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是哲学家
李泽厚撰写的一部美学著作。作者李泽厚1930年6月生于
湖南省,该书于1981年首次出版,被誉为“艺术史写作的
中原地区范式”“里程碑之作”,也可以作为美学理论初学者及爱好者的入门书。作者李泽厚曾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担任过多个国家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研究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精美艺术作品,并阐释了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美学精神。从而让该书成为
华族的文艺美学的精神图谱与艺术展览。
《美的历程》展现了
李泽厚的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中,美学不应该是被分割的,而是应该以一种联动的,整体的鉴赏观念进行看待。因此,在书中,李泽厚聚焦于美学带给不同时代的人的不同审美感受,以整体的美学观念,概括了中华历史中美的观念的流变。2021年11月,李泽厚去世,享年91周岁。
基本信息
创作背景
《美的历程》于1981年首次出版,当时正是
中原地区社会掀起一股“美学热“的时候。伴随着
改革开放形成的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国社会在1980年代形成了历时数年,引人瞩目的“美学热”现象,美学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
一方面,在“美学热”及其掀起的论争中,涌现出诸多新的思想。对美的哲学的探讨的最终成果是以
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学在中国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并成为实践美学的引领者。他认为美根源于“
自然人化”,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但另一方面,从学术角度看,任何“热”都包含着哗众取宠、凑热闹等负面因素,李泽厚自己也在访谈录中说道,当时出现了众多军事、爱情、新闻等荒唐美学。
后来,到了90年代,“美学热”已经褪去,但对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正如《美的历程》的结尾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作品简介
主要内容
《美的历程》全书一共十章,分别是:龙飞凤舞、
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
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
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艺思潮。在书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远古时代具有
巫术色彩的远古图腾开始,到魏晋风度和唐宋诗词,再到明清的山水画,“以一种宏观的审美目光描述了
华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对中国古典文艺进行了一场美学巡礼。
第一章《龙飞凤舞》
该章对远古时期的
图腾文化以及原始歌舞进行了研究以及阐释。
第一节“远古图腾”:通过研究远古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穴居山洞的装饰品以及其相关的远古饰品,归纳其中体现出的原始初民的关于“美”的体验。第二节“原始歌舞”:展现远古时期带有巫的色彩的歌舞场景。第三节“有意味的形式”:对于原始先民的文明以及其中的图腾、文明符号以及各种地域文化等等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青铜饕餮》
该章书写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粗之美。
第一节“狞厉的美”:对于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以及其中重要的美学作品“鼎”的形式进行了叙述。第二节“线的艺术”:对于汉字书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叙述。对于当时的先民对于汉字的审美的过程的形成进行了展现。第三节“解体和解放”:对于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性审美的阶段进行了分化,并将其分为“滥觞期”、“勃古期”以及“开放期”三个时期。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
该章展示了
东周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美学发展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儒道互补”:对于先秦时期的氏族文化以及
汉文化的滥觞进行了研究。对于
孔子的
儒家的“仁”、“礼”思想以及
老子、
庄子的“道”的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述。第二节“赋比兴原则”:对于《
诗经》的缘起以及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进行了研究。第三节“
建筑艺术”:对于先秦时期的建筑的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思想以及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
该章对于战国时期起一直蔓延到汉朝的文学艺术之中蔓延的
浪漫主义进行了研究。
第一节“屈骚传统”:对于
屈原的诗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以及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进行了研究。第二节“琳琅满目的世界”:对于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宗教相关的艺术作品做出了关注。第三节“气势与古拙”:描绘了秦汉时期颇富有动感的画像,同时将其与唐宋时期的石像进行了对比,认为汉代的石像以及艺术作品中蕴含着雄浑厚重的艺术冲击力。
第五章《魏晋风度》
该章对于
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魏晋精神的内核进行了研究。
第一节“人的主题”:对于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概括,并且叙述了在战乱的背景下魏晋的士人对于个体
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其个体精神力的探索。第二节“文的自觉”:对于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及
文学批评的发展进行了叙述。并介绍了
刘勰的《
文心雕龙》以及
陆机的《文赋》。第三节“
阮籍与
陶渊明”:对于阮籍以及陶潜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
第六章《佛陀世容》
该章主要对于从
魏晋南北朝到
隋唐的宗教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总结。
第一节“悲惨世界”:对于魏晋南北朝战乱流离的时代背景下的佛道等宗教文化的兴起以及其对于
儒家正统文化的冲击进行了叙述。第二节“虚幻颂歌”:对于从战乱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过渡时期的宗教艺术进行了书写,对于其中的
佛像、壁画等带有宗教性质的艺术品进行了介绍。第三节“走向世俗”: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大转折点:
魏晋、中唐、明中叶进行了叙述。并且对于其中的转折在艺术品艺术思想上的投射进行了阐述。
第七章《盛唐之音》
该章主要是对于初唐到盛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状况进行介绍。
第一节“青春·
李白”:对于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诗歌)以及当时的文学思想进行了书写。第二节“音乐性的美”:对于盛唐时期的书法发展、音乐发展进行了介绍。第三节“
杜诗颜字
韩语”:对于盛唐时期的诗歌、书法以及文章等为代表所形成的盛唐时期的文学艺术的总体格局进行了书写。
第八章《韵外之致》
