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菜名》又名《菜单子》《满汉全席》,是一段贯口
相声作品 。贯口,又名趟子,是相声、评书表演术语,为“说”功的一种。《报菜名》于20世纪20年代由相声演员李德所编 ,后来又经
马三立等相声大师改编,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和知识性。
《报菜名》由二人表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是一段对口相声,作品的表演形式以说和逗为主。主要讲述了一个见过世面但是落魄了的穷鬼(甲)与一个心地不错的老实人(乙)在街上碰面,甲以请客吃饭为名,实则是为了骗乙的钱,最后引出来一段贯口的故事。
《报菜名》是贯口类相声段子的典型代表,也是相声演员启蒙时必学的段子之一,从早年的
常宝堃(小蘑菇),到后来的
李伯祥、
马志明,再到
郭德纲,都说过这个段子。演员将上百个菜名一气呵成地背出来,节奏松紧结合、高低起伏,整个段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广受听众喜爱。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24年,在北京政变中有关清朝皇帝退位的《清室优待条件》被
冯玉祥撕毁,由于
国民政府财政困难、言而无信等原因,冯氏控制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摄政内阁发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取消对清室所有优惠待遇。那时才有了这个作品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落魄后但嘴上却硬撑着的清室公子哥儿,一个是当年受够了清室的窝囊气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京城公民,有一天两人在大街上碰了面了,故事也由此展开。
创作环境
民国初期,正是处于
相声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的相声为传统相声。
朱绍文开创的拜师传艺等行规,对相声这个曲种的延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才使得相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有了著名的“相声八德”,
李德钖就是其中的一名。 以“怪”著称、开“冷面逗哏”之先河的相声名家“万人迷”李德钖,在上个世纪初年红遍京城,并使相声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报菜名》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产生的。
内容原型
《报菜名》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饥民,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三大节目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
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以后,《暖厂》就逐渐发展成两段相声:一段是谈三个节日在暖厂里都施舍哪些东西的《三节会》即《
开粥厂》;另一段就是从谈一般中西名菜菜名,发展成专说满汉全席的《报菜名》。
现如今的《报菜名》实际上是由《满汉全席》提炼出的“精简版”。《满汉全席》这段
相声从结构上看,与《报菜名》如出一辙。都是由逗哏表演者请客吃饭开始。但贯口有些不同,演员是先介绍“满席”。压桌碟“五碗十件、细白羹饭十件、毛鱼盘二十件、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撤桌、鲜果十撤桌......”,正菜“乌翅肋巴扇儿、后脖领儿、蒸猪、蒸鸭子、烧猪、烧鸭子、卷肝儿、鹿尾儿、七星大肘盘儿、松千儿、油饹儿,二十四个烧盘儿带小盘儿,一百零八通名珍异味在歌舞声中端上撤下......”满席之后,后面才是汉席,也就是现在的《报菜名》。
剧情简介
