢的东南方向又有碑亭和牌坊,碑亭位于牌坊的北边,牌坊的西南方向为移民浮雕图,移民浮雕图的西南方向又有移民情景雕塑,而根字影壁又位于移民情景雕塑的西边,根雕大门则在根字影壁的南边。“祭祖活动区”位于景区的中部,主要有祭祖堂、祭祖广场、中华姓氏苑、献殿等景点,其中,祭祖堂位于“祭祖活动区”的北部,祭祖广场在其南边,中华姓氏苑在其西边,而献殿在祭祖广场的南边。“民俗游览区”位于景区的西侧,主要有民俗村、
魁星楼、洪崖古洞、母亲石等景点,其中,民俗村位于景区的西北区域,民俗村中又有魁星楼等景点,洪崖古洞则位于魁星楼的北边。“汾河生态区”位于大槐树整个景区区外西侧,是新建项目。
主要景点
移民古迹区
广济寺
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扩建,该寺在
宋朝进入了其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寺院及其殿宇规模宏大,吸引了众多香客到访,香火旺盛。唐宋以来,此地还建了驿站,用于办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如今的洪洞广济寺重建于2009年,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且结构严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
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石像、放生池等主要建筑,此外,寺内还有
祖师堂、禅堂、法堂、方丈、三圣殿、钟鼓楼、伽蓝殿、延寿堂、寝堂、斋堂、客堂、茶座等其他建筑,并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并构成“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格局。
广济寺天王殿中间供奉着
弥勒佛,其身后为
韦驮菩萨,两边则塑有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以及
接引佛等佛像,两侧为十八
罗汉像,同时,佛祖前还站立着“
摩诃迦叶”和“
阿难陀”两座佛陀像。广济寺的山门即寺院正门,门口有“密迹金刚”和“那罗延天”两位合称“
哼哈二将”的护法金刚,此外,山门左侧还有一棵“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为明初迁民时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地。
石经幢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的石经幢是典型的经幢作品,属于
金朝雕刻艺术,由青石砌成,雕刻艺术古朴深厚,浮雕精致,书法刚劲流畅,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公元1201年)所建,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为广济寺的唯一遗物,其平面呈八角形,高度约为9.4米,共有四层十五级,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也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
一代大槐树(仿)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新塑了一棵仿造的一代大槐树,这棵新塑的大槐树身围近40尺(约13.33米),直径13尺(约4.33米),是根据当时的大槐树身围“七零一媳妇”(即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的记载而进行测算并重塑而成的。
二、三代槐树
二、三代槐树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的重要移民古迹景点,其中,第二代大槐树位于一代大槐树的东侧,并与一代大槐树同根滋生,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虽然第二代大槐树已经枯死,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今此地枝繁叶茂的槐树为第三代大槐树,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第二代大槐树及第三代大槐树的品种均属于国槐,这种槐树一年中只有半年的生长期,因此又被称为“笨槐”。
碑亭
古大槐树碑亭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之上,碑高约为3.5米,碑宽超过0.8米,碑亭虽不大,但雕刻精致,碑冠有篆书“纪念”二字在盘龙细雕之中,还有“喜鹊登梅图”“五福贺寿图”以及“天皇、地皇、
人皇氏”这传说中的“
三皇”等雕刻图案。碑阳镌刻有五个隶体字,即“古大槐树处”;碑阴则镌刻有详细记载了古大槐树遗址重建过程的《重修古大槐树碑记》;此外,两边还有一副楹联,内容为“开疆拓土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牌坊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移民古迹区”内的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由
景大启、贺柏寿以及刘子林等人修建。该牌坊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有“誉延嘉树”和“荫庇群生”等字,其中,正额镌刻的“誉延嘉树”意为“大槐树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迁移而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背额镌刻的“荫庇群生”则意为“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都庇护着移民后裔以及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此外,正额的“誉延嘉树”四个字的两旁还配有两首诗,分别为“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和“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窝名
水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移民浮雕图
移民浮雕图由中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创作而成,该图中涉及60余位人物、15个场景,并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绘画语言丰富,长度约为23.68米,宽度约为4.48米,为
青铜制成,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从左到右分别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和“移民迁徙”,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三组
浮雕的中间还有文字将其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
移民情景雕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移民古迹区内有“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等三组移民情景雕塑,这三组雕塑为游客展示了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第一组雕塑名为“朝堂决议”,主要展示
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第二组雕塑名为“大槐树下”,主要展示大槐树下的老人在与其子女依依惜别的场景;第三组雕塑名为“讲不完的故事”,主要展示“当年外迁时的青年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为其子孙后代讲述迁民故事”的场景。
根字影壁