该章对于中唐时期以及
晚唐时期到宋代的的文学艺术形式作品、思想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中唐文艺”:对于中唐时期的文艺形式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于中唐时期较为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第二节“内在矛盾”:对于在中唐时期出现的
文学理论以及文学观念上的分歧进行了介绍对于“文以载道”“诗以采风”的倡导者身上潜藏的矛盾进行了研究。第三节“
苏轼的意义“:对于苏轼的作品进行了介绍并且对于苏轼对宋代文坛的引领意义进行了阐释。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
第九章对于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上的发展进行了概括。
第一节“缘起”:对于在宋代崛起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描绘,对于宋代的著名绘画作品进行了介绍,对于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宋代的艺术内核进行了解剖。第二节“无我之境”:对于从宋到元的山水画的变迁、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对于其中所蕴含"
无我之境“的文艺内核、哲学精神进行了剖析。第三节“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对于时代的变化之中的诗歌与画作之中的细微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对于诗歌、画作等艺术作品的从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进行转化的艺术流变进行了观察。第四节“有我之境”:对于宋元的文学艺术的趣味进行了对比,且还对于”
文人画”的特征进行了讲解。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第十章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进行了讲解。
第一节“市民文艺”:对于明清文艺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的艺术内核进行了讲解。第二节“浪漫洪流”:对于明代中叶以来在传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种反叛的文学思潮进行了讲解。第三节“从感伤文学到《
红楼梦》”:对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的发展进行了叙述,并且对于其中重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讲解。第四节“绘画与工艺”:对于明清时期的重要的绘画作品《清河画舫·亥集》以及《雨景山水》等进行了叙述。
主要思想
在
李泽厚看来,艺术是各种艺术作品的总和,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不同个体的创作堆积,而应该被看做是真实性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的建造。因此,虽然全书的内容是按照时间划分的,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特定时代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将焦点聚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心理结构,以期发现艺术作品永恒性中蕴藏着的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
实践美学的思想
在艺术社会学问题上,
李泽厚秉持着实践哲学的观点,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寻求美的本质和根源,旨在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于美学,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即美或者说审美,并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美本身并无普遍性规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就曾指出过,诸多“想象及其
偶然性和
任意性,——这就是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的功能——是不能归入科学领域的”这类反对美学的思想是层出不穷的。李泽厚认为这些观念在一定的领域里有可取之处,但并不赞同
分析哲学等学派以词语概念的多义含混而取消美学作为理论学科的存在价值的观点。
李泽厚认为美与美学对人类有重要意义,人类也需要美学这种学科来探讨审美经验与艺术创作的规律。
李泽厚认为,对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实践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好回答是马克思的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观点,即美在客观物质实践,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在于通过改造自然发展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也秉承着这样的观点,在讨论艺术发展历程时,结合了当时社会
物质文明的发展情况,相信
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被经济生活的前进所决定。
积淀说
李泽厚前期的美学思想表达了对于“镜面反射”以及“能动反映”两种美学学说的支持。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李泽在”同构论"的基础上以
拉马克的“
拉马克主义”的假说为理论的支撑,李泽厚认为美来源于积淀在以历史文化为外在现象的人们的内心流变之中。
李泽厚的“积淀说”聚焦于使用“积淀说”来对于“自然的人化”来对于美的感觉进行解释,并且将人类的“新性感”的诞生与发展与
遗传学的问题相联系,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之下形成了人们的美学观念与审美心理。
影响及评价
《美的历程》(1981)和《华夏美学》(1987)、《
美学四讲》(1998)一起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三书,承载了
李泽厚独特的学术视角与美学思想,被誉为一代人的启蒙读物,甚至“让当时还年轻的李泽厚一度与
朱光潜、
宗白华并称为现代美学三大匠”。哲学家
冯友兰曾这样评价《美的历程》:“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美的历程》自出版以来,以学术书籍的身份取得了畅销书的成绩,重版几十次,销量数百万册,被译成英文、
德语、
韩语等语言,甚至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至今,《美的历程》仍旧被高校列为文艺学专业必备参考书目。
相关学者评价
谈到学生时代难忘的读书经历,学者
陈平原在访谈中说道:“宗白华的《
美学散步》、朱光潜的《
西方美学史》以及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都曾是我朝夕相处的‘枕中秘’。”
学者
邓晓芒谈起自己对《美的历程》的评价,以及与李泽厚先生的渊源,他认为:“李泽厚是纯粹的学者和思想家。”
《美的历程》与80年代美学热
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
改革开放,
中原地区思想界在美学领域兴起了基于个体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反思为基调的思想运动。李泽厚所写的《美的历程》以及其重要的美学思想对于80年代的“美学热”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李泽厚对
伊曼努尔·康德主体论革命的阐发,成为取代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与
卡尔·马克思之后的,崭新的哲学依据和道德原点,并且为美学开辟了属于自身的场域伦理。”
主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