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仙
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
威灵仙(铁线莲属 chinensis Osbeck),毛茛科(Ranunculaceae)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又名青风藤、铁脚威灵仙等。威灵仙为半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常生长于海拔100-15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沟边等地,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分布于中国陕西、江苏省福建省四川省、台湾等省份,在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威灵仙枝稍四棱形,一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为线状披针形、卵圆形,干后常变黑色。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多花;苞片具柄。萼片4(-5),白色,开展。瘦果卵形至宽椭圆形,表面褐色或棕褐色,密布黄白色羽状微柔毛,羽毛状花柱宿存,长2-5厘米。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威灵仙常用播种和分株的方式繁殖,威灵仙观赏价值较高,可用于家庭园艺栽培和园林垂直绿化。威灵仙是常用中药材,以根和根状茎入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肢体麻木等症,幼嫩茎叶还可食用。
研究历史
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由瑞典博物学家佩尔·奥斯贝克(Pehr Osbeck)于1757年首次记载,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广东黄埔。
据考证,威灵仙中文名称的来源与其祛风通络的强大功效有关。据记载,中国古代以“威灵仙”为名入药的植物多达8科54种,主要以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为主,还有菝葜科菝葜属菊科旋覆花属兔儿风属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小檗科小檗属等植物。据考证,唐朝周君巢所著《威灵仙传》中的威灵仙,是毛科铁线莲属直立草本棉团铁线莲铁线莲属 hexapetala Pall.,而宋明两代,主要以玄参科植物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 sibiricum (L.) Pennell为主流品种并延用至今,中国明代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及中原地区清代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的威灵仙即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形态特征
根状茎柱状,长1.5-10厘米,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细长圆柱形,长7-1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
枝稍四棱形,干燥时变黑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无鳞片。
一回羽状复叶,通常有5小叶;叶柄长1.8-7.5厘米;小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为线状披针形、卵圆形,长1.5-10厘米,宽1-7厘米,顶端锐尖至渐尖,偶有微凹,基部圆形、宽楔形至浅心形,全缘,两面近无毛或背面疏生短柔毛。
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多花,少有1(-3)花;花序梗长3-8.5厘米;苞片具柄,椭圆形至长圆形或无梗、小、线形。花直径1.2-2.2厘米。花梗长1.4-3厘米,具稀疏微柔毛。萼片4(-5),白色,开展,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0.6-2厘米,宽1.8-4毫米,先端常凸尖,外面边缘密生绒毛或中间有短柔毛。雄蕊长3-6毫米,花丝无毛;花药狭长圆形至线形,长2-3.5毫米,先端微钝。子房被短柔毛,花柱长3-5毫米,密被长柔毛。
果实与种子
瘦果扁,3-7个,卵形至宽椭圆形,长5-7毫米,宽3.5-4毫米,表面褐色或棕褐色,密布黄白色羽状微柔毛,两面中间各具一圆卵形微凹,边缘较宽而厚,基部为一圆点状果脐。顶端宿存羽毛状花柱,长2-5厘米,花柱毛直径10-12.5微米,黄白色羽毛长约3毫米。种子千粒重3.03-7.25克。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
中国分布
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河南省南部、湖北、湖南省江苏省南部、江西省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云南省南部、浙江省、台湾。
生长习性
威灵仙为半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花期6-9月,果期8-11月。威灵仙生长迅速,枝叶茂密,缠绕及攀附能力强,适合在半荫的条件下生长,常生长于海拔100-15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沟边、山谷灌丛及杂木林中,特别是采伐地及林间空地分布较多。威灵仙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和土壤湿润、中性或微酸性,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在低洼、易涝或干旱地块生长不良。威灵仙为藤本植物,靠叶柄弯曲攀附于其他植物上生长,其根状茎部潜伏芽较多,当主芽被破坏之后,潜伏芽便迅速萌发,主茎生长点被破坏后,可从叶腋生出侧枝继续生长。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威灵仙人工繁殖有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生产中以播种繁殖为主。
播种繁殖
威灵仙种子在9月下旬成熟,种子寿命短,第二年的发芽率只有16%。种子发芽适温为20摄氏度左右。威灵仙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出苗情况不理想。种子有休眠期,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低温贮藏有利于促进威灵仙种子萌发,一般多采用沙培法,将种子埋在湿沙中置于1-10℃温度中,经1-3个月的低温处理就能有效地解除休眠。用激勃素处理也可以提高威灵仙种子萌发率。
分株繁殖
移栽后2-3年的威灵仙植株可作分株繁殖的材料。在早春未发枝叶前带根挖出威灵仙大株,剪掉根先端枝条,分成2-3株,每株至少保留5条根系,每株必须有一根状茎枝,茎枝长5厘米,直接挖穴栽种,覆土后浇足水。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山地棕壤土或沙质壤土。清理禾本科杂草或枯萎作物,施用适量微生物有机肥,同时撒入代森锰锌多菌灵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深翻后整平床面。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积水。