《报菜名》主要讲述了一个是落魄后嘴上却硬撑着的清室公子哥儿(甲),一个是当年受够了清室的窝囊气现如今(清末民初)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京城公民(乙),有一天两个人在大街上碰面了。甲因为朝代的变迁而家族败落,这时遇到了原本处于下层社会的乙,两个人从一见面就各怀异数。一个不愿让“下人”看出自己的落魄,遮遮掩掩,不想让人看出他“虚”来,尽管破落,但还是可以“请你吃饭”的,另一个受人歧视多年,终有一天可以扬眉吐气,不能再让人看不起,也可以挺直了腰板堂而皇之地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之后甲说出请客吃饭,实际上想骗乙的钱,心里想:“无缘无故的,你总不好意思饶我一顿了吧?”没想到乙真的要去。甲之后频繁地换菜,从一开始的牛肉到最后的窝头,就为让乙烦了说不去。之后乙的一句“别说请, 你把那菜名说上个三样五样的来,我就知你请客的情了!”对甲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从而有了下面的一段贯口,最后甲才说一句实话:没钱。
角色介绍
版本介绍
马三立版
因为马三立是回民,所以不方便说传统
相声里的报菜名段子,但是这是基本功又必须说,所以马三立自创了一套清真菜的报菜名。这个本子现在传到了马三立长子
马志明手里。
马三立的《报菜名》,在原有的贯口基础上又加了一段:炖羊肉、烧羊肉、烤羊肉、煨羊肉、涮羊肉、五香羊肉、爆羊肉、汆三样儿、爆三样儿、烩银丝儿、烩散丹、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煎汆活鲤鱼、板鸭、筒子鸡、烩长脐肚、 烩南荠、盐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拌稂子、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连帖、烧肥肠儿、烧宝盖儿、烧心、烧肺、油炸肺、酱蘑竹、龙须菜、拌海蜇、玉兰片、糖熘饹着、糖腌饯莲子、拔丝山药、拔丝肉、鳎目鱼、八代鱼、黄花鱼、
海鲫、鲥鱼、鲑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鱼、扒肉、扒
面筋、扒三样儿、红肉锅子、白肉锅子、什锦锅子、一品锅子、菊花锅子、还有杂烩锅子。
马三立的《报菜名》对已有的老段子加以充实,通过增加其贯口活的难度进一步提升观赏效果。因为马三立是
回族,因此他改编的《报菜名》不仅丰富了内容,还将一些民族忌讳的菜品进行了更换,提升了相声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马志明版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是《报菜名》新生命的缔造者。现在,演员们一般都是按照马先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马志明的《报菜名》加入了对市井人物刻画的成分。马志明将捧逗二人的人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丰满化——逗哏的是个见过世面但是落魄了的穷鬼,捧哏是个脑筋稍慢,心地不错的老实人。穷鬼以请客吃饭为名,实则是为了骗捧哏的钱。马谢版的《报菜名》独树一帜。特别之处在于,一般来说这段贯口最后一个菜落在了“
板鸭筒子鸡”。少马爷背的这段贯口比常规使法多了四十一道菜,以“杂烩锅子”结尾。
马志明表演版本独树一帜的地方,在于他本人对段子整体结构的设计。通过马志明的设计,加入了对市井人物刻画的成分,将捧逗二人的人物特征进行了充分的丰满化,使一个说大话使小钱、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嘴脸被揭露无遗。他从一开始就反主为客,请乙吃饭,却用白酒兑水招待客人,用很老的母鸡做菜,让客人买四斤果仁儿等等,经过这些情节的反复渲染,甲的虚伪被揭露出来,暴露了甲根本就没打算请乙吃饭,只是想方设法从乙那里骗钱的企图。甲先是说坐车没带零钱,要找乙换一百块钱“钢板儿"(即硬币),这显然是成心难为人,不是真心打算换零钱。当乙不给时,甲就施展小市民伎俩,夸赞乙的为人,说他“挥金如土,仗义疏财”,用乙的话来说就是“稳住了要”。当这些伎俩全不奏效时,甲就干脆直接抢钱,这个阶段的表演是个高潮。这样的结构层次分明地将甲的丑陋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李伯祥版
相声演员一般表演《报菜单》都是从蒸羊羔开始,“四干”、“四鲜”、“四蜜饯”、“四冷荤”、“三甜碗”、“四点心”这些压桌碟被删掉。之所以在表演时被删减掉,主要是从观众角度考虑。贯口背得太多太杂反而让观众觉得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只保留一大段汉席正菜,已经能够满足表演需求和演出效果了。但也有尊崇传统的例子,比如李伯祥先生的《报菜名》,背贯儿时压桌碟准保一样都不少。
李伯祥在《报菜名》的表演过程中,对气息的控制十分自如。当进入诵说菜单子后,几乎感觉不到他换气的节点,一气呵成,十分流畅。而观众为他的精彩技艺鼓掌时,他恰到好处地停顿换气让观众毫无察觉,直到最后的高潮。他对气息的运用常视场上观众的反应而灵活变化,藉以挑起场上气氛,增强艺术效果。除了运用自如的气息控制外,为了将每一个字清晰准确地、到观众的耳朵里,他借鉴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艺术方法,在几个小高潮处,采用字断气不断的艺术处理,不但丝毫没有停顿的感觉,反而更加丰富了诵说的节奏变化,而对逻辑重音的准确把握更是让观众字字入耳。