根字影壁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景观,不是一般的平面结构,而是独特的八字型结构,其上还雕刻有各种民间吉祥图案,例如五福捧寿、龙凤呈祥、八仙庆寿、十二生肖等。
影壁俗称照壁,在中国的民间建筑如四合院或大户人家的庭院中经常可以见到,而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根字影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中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
张仃老先生题写的隶书“根”字,此外,其两旁还有四个篆体大字,为“饮水”“思源”,寓意为“追本溯源不忘祖、饮水思源不忘本”。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东西跨度约为20米,高度达13米,其造型为槐根,造型特点主要为“伟岸厚重、古老沧桑、支根入土”,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并象征着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的拼搏精神,是一种血脉亲情的体现。
驿门、驿道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古驿门为民国八年时在原古驿道上修建的,古驿门上刻有“殖民遗风”四个字,意为“这里是先祖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传承着先祖们的风俗”。而古驿道是当时的移民迁往异地他乡时所走的南北官道,是通往
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祭祖活动区
祭祖堂
祭祖堂为整个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核心,
坐北朝南,面阔约为112米,进深约为5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616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而成。该祭祖堂是中国最大的百家姓
聂氏宗祠,同时又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而且突出了“祭祖”的主题,堂前设置了露天铜鼎香炉,堂内则设有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共计1230个。
祭祖广场
祭祖广场是专门用于举办大型祭祖活动和游客活动的主要场地,由于该广场可容纳万人祭典,因此又被称为“万人广场”,其位于“一堂两阁”的正前方,每年清明祭祖之时都有上万人汇聚于此参加祭祖大典。
中华姓氏苑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和发展演变,中国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以及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中华姓氏文化所组成,正门匾额上还题有著名书法家王忠孝先生所写的“中华姓氏苑”。
献殿
献殿位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不仅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主祭人员以及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为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250平方米,它的高度和跨度都是
山西省之首,在全国的民间祭祀场所中都十分罕见。
民俗游览区
民俗村
民俗村以依托
洪洞县本地特色的仿民大院为主体,并根据当地不同的生活水平建造和布置,在室内布置上采用本土
仿古家具,不仅有展示民间传统作坊、本地风俗习惯、特色工艺等内容的纺织编织院、行医人家院、明代四合院、民俗婚庆院、农家车马院等院落,还有茶楼、水磨坊、水井房、打麦场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场所,而在祈祷文运的
魁星楼,每天还有“
魁星点斗图”表演。此外,在该民俗村中,游客不仅可以通过游览感受当地传统村落的民俗氛围,还能在囊括洪洞地方特色的“特产展销区”购买“老家土特产”。
魁星楼
魁星楼为塔式造型的建筑,古代读书人在魁星楼拜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有“魁星点状元”之说,魁星楼也成了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此外,魁星楼旁还设有北斗七星,而北斗七星的前四星称为“璇玑”,也被称作“魁”,同时,又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形似“斗”字,因此也称“斗魁”。
洪崖古洞
城南“洪崖”与城北“古洞”即为“
洪洞县”名称由来,因此“洪崖古洞”就建于
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洪崖古洞”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崖高约为16米,洞内蜿蜒曲折,洞高约为4米,洞宽约为2.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其上有著名书法家
董寿平书写的“洪崖堑壁”和“古洞连云”八个大字。
母亲石
“母亲石”的西面是被洪洞人称做“
母亲河”的
汾河,同时该地又是移民先祖家的所在地,当地的人们认为这块石头就像母亲守护着她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自己老家的一代代人,“母亲石”也由此得名。“母亲石”的南面是身为
洪洞县人的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董寿平大师的绝笔——“母亲石”三字;“母亲石”的北面则有“
杨国赵里”四个小篆体字,其中,“杨国”指的是“洪洞为古杨国所在”,而“赵里”则是指
赵姓的得姓始祖“
造父”所封的赵城。
文化活动
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
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为大槐树“根祖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移民后裔回到洪洞大槐树后,在寻根祭祖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跪拜礼,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系列传统复杂的祭祀祖先的礼仪习俗,并在2008年6月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形式确认保留。如今的大槐树祭祖习俗议程主要包括十项传统仪式,分别为“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贡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望燎谢神”“饮福受”“鞠躬辞神”。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因洪洞县委、县政府顺应当地旅游业发展趋势,并根据广大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意愿而举办,从1991年4月1日至4月10日举办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之后,大槐树祭祖由此转变为政府组织的、官民同祀的公祭活动,每年的
清明节期间都会举办大槐树祭祖仪式,以清明节(一般为4月5日)为主祭日,整个会期一般为4月1日至10日,共计10天,如今已经成为了