播种与移栽
威灵仙种子播种有条播和撒播2种方法,可采取春播或秋播。选择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的坡地、平地、稻田或果园播种。保持苗地的通风透气,避免太阳暴晒。播种后覆一层薄土土,并浇水,铺一层稻草或松针等保湿,温度适宜时约1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50-60天可移栽定植。
威灵仙移栽最佳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移栽苗要求健壮无病害。在床面上起沟栽植,沟深依苗大小决定,覆土厚度以生长点以上为宜。
田间管理
播种后要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及时除草。幼苗期可用遮阳网遮光,苗期结合中耕除草施农家肥或氮肥,定植后施两次含磷的肥料或复合肥。种后及时补苗,雨季做好挖沟排水,保持地块排水良好,避免积水烂根。用竹竿或树枝搭架,供植株攀缘生长。除留种外,在植株现蕾期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在每年10-11月采收种子后及时修剪枯枝,减少病虫害发生。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威灵仙在栽培中发生的病害主要为叶斑病、黑腐病及黑斑病。叶斑病在每年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致病菌为重瓣铁线莲壳针孢。通常选用真菌性杀菌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多抗霉素代森锰锌波尔多液交替喷施叶面。黑腐病发病初期根状茎部褐化腐烂,最后全株死亡。可在发病前或初期,用多菌灵、可杀得、甲基硫菌灵交替喷雾防治。威灵仙黑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链格孢,应在雨季到来之前喷施溴菌腈或霜疫力克等,以减轻病害发生。
虫害
威灵仙在栽培中的虫害主要为红头元、青红棕灰夜蛾美国白灯蛾叶蜂总科幼虫和食心虫,可安置黑光灯诱杀或人工捕杀幼虫,也可用敌敌畏吡虫啉乐果喷雾防治。危害较轻的有蝼蛄蛴螬地老虎以及鼢鼠属田鼠亚科等,可进行人工捕杀,必要时可配制毒铒诱杀。
采收与加工
威灵仙的根和根状茎在育苗移栽后2-3年即可采收,在每年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茎叶,除去泥沙,晒干,或切成段后晒干。叶片在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采收鲜嫩茎叶时,用刀将沿地面割取地上部分,一般可采收4-5茬,采收后的嫩茎叶可用盐渍法或干制法处理后贮藏。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威灵仙全株有毒,主要有毒成分为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
主要危害
长期大剂量服用中药威灵仙时,对消化道有直接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甚至休克、死亡;威灵仙鲜品外用过量或长时间使用会引起中毒,导致皮肤疱疹荨麻疹、黏膜充血及过敏性皮炎等。
防治措施
由威灵仙引起的局部皮肤刺激性反应,应及时用清水、硼酸或酸溶液清洗。服用威灵仙后出现中毒症状,可在减量或停药后及时对症处理,早期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或服用蛋清或阿托品等来缓解症状。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威灵仙以根及根状茎入药,味辛;咸;微苦;性温;小毒。归膀胱;肝经。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鲠咽喉;并治痰饮积聚。
观赏价值
威灵仙花萼白色,花量较大,花期长达4个月。可与其他藤本植物混合配置,用于家庭园艺栽培、园林垂直绿化和棚架绿化等。
食用价值
威灵仙嫩茎叶中含有3.1%蛋白质、5.6%糖类、0.43%脂肪,可凉拌、做汤、炒食等。
相关研究
育种技术研究
辐射育种可能是威灵仙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方法,用辐射剂量在50-100戈瑞的(137)Cs-γ射线辐射威灵仙种子后,实生苗的茎、叶变异比例较高,植株明显矮化。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威灵仙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三萜皂苷类、黄酮挥发性成分及原白头翁素等,其中三皂类是威灵仙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反映其质量优劣的关键指标。
混淆种辨识
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药材名“威灵仙”,其主要基源植物有3种,为威灵仙铁线莲属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及辣蓼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r.。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为直立草本植物,叶片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较窄,为线形、线状披针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而与其他2种相区别。东北铁线莲(《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中记载的辣蓼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即为本种)与威灵仙形态特征相似,均为木质藤本植物,叶片为一回羽状复叶花萼白色;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威灵仙的叶片干后变黑色,叶背面叶脉不明显,而辣蓼铁线莲叶片干后不变黑色,叶背面网脉突出。
威灵仙与秦岭铁线莲铁线莲属 obscura Maxim.的区别在于秦岭铁线莲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有5-15小叶;聚伞花序与叶较等长或短,通常有3-5花,有时单生,花直径2.5-5厘米,萼片4-6;瘦果的宿存花柱具金黄色长柔毛。
目录
概述
研究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播种与移栽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虫害
采收与加工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主要危害
防治措施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相关研究
育种技术研究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混淆种辨识
参考资料