作品鉴赏
主题情节
《报菜名》的“甲“是一个爱虚荣、讲面子、口齿伶利、见多识广且囊中羞涩的具有浓厚市侩气息的小人物,而"乙"则是一位忠厚的老实人。两人的一次简单相遇,揭示了人物内心与行为之间的差异,而“甲“貌似热情却难以掩饰的真实窘况,让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喜剧感,《报菜名》本身并无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只给大家量现了生活中的一段场景:邻居和朋友的见面问候。表演者在这段相声中没有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跳进跳出,也无众多角也需费模仿,自始至终是以“我”即角色的身份去演绎这一场景的。
《报菜名》在演绎过程中,使这样一个“小市民甲”的嘴脸被揭露无遗。从一开始自己就“反主为客”;请乙吃饭,却让客人自带酒菜;用白酒兑水招待客人;用很老的母鸡做菜;让客人买四斤果仁儿;等等方面反复渲染,从侧面揭露“甲”请客的虚伪。暴露“甲”就根本没打算请乙吃饭,只是想方设法的从乙那里骗钱、找便宜的真正目的。先是说坐车没带零钱,要找乙换一百块钱“钢板儿”。这显然是成心难为人,不打算真心换零钱。当乙不给时,就展开小市民的伎俩,夸赞乙的为人,“仗义疏财,挥金如土”,用乙的话来说就是“稳住了要”。当这些伎俩不奏效时,就干脆直接抢钱,这一阶段的表演是个高潮,层次分明地将“甲”的丑陋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辛辣地讽刺了“小市民甲”说大话,使小钱,爱占便宜”的丑陋嘴脸。
表演技巧
《报菜名》是贯口类相声段子的典型代表,也是
相声演员启蒙时必学的段子之一。表演者通过大段的一气呵成的词语,展现口齿功力和语言上的韵律美,给观众以艺术上的享受并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不能简单地去追求语速,而是从内容出发,把握好节奏与声调,咬字清,归音准,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抑扬顿挫,似吟似唱,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从而达到艺术上理想的境界。
人物塑造
对于如何塑造好人物,尤其是“甲“这一角色,对相声演员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艺术描红,而是有着较高的要求。虚荣心强、喜爱炫耀,身无分文却又充大方,死要面子活受罪,是《报菜名》这段相声为“甲“规定的情景。当他主动提出要请“乙”吃饭后,又无力兑现自己的邀约,便屡次改变主意,从请对方到家里吃薄饼粳米粥到改为砂锅炖牛肉、黄焖老母鸡,再改为吃窝头挂面汤直到“乙“反讽干脆喝煤油,去河边喝凉水为止,“甲”的窘境彻底暴露。尽管如此,“甲“仍然不忘在“乙“而前炫耀白己:不时地询问对方,“我没穿大衣吧?““我没骑摩托来吧?”其中有一处从怀中掏钱包的动作。将手伸进胸前又从衣襟下面伸出,将“囊空如洗“了四个字演绎得淋鸿尽致。而“我“毕竟是见过世面。见多识广且博闻强记,当听到“乙”说出:您把这全国大菜南北全席的菜名说上三样儿五样儿来,我就知您清客的情了。”这句话后,使“甲“终于从窘境中解脱并有了一个实弄炫耀自已的机会。那一长串滔滔不绝的菜单子,正是人物性格的真实写照。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与变化,“甲”前面的多次改变主意和后面的滔滔不绝就有了合理的行为逻辑。
重要演出
作品影响
《报菜名》是贯口类相声段子的典型代表,也是相声演员启蒙时必学的段子之一。相声艺术家最初创作《报菜名》,是为了展示
贯口。但是,流传下来之后,由于其中包袱不足,在实际真正演出的时候,演出机会不多。因此,广为流传的《报菜名》,仅仅是个基础活,属于少儿学艺的入门级作品。
从早年的常宝堃(小蘑菇),到后来的李伯祥、马志明,再到郭德纲,都说过这个段子,连孩童也能学上一段“
蒸羊羔、蒸熊掌、
蒸鹿尾儿”了。在《报菜名》里,演员将上百个菜名一气呵成地背出来,节奏有松、有紧、有快、有慢、有起伏、有高潮,整个段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因此广受听众喜爱。
作品评价
原
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相声演员
李金斗评价:《报菜名》是贯口类相声段子的典型代表,也是相声演员启蒙时必学的段子之一。
记者李睦评价:《报菜名》整个段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广受听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