洪洞县乃至全国移民后裔清明节的一大盛会。主祭日即清明节当天,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游客人数可达10万人以上。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包括以“祭祖”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祭祖仪式的活动每年都会略有不同,但总体上有固定的形式,其祭祖仪程主要分为“全体肃立,鸣炮,奏大槐树寻根祭祖乐”“介绍参加主祭仪式的领导和来宾”“由县长恭读祭文”“参加主祭仪式的人员向迁民先祖三鞠躬”“观看民俗表演,自由捐款”等流程内容。每次祭祖活动都严格遵循祭祖习俗标准,除了现场参祭人员的参与之外,还有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祭祖活动的宣传工作。此外,当地人还会把
清明节期间飞翔于祭祖园上空、形似麻雀但比麻雀略大的数万只
益鸟称为“吉祥鸟”或“
思乡鸟”。
演出节目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目前已设置了《苏三路过大槐树》《开门迎亲》《大槐树移民》《家国情槐》《铁锅记》《传统婚庆》《孝感天地》《
魁星点斗图》《花样锣鼓》以及传统《祭祀》演出等10余个演出节目,并且这些演出全部都是免费的。
民俗艺术
“威风锣鼓”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是
洪洞县当地重要的民俗表演艺术,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被应用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实景表演中锣鼓的表演、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的鼓祭环节以及洪洞当地政府策划举办的威风锣鼓比赛,并借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终在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景区建设
1991年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人民政府在当时的大槐树景区举办了第一届寻根祭祖节暨物资文化交流会,并将之后每年清明时期定为寻根文化祭祖节,以此来促成当地经济的复苏和兴盛;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之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1997年8月,景区的官方名称正式改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并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8月10日,“
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管理所”更名为了“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
2005年9月20日,洪洞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关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转制改组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对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拥有了运营权,正式投入市场化运营,同时也对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也正是从2005年开始,该地兴建起了以祭祖堂为核心的大槐树移民遗址新区,至2010年已经全部竣工。2010年,临汾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临汾科学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划入了“一带五区”旅游规划。至2021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一直由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建设和管理,景区游客数量和综合收入逐年递增,还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区”“中国著名品牌”“
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旅游十大品牌企业”“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建设成果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根据规划对景区实施了投资约为5.5亿元人民币的扩建开发建设,至2019年,开发建设内容已经基本完成,主要包括景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在景区硬件方面,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完善了景区相应的设施建设,例如升级建设生态停车场、完善旅游厕所优化提升工程、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提升游客中心功能、完善景区内管线隐蔽工程等一系列建设内容;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文化,在景区内重点保护建设了毛主席纪念馆、革命烈士亭、革命历史院等红色文化景点;还将检票系统改造为电子自动化形式;此外,还对中华姓氏苑进行了改造提升,并拓宽了景区旅游文化产品的种类。
而在景区软件方面,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为开展大槐树文化专题研究,成立了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以挖掘祭祖园的“移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姓氏文化”,该研究中心至2019年已编辑出版了100余种文化书籍;此外,景区还设计开发了400余种文创纪念品,编排并上演了10余种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并举办了摄影、诗词、楹联等各种文化活动。
保护
1959年,古大槐树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
洪洞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古大槐树遗址碑”,并由洪洞县人民委员会划定古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至贾村,西至
汾河,北500米,南1000米”,同时规定了“古大槐树是文物古迹,为全民财产,应妥善保护,不得破坏”。
20世纪60年代,大槐树寻根祭祀活动遭到冲击,当时的洪洞县委书记李春芳为了保全古大槐树这一文物,阻挡了将“古大槐树处”当做“四旧”彻底毁坏的行动。
1996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诗文
二门
王笃诚
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
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
仪门牌坊
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
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故乡关。
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
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
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窅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楹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有许多楹联,例如古槐迁民遗址门楼的“热土寻根梦魂长如思乡鸟,圣地叙旧情怀总似古槐根”;还有位于二门、由成学仁所题的“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早情”;位于茶室的“茶可解烦碧乳澄清通世味,亭椹栖迹绿槐夹道识乡情”以及“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位于祭祖堂、由燕森甫所书的“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和“祭典通四海树荫万里,祖德蔽九州谱归一堂”;以及位于祭祖堂门楼、穆涛山题的“祖斯古杨槐乡源远流长,根植神州大地校繁叶茂”。
匾额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有许多匾额,包括
董寿平所题的“古槐逢春”,位于古槐牌楼、苏光所题的“荫蔽九州”,位于古槐迁民遗址门楼、潘洁滋所题的“迁民遗址,故土芳华”,位于门楼
影壁、张汀所题的“根 饮水 思源”;位于仪门牌坊、贺柏寿所题的“荫庇群生,誉延嘉树”,位于茶室、民国5年郭雨青所题的“饮水思源”,以及位于祭祖室、常茂仁所题的“寻根祭祖”。
碑刻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有许多碑刻,主要包括
景大启的《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贺柏寿的《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陈风标的《槐址碑记》、柴汝的《修复大槐树古迹记》等。
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景大启
古大槐树在敝庄广济寺之西,即世所谓迁民处也。近百年来,树啮于河,广济寺也倾就尽,其巍然独存者,惟寺之
佛塔而已。启生长斯士,每见往来过客,抚景流连,不胜故乡之感,乃知习俗所传,良不诬也。第恐年代愈远,稽考无从,亟思所以表彰之,而历年鹿鹿,有志未逮。者,尝与同里刘君淑言,武君襄哉,募捐三百余金,托里人缮修塔基,建纪念亭,未及讫,款绌中止。今兹由济旋里,值寅友胡君春岩,亦解组归,相与谋诸绅商,得钱三百余缗,而树碑建坊,各工始可次第举行。是役也,既赖一二同志倡之于前,复荷好义诸公襄之于后,启不敏,幸附骥尾,聿观厥成,有余荣焉。谨将举办缘起,并在事各君芳名,勒之贞,以期永垂不朽云。
影视
《大槐树》首播于2007年,是一部以元末明初进行的大槐树移民历史为题材及背景,通过构造相关历史故事,从而讲述明朝洪武年间洪洞移民故事的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
《等爱归来》是以大槐树为背景的一部电影,于2015年由临汾市委宣传部和
洪洞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影片穿插了盗墓故事以及现代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三代人对故土的情结。
民谣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当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内容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经过代代口耳相传,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北方移民心中的“圣地”。
重要事件
所获荣誉
1996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
1999年8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
山西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
1999年12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0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档案管理达省一级机关档案管理标准,同年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晋南
黄河根祖文化游”的中心。
2001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
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6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获批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
2018年1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国标委列为2018~2019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2018年10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景点展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09
广济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石经幢.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二、三代槐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碑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牌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移民浮雕图.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移民情景雕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根字影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根雕大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驿门、驿道.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祭祖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祭祖广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中华姓氏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献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民俗村.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魁星楼.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洪崖古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母亲石.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特色表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08
开门迎亲.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家国情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
铁锅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08
传统婚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官网